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35

  “路德维希,我们应该投谁的票?”
  “奥德娅,你要投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的票,它就是原来的天主教中央党。克洛伊,你也要投它一票。”
  “可是我不信公教啊!”
  “我倒是信公教的。”
  “哥哥,你难道是因为克洛伊才支持天主教中央党的?”
  “玛格丽特,你跟着来干什么?你还没有到20岁,不能投票的。”
  “我不能投票,但是我可以看你们投票啊。”
  1月19日是国民议会投票选举的日子。为了投票,赫斯曼和自己的后妈奥德娅、妹妹玛格丽特还有未婚妻克洛伊提前一天返回了柏林。
  投票给天主教中央党当然不是因为克洛伊相信公教,其实上她对宗教并不执着。投票给天主教中央党是德国军官联盟的命令。在德国投降和十一月革命的双重打击下,由德国军方的祖国党已经崩溃,没有参加1月19日的选举。所以德国军官联盟就指示其成员支持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之外的三个党派,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德国人民党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
  这三个挂着“人民党”和“民主党”名号的党,在11月革命之前并不叫现在的名字,而且不久之后都会改名。把“人民”和“民主”挂在招牌上,只是为了迎合11月革命之后的政治气氛。
  当时实现社会主义仿佛是全民的共识。不过在社会民主党主导的“一月镇压”后,社会主义的金字招牌已经有点褪色了。
  “路德维希,你觉得哪个党会赢得选举?”赫斯曼的妹妹玛格丽特在一所临时设立的投票站前发问。
  赫斯曼、克洛伊还有奥德娅投票的地方就在她的豪华公寓附近。在投票站前排队的,都是穿着体面的有产阶级。
  “社会民主党。”赫斯曼的回答非常肯定。
  “克洛伊,你怎么看?”
  “应该是社会民主党吧,这一次他们是大赢家。”克洛伊的回答和赫斯曼一样,她微微摇头,“我想艾伯特先生会成为总统,他的社会民主党将会组成内阁。”
  “算不上大赢家。”赫斯曼看了一眼井然有序的投票队伍,淡淡地道,“因为他们接手的不过是个很难收拾的烂摊子罢了。”
  长期以来,社会民主党都是第二帝国议会的第一大党,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虽然这一次因为镇压工人造成了左派群众分裂对立,算是伤了根基。
  但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和纳粹党这样走极端路线的工人政党不会参加这次大选。布尔什维克党刚刚被镇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参加大选。纳粹党可能还没有成立,就算成立了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而从社会民主党中分裂而出的独立社会党不仅参与了镇压,而且本身又面临新的分裂——德国布尔什维克党就是从这个党派中分裂而出的。
  在没有什么对手和社民党争抢工人票源的情况下,社民党获得大部分工人和农民的选票还是可以预期的。可是上台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却要面对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烂摊子。
第九十八章
封锁还在继续
  就在德国人忙着造反、镇压、选举的时候。在法国巴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五国的首脑或代表则在召开巴黎和会的准备会议——没有俄国代表参加!无论是莫斯科的导师还是塔林的女皇,都没有受到巴黎和会的邀请函。
  准备会议制定了议事规则,规定了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以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而波罗的联合公国同俄国一样,是不存在的,什么都不是。
  至于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力——应该是没有的!只能乖乖的在条约上面签字。
  而为了迫使战败国屈服,在1月20日,也就是德国人镇压了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的次日。热爱和平和民主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美国大使馆内,和来自英国的劳合·乔治和东道主法国的克列孟梭会面。
  “两位,干一杯好吗?”身材瘦长,风度翩翩的美国总统将客人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一个侍者送来了香槟。“现在是开香槟庆祝的时候了,这是我们美国的香槟,不比法国的差。”
  法国总理拿起侍者盘子里的一个酒杯,抿了一口里面的起泡葡萄酒——他可不会认为这种酒可以叫“香槟酒”。
  “真是好酒!”法国总理说着恭维的话,“我想现在还不是让德国人喝到这种起泡酒的时候吧?”
  德国人现在不需要喝香槟,他们继续的是粮食!有个叫伍德罗·威尔逊的人在11月14日就答应德国总理艾伯特了——只要镇压了布尔什维克,再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就可以得到粮食援助。
  不过法国总理说这话的意思和援助无关,克列孟梭知道伍德罗·威尔逊是不会履行对敌人的诺言的。克列孟梭指得是对德国的封锁!不仅不给粮食援助,连花钱购买都不行!
