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655


时间转眼间来到了成康十六年的八月,就在赵显忙着收罗杨吉罪证的时候,启国西陲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北齐从凉州撤军了!
把西楚主力牵扯在凉州整整大半年的齐军,终于在十日以前全面收缩,回归了北齐的疆土之内,不再日日袭扰西楚。
这份情报被青衣卫的探子第一时间送到了肃王府,随即由肃王府移送政事堂,再由政事堂知会与政的太后娘娘,一时之间朝堂上下为之大哗。
西楚哪怕不算那些外藩,也是有着三十多万常备军的凶猛大国,扣去护卫郢都的十余万禁军,至少也能抽出二十万战力,岂是易与之辈?
如今北齐从凉州收手,西楚必然要出兵收回西陈,这是难以缓和的矛盾。
现在西楚几乎已经彻底与启国撕破脸皮,在北齐收手的情况下,启国如果想要独立面对以彪悍闻名的西楚,可以说是极为吃力。
赵显,王象,政事堂的五位宰辅和兵部的尚书以及几位侍郎,被第一时间召集到了凌虚阁议事,萧太后陪坐在小皇帝侧翼,面色凝重。
“诸卿,北齐从凉州抽手,西陲会朝着怎样的局势演变?”
她这话一问出,众人包括兵部几位堂官在内,统统都把目光看向了赵显,尽管去年赵显在西陲的功劳被赵睿抹去了大半,但是启国的高层都知晓,如今大启西陲的格局,乃是这位肃王殿下一手缔造,对于西陲,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哪怕是赵显的政敌陈静之,此时也放下了成见,静静的看着赵显。
赵显环顾了一下四周,心里微微冷笑。
“北齐从凉州抽手,也就意味着西楚也能在凉州抽身,届时他们必然会攻打西陈,西楚投放在凉州的兵力已近十五万,即便他们留下五万兵力驻守凉州,也可以腾出至少十万兵力出来!”
这些日子赵显虽然身在临安,但是与大将军林青的书信一直没有断过,再加上宗卫府布置在西陲的探子不少,他对于西陲的了解甚至比临安还要多一些。
说到这里,赵显声音沉重:“这十万兵马,估摸着有一半是骑兵,加上西楚放在辰州与西陈对抗的十万兵马,此次咱们要面对的,大概是整整二十万楚军。”
这个数字一出来,在座的诸位统统都被吓了一跳,就连禁军的大都统王象也微微有些吃惊,他皱眉道:“西陈的玄甲军征募的如何了?”
赵显用敬佩的眼神看了一眼王象,毕竟是身在军伍几十年的大将,一句话就问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陈王父子这大半年来日夜扩军,如今的玄甲军已经接近十万人。”
从去年西陈立国以来,就一直在扩充玄甲军,有北齐帮忙争取到的大半年时间,玄甲军的规模已经算是一支大型军团。
说到这里,赵显轻轻叹了口气:“只是新征募的玄甲军战力远不如原先的那五万玄甲军,玄甲军所用的那种名为“墨马”的黑色大马也不够武装这新征募的五万人,因此这支十万人的玄甲军与以前那支五万人的玄甲军,战力也高不到哪里去。”
此时,坐在后排的兵部侍郎樊振起身,对着萧太后跟小皇帝抱拳道:“陛下,太后娘娘,微臣以为西陈与西楚之争,乃是项家自己的事情,咱们不如撤回林青大将军所部,全面缩回函谷关以内,让他们项家人自己打去。”
樊振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样一来,哪怕西楚最后吃下了西陈的十万玄甲军,也必然元气大伤,十年之内再也无法窥视我大启西陲,函谷关便固若金汤了。”
赵显豁然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凶猛的看向身后的这位兵部侍郎。
“那十年以后呢?!”
赵显低喝道:“十年以后,项云都八成还在西楚帝位上,以他睚眦必报的性子,必然举国来袭,到时是你樊侍郎顶上去,还是你们兵部的人顶上去?”
