新二战之鹰击长空(校对)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65

  “好呀,我正好下来暖和一下。”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一边应着,一边从铁梯上爬了下来。
  “长官,是您要上去吗?”汤米打量着科京,“长官,您得带上帽子和手套。而且那地方,对您来说还真有点挤。”
  “哦,谢谢。”科京赶忙戴好帽子,戴上手套,然后沿着带扶手的铁梯向上爬去。
  一上到机枪塔上,科京就被投射过来的强烈的阳光照得有点眼花。他拉下头上风镜,坐在机枪手的椅子上,然后开始四处张望。
  他看到四十多架轰炸机开始相互移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在他的上下左右前后的一定距离上都出现了其他的轰炸机。在他右边的一架轰炸机顶上的机枪塔里,他看到一个人在向他招手,他举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仔细看了看,是那个叫阿尔文的机枪手。显然这架飞机上的能360度旋转的机枪塔让他很是喜欢。他一边朝着四下里招手,一边操纵着机枪塔四面乱转。
  “嗯,那边的机枪塔里还有一个,看起来像是阿列柳卿,那边那个……嗯,如果有一架敌机冲了过来,它会受到十多挺机枪的射击吧?看来这些轰炸机真的不是那么不好欺负呀。”
第一百零五章
轰炸机不好惹(2)
  这一天,轰炸机部队在科京面前先后表演了箱式编队的合成和展开。一天后,又搭载着苏联人进行了一次高空轰炸训练。然后,根据双方的约定,在一个星期之后,苏联飞行员将驾驶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进行一次对抗演练。
  说实话,苏联人对这次和轰炸机部队的对抗演练的重视程度很高,甚至超过对和美国战斗机王牌的对抗演练的重视程度。这里面的原因,也许不用说得太细。毕竟,至少现在,大家还是盟友。
  要说科京还真是个人才,一回到自己的驻地,他立刻钻进自己的办公室里忙活了起来,连晚饭都没吃。等到华灯初上的时候,疲惫的科京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张纸。他没有去休息,而是把苏联飞行员们召集起来开会。
  “大家说说自己对美国轰炸机的看法吧。”看看人都到齐了,科京首先发话了。
  “载弹量和航程都很好,打击威力很大。很厉害!”
  “自卫火力很强,而且几乎没有射击死角。”开口的是阿尔文,“我在几个机枪塔里都去看过了。机枪位置合理,12.7机枪的杀伤力也很可靠。我觉得要靠近这玩意儿,一定要小心。”
  “我仔细观察了这架飞机的一些结构,大梁很结实,发动机之间的距离也不错,很难一次打坏两个。我觉得就算是用37毫米炮,命中一两发,也不一定能把它打下来。”瓦利亚说,她第一次发现,就是37炮的火力,也会有显得不足的时候。
  “是呀,那东西真结实,我觉得,别说命中几发炮弹,就是一飞机撞上去,只要不撞在致命的地方,也不见得能把它撞下来。”说这话的是科夫赞。
  “而且,他们的队形也很麻烦。他们的那种箱型编队的自卫火力很强,战斗机的数量要是少了点,冲过去很容易吃亏。”瓦利亚又补上了一句,“如果要发起攻击,一定要选一个好的角度。”
  “瓦利亚同志说的对。”科京说,“美国人的队形确实很好,要打垮这些轰炸机,首先就要知道他们队形的弱点是什么。我研究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
  科京一边说,一边把一张纸放在桌面上。
  “这是什么?”斯科莫罗霍夫把这张纸拿过来细细的看了起来。
  “科京同志,你以前是学数学的吧,您居然给着美国这个轰炸机编队建了个数学模型?”在一边伸长了脖子一起看的波普科夫嚷嚷了起来。
  “建了个数学模型,我来看看。”瓦利亚手在桌面上一撑,直接从桌子上跳了过去,一把把斯科莫罗霍夫手里的纸张给抢了过来。
  看着看着,瓦利亚渐渐地皱起了眉毛:“想法很好,结论也很正确。不过科京同志,这道题目你算了很久吧?你怎么能想出这么繁琐的一种算法?你难道不会……”瓦利亚干脆把那张纸翻过来放在桌面上,然后掏出铅笔,“你看这样……再这样……这样……不就算出来了?你居然……”
  科京走过来,拿起那张纸,看了看瓦利亚的运算。然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的算法确实比他的好。
  “最后的数据是对的就行了。”科京有点不太高兴,“你看,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进入攻击,这样受到的打击最小。如果追求最大的效率,那么这个正面的这个角度不错。”
  “那里这么麻烦,其实我有更有效的办法。肯定能打烂这个飞行的西班牙方阵。”瓦利亚说。
  “什么办法?说说看?”
