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735

第十二卷
消耗战,全世界的战争
第836章
脑残怎么办?
  1943年3月19日,日本东京。
  在一片欢庆巴拿马战役大捷的呼喊声中,现在日本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个大臣或总长,全都汇聚到了永田町的首相官舍之内。他们每个人的表情都显得凝重无比,丝毫都没有一场“决定性胜利”后该有的那份喜悦。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从“巴拿马大捷”的战报中,看到到了日本帝国即将被美利坚的航母海和飞机海淹死的可怕前景——哪怕巴拿马之战已经达成了摧毁运河船闸的目的,也不过是将航母海和飞机海到来的日子推迟了6-10个月。
  “诸君,巴拿马之战虽然在皇军努力奋战之下取胜……”今天的内阁紧急会议一开始,海军大臣山本五十六元帅就再一次强调了巴拿马战役的结果是取胜。
  然后这位“日本第一功臣”又沉默了很长时间,目光从在座每一位要人的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了面色显得相当沉着的东条英机脸上。
  山本放沉了语气,一字一顿地说:“但是胜利仍然不能掩饰太平洋战场之上强弱对比已经改变这一事实!而海军在巴拿马战役中所取得之胜利,只不过为帝国多争取了6-10个月。如果我等不能善用这6-10个月时间,充实海军战力,在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完成严密布防,一旦巴拿马运河恢复通航,帝国就将陷入前所未有之苦战!”
  这番话表面上说的是备战布防,但实际上还是在开口要钱要资源。
  而东条英机这个日本帝国的管家婆本就个“拙妇”,手里面也没几粒“米”。除了一些稀有金属和橡胶比较富裕之外,主要的战略资源就没有不匮乏的。
  在所有非常匮乏的资源中,最卡脖子而且还是最无解的,毫无疑问就是石油了。
  别的资源,比如钢铁、电解铝和铜什么的,还能从欧洲共同体进口一些来弥补。可是石油在欧共体那里几乎是非卖品,只有罗马帝国(就是意大利)才能得到每月20万吨的配额——别看德国人现在掌握了4000多万吨油,但他们也背着诺大一个欧洲的消耗,而且还要维持称霸大西洋的海军和能够打败苏联的陆军,实在也没多富裕。
  而号掌握有800万吨石油的年产量的日本帝国,由于英美潜艇和破交舰的袭击,最后能用于维持日本经济和对美战争的不过就是600多万吨。而以联合舰队今日的规模,出动一天所耗的燃油就超过了一万吨之巨!
  600多万吨石油在经过提炼后能够得到的燃油,在维持联合舰队整年高强度作战的消耗之后也就所剩不多了。虽然联合舰队不会一整年都在海上漂着,但是日本海军可不止联合舰队一个耗油大户。太平洋上一旦开打消耗战,消耗的就是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的生命!而这些飞行员都是用石油喂出来的。
  美国人现在可以拿出几千万吨甚至一亿吨石油来喂,日本人能拿多少出来?
  在看到了小泽治三郎提交的关于日美战机对抗情况和舰载机飞行员损失惨重的报告后,山本五十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必须加强海军飞行员的训练,然后才是向德国寻求高性能战机。
  而且山本五十六还知道日本海军短期内从欧洲获得高性能战机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德国的战机发展思路和日本海军太不一样了,德国人追求的是“空域优势”,他们将昼间战机按照适用空域分为极高空、中高空、中低空等几个大类,每个大类都有相应的机型和发动机。追求的是空域绝对优势,而不是跨空域优势。
  但是这种打法对日本未必适用,因为将昼间战斗机分为三个空域就等于将有限的战机再分为三份。而来犯之敌机则很有可能集中力量于单一空域,这就会进一步扩大美国人的数量优势。
  另外,山本五十六发现目前日本海军的航空兵力整体上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之中——在巴拿马战役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因此日本不需要在辽阔的战场上处处设防,而是能集中力量运用于进攻。自然不存在航空兵力不足的问题。
  可是现在,日本即将变成防御一方。这时山本才发现需要防御的地方很多!
