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35

  如果这三个国家和德国统一,那就是一个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八千多万人口,工业实力超过英法总和的欧洲一流强国了。英法要是允许这个大德意志出现,那一定是脑子抽筋了。
  “但是这个世界银行也好,欧洲银行也好,对我们德意志人是非常有利的。”
  赫斯曼分析说:“如果欧洲能够用和平的方式统一起来,也就意味着生活在欧洲各地的德意志人都能在一起了……如果只计算说德语的德意志人,我们也有八千多万人口。是法国的两倍,比英国算上殖民地白人的数字也要多很多。而且匈牙利、加利西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特兰西瓦尼亚这些地区都是长期被我们德意志人统治的。
  如果欧洲以某种形式统一起来,我们德意志人很有可能成为欧洲的支配力量!”
  “我想这是在做梦!”施莱彻尔少将凝视着赫斯曼,“路德维希,可是你看上去很清醒。”
  “对,这是梦,一个梦想,一个属于德国的梦想!”赫斯曼认真地点头。“德国是欧洲的中心,德意志人是欧洲最大的民族(赫斯曼无视了俄罗斯人),而且也是最优秀的!我们是欧洲的脊梁,理应负担起领导欧洲的责任。”
  “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不会同意的!”施莱彻尔抱着胳膊看着赫斯曼。
  “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个梦想告诉全欧洲!”赫斯曼双臂张开,仿佛要拥抱什么人,“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德意志在为什么而战,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德意志人要带给大家一个团结、繁荣、平等、发展和美好的欧洲。我们要告诉大家,我们不是要去奴役别的民族,也不是要去搜刮谁的财富。而是要把欧洲人团结起来,共同去争取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那么未来将属于美国和苏联!”
  赫斯曼是知道美帝和苏修的手段的。人家美帝要打谁,都会高举自由和民主的旗帜。而苏修则口口声声要解放全人类。所以未来德国要发动战争,也得有个高大上的理由,不能让人当成邪恶的法西斯侵略者啊!
  而这个理由就是为了欧洲的团结和繁荣而斗争。虽然比不上“解放全人类”,但是也不比美国人的“民主自由”差多少。
  而且,赫斯曼也不是随便喊口号,而是真的打算付诸实施的。要不然将来发动世界大战,打下一大堆地盘怎么料理?统统吞并吗?这可不是个好主意,只有德意志人口占到一定比例的地方或者原住民很少的地盘才能吞并。要不然吞下太多的非德意志人,多半会搞出一个大号的奥匈帝国。这可不是赫斯曼想要的结果!
  他的理想,是一个大德意志帝国领导的大欧盟!
  “这个梦想,呃,这个梦想是好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保密?”施莱彻尔皱了下眉毛说。
  看来您不是真懂政治!赫斯曼听了这话心想:施莱彻尔在历史上做成了很多事情。可以说是他给希特勒后来的扩张打下了物质基础。没有他在魏玛共和国期间不遗余力推动苏德易货和合作,没有苏联市场和原材料的德国工业能不能支撑到希特勒上台都难说——历史上魏玛共和国在没有殖民地,也没有什么黄金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工业产值在二十年代后期就超过了第二帝国!但是能干的施莱彻尔却只做不说,哪怕后来去当了将军总理,也从来没有大声说出自己要带给德国什么!这大概就是他惨败给希特勒的最大原因吧?
  “不,我们应该大声说出来!”赫斯曼摇摇头,郑重地说,“我们应该让德国人民和欧洲人民都知道我们要干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干,还有我们干成了以后对德国还有欧洲人民有什么好处。”
  “哦,听上去像是在搞选举。”
  “我们陆军现在需要就是一份类似于选举纲领的东西。”赫斯曼朝施莱彻尔眨了眨眼,“或许应该成立一个陆军政策会之类的机构,然后以它的名义发表陆军对于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的见解。”
  “这么个搞法有什么意义?”