  “简单,每架飞机带上8到10枚火箭弹,迎头一个齐射,保证解决问题。”
  “这是个好办法,我们下次就用这个办法给美国佬一点颜色看看!”
  “不行!这个方案必须保密!”科京站了起来,严肃的看了大家一眼,“在回国前,大家不要再讨论这个方案了。就当瓦利亚同志从来没提到过。”
  ……
  一个星期后,对抗如期开始了。
  因为对抗在7000米高度进行,所以苏联飞行员们也不再驾驶自己更熟悉的P-39和F6F了。这两种飞机都缺乏涡轮增压,上了高空都会犯心脏病的。考虑到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所有人都换上了更加结实的P-47。
  瓦利亚也换上了一架P-47,她现在正四处张望,搜索着目标。不过轰炸机比战斗机好找多了,尤其是飞行在高空的轰炸机。在高空,寒冷使得水蒸气会凝结在飞机引擎排出来的废气的小颗粒上,然后发动机就会在天空中留下长长地航迹。每架轰炸机的四个发动机拉出四道航迹,40多架轰炸机,留下的航迹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银光闪闪的河流。
  所以老远老远的,瓦利亚就发现目标了。于是她带着P-47机群开始靠近。
  在高空,就像战斗机群能在很远就发现轰炸机一样,轰炸机也能在很远距离就发现战斗机群,因为它们后面也拖着一条长长的航迹。
  于是就在瓦利亚的P-47机群靠近过去的时候,轰炸机也做好了准备。
  “注意,重申纪律,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偏离预定航线,不允许做躲避动作!维持队形,机枪手准备!”
  瓦利亚也下达了指令:“我们从正面击中冲击,争取一次就冲散他们!”
  从四个角掠过,攻击处于四个角上的轰炸机所冒的风险是最小的。只是这种方式见效会很慢,在对付真正的大编队的时候,效果相当有限。所以最直接的办法还是正面迎头冲击。
  瓦利亚面前的轰炸机群组成了一个上下4层的箱式编队。瓦利亚把目标定在最上面一层上。这是因为,这样攻击,在完成攻击后,直接一个爬升就可以脱离美国轰炸机的自卫火力的杀伤范围。甚至于做一个简单的跟斗动作,就可以再次进入攻击航线。
  瓦利亚带着机群从8000米高度上俯冲下来,战斗机的速度一直攀升到800公里每小时。这并不是一个适合精准射击的速度,但是,这样的速度带来的超高的接近率,会给那些菜鸟轰炸机飞行员很大的压力。这种马上就会撞上了的感觉,很容易让那些菜鸟们做出一些闪避动作。而这些闪避动作,则会迫使其他轰炸机也作出闪避动作,然后引起一个链式反应,最后导致整个箱型编队的崩溃。
  菜鸟们虽然此前就得到过警告,任何时候都不得做闪避动作。而且他们也明白,人家不会真的一头撞过来的。但看到一架飞机以极高的速度猛扑过来的时候,还是紧张得不得了的。有些家伙本能的就想要躲闪。
  事实上,直扑过来的战斗机撞上轰炸机的机会并不高。开战斗机的都是老手,他们都知道什么时候该拉起飞机来避免发生撞击。相反,轰炸机自行闪避倒是容易引发轰炸机之间的撞击事件。所以,在训练中,每个菜鸟机长身边都配有一名教官。他们的一个重要职务就是在那些菜鸟们顶不住压力想要做闪避动作的时候制止他。
  在这个时候,教官们起作用了,他们果断的制止了那些菜鸟们的不理智举动。这也就意味着瓦利亚她们的冲击是不可能真正导致轰炸机阵型崩溃的了。
  苏联人其实也只知道这一点的。不过按照约定,在突击过程中,任何一架轰炸机里的教官进行了干预,就自动认定这架轰炸机被击落。教官会暂时接管这架轰炸机,并将控制它飞离编队。
  瓦利亚驾驶着P-47一直冲到都能够看清楚轰炸机里面那个菜鸟飞行员的惨白的脸的时候,才拉起飞机,从轰炸机上面一点一掠而过。
  “这帮毛子,真是够疯的。”在这架轰炸机里面,教官黑格一边死死地按住那个正在狂呼的菜鸟的手,一边骂道!
