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4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8/735


第891章
盟友是用来出卖的
  “总理先生,帝国元帅先生,我们两个国家完全可以瓜分世界……大西洋就是分界线,我们美国统治大西洋以西,德国统治大西洋以东。我们美国狠狠收拾日本,而你们则去消灭万恶的布尔什维克。这就是我们美国人心目中战后的世界格局,如果你们同意,和平立即就会出现在大西洋上。”
  德国总理府,会议室内,美国驻瑞士大使肯尼迪先生正滔滔不绝地向希特勒、赫斯曼还有鲁道夫·赫斯描绘着一个让人愉快的未来世界新秩序——至少在希特勒和赫斯看来,这个新秩序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当然,两个纳粹头子之间还是有一点分歧的。鲁道夫·赫斯的意思是立即出卖日本和美国议和,然后集中力量灭亡苏联。而希特勒在是否出卖日本的问题上还非常犹豫……出卖盟友这种事情太不道德了,身为一个品质高尚的纳粹,希特勒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干。除非美国有足够的诚意和德国讲和……这样的话,希特勒还是愿意昧着良心把裕仁天皇卖掉的。
  而衡量美国和平诚意的最大标准自然就是石油了。
  希特勒问:“肯尼迪先生,据我所知,英国在委内瑞拉的石油生产中拥有很大的份额。如果美国和我们停战了,是不是意味着委内瑞拉的石油可以源源不断运往英国本土?”
  在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消耗的石油主要出自委内瑞拉,每年总有上千万吨的供应量。而这些石油如果运往英国本土,也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支配的石油数量一下子增加了25%左右。
  “这个……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肯尼迪耸耸肩,“我想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达成停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让英国人得到属于他们的东西。”
  “每年1500万吨委内瑞拉石油!”赫斯曼马上补充说,“在签署停战条约后的1个月内,我们就要得到第一年的全部份额。”
  肯尼迪听见“停战条约”,心中大喜,马上拍着胸脯保证:“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实际上我们自己的石油都是过剩的,美国根本用不完2亿吨石油,如果你们愿意支付现金,我们完全可以向你们出售美国的石油,每年至少可以提供1500万吨。”
  啊?真的假的?
  听到这个回答,赫斯曼和希特勒都愣住了……这个肯尼迪的派头真大啊,1500万吨石油一口就答应下来了,而且还同意出售1500万吨的美国石油给德国!
  这是真的要出卖苏联了?
  “帝国元帅,怎么样?”希特勒这时听了鲁道夫·赫斯的翻译,显然也动了心思。“如果我们能得到3000万吨额外的石油,能消灭苏联吗?”
  赫斯曼想了想,回答道:“至少能拿下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
  德国如果和美国议和的话,就是单线作战,集中全欧洲的力量专打苏联了,而且还有白俄带路党。以实力论是足够压倒苏联的,唯一制约欧洲联军发挥实力的因素就是石油不足。如果美国愿意额外提供3000万吨,那么德国在未来一年内可以支配的石油数量将会超过7000万吨!
  这对德国而言可是个天文数字啊!历史上德国一年勉勉强强就1000万吨油,也差点把苏联推倒。现在有了7倍的油,理论上就会有7倍的坦克和飞机(现在整合了大半个欧洲的工业,而且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动员,坦克和飞机的产量还有兵力都不是问题了)。斯大林能扛得住才是见鬼了,所以赫斯曼说拿下半个其实是很保守的,而希特勒听了这话儿却马上动了心思。
  “拿下乌拉尔以西就足够了。”希特勒点了点头,笑呵呵地说,“这样更容易消化。”
  希特勒是很喜欢俄国欧洲部分这块地皮的,只是讨厌斯拉夫人……如果能驱赶一大部分去乌拉尔山以东,他倒是觉得非常不错。
  最好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就留个几千万人,而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再保留一个可以和“西俄”对抗的“东苏”。这样德国东部就能安稳无忧。而且“西俄”为了生存也必然会依附德国,实际上就是德国的资源和农产品提供地了……这就是变相的经济殖民地啊!
  这个方案虽然比不上把“西俄”变成德国真正的殖民地,但肯定比赫斯曼现在主张的在夺取左岸乌克兰和东白俄罗斯后同苏联议和要强多了。
  “总理先生,美国人多半在欺骗我们!”
  刚刚送走了肯尼迪,赫斯曼立即就开始怀疑美国人的诚信了。
  “只要罗斯福在台上,美国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吞下俄罗斯。”赫斯曼说,“因为那将意味着欧洲再主宰世界几百年!”
  那可是后世的大欧盟和俄罗斯还有一堆从苏联分裂出来的小国合体了,而且这个大欧洲还控制着非洲、中东和印度……妥妥的千年帝国!
