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550

  “洞两,洞拐,可以起飞。”塔台下令。
  无疑,在塔台指挥的是薛向东。动用这么多实弹和老陆武力侦察部队协同作战,非军事主官坐镇不可。
  “洞两收到。”
  李战和聂剑锋默契的同时打开加力,发动机转速飙升,刹车一松,双机编队狂吼着快速滑跑,重载的情况下不过区区五百米的滑跑距离,两架战机就同时拉起,继而同时大坡度左转爬升,喷口正好对着塔台,能够清晰地看到双菊花大张着往外喷炙热的蓝色气流。
  双机动作整齐划一为一个整体,分毫不差的样子堪比八一飞行表演队。没一定的配合训练量沉淀很难做到动作这么整齐。
  薛向东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袁博宁也应该放下心来,因为101旅出动的是他们最强悍的黄金组合——鹰隼大队的大队长和教导员齐齐出动体现了对此次空地协同作战训练的重视。
  07号SU-27SK的起飞重量是要大多的,两枚五百公斤级别的制导滑翔炸弹,两枚防区外精确攻击弹药,一枚YJ-91空地导弹,还有两枚PL-9格斗导弹,满挂载大重量。相对而言李战的02号SU-27SK挂载的重量就轻多了,虽然也是满挂载。
  必须指出的是他们只是半油起飞,两千公里的航程是绝对够用的。少了四吨多的航油,战机开起来还算是灵活的。支援地方抗虫害的时候,所有战机都是满油满挂载最大重量起飞,那开起来跟开百十吨重卡没什么区别。
  “洞两,情报交互系统开启了。”塔台多了个岗位——情报员,基本是张特担任,主要是维持北库战情交互中心和各个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通讯情报交互。
  老虎分队使用了手持式终端,与战机、地面中心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信息通讯链条。老虎分队通过该链条向战机发送目标方位参数,在机载雷达无法探测到地面目标的情况下,目标方位参数可以通过预置的方式由飞行员输入导弹导引头。
  如果出现空中目标就只能依靠地面雷达站引导战机进行攻击了,这是没有空中预警指挥平台的无奈之举。
  此次使用战术情报交互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对地实弹射击的顺利,空地协同作战情况下,对地攻击由老虎分队这边提供目标信息,因此需要畅通的空地通讯来进行保障。
  李战终于摆脱了卫星电话,一边开战斗机一边打手机的画面的确不太和谐。不过作为最后手段,李战和聂剑锋还是带上了卫星电话……
  “洞拐,接受目标信息。”薛向东得到张特的报告后,马上指令聂剑锋。
  聂剑锋操作着如同低配车加装的大尺寸彩色显示屏的战术情报交互系统终端,把模式调整到“作战”,开启了自动接受战术情报功能。很快,从老虎分队那边传来的目标信息就呈现在他的眼前。
  “确认目标信息,随时可以载入,完毕。”聂剑锋核对确认目标信息完整,向塔台报告。
  薛向东回答,“等候指令。洞两洞拐,调整航向270,高度8000,完毕。”
  “明白!”