樊振被气势汹汹的赵显唬的不轻他讪讪的坐了下来,小声嘟囔:“咱们跟西楚的仇,还不是你赵七结下来的……”
他这话声音极小,赵显也没有听到,否则以赵显的脾气,估计就要在凌虚阁里对这个科举出身的兵部侍郎拳脚相向了。
樊振坐了下来之后,在场的重臣们各自讨论了起来,有的人说要联合北齐,有的人说要派人去跟西楚和谈,更有人说派出临安的禁军,与西楚决一死战,整个凌虚阁里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萧太后不通兵事,于是聪明的选择了闭嘴,只是坐在一边静静的聆听。
陈静之见状咳嗽了一声,起身朗声道:“肃王殿下,我大启在西陲的林青所部,就有五万兵马,加上王霜镇守函谷关的三万,也有八万人,与玄甲军合并一处,想来守住西陈是没有问题的。”
“蠢货!且由你陈静之带着八万人前去西陈,看看项云深父子愿不愿意与你合兵一处?再者合兵之后,是你陈静之当家,还是陈王父子当家?”
赵显毫不客气的冷笑道:“陈相,你治国可以,但是论起统兵,就差的太远了!”
陈静之老脸一红,怒道:“赵七,你!”
大都统王象适时的站了出来,当了这个和事佬,他对着陈静之叹道:“陈相莫怪,肃王殿下说话的确直了一点,不过他说的不无道理,西陈虽然是我大启藩属,但是毕竟不是一国,更不可能做出合兵这种举动。”
说到这里,王象叹了口气:“至于陈相所说的守势,就更不可能了,西陈与西楚的辰州接壤,彼此之间根本没有天险,一旦打起来,全面交手,那就就只能打到底,基本没有什么退避的余地。”
“除非西陈的人马愿意退到函谷关以内。”
王象话音刚落,赵显就冷笑出声:“玄甲军一退进函谷关,西陈便没了!再说,我大启也不可能给项云深他们进入函谷关以内的任何地方!”
启国的军力构成,很类似于另一个世界的两宋,就是由边军和禁军构成,各个地方是没有多少兵力的。
这种军力设计很是病态,就是力求让边军借天险阻敌于国门之外,一旦边关失守,那就只能让禁军固守京畿一带与敌人周旋,任由敌人侵略地方。
在这种兵制的前提下,启国边关不可能放任何一个外人进来,哪怕是上书向启国称臣的西陈。
因为整个大启,除了临安有二十万禁军防守,其余地方也只有一些类似于姑苏大营这种剿匪用的兵营,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话说到这个份上,陈静之也明白自己的确无法触及兵事,他看向了王象,低眉道:“边关紧急,大都统从军数十年,以为该如何应对?”
王象呵呵一笑:“陈相这话问错人了,去年肃王殿下一手把西陲打造成如此格局,如今西陲有了变故,陈相应当问肃王殿下才是。”
说到这里,王象低下头说了一句话:“先帝吩咐过,本都统只负责护卫临安以及护卫赵氏宗族,其他事情,本都统一概不问。”
这话一出,几位宰辅纷纷动容,就连萧太后也脸色微变。
就连她也只是知晓,赵睿临死之前留下了许多后手安排,但是她却并不知晓自己的丈夫临死前到底做出了什么安排。
现在看来,这王象是被赵睿钉死在临安的卫兵,根本不可能派他前去两边。
于是众人再度把目光看向了赵显。
萧太后轻声开口:“七郎你用兵如神,去年一年时间连破北齐西楚,如今楚人兵临在即,还是要靠七郎你拿主意才成。”
“此事容易。”
赵显从座椅上站了起来,目光炯炯的看着萧太后。
“只要太后娘娘把皇兄藏起来的雷营交到臣弟手中,臣弟现在即刻就任西陲总督,替大启挡下这场灾祸!”