  鲁道夫·赫斯马上反驳道:“罗斯福只是个民选的总统,他主宰不了美国……而且他的任期还剩下一年多,到45年1月份就该换人了。如果他不想留下一个烂摊子给下一任美国总统,那他一定会在自己的任期内解决日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和我们讲和。”
  希特勒点了点头,说:“也许是真的……总归要试试,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完全相信美国,毕竟现在的美国总统还是罗斯福!”
  “试试是应该的。”赫斯曼想了想,也同意了希特勒的话,“可以让荷兰人出面从美国进口燃油……进口300万吨C3级别的燃油。”
  C3级别的燃油是指辛烷值高于100的高品质航空燃油,在美国可是最严格的出口管制物资之一。如果美国人肯卖300万吨C3燃油给荷兰(实际上是给德国),那么说明罗斯福是真心要卖苏联了——300万吨可不是小数目!
  如果美国不肯卖或是拖拖拉拉的不利索,那就说明是在忽悠德国。
  “好的,就这么办。”希特勒点点头,然后又对赫斯曼说,“帝国元帅,在我们和美国达成和平之前,日本也是必须要安抚的……即使我们和美国讲和了,日本也最好能持久抵抗,直到我们拿下乌拉尔山以西地区。”
  提到日本,赫斯曼就忍不住要皱眉头,这段时间他虽然忙于对苏作战,但是也分出一些精力在过问援日问题。所以他知道日本人现在继续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虽然日本人也知道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将要丧失,日本必须开始全面布防。但是他们并没有听取赫斯曼的建议——用死守夏威夷群岛加自杀式攻击的战术去守,而是寄希望与舰队机动防御。
  在太平洋上几个重点岛屿布防的同时,他们还在着手扩大舰队规模,并且寻求所谓的“先进”战斗机,希望用航母舰队决战不断杀伤美军有生力量,最后迫使美国求和。
  另外,据赫斯曼所掌握的情况,日本目前还通过苏联和美国进行秘密谈判——这帮昭和参谋估计也被斯大林和罗斯福两只老狐狸忽悠的够呛。
  离开了德国总理府后,赫斯曼就把“援日”的问题抛在了脑后。因为在他看来,美国人根本不可能将300万吨宝贵的C3燃油卖给荷兰……肯尼迪的那些承诺多半是罗斯福的阴谋。
  而现在对德国而言,尽快迫降苏联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稳妥的胜利路线。
  “帝国元帅,刚刚收到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求援报告。”
  赫斯曼刚刚回到措森的大总参谋部,古德里安就给了他一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发来的求援报告。
  现在西线的三个集团军群中,中央集团军群和西南集团军群的情况都比较理想,唯有负责包围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在过去的几天内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苏联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拥有的兵力远远超过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而且在装甲兵力方面也占据优势。又在大卢基-普斯科夫一线打了个奇袭。虽然没有拿下大卢基,但是也给北方集团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所以北方集团军司令部在不得已之下,只能遵照总参谋部的指示部分解除了列宁格勒的包围。不过屈希勒尔仍然不甘心从列宁格勒城下撤退。因此只是将列宁格勒包围圈北部(涅瓦河-芬兰湾北岸一线)撤除,但还是守着涅瓦河-芬兰湾南岸这个半包围不放,同时也卡住了莫斯科-列宁格勒的红十月铁路,让列宁格勒和城外的交通很不顺畅。
  不过也正因为守着半个包围圈,造成了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捉襟见肘,有点应付不了苏联两个方面军的攻势。而且,由北方集团军群负责的波罗的邦东部的防御现在有点空虚。
  “现在有什么部队可以调上去?”赫斯曼放下报告,问古德里安。
  “我们还有许多后备部队。”古德里安笑着回答,“不过我认为现在应该让波兰防卫军出动了……这可是个让波兰人报仇的机会啊。”
第892章
波兰炮灰
  利用卡廷森林事件煽动波兰人去和苏联交战的计策是很容易想出来的,不过真的要执行也不大容易。
  因为德国对波兰的野心也是路人皆知,虽然目前只是共君,但是波兰变成德国的一部分,波兰人变成德国人的前景却是非常明确的。
  而对于这种必然灭亡的前途,波兰人又大致分为两种意见。
  一种是反对,这是主流的意见,或者说是波兰知识分子中的主流意见。他们的波兰民族意识异常顽固,一心想让国家摆脱德国的控制,恢复独立自主。
  一种是迎合,这是非主流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民族意识比较单薄的原波兰布尔什维克分子,或是被苏联人“教育过”……被夺走家园的布格河东岸的波兰人——吃过失去灵魂的苦头,才知道失去自由并不算什么。
  而在如今由波兰人组成的军队中,也按照“反对”和“迎合”两种意见分成了两类。
  持反对融合(和德国)观点的波兰军人组成了向波兰国王(就是德皇威廉三世)效忠的波兰王家防卫军。而持迎合德国观点的波兰人则大多加入了党卫军波兰志愿师。