  “让别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发动世界大战!”赫斯曼用一本正经的语气回答,“还要让别人知道我们是为了欧洲人民的长远幸福而发动战争的。”
  “听着像在说梦话,会有人相信吗?”
  赫斯曼反问:“布尔什维克要解放全人类这种话有没有人信?”
  施莱彻尔沉默了一下,终于点了头,“好吧,你说服我了,可以成立一个政策会,就挂在国防部部务司下面……会长你来兼任吧,我可不想和那些蠢话搭上边。不过除了说蠢话,这个政策会还得干点实际的事情。”
  “什么事情?”
  “研究德国怎么才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同奥地利、捷克、波罗的共和国实现合并,并且收回西普鲁士和旦泽自由市。”
  “好的。”赫斯曼达到了目的,心满意足地对施莱彻尔笑了笑,“将军,我认为合并奥地利、捷克和波罗的还有西普鲁士,将是德国领导欧洲的第一步!”
  “嗯,就这样。”施莱彻尔看到赫斯曼准备起身告辞,又招了下手,“等一下走,还有一件事情必须你去处理。”
  “什么事情?”
  “你知道卡尔·马克思吗?”
  “知道,写《资本论》的那个,他已经死了。”
  “不是那个,我说的是一条航空母舰!”
  “哦,我们和苏联一起搞的‘卡尔·马克思’号?”
  “卡尔·马克思”号就是赫斯曼在1924年时和斯大林敲定的合作开发的1.5万吨级航空母舰的首舰。
  该舰标准排水量高达1.55万吨,满载排水量1.95万吨;总长227.34米,宽21.33米,型深20.3米,吃水7.6米;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配有8台德国生产的重油专烧锅炉和4台德国产的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高达136800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200海里/16节;装备有双联装88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8座,双联装20毫米口径高射炮16座;可搭载57架(最多73架)舰载飞机。
  “我们驻苏联的海军武官报告,苏联准备在5月1日公开这艘航空母舰,作为对劳动节的献礼。之后这艘航空母舰将会和‘巴黎公社’号战列舰一起,离开黑海前往远东,加入太平洋舰队。”施莱彻尔看着赫斯曼,“现在苏联人改变了计划,非常高调,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这可能和中国最近的局势有关,苏联需要加强太平洋舰队,以威慑日本。”赫斯曼也拧紧了眉毛,虽然他并没有去刻意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但是这个时空的中国还是发生了一些改变,以致引起了苏日之间的紧张对峙。
  原本的历史上,在1928年前后,苏联在远东处于劣势——红海军的太平洋舰队非常弱小,根本不能和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相比。而苏联的红空军在当时也没有能够威胁到日本领土的远程轰炸机。
  可是在这个时空,情况却大大不同——苏德合作不仅壮大了德国的工业实力,同时也让苏联的实力变得比历史上强大。恰在日苏危机发生的时候,苏联的红海军和红空军正好获得了两件另日本人极为恐惧的武器,1.5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卡尔·马克思”号和作战半径可以覆盖东京、吴军港和佐世堡的远程重型轰炸机TB-2型。
  所以在苏日因为中国问题发生对峙时,斯大林就高调展示了TB-2型远程轰炸机,还准备在5月1日向世界公开“卡尔·马克思”号航空母舰!
  “全世界都知道苏联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建造航空母舰和飞机的。”施莱彻尔说,“这虽然是我们德国恢复工业实力所必须的,但还是有可能引起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不满,我们必须要研究对策。”
  德国是个缺乏原材料的国家,除了煤炭啥都缺。因此德国在这个时空的工业发展得比历史上要好,也就意味着德国需要进口更多的原料。而获得廉价和大量的原料的渠道,只有苏德易货贸易。而要让苏联心甘情愿拿出廉价原材料供应德国,德国自然也要给点真东西了。但是苏联现在高调展示从德国得到的宝贝,只怕会给苏德合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在赫斯曼看来,这次由于德国向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而引发的危机,其实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只要利用好了,德国就能得到一个强大的日本作为未来战争中的盟友。
第160章
摧毁英镑就是摧毁德国?