  单单是在太平洋中部战场上,就有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三处需要重兵布防。而夏威夷群岛背后的中途岛、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也不能弃之不守。
  而且这些需要防御的岛屿彼此间的距离有比较远,分布各处的飞机根本不可能在战时形成合力,只能各自为战。所以山本五十六发现数量不足,才是日本在未来的持久防御战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日本海军根本不可能按照德国空军/海军航空兵的思路去建立一支主打空域优势的航空兵。这样也就不能把德国人用顺手的Fw-190系列和福克零式D这样的飞机拿来太平洋战场了——而且德国在大西洋上的优势是建立在装备了24缸液冷发动机的Ju288和遥控滑翔炸弹的基础上的,以日本航空工业的本事,累死也造不出能装备部队的24缸液冷。
  所以山本五十六在反复思考后发现,日本海军航空兵在6-10个后可能开始的防御作战中,最现实的战略还是寻求更多的数量。
  不仅要追求飞机的数量,而且还要追求航空母舰,特别是可以快速运动的舰队航母的数量。因为日本根本没有足够的飞机可以分散部署到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吉尔伯特群岛、中途岛、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诸多太平洋岛屿之上——如果所有可能遭到美国攻击的重要岛屿都做相应的部署,那么山本就算有一万架岸基飞机都未必够用。
  因此山本五十六的计划是集中力量(指海军航空兵岸基部队)防御夏威夷群岛,而用少量兵力防御其余重要岛屿(不值钱的陆军马鹿可以多放点)。同时,组建起强大的机动舰队,用于在太平洋上实行机动防御。
  为此,日本就必须全力以赴生产零式52(包括零式52的升级型)、彗星舰爆(天山舰攻的产量可以减少,因为美国海军现在没有多少战列舰可用,都是一堆不经炸的航母)这两款战机,以及价廉物美的云龙级航空母舰。同时还要加大飞行员训练的投入,培养更多的舰载机飞行员。
  可日本陆军在这个时候,仍然在做北线开战和进击新西兰的准备。将大量的陆军飞机部署于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和南太平洋的岛屿上面。
  此外,日本陆军还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战车研制和装备计划,想要建立起一支包括4个战车师团和7个独立战车旅团的强大装甲部队。
  陆军的大马鹿们想用这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去完成北线决战、太平洋岛屿防御和澳洲攻略这三大使命。
  “元帅阁下。”东条英机看着一脸忧虑的山本五十六,淡淡地说,“巴拿马之役帝国毕竟是取胜了,运河在未来6-10个月间将无法通航。这6-10个月既可以用来布置防御,也可以用来组织进攻。”
  “进攻?”山本五十六愣了一下,现在防御的力量都不足了,如何还能进攻?
  “进攻哪里?”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是和山本穿一条裤子的,马上开口替山本提问。
  “新西兰。”参谋本部总长“傻瓜元”杉山元接过话题,回答道,“只要夺取新西兰,美国将无法从澳大利亚发起反击。然后帝国就能集中全力防御太平洋……也不需要守卫太久,本官估计苏联熬不过明年秋天。一旦苏俄毁灭,我帝国就能赢得战争。因此情况非但并不是非常悲观,而且还胜利在望!”