  双机编队马上爬升,机头迅速指向正西,保持每小时九百公里的速度疾飞。
  半个小时后,李战报告,“塔台,我们进入四号地区了,雷达确认一下,完毕。”
  “雷达确认,继续保持,完毕。”薛向东看着雷达显示屏说。
  “洞两明白。”
  戴着氧气面罩的往下看,底下没有云层遮挡,能够看到一片贫瘠至金黄的土地,斑斑点点的阴影是光秃秃的山丘沟壑形成的,大量的天然洞穴分布其中,再有的就是一小片一下片的白点,那是山顶未消融的积雪。让人谈之色变的四号地区到了。
  严寒、酷暑、风沙、暴风雪、龙卷风,这些两极分化的天气都能够在四号地区遇上,因此被天气学家称为研究素材的宝库,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海,可怕之处远超四号公路途径的无人区。
  非必要人员绝不进入这片区域。除西边的边境线日常巡逻边控之外,过去许多年里部队基本不在这里进行训练。随着反恐形势的变化,武警部队开始挑战极限捶打部队极端天气地形下的作战能力,因此才慢慢把这里开辟为天然的练兵场。
  武警也蛮苦的。
  “洞拐,解散编队,我掩护你。”
  李战晃了晃翅膀,向左脱离编队后拉平持续上高度。
  “洞两,你上高度一万二,保持戒备,完毕。”薛向东命令道。
  因为部队要训练,这边的空域已经化为禁飞区了,民航的航线航路全部要绕过这里,且不能从西边进入。不然李战的导弹打出去打中谁真不好说。
  “洞两收到,高度一万二戒备,完毕。”
  李战迅速爬升到海高一万两千米高度,恢复平飞后开始放慢了空速继续向西飞为聂剑锋的攻击提供掩护。
  根据老虎分队的要求,聂剑锋准时进入攻击区域。
  薛向东一直在掐着时间,塔台的气氛非常的凝重。这是101旅第一次和陆军电侦部门武力侦察部队搞空地协同作战,与常规的空地协同作战有很大的区别。未来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几率极低,但低烈度小规模作战行动会越来越多。
  101旅注入了李战先进务实的作战理念,成为了军事改革的排头兵,方方面面都要力争走在前头。与地面小规模特种作战部队协同作战应该怎么打,如何支援地面低烈度小规模军事行动显然是必定要进行的全新科目。
  “洞拐,载入目标数据。”薛向东下达了指令。
  聂剑锋开始把战术情报交互终端显示出来的目标数据通过座舱的武器控制面板用手打的方式进行输入,耗费了不少时间。战术情报交互终端是后期粗暴加装的,没能和战机的航电系统融为一体,因此需要飞行员进行繁琐的手工输入。理想中的状态是一键输入——选定目标,确定,数据自动载入,摁下发射按钮,剩下的交给时间。
  “目标数据载入完毕,完毕。”聂剑锋报告。
  薛向东命令,“两发连射!”
  “两发连射!”聂剑锋摁下发射按钮,两枚防区外精确攻击弹药脱离挂架,火箭助推器工作,推动弹药向目标疾驰而去……
第320章
最高速度飙起来
  两枚防区外精确攻击弹药飞向目标,老虎分队很快反馈目标毁伤效果,聂剑锋转入空中待命。
  根据作战方案,空中打击清除了对地面分队威胁最大的目标后,地面分队继续执行解救任务。此时他们已经向关押飞行员的地点进行渗透。
  还没几分钟,老虎分队请求空中火力支援的信息再一次通过战术情报交互中心传到了聂剑锋这边来。这一次要打击的面目标,他决定使用五百公斤的制导炸弹。两枚该型炸弹的战斗部装药量达到了一吨……
  这是现役航弹中最大最重的一种,全部都是库存货。军工部门研制了制导套装,把这些大家伙无导的大家伙给改造成了具有惯性制导并且带一双小翅膀可以滑翔飞行的制导炸弹。
  “洞拐发射,洞拐两连发!”
  聂剑锋切换了弹药后,摁下发射摁钮,左翼那枚制导炸弹先脱离挂架,战机明显的猛地往右翼沉了沉,聂剑锋连忙蹬舵操杆保持战机姿态。制导炸弹自由落体往下掉几十米,折叠双翼展出,顿时提供了足够的升力,自由落体变成了滑翔飞行,在惯性制导系统的作用下向目标飞去。
  这个时候聂剑锋再扔下第二枚。
  两枚大家伙径直的往目标飞翔过去。打击面目标对精度的要求不高,比如打击敌军的兵营、固定雷达站、永固式防空阵地、电站、水库、油库等等固定面目标,要的是大威力炸弹,使用精确打击弹药不划算且效果不见得更好。
  聂剑锋往西飞了一会儿,能够看到远处地面扬起滚滚的浓烟。那里无疑是目标了,两枚重型炸弹命中了。
  老虎分队反馈回来的毁伤效果很不错,这让聂剑锋重重松了一口气。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航火是用来近距战场支援的,如果老虎分队需要的话。所以他还得滞空待命。
  聂剑锋判断,老虎分队还要请求火力支持。在有空中支持的情况下,任何一支地面部队的指挥员都绝对会优先选择请空中火力对目标进行摧毁。他们的任务是解救人质,渗透过程中要做到不暴露。打击敌人不是目的,把人救出来才是根本。解救任务比打击任务的难度系数要高得多。