  “……自从罗马帝国衰弱以来,我们这个大陆就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拥有相近的血缘和长相,拥有类似的文化和传统,同样信奉耶稣·基督,并且都以欧洲这块诞生了璀璨文明的大陆为家园的人们,被一条条国境线分隔开了,成了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波兰人或是别的什么人。
  我们彼此之间不再是自己人,我们在各自的边境线上挖掘堑壕建立防线,我们建立起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海军还有空军,还制定出随时可以执行的进攻计划,准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再次挑起战争,去毁灭那些被我们当成敌人的别的欧洲人,同时也准备毁灭欧洲这个所有欧洲人的家园。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欧洲人已经这样生活了千百年,互相残杀,互相提防,发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然后胜利者尽享欢愉,失败者流泪怨恨,要么从此消沉,要么奋发努力,争取在下一场战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千百年来,我们的大陆就是在一场场战火中前进,优胜劣汰,只有最坚韧的人们才能在此生存,因而也产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璀璨的文明——工业文明!
  但是1914年到1918年的欧洲大战却和工业时代来临后的任何一次发生在欧洲的战争都大不一样。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不再是欧洲的力量,而是来自其他大陆的力量!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大战之前就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生产出了最多的钢铁、最多的石油和最多的煤炭。它的人口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的总和,它的领土面积和资源超过了不包括俄罗斯的整个欧洲,它手中掌握的黄金也超过了整个欧洲。
  我们现在不能再把欧洲以外的土地都视为蛮荒之地和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地了。在欧洲以外已经诞生了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已经开始在欧洲大陆施加巨大的影响……
  而美利坚合众国还不是唯一一个可能在将来把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夺去的国家。在我们的东方,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资源和人口都超过了美国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也已经开始崛起!
  虽然他们在1927年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但是他们已经走出了世界大战和内战带来的困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五年工业发展计划,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和美国差不多强大是工业化国家!
  西面有美国,东面有苏联,它们都无比强大,而且还有无限的成长空间,发展下去必然能够取代英国和法国这样本土面积不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的领袖。
  现在已经有不少善于捕捉机会的欧洲资本家认识到了这个必然的趋势,英镑、法郎的弱势和美元的强势说明了问题。资金正在流出欧洲前往美国,而且我们欧洲人还欠着美国人100多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一旦美国开始索债,欧洲的前进将会变得更加黯淡。
  如果我们再不设法改变,那么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我们欧洲人将会失去骄傲,成为美国和苏联的奴仆。世界的权力中心将不再是伦敦、巴黎和柏林,而将是纽约和莫斯科。
  到时候,掌握了世界权力的美国和苏联将会怎么对待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我想,参考一下非洲、印度和中国如今的情况就可以想象我们的未来了。
  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子孙沦落到那种地步。那么现在,趁着世界的权力还在欧洲,我们欧洲还拥有超过美国和苏联的工业、经济、科学能力的时候,就放下彼此的成见和宿怨,未来子孙后代的利益团结起来。从现在开始,从组建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开始,向着一个统一、团结、强大的欧洲共同体前进……”
  巴黎,马提尼翁府(总理官邸)内,雷蒙·普恩加莱正用嘲讽的语调在朗读一本薄薄的,名为《我们的梦想》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路德维希·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的陆军上校。根据法军情报部门的调查,这位德国上校同时还是德国陆军政策会会长和军事情报局局长,稍早一些还担任过波罗的防卫军的副总参谋长,属于德国陆军少壮派的核心人物。而且此人还是苏德合作的关键人物,在德国陆军内部很被看好,据说有个绰号叫“小鲁登道夫”。
  啪的一声,普恩加莱总理已经将手中的书本丢在了办公桌上,然后看着来访的两位客人。其中一位是内阁的核心人物,曾经担任过法国总理的乔治·莱格。另一位是法兰西银行董事爱德华·阿方斯·罗斯柴尔德。
  “乔治,爱德华,你们怎么看?德国人和英国人是勾结在一起了吗?组建世界银行是不是欧洲一体化的开始?”
