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内卫一直是萧正在打理,萧正是内廷大太监,也是皇帝身边的左右手,因此内卫算是在元昭天子手中。
剩下的千牛卫和羽林卫,都是谢家人在打理,这两个禁卫是京城城里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其他像是金吾卫,巡城司,皇城兵马司,以及各城门的兵马丝,京兆府的府丁之类,加在一起也不是三禁卫的对手,更何况这些衙门里,也有尊奉天子的人,天子如果废相,他们不太可能动弹。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举动还是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毕竟太康天子不止一个子嗣,还有叶家那位德妃娘娘所出的皇子,以及种家皇妃所出的皇子,都因为年纪幼小没有出京就藩,如果有有心之人借着这个机会闹事,那么皇权就真有不稳的可能。
本来,新帝即位初期,一切都要求平稳,保证皇权顺利承递,这个过程一般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皇帝才能彻底接过朝政。
就连太康天子初即位的时候,面对裴进以及宰相张渠的时候,也是靠着李信的帮忙,才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控了禁军,从而坐稳了帝位。
元昭天子下决心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毕竟年幼,不太清楚其中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打心底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征伐西南。
姬林低头叹了口气,沉声道:“陛下的意思,臣已经明白了,如果真要廷议,臣一定据理力争。”
“大都督府,永远站在陛下这一边。”
元昭天子毕竟才十四岁,这番话说的有理有据,但是他心里多少有些害怕,按李信教他的法子深呼吸了几口气之后,开口道:“大都督有这个心就好,既如此,大都督就先回去准备准备,朕还要见一个人。”
姬林起身告辞。
“臣告退。”
这位大都督离开未央宫之后没有多久,一个身材高大的粗壮汉子,就在太监萧怀的带领下,进了未央宫,他在未央宫的书房里见到了天子之后,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声如雷震。
“臣侯敬德,叩见陛下!”
作为当初太康朝的从龙三功臣之一,侯敬德表面上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悄悄的执掌了禁军左营很多年,在地位上虽然不及李信,但是在职权上跟李信其实差不到哪里去,比起在兵部刚刚升任尚书的叶璘叶四少,还要混的好一些。
侯敬德这个人,虽然有些聪明,但是不适合混迹朝堂,不然容易被人吃得尸骨无存,早在在太康初年,侯敬德刚刚被调到禁军的时候,李信就跟他说过,让他专心深耕禁军,不要想着插手朝堂上的事情,这十年时间,他一直按照李信的叮嘱在禁军兢兢业业的做事,朝廷只要不召他进京,他就一直住在禁军大营里,安守本分。
禁军左营距离京城只有三四十里,但是他有时候甚至好几个月都不会回京一趟。
因此,虽然这位忠勇侯在大晋朝廷里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他的实权在裴进下野之后,已经是大晋军方最顶尖的几个人之一,除了大都督姬林和李信之外,也就是他侯敬德了。
元昭天子对侯敬德极为热情。
他亲自把侯敬德扶了起来,脸上露出一个笑容。
“侯将军一路从城外赶来,辛苦了。”
禁军是拱卫京城最有力的力量之一,也是天子手中的利剑,不然太康天子生前,也不会把一半禁军交给李信,让他帮忙扶持自己的太子坐稳地位。
如今李信不在京城,禁军右营是贺崧在代掌,那么元昭天子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禁军左营了。
因为太康初年的时候,禁军右营征伐西南大获全胜,右营里不少将官因此升官发财,颇为风光,而同为禁军的左营这些年就有些沉寂,一直本本分分没有什么声音,但是事实上大晋朝廷以左为尊,左营各折冲府的精锐程度,甚至还要胜过右营一些。
侯敬德身材高大,比起还有些瘦小的元昭天子,就像个巨人一样,他在天子的搀扶下,站了起来,恭敬道:“陛下相召,臣不辛苦。”
太康天子笑呵呵的说道:“李太傅回乡祭母的事情,侯将军应该知道了?”
侯敬德犹豫了一下,低头瓮声瓮气的说道:“回陛下,臣听说了。”
李信回乡已经两个多月了,这个时候侯敬德如果说不知道,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天子点了点头,开口道:“朕初即位,京城里恐有小人作祟,朕的意思是,禁军派出几个折冲府,往京城靠一靠。”
“太傅不在京城,禁军右营暂且不好动,所以只能动用侯将军的禁军右营了。”
三四十里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其实也不近,当年壬辰宫变的时候,魏王府是差不多子夜时分动的手,随后禁军收到消息进京勤王,等他们到达皇城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京城里已经尘埃落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元昭天子才会想着调动禁军,向京城靠拢。
侯敬德神色微变,他抬头看了一眼眼前的小皇帝,有些迟疑的问道:“陛下……京城里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
“需要禁军进城,接掌城防么?”
天子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没有多大的事情,只是以备不测,侯将军按朕说的,向京城靠拢二十里就是了。”
侯敬德深深低头。
“陛下,无有朝廷文书,臣擅自调动禁军便是死罪,臣需要大都督府的文书才成……”
其实除了大都督府文书之外,朝廷的圣旨,甚至皇帝的中旨,都可以调动禁军,但是眼下天子还年幼,不曾亲政,他发不出不用经过尚书台的中旨。
“放心。”
元昭天子笑着说道:“大都督府那边,朕打过招呼了,侯将军等会从未央宫出去,去大都督府寻大都督讨要就是。”
尽管程序不太对,但是皇帝都已经说出这种话了,侯敬德自然不敢多说什么,他恭敬低头:“臣,领命!”