  高空上,李战以固定间隔时间开启机载雷达扫描正西方向,为聂剑锋提供掩护。谁开雷达谁就是靶子,但要进行警戒就必须要开启雷达。战机打开机载雷达就好像黑暗中打开了手电筒一样,位置彻底暴露在敌军面前。这正是目的,蓝军起飞战机进行防空的话,首先看到的绝对是辐射源最大的李战,而雷达静默状态的聂剑锋可以从容的脱离战场或者继续对地打击。
  这是第一次执行掩护任务,李战不敢掉以轻心。
  实兵实弹对抗演练任务里面讲得很清楚,蓝军会起飞高性能靶机。部队行文通常直接简洁,一般情况下不会在名词前面添加修饰词,如果出现修饰词说明这是一个要强调提醒注意的重点。
  高性能应该怎么理解?是有明确说明的——高性能意味着比我军现役大部分战机都要先进。
  聂剑锋如果被蓝军的高性能靶机击落了,那就丢人丢大发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虎分队显然进展颇为顺利,聂剑锋还有航火和机炮,但是二十分钟过去了老虎分队也没有请求火力支持。在燃油下降到规定返航值之前,聂剑锋还在滞空待命。
  “洞两!目标升空!准备发射!”塔台突然呼叫李战。
  李战浑身一震,马上回答:“洞两收到!”
  “高性能靶机一批两架!目标参数传输中!马上载入!”薛向东的声音非常的急促。
  李战的雷达什么都看不到。
  毫无疑问,目标在三百公里外,他的机载雷达根本够不着。目标参数显然是地面雷达站捕捉到并且传输过来的。如果没有战术情报交互系统,地面雷达捕捉到的目标信息只能依靠塔台指挥员口头进行通报和引导。现在李战可以从战术情报交互终端看到目标信息,一批两架。
  “洞两明白!载入目标数据!”李战迅速给导弹通电,把二目标的位置数据载入怪物空弹的导引头里。
  主被动联合制导导引头,同时具备红外制动、电视制导、指令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也就是说,尘世间没有什么飞行器是怪物导弹识别不了打不了的。
  “标准远射程序!标准远射程度!”薛向东下达了发射命令。
  李战油门杆到底打开加力,保持六百多公里每小时空速在一万两千米高空飞行的战机被踹了一脚似的猛然朝前奔,速度即将到达每小时九百公里的时候,李战接连把两枚怪物导弹发射了出去。
  “两发连射!两发连射!”
  战机轻快了不少,继续向前加速,不到十秒钟超过了音速。如果是以往的话,李战会关掉加力保持一倍多点音速飞行,等速度出现疲态了再开加力,如此反复交替做超音速飞行。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
  他整个人被压在座椅上承受着战机持续加速的过载,突然周遭安静了下来,于是他不用去看空速表都能知道已经超音速了——声音全被甩到了身后哪里还有噪音……
  亚音速飞行的时候耳边轰隆隆的,超音速飞行安静许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通过机体传来的声音,比如风噪,比如发动机高工况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这些是能听到的。战机向外界发出的声音,座舱里的飞行员是听不到的。李战喜欢飙超音速也有喜欢座舱安静一些这么一个次要因素。
  机载雷达持续工作着,开始那三十秒里李战还能从雷达显示屏里看到两个以高达五马赫速度飞行的怪物空弹,雷达波发射面积极少,然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理论上有最远一百五十公里探测距离的机载雷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空空导弹这一类小目标的探测距离仅数十公里。
  很快李战的注意力就集中在飞行上了。
  一万两千米的高度,持续加力加速中的战机空速迅速飙升到一点八马赫,继而出现加速峰值,然后缓慢回落,但一直顽强的加速中。李战看到两翼极目之外的些许云朵居然在向后跑。往常同样距离的云是不动的,可见这一次飙极速所带来的全新的观感上的变化。
  SU-27SK理论上的高空最大速度达到了二点三五马赫,那是两千八百公里每小时的高速了,可是那是无外挂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极速。现在翼下还有四枚空空导弹,李战不知道最终战机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速度。
  意外情况出现了,当规定的加力运行时间快到的时候,李战发现空速才爬到两千三百公里每小时,还不到二马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