  他的分析也不全然没有道理,日本的形势再严峻,比起苏联还是强出许多的。至少美国在1943年内已经很难在太平洋战场上组织起真正强大的攻势。而德国在1943年内很可能就会打败苏联,苏联一败,美国自然孤掌难鸣。而现在日本的危机也就是虚惊一场了。
  “可是帝国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啊!”山本五十六摇了摇头,“如果苏联在1943年不崩溃,那么我帝国就将有大难了,所以必须全力应付。”
  东条英机点点头,说:“1943年内可以全力建成大凤、云龙、天城和葛城等四艘航母,信浓号和纪伊号这两艘战列舰的用料也必须百分之百保证。笠置、阿苏、生驹等三舰(也是云龙级)则力争在44年上半年坚持。
  但是陆军的南下和北上计划,也必须同时进行。南下势在必行,而北上应该在苏联崩溃时进行。因此也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做保证……昭和18年的预算和资源分配方案不宜进行过多调整,至于昭和19年则视苏德战争的情况而定。”
  其实东条还是进行了一些让步的,同意加速4艘在建航母和2艘在建战列舰的工程。但同时,他却不愿意在石油配额的问题上让步,因为他和日本陆军的许多大马鹿和东京皇居里面的现世神,现在都还没有忘记北进这件事儿……当然是在苏联将要战败的时候扑上去抢夺苏联远东地区这块肥肉,顺便再解决满洲问题。
第837章
听话才有援助
  现在日本内阁和大本营的各种会议,基本上都是不知耻的海军头头和陆军大马鹿们在讨价还价,仿佛是个菜市场。
  而讨价还价的结果当然是海军不满意陆军不乐意,因为日本帝国就这点资源,怎么分都分不过来的。
  所以山本五十六提出的要求并没有在昭和18年(1943年)3月19日的内阁紧急会议上得到100%的满足。
  最后的讨价还价结果是云龙级航母全力建成6艘,大凤号航母、信浓号战列舰、纪伊号战列舰也力争在昭和19年(1944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服役。
  此外,加贺号和赤城号也会择机进行改造,加装装甲甲板,提升防空能力。
  同时陆海军还达成了排除本位主义,统筹物资人员,力行节省,提高效率,以便将日本飞机的年产量最终提升到5万架。而昭和18年的飞机生产计划也将调整为3万架,其中的2万架归海军,1万架归陆军。
  作为陆军在飞机分配问题上让步的回报,山本五十六也同意支持陆军扩充战车部队和南进新西兰的计划。
  日本陆军将会在昭和19年5月底前完成4个战车师团的组建和训练,不过7个独立战车旅团的计划被取消。
  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则会组成一支南方舰队,专用于南太平洋作战,支持日本陆军攻略澳大利亚的计划。
  至于在最关键的石油问题上,日本陆海军也达成了一个分配方案,除了保障国内生产所必须的每月15万吨石油之外。余下的石油海军拿7成,陆军得3成。同时,加大对南满油页岩项目和抚顺煤炭液化项目的投入,而由油页岩和煤炭液化所得到了燃油全都归陆军支配,不列入总的石油分配计划中。
  最后,日本海陆军高层还就向欧洲共同体及罗马帝国求援的问题愉快的达成了一致。
  一个星期以后,新任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和枢密顾问官野村吉三郎(就是那个想在美国国务院切腹的日本大使)以及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中将等人,就带着一份长长的求援清单抵达了德国首都柏林。
  ……
  “四乙基铅添加剂500吨,日产500吨合成燃料的贝杰乌斯氢化设备10套,船用特殊钢材20万吨,战车装甲用钢5万吨,飞机专用胶合板10万吨,飞机专用胶水3000吨……”
  封了帝国元帅,还得到了侯爵爵位的德国国防部长施莱彻尔带着老花眼镜,在威廉大街73号的统帅部会议室里面低声念着里宾特洛甫带来的清单。
  “呵呵。”他念到一半,就放下清单,对重新执掌大总参的赫斯曼笑了笑,说,“我们的日本朋友仿佛成熟一些了,这次提出的要求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那是因为您拿下了英国本土。”赫斯曼用恭维的语气说道,“如果没有英国本土的工厂,我们可拿不出那么多四乙基铅添加剂,也拿不出10万吨飞机专用胶合板和3000吨胶水,船用特殊钢和战车装甲钢一样不大富裕。”