天子又跟侯敬德说了几句勉励的话,才放这个大个子离开了未央宫,天子甚至亲自相送,把他送到了书房门口。
站在书房门口,元昭天子看着侯敬德离开的背影,心里没来由出现了一股悔意。
“若李师在京城,这一切他应该都可以安排妥当,不需要朕这个少年人跟他们勾心斗角……”
想到这里,天子看了看南方,幽幽的叹了口气。
“但是,老师你比他们更让朕害怕啊……”
第二百五十章
据理力争
廷议,是大晋朝廷一直就有的规矩,朝廷十日一次的大朝会,主要是将一些大事奏报皇帝,但是真正碰到连皇帝也难以决定的事情,天子就会在宣政殿召集大臣,开始廷议。
所谓廷议,就是朝中重臣才能参与的会议,除非皇帝特批某人与会,否则就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参与。
如今天子尚未亲政,廷议就是尚书台来主持,在尚书左仆射沈宽与御史大夫严守拙状告李信未果之后的第三天,尚书台果然在宣政殿召集重臣廷议。
这一次廷议,要讨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就是现在朝廷要不要对西南动兵。
一大早宣政殿中的朝堂大佬们就差不多到齐了,朝中九卿,以及六部的侍郎,再加上大都督府以及各个衙门,三品以上的官员差不多有二十人左右,统统奉诏前往宣政殿议事。
以往廷议,多是由皇帝召开,目的是一起商议决定一些不太好处理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却是由尚书台发起的廷议,也是元昭朝改元以来,第一次廷议。
早知道,哪怕是个八九品的小官,对于小民百姓来说,都已经是头上的天,这些位列三品的朝堂大佬,每一个人跺跺脚,都能够震死一拨黎庶。
而且三品官以上还有一个说法,这些三品以上的官员里,除了礼部尚书之外,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加上一个“参知政事”的头衔,正儿八经拜相,进入中枢,成为宰辅。
所以国家大事,才会有这些最顶层的官员一起商量着解决。
新任的兵部尚书叶璘,也在此列,这位叶尚书赶到宣政殿之后,左右看了看,发现包括大理寺卿在内的九卿已经悉数到齐,尚书台的五个宰辅也已经全部到了,御史台的严司空垂手站在最前面,闭目不语。
最出奇的是,宣政殿里站了一个黑脸的大个子,竟是禁军左营的将军侯敬德!
叶璘微微皱眉,手捧朝笏,迈步走到了侯敬德旁边,开口低声问道:“侯兄怎么来了?”
侯敬德虽然也是三品以上,但是他是正儿八经的武官,还是掌兵的武官,按理说不应该参与进廷议才是。
叶璘与侯敬德是老相识了,承德十七年的时候,承德十七年的时候,侯敬德在羽林卫任左郎将,而那时候的叶璘已经是羽林卫中郎将,是侯敬德的老上司。
而且尽管侯敬德现在混得不错,手里掌握了禁军实权,但是叶璘不仅仅是叶璘一个人,那位当今的陈国公叶少保,以及叶家这些年蔓开的枝叶,都不是侯家一个忠勇侯府能够比拟的。
坦白来说,当年壬辰宫变,出力最多的其实是叶家,叶璘之所以手里没有兵权,是因为叶家本身太过庞大了。
侯敬德听到叶璘的声音,高大的身子微微低了低头,低声道:“叶尚书,是陛下唤我来议事,具体因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叶璘点了点头,便站回了自己的位置上,不再说话。
很快,元昭天子就在宦官的簇拥下,进入了宣政殿中,这位天子坐在了宣政殿的主位上,左右环顾了一遍,声音清脆。
“诸卿都到了。”
诸位大臣,毕恭毕敬的对着天子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
元昭天子驾轻就熟的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不是大朝会,用不着这么多礼,诸卿都坐下来说话,开始议事罢。”
大朝会是在未央宫里,不管什么品级都要老老实实的站着,但是廷议是小型会议,而且到场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因此一般都是坐着谈事的。
内侍监的宦官们,搬来了二十多把椅子,摆在了诸位大臣们的身后,大臣们对着天子谢恩之后,便坐了下来。
元昭天子深呼吸了一口气,沉声道:“这次廷议,是尚书台发起的,就由沈相主持,朕旁听就是。”
说着,他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
坐在左侧第一位的沈宽,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着众人拱了拱手,沉声开口:“诸公,今日尚书台召集诸公议事,乃是因为西南诸州府出了一些问题,因为奏书太多,不好一一传看,本官就代为转述。”
“数日之前,西南三十一州府齐齐上书,说是西南遭了旱灾,要朝廷免赋三年,西南自先帝敕封蜀王以来,便有些不受朝廷约束,此番上书,更是居心叵测,尚书台无法决断,只能召集诸公廷议。”
“诸公以为,朝廷当如何?”
说完这句话,他便重新坐了下来。
这几句话一说出口,这些朝堂大员纷纷交头接耳,一时间宣政殿里颇为吵闹,如同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