  第一轮突袭之后,就有6架飞机自动脱离了编队。这说明,在刚才的攻击中,这六架飞机的飞行员都试图改变航向闪避。如果不是教官们拉住他们,也许整个的轰炸机群现在都乱了套了。
  不过瓦利亚他们这样的冲击,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在这样的攻击中他们也会受到很多挺机枪的射击。恐怕也挨了不少发子弹。只不过中弹的情况要等到照相枪里的照片洗出来才能判断。
  苏联人又发动了几次突击,但这后几次突击的效果就远远不如第一次的效果好了。攻击结束后,再也没有出现自动脱离编队的飞机了。
  一天后,对照相枪照片的判读也完成了。在第一轮攻击后,又有12架B-24被判定受伤,其中四架被判定为被击落。而苏联人的16架P-47,除了斯科莫罗霍夫的那一架全部被击伤(斯科莫罗霍夫,历史上击落46架敌机的苏军王牌,更牛的是,这哥们的飞机在整个战争中从来没被击中过),瓦利亚和另外两名飞行员的战斗机更是被认定为被击落。可见,即使是菜鸟的轰炸机,也是不可小看的。
  就在这次对抗结束后,罗恩又接到了一个任务。阿诺德将军通知他,李梅遇到了麻烦。他点名要求罗恩到欧洲去跑一趟。
第一百零六章
李梅的麻烦
  在飞往冰岛的飞机上面,(飞机要飞往英国需要在这里加油)罗恩靠在座椅背上,闭上眼睛,看起来好像在打盹。但他并没有真的睡过去了,其实他在思考自己这一次的使命。
  在上飞机之前,罗恩在阿诺德将军那里看了一些相关的文件,这些文件告诉了他这样一些事情。
  自从采取了箱式编队战术之后,第八航空队的B-24和B-17就有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从此之后,轰炸机部队就有点不把德国战斗机放在眼里了,对德国轰炸的力度相比原先的历史上更大了。搞得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大规模的千机大轰炸。
  为了对付美国佬的轰炸机部队,德国人也搞起了千机大拦截。千机大拦截让美国轰炸机的损失直线上升,但是它也同时让德国战斗机的损失直线上升。双方对着消耗起来,德国人还真不一定消耗得过美国人。后来P-51战斗机加入了战斗,这更使得天平再次倒向美国人的一边。李梅一度相信,用不了多久,德国人的空中力量就会被消耗一空。
  然而,就在一个星期前,德国人的攻击方式突然产生了变化。
  那天中午,一支由大约一百架轰炸机组成的机群在六十余架P-51的护航下试图对德国鲁尔区的一处煤炭液化工厂发动空袭。在即将接近目标的时候,突然遭到早已等候在高空的德国战斗机的拦截。在一批BF-109拖住了护航战斗机的情况下,大约十余架JU88在相当远的距离上向美国轰炸机群发射了一种火箭弹。这种火箭弹威力巨大,而且命中率奇高,仅仅第一轮攻击,德国人发射的十余发火箭弹便造成6架B-24轰炸机坠毁,3架B-24轰炸机不同程度受伤的后果。
  接着在护航战斗机摆脱德国战斗机的纠缠,赶过来驱散了那些JU88之前,德国人又发动了两次火箭弹攻击,又击落了11架B-24。整个箱型编队都被这些火箭弹打散了架。在队形崩溃后又遭到德国战斗机的攻击,最终整个轰炸机群只有一半左右的飞机得以安全返回。
  两天后,一个更大的,包括800多架轰炸机的机群在前往轰炸柏林的途中,再次遭到这种火箭弹的攻击,最后,竟然损失了124架轰炸机。这个打击是如此沉重,以至于第八航空队的轰炸行动几乎无法继续下去。