  前者是波兰王国的军队,后者虽然名为党卫军,但却是德国国防军的组成部分——这个时空的党卫军只是个名号,意思是最初的参加者都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徒。
  不过到了现在,党卫军和国防军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党卫军官兵中也有许多是非纳粹党员,而国防军内部也有纳粹党籍的官兵。
  顺便提一下,现在德国宪法中军人不党的原则只适用于职业军人,对征召来的义务兵和后备军官(就是打完仗就复员的军官)是不适用的。要不然入个什么党就能逃避兵役,这也太儿戏了。
  古德里安现在想要动用去攻打苏联红军当然是波兰王家防卫军,而不是本来就亲德的党卫军波兰志愿兵,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已经在前线为德国而战了。
  而要让波兰王家防卫军去和苏联拼命,光靠卡廷森林事件是不行的。卡廷森林事件可以用来煽动波兰的平民,但是对那些真正能够影响到防卫军中高层的大人物,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5月19日,在和肯尼迪见面之后的第三天,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坐镇在柏林和措森的赫斯曼,将工作暂时交给了第一军需总监古德里安。自己则在波兰王国驻瑞士大使兼驻日内瓦大使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的陪同下,抵达了属于波兰王国的小波兰省首府克拉科夫。
  由于华沙目前还被苏军占据,是波兰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就一座城),所以波兰王国的政府就只能搬迁到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了。
  不过赫斯曼到克拉科夫的目的不是和波兰政府的头头们会面,而是要同隐居于此地的前波兰武装力量总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以及在英国本土投降后就被软禁于克拉科夫的前波兰流亡政府领袖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见面。
  会面的地点在克拉科夫郊外的一栋非常漂亮而且占地面积很大的庄园内。这里是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在克拉科夫的别墅,原本属于某个奥匈帝国的公爵,在波兰共和国时期则属于毕苏斯基的某个亲信,现在不知道怎么就归了娜塔莉……
  在一间豪华的可以充当国王觐见厅的会客厅里面,赫斯曼一边喝着娜塔莉亲手冲泡的曼特宁咖啡(来自日本占领下的印度尼西亚,是欧洲市面上最贵的几种咖啡之一),一边打量着刚刚来访的两位客人——雷兹·希米格维和西科尔斯基。
  雷兹·希米格维看上去有些萎靡,也没穿军服,而是穿了一身做工考究的便服。在波兰军队被苏联打败(1939年的战争)后,他就一直隐居,仿佛与世无争。不过在如今波兰防卫军中,他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
  被软禁的西科尔斯基倒是一身波兰军队的军服(共和国军队),坐在那里身姿笔挺,还是一副高级将领的做派。和雷兹·希米格维一样,他在波兰防卫军中同样很有影响力。
  实际上,他是波兰抵抗精神的象征!
  赫斯曼在品尝咖啡的时候,娜塔莉则在用德语和两个波兰将帅谈话(雷兹·希米格维和西科尔斯基都出身奥匈,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三人的谈话内容并不是关于波兰防卫军出境作战的,而是和波兰王国的前途有关。
  雷兹·希米格维和西科尔斯基对于波兰加入欧洲共同体是没有意见的——要不然还能怎么样?学塞尔维亚当个欧洲孤儿吗?而且两人也都愿意承认德国皇帝兼任波兰国王的体制。
  但是他们都反对在共君联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而娜塔莉则费尽口舌想要说服两人,说到了赫斯曼一杯咖啡喝完,也没有什么效果。
  赫斯曼轻轻的将手中的咖啡杯放在了跟前的茶几上,然后开口打断了三人的谈话。
  “娜塔莉,咖啡不错,再去给我弄一杯。”
  “好的。”娜塔莉马上中止了谈话,拿起赫斯曼的咖啡杯,然后又冲着两个波兰将帅抱歉地点点头,就一路小跑着离开了。
  “这个女人很难成为合格的政治家。”赫斯曼望着娜塔莉窈窕的背影,笑着说,“她应该找个男人嫁了,然后生一堆孩子……孩子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帝国元帅,您的意思是……”雷兹·希米格维知道赫斯曼的话中是有深意的,不过他听不明白。
  “我的意思是……”赫斯曼认真地看着雷兹·希米格维,“波兰王国是否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组成部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波兰的孩子!如果所有的波兰女人都和娜塔莉一样,那么波兰就算现在完全独立了,也不会有未来。
  反之,如果每个波兰女人都和我的妻子克洛伊一样,那么波兰人在未来就会享有德意志帝国很大一部分的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