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655


萧安民豁然起身,脸色都变得通红,气道:“世子殿下这是哪里话?本官知肃州府五年,从来没有半点逾矩,更遑论欺压百姓,世子殿下口出污蔑,不知可有证据!”
赵显拍了拍老家伙的肩膀,笑道:“萧世叔何必这么生气,知道你是清官了。”
萧安民哼了一声:“世子殿下如果是为了消遣本官,那本官就恕不奉陪了。”
赵显端起酒壶,给这位府尊大人倒了杯酒,叹气道:“府尊大人,正因为你是清官,我才要找你。”
见到赵显语气诚恳,萧安民重新坐回座位上,说道:“世子殿下有事,不妨直说。”
“晚辈此来是给萧世叔送些钱,不知道萧世叔要不要?”
说着话的功夫,赵显从怀里掏出一叠银票,萧安民瞥眼一看,大约有七千两银子。
萧安民皱眉道:“什么意思?”
“这些都是晚辈从曹斌那里索来的不义之财。”
赵显肃声道:“还请萧世叔拿去,帮着晚辈,也帮着肃州府做些事情。”
萧安民皱眉思索了片刻,却始终想不到自己能给赵显做到什么事情。
好在赵显也没有卖关子,继续说道:“肃州城南,有一所牙行,萧世叔身为府尊,不知去过没有。”
萧安民微微摇头,他是读书人,喜好洁净,那种污秽之地,他自然是不会去的。
“前些日子,晚辈去过一趟。”
赵显面色严肃:“牙行贩卖一楼骡马牲畜,臭气熏天,二楼竟尽是幼童幼女,尽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几不忍闻!”
萧安民冷着脸说道:“那干本官何事,我启国处处都有牙行买卖人口,穷苦人家活不下去了,世子殿下还不许他们找个活路?”
他站起身来,轻哼道:“我启国还算好的,放到西楚北齐那等蛮地,不知多少人流离失所,人不成人,世子殿下有何教我?”
“萧世叔误会了。”
赵显叹了口气:“晚辈并不是想责难萧世叔,更不是想怪谁,晚辈只是想做一些晚辈认为该做之事。”
“这里是七千两银子,晚辈想让萧世叔出面,用知府衙门的名义,把各大牙行的私奴低价买出来,以后送进织坊做工也好,送进大户人家做工也罢,总之不能再呆在牙行里了,那里委实不是人呆的地方。”
萧安民脸色凝重:“你一句话就想让知府衙门出面,你知不知道这背后牵动着多少人的利益?”
赵显摇头道:“晚辈知道,但是晚辈并不想改变整个大启,更不会与全天下的牙行为敌,晚辈只是不想在肃州城里,再看到这些牙行。”
“即便如此,你这七千两银子,又能帮得了多少人?”
“能帮多少是多少。”
萧安民端起桌子上的烧酒,默默的喝下一杯酒,沉吟片刻,说道:“买下这些私奴,他们又何处容身?”
“可以放到肃王府里。”
肃王府地跨两个街坊,空房子不计其数,赵显只是住了其中一个小院子,用了百分之一都不到。
“如何生活呢?”
“晚辈说了,以后给大户人家做工也好,进纺织作坊也好,将来能拿一份工钱就是了,只要不入奴籍,总是一件好事。”
萧安民闭目沉思了许久,在心里默默盘算了片刻,觉得前后都可以操作,然后才睁开了眼睛。
“本官还有一事不明。”
“世叔请讲。”
“世子殿下既然想要行善,为何不自己出面去做,反而偷偷摸摸的,在寒风里苦等下官一个时辰,送了这么一份天大的功德给下官?”
“你当我傻呀。”
赵显没好气的翻了翻白眼:“身为藩王,晚辈要是再去收买人心,只怕肃州城里的牙行还没干净,晚辈的头颅就不翼而飞了。”
是的没错,一个藩王的任务从来都不是什么与人为善,但凡是那种名声特别好的所谓贤王,无一不是皇帝的心头大患。
身为天家血脉,再让你得了人心,难不成你想造反?
对于皇帝来说,一个不学无术鱼肉乡里的藩王,才是好藩王。
这也是历史上,王爷们大多都不是好人的原因,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愿意做好事,而是他们不想死。
萧安民点了点头:“看起来世子殿下一病三年,反倒因祸得福,心智比起三年前可要高明太多了。”
赵显从座位上起身,对着萧安民摆了摆手:“事情说完了,钱也给了,晚辈就告辞了。”
“萧世叔最好当做晚辈没有见过你,这笔钱也是你萧家的钱,眼见世叔明年的任期就到了,做成了这件事情,萧世叔就是万家生佛,以后飞黄腾达也不是什么难事。”
萧安民沉默不语。
然后他远远的听到了赵显的声音:“萧世叔不要忘了,这些孩子进肃王府的时候,您得给晚辈写一张强征令,说明清楚,是知府衙门强征了肃王府!”