  于是,李梅就想起了曾经提出过过类似的拦截手段的罗恩。
  看到这份报告之后,罗恩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导弹。虽然前世的时候,他的专业并不在导弹方面,但罗恩也还记得,世界上第一种空对空导弹就是源自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只是在原来的历史中,这种导弹似乎没来得及上战场,德国就完蛋了。想不到在这个时空里,他们居然出现得这么早。
  罗恩记不清原本历史上的德国的空空导弹的具体情况了。它究竟是怎么个样子?使用的制导方式是什么?罗恩一点都不知。
  “红外线制导吗?”罗恩想,但他马上摇起了头,“以这个时期的技术,是不可能搞出真正实用的红外引导头的。而且德国人依旧采取了迎头攻击的方式,这更证明了这种导弹绝不可能是红外制导的。要知道,红外引导的空空导弹的迎头攻击能力可是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得以实现的。
  既然不可能是红外制导的,那么,就还有两种常见的可能,一种是无线电指令,还有一种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雷达也就算了吧,德国人的技术不可能这样逆天,嗯,最大的可能就是无线电指令了。貌似德国在完蛋前搞出过一种最早的反舰导弹,好像就是这种制导方式。但用这个技术来制导空空导弹。这个的技术难度似乎也不算小呀。真是越想越想不明白了……”
  的确,德国人的技术水平并不足以支持罗恩设想中的几种制导方式。不过习惯了后世空空导弹的特点的罗恩,却忘掉了一种对技术水平要求最低的制导方式:有线指令制导。
  有线指令制导在后世更多的是用在反坦克导弹上面的。比如我国的红箭7、红箭八都属于这一种制导方式。
  但在当年,德国人确实是把它用到了空对空导弹上面。这就是X4型空空导弹。这种有着5.5公里的射程的导弹是利用一根拖在后面的铜线和一个控制在武器管理员手里的摇杆来指挥的。这种控制方式其实和后世的那些老式反坦克导弹几乎一模一样。
  可是,后世技术的发展,反而限制住了罗恩的思维,这使得他完全想到无线电指令制导上面去了。要对付无线电指令制导,有两个办法:一是干扰无线电通信,二是主动攻击敌人的指令中心。在这里,这个指令中心肯定就是发射它的那些Ju88。
  不过,罗恩对这种导弹的一个估计倒是很正确,那就是,这种原始的空空导弹最多能打打笨重的轰炸机,对战斗机基本没啥用。
  “其实,不管德国佬用的什么制导方式,战斗机提前清场绝对是个好办法。”罗恩这样想着。
  飞机抵达冰岛的时候,已经是傍晚7点多了,在大西洋上飞夜航相当危险。所以,罗恩必须在冰岛再呆一个晚上。
  等罗恩从机场出来,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但太阳却还没有下山,事实上,由于现在是7月份,在冰岛,太阳几乎24个小时都不会落下。
  “这地方什么时候天才黑?”罗恩顺口向给他开车的那个上等兵问道。
  “将军。”为罗恩开车的那个上等兵回答说,“今天一整天再加上明天一整天再加上……在夏季,这里没有夜晚。如果将军您是冬天来的,那这里几乎就没有白天了。不过那时候,你就可以看到北极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