  四乙基铅添加剂是用来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添加了四乙基铅的汽油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含铅汽油!在添加了这种添加剂后,汽油的辛烷值可以提升20-30,比如德国用罗马尼亚轻质原油提炼出的汽油的辛烷值本来是87,在加了四乙基铅后可以提升到97-107,这就所谓的C3燃油。
  不过C3燃油并不是辛烷值最高的航空汽油,英国和美国在1943年时都已经掌握了辛烷值达到130-150级别的汽油——当然,英美标号为130-150的高辛烷值汽油和德国的C3相比,其实也没有领先太多。只是双方的测试方法不同,英美使用的是专用的单缸变压缩比发动机让可以得出更高的测试数据而已。
  但是不可否认,英美两国在汽油抗爆剂技术方面是存在领先优势的。这是因为在世界大战爆发前,英美两国都有大型石油公司,可以在抗爆剂研究方面投入巨资。而德国没有这样的公司,也就无法进行技术积累了。
  好在这个问题在赫斯曼的督促和法本公司的努力(通过合成汽油技术交换从美国活动了生产四乙基铅添加剂的技术)下,德国还是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
  不过德国的四乙基铅添加剂的产量始终不大,毕竟德国目前控制的石油产量也非常有限,根本不需要多少汽油抗爆剂。而且生产航空汽油专用的四乙基铅添加剂的成本高昂,技术难度也很大。如果不是拿下了英国本土,日本想要得到的500吨四乙基铅添加剂,德国根本匀不出来。
  在飞机专用胶合板(木质飞机)和专用胶水方面,现在英德之间的水平虽然相差无几,但是德国也没有富裕的产能可以供给日本。而英国本土因为被德国封锁了很长时间,因此着力发展了胶合板工业,现在有很大的产能可以提供。
  另外,德国现在正全力造舰造坦克,也没有多少富裕的特殊钢可以卖给日本。所以日方提出的25万吨特殊钢,也必须仰赖英国的工厂进行生产。
  “两位帝国元帅。”不管部长赫斯这个时候替正在访英的希特勒提问道,“日本人并没有放弃进攻新西兰的计划,英国会不会因此拒绝提供四乙基铅、胶合板、胶水和特殊钢?”
  “他们不会拒绝。”对英国人比较了解的赫斯曼一笑,“反而会很积极地把订单拿到手,然后再慢慢坑害日本人!”
  “那我们该怎么办?”赫斯问,“总不能为了日本去惩罚英国吧?”
  纳粹骨子里都是种族主义,对于日本坚持进攻新西兰的问题,希特勒和赫斯都很不满意,估计将来也会暗中给日本人民添麻烦。
  “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赫斯曼摇摇头,“还是做做日本人的工作,让他们放弃进攻新西兰吧,依我看美国人根本不会等到1944年再进攻的。我们的日本朋友马上就会陷入苦战了!”
  他又瞥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一眼,因为德国海军的航母和导弹巡洋舰参加了巴拿马战役,而且还向日本海军派出了军事代表团。因此对巴拿马战役的情况和日本接下去的部署有些了解。
  雷德尔说:“在太平洋战场上,巴拿马战役应该是转折点,日本的战略进攻态势事实上已经无法维持。联合舰队的高层对于战事比日本方面向我方通报的更加悲观,他们认为美国人的攻势很快就会展开。
  因为日本海军在巴拿马战役之中暴露出了非常严重的短板,他们的水面舰艇防空能力严重不足。美国人的俯冲轰炸机在突破日本舰艇防空火力网的时候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且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也很难对抗美国的P51、F4U和F6F……如果我们不能向日本提供有效的紧急援助,那么巴拿马之战不会是日本海军在1943年遭遇的唯一挫折。”
  “那当务之急是什么?”施莱彻尔问。
  “是提供博福斯高炮系统。”雷德尔说,“日本舰船的防空体系只能抵挡鱼雷攻击机而不能抵挡俯冲轰炸机,因为它们没有中距高炮系统。”
  高炮系统可不是一门射角很高的40mm加农炮,而是涉及到火炮的操纵、防护、观瞄、射控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要把这套高炮系统整合到日本舰艇上去,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