“接收这些孩子,我肃王府是拒绝的!”
萧安民漠然不答,只是坐在座位上独自饮酒,等到一壶温热的烧酒变得冰凉,他才一把把桌子上的银票塞进怀里,迎着冷风,向着知府衙门走去。
进了知府衙门,他毫不迟疑的走进了书房,把今日所见所闻,包括与赵显谈话的内容,统统写了下来。
这是在写密奏。
萧安民吹干墨迹,把奏折塞进信封里,命令阿福快马送到京城。
然后他对着夜风喃喃自语:“赵宗显啊赵宗显,你自作聪明。”
“看在你一片善心的份上,本官救你一救。”
第36章
赵家家主
启国地处江南,虽然百姓的彪悍程度不如西楚,将领不如北齐,但是启国却有一个其余两国远远比不上的优点,那就是启国的开国皇帝赵太祖,开国之后也不知是发了什么疯,定下了一套极为严苛的驿法!
所谓驿法,就是邮驿制度,立国之后,太祖不顾满目疮痍的启国,狠下了血本,在启国各地建起了一座座驿站!
二十里一驿,遍布整个启国!
数十年之后,启国的后人才感受到老祖宗的智慧,启国的邮驿制度让启国上下的消息传递的极为灵通,边境的战况,地方的府衙消息,只要不爱惜马力,都能在三日直接传到京师。
这种便利的通讯,让原本国土就不大的启国,紧紧的揉成了一块,这也让启国在彪悍的西楚和北齐的环饲之下,依旧保持了百多年的三分天下。
比如数十年前,西楚和北齐密谋联手灭掉启国,两国结盟之后,开始召集军队,但是两国的军队还没集结完成,启国就已经密闭边关,严防死守,让两国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正因为后人尝到了驿站的好处,启国的《驿法》非常完善,规定各种信件分成三等,普通,加急以及特急三种。
普通信件自然不必多说,如果碰到加急信件,各个驿站必须在保证马匹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送到。
如果是特急的信件,那就是要驿使带着三匹快马备用,日夜不停,跑死马三个字,真不是说说而已。
萧安民的密奏,就被他在信封上,写了一个“急”字,代表着这是加急的文书,于是这份文书一路从官驿毫不停歇,短短三天之后,就送到了京城皇城。
启国的京城是临安,也就是另一个世界里南宋的国都,启国的国土也大致与南宋类似,甚至还要小上一些。
二月十九的清晨,一身皂色衣衫的驿使,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南城门进了临安城,他已经整整三天没有好生歇息过了,等到进了京城的驿署交接了信件之后,就地躺倒在驿署的驿使歇息处,睡了过去。
他的任务就是把携带的信件送到京城,至于其他事情,就远不是一个驿使可以过问的了。
由于这名驿使送的全部都是加急的公文,驿署的官员分拣的很是小心,不多时,就已经把分往各个的公文分拣完毕,其中送进宫里的有两封。
等到巳时中的时候,一名身着青丘服的中年短须汉子冷着脸走进驿署,面无表情的接过这两份送进宫里的公文,塞进了怀里。
驿署的官员见了这青衣汉子,都是一脸战战兢兢,不好说话。
启国青衣卫统领赵炳,一个在启国权力层至少可以排进前十的人物,却十数年如一一日的每日来驿署拿取送进大内的文书,不曾一日例外。
赵炳从驿署出来,一路向着皇城走去,经过皇城的个个宫门之时,都亮出了一枚青色的牙牌,畅通无阻。
启国的皇宫就如同启国的国土一样,在三个国家之中,占地最小,但是却倚着凤凰山而建,远比其他两个国家的皇宫精巧。
由于皇宫并不大,所以即便赵炳走的不快,也准时在午时初刻赶到了内廷的凌虚阁,这里是皇帝陛下早朝朝毕之后小憩的地方。
每天午时初刻,皇帝赵睿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接见他这位青衣卫统领,从赵睿登基以来,从未间断。
等赵炳走到皇宫内庭的,刚刚好是午时初刻,皇帝陛下今日下朝早了些,正坐在凌虚阁的后暖阁里,跟皇后娘娘说些闲话。
赵睿面色白净,脸上也只留了短短的青须,看起来也就三四十岁模样,面貌倒也精神,只是脸色白的略显不健康。
此时他正在跟风华正茂的萧皇后聊着家常,从暖阁中传出皇帝陛下爽朗的笑声。
“哈哈,梓童,你今日是不曾瞧见,陈静之那个老匹夫,在朝堂上被朕呛得面红耳赤,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亏他也号称我大启第一聪明人!”
赵睿很是开心,今日早朝,丞相陈静之上疏劝他削减宫廷内帑,被他一句“自从朕登基以来,宫廷内帑分文未涨,而你陈家私田却已近万亩,朕的内帑该减,不知道你陈家的私田该不该减?”给怼了回去。
陈静之当庭面红耳赤,羞得半句话也说不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