  “总理先生。”首先回答问题的是爱德华·阿方斯·罗斯柴尔德,“我不认为英国人真的会搞什么欧洲一体化,他们几百年来的思维就是让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强国之间保持均势和平衡。这样的思维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打破。不过组建欧洲央行,控制欧洲的货币发行的确是英国人想要的。”
  历史上,发行超越主权的“国际货币”的理论就是凯恩斯提出的。不过这个设想遭到了美国人的坚决反对,因此没有付诸现实。
  但是现在,早就将马克和英镑挂钩的德国人却站出来力挺英国的“世行计划”。考虑到目前正是英镑和美元斗争的关键时刻,德国人的举动无异于向英国雪中送炭。
  “总理,英国人会因此和德国走得更近!”爱德华·罗斯柴尔德沉吟着用充满忧虑的语调对法国总理说。“他们对‘卡尔·马克思’号的反应就证明了这一点。”
  “卡尔·马克思”号航空母舰的出现,当然引起了一片惊呼。但是施莱彻尔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至少英国没有向德国提出任何抗议。美国也同样无视了“卡尔·马克思”号。
  “这艘航空母舰不能用于大西洋作战。”海军部长乔治·莱格插话说,“根据情报人员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拍摄的照片,这是一艘适航性较差的航母,只能在风浪较小的海域作战。符拉迪沃斯托克才是它的母港,再考虑到苏联对中国武汉政府的支持,英国人可能已经认定苏联的扩张方向转向了东方。所以这艘航空母舰是日本人的麻烦,不是英国人的。”
  “不,乔治,你说的不对。”普恩加莱皱皱眉头,“英国人一定会限制德国继续向苏联输出海军技术的,但是……英国人这次采取了私下和德国交涉的方式,而在表面上无视了苏联航空母舰!这意味着英国人正在将英德关系置于英法关系之上!”
  “这是必然的。”爱德华·罗斯柴尔德用谨慎的口吻分析,“由于金汇兑制的实行,英国和德国在经济上存在相当大的共同利益。现在德国希望英镑维持稳定,这样马克才能够保持稳定,这是资金流入德国的必要条件。而英国也希望德国的经济能够保持强劲,只有这样德国才能继续向英国输送黄金。总理先生,我想您应该理解,当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时,解决分歧的方法并不难找到。”
  法国总理看了爱德华·罗斯柴尔德一眼,“爱德华,你在华尔街的朋友也是这样看的吗?”
  “是的,我们的顾问欧文·杨格先生认为实行《凯恩斯计划》后,英镑和马克拥有了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关系必然促使英国采取一系列的亲德政策……因为德国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也意味着英镑会崩溃。”
  “也就是说,除了修建一条防线,现在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普恩加莱说的防线就是后来的马奇诺防线,现在防线还没有正式动工,不过修建计划已经定好了。
  “不,不是这样的。”爱德华·罗斯柴尔德顿了顿,仿佛想到了什么破坏性很大的办法。
  “爱德华,有什么办法就说出来!”法国总理是个急性子,有些不耐烦的催促道。
  “总理,实际上反过来也是一样的……英镑的崩溃也意味着德国经济的崩溃!”
  “英镑崩溃?”普恩加莱愣了愣,忙摇摇头,“那可不行,法兰西银行里面也储备着许多英镑,仿佛有好一亿几千万吧?你要让那些钱都贬值吗?”
  “不,总理先生,那些钱就是我们的武器!就是我们拆散英德准同盟关系的武器!”
  “武器?怎么用?”
  爱德华·罗斯柴尔德回答:“如果我们将所有的英镑都换成黄金和美元,就会引起更大的恐慌和抛售……而英格兰银行里面没有那么多的黄金、美元,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放弃兑付承诺,这就意味着英镑贬值,资金大量流出德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