雷营之中,有赵显的九个学生,更为关键的是,雷营里头还有上千个精通制造雷震子的工部匠人以及大量硝石之类的原材料,只可惜这个雷营在赵睿死后就不知所踪,连赵显的宗卫府也不知道先帝把他们藏到哪里去了。
一旦赵显带着雷营出征,就算不能取得江宁城那般辉煌的战绩,但是漫天雷震子之下,挡住西楚的军队还是不成什么问题的。
他话音刚落,萧太后脸色变得有些不太自然:“七郎,这雷营所在地,只有陛下一个人知晓,就连哀家也不知道陛下把雷营藏到了何处……”
赵显瞳孔微缩。
第363章
兵权
“雷营是先帝亲自组建,也是直属先帝管辖,其中加上工部匠人以及护卫的禁军,总共有三千多个人,整整三千个人,不可能凭空消失不见吧?”
赵显强行按捺住心中的怒意,一字一句的问道。
从去年他上交雷震子秘方以来,临安城就一直在搜罗硝石,硫磺等等原材后来更是把包括硝石硫磺在内的十余种矿材列为禁品,到成康十六年的时候,在京畿一代已经很难找到大批硝石,这些原材都被赵睿秘密藏了起来,很大可能就堆积在雷营之中。
如果赵显没有办法把雷营拿到手中,那么他光收集材料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更别说还要再次培养出一批善于制造雷震子的匠人了。
萧太后自然也看出了赵显的怒火,她幽幽叹道:“先帝大行以后,雷营就没了消息,哀家真的不知晓这批人被先帝放在了何处。”
她并没有说谎,赵睿给了萧家大量的权力,甚至包括禁军右营的兵权,但是这个雷营,赵睿并没有透露给萧太后。
凌虚阁里的气氛尴尬了起来,过了许久之后,赵显才闷哼一声,开口说道:“既如此,还请政事堂拟制,延揽天下巧匠,同时征集雷震子所需的十余种矿材,尽快送到临安来。”
其实火药的配比,自始至终都只需要三种,但是赵睿为了迷惑齐楚两国,一口气把十几种材料列为禁品,导致了现在赵显想要收集材料,也只能把这十几种材料一起收集。
政事堂的宰辅们低声商议了几句,正准备点头答应的时候,坐在主位上一直没有说话的小皇帝赵寿,突然脆生生的说道:“母后,皇叔,我……朕知晓雷营在哪儿。”
赵寿这一句话,让整个凌虚阁里骤然安静下来。
赵显对于自己那位皇兄颇为了解,倒是没有太过吃惊,而萧太后则是满脸愕然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寿儿你是怎么知晓的……?”
赵寿正襟危坐,从容不迫的回答道:“父皇大行之前,曾到东宫看望过…朕,那时他在朕的功课上,留下了四个字。”
说到这里,年仅九岁的小皇帝把目光看向了自己左侧的大内官李怀,轻声说道:“父皇说,怀中有雷,应该便是说的大伴你,没有错吧?”
李怀顺势跪在地上,恭声道:“先帝驾崩以后,雷营确实是奴婢在代管,不知道陛下有何吩咐?”
萧太后目光有些发寒,她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对自己俯首帖耳的大内官,居然背着自己,藏下了这么大一个秘密。
小皇帝像模像样的点了点头,转头对着太后说道:“母后,西边打了起来,皇叔他又有用得到雷营的地方,就让皇叔领了雷营吧。”
萧太后目光复杂的看了赵显一眼,随即轻声说道:“雷营赶赴西陲自然可以,只是具体怎么用,还需要几位辅臣商议着来。”
说完,她看向了陈静之。
陈静之应声站了起来,抱拳道:“林青大将军和王霜大将军都是百战之将,由他们在西陲掌兵,我大启西陲必当安然无恙,请陛下和太后娘娘分派半数雷营工匠赶赴西陲……”
这位首相不轻不重的看了一眼赵显,继续说道:“至于肃王殿下……老臣以为,西陲战事远远不到吃紧的地步,再加上此次乃是西楚与西陈之争,并未触碰我大启国土,因此也不必劳动肃王殿下亲自出征……”
萧太后点了点头,看向了另一个辅臣王象。
王象低眉道:“西陲战事固然雷霆万钧,但是如陈相所言,只是西楚与西陈之争,我大启旨在护住西陈国祚,却不必要跟西楚拼命,再加上这场战事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见分晓的,因此我们还是等一等消息为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