  “现在不能解除封锁吗?”伍德罗·威尔逊端着酒杯,也有些迟疑。
  “当然不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喝了一大口香槟,欣赏地点点头。然后说:“封锁让德国窒息,这样他们就会接受比较公正的惩罚。”
  “那么封锁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伍德罗·威尔逊思索着问。
  “持续到我们就对德条约的各项问题达成一致!”法国总理得意洋洋地说,“就让他们先饿着,我们慢慢商量。”
  “好吧,就这样了。”伍德罗·威尔逊点头表示同意。
  劳合·乔治举起了酒杯,笑道:“虽然我们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今天我们还是就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达成了一致。这是值得庆祝的,干杯!”
  “干杯!”
  “干杯!”
  封锁会一直持续到和会结束,数十万德国公民、妇女和儿童将因此被饿死!
  而在这场毫无道理的劫难中幸存下来的许多德国男孩,则会在二十一年后全副武装地冲进法国……
  ……
  “元帅阁下,汉堡、慕尼黑和鲁尔区都有较大规模的罢工在持续,参加罢工的总人数超过了100万人。另外,不来梅的苏维埃政权刚刚宣布了新闻检查制度,他们还坚决要求艾伯特、谢德曼政府辞职……”
  赫斯曼合上了手中的文件夹,笔直地站在了总参谋长兴登堡元帅的对面。
  现在是1919年2月,由于协约国继续封锁德国,让赢得选举的社会民主党政府拿不出足够的粮食喂饱工人阶级。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焰并没有因为镇压而熄灭,德国各大城市依旧一片混乱。
  以至于国民议会都不敢在柏林开会制定宪法,这两天已经躲到魏玛小镇上去了。
  而赫斯曼这段时间过得也挺郁闷,很多事情都不如意。首先是和苏俄的关系几乎破裂,俄德经济促进公司的生意完全停止了。
  这应该是列宁的国际主义战士刺杀沙皇一家的后遗症。本来奥丽加不过是个波罗的公国的君主,虽然是苏俄的敌人,但也算不得死对头。
  但是现在,她的父母弟妹都被苏俄派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杀光,不仅让她和苏俄之间有了血海深仇,而且还让她成了俄罗斯女皇和几十万白俄军队的“小妈妈”。
  虽然红军多半不会去招惹库尔兰防卫军——假打除外——但是两边的生意肯定做不成了。
  其次是波罗的联合公国还迟迟得不到协约国的承认,这个国家被完全无视了。不过这个结果也不算差,无视总比发兵来攻打要好。而且协约国也就这两年比较牛逼,等到苏俄内战分出胜负,美国孤立主义兴起,英美法意日开始海军军备竞赛的时候。协约国的人心也就散了,到了连个土耳其都收拾不了的地步。
  第三件让赫斯曼头疼的事情是工业促进委员会基本瘫痪!因为涉及其中的工厂都在忙着应付罢工。即便是先前运往里加的福克飞机厂和BMW的部分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现在也都堆放在仓库里面没有启封。因为波罗的的形式太不明朗,塔林现在成了俄罗斯帝国的临时首都。苏俄和白俄的大战,仿佛一触即发。
  第四则是赫斯曼主管的军事情报局进行了改组——由“局”改成“处”!局座大人变成处长了。从1919年1月开始,德国就开始裁军了。这不仅是因为《贡比涅森林协定》,还因为德国政府无力负担几百万军队的开支。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德国就陷入了不断加剧的混乱之中。现在虽然已经选出了国民议会,但是局势并没有什么缓解。罢工、抗议、小规模内战,还有协约国的持续封锁,已经让德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委员会和现在新成立的德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比革命减少了一半以上,自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队了,裁军就成了必然之选。
  而赫斯曼主管的情报局则成了裁军的重灾区——这和旧时代的军官普遍不重视特务有关,也同赫斯曼的资历太浅有关系——情报局被狠宰一刀,变成了个直属总参谋长的情报处,人员编制只有区区八十人。好在赫斯曼的中校军衔没有降低,不过想当上校(德军上校),只怕要遥遥无期了。
  至于史塔西组织,倒是不在裁军之列。因为这个组织不属于德军正式编制,也不用德国国防部开饷。但是兴登堡还是命令赫斯曼将史塔西至于总参情报组的严密控制之下。而且,史塔西的秘密警察功能还要扩展到德国境内,还要负责监视和渗透德国的各个政党。
  不过,史塔西的经费是不能指望德国军队的……还得依靠和苏俄的贸易和合作去搞钱,而目前只能吃老本。看着手里有限的金马克一天天变少,赫斯曼的心情就愉快不起来。
第九十九章
游击专家
  “没有粮食,局势就会持续动荡。配给一天比一天少,黑市的东西又那么昂贵,我看着都嫌贵,普通的工人怎么负担得起?这才是布尔什维克力量的源泉……要我说,列宁最好的朋友就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兴登堡元帅听完赫斯曼的话,皱了皱眉又说:“路德维希,你说这个伍德罗·威尔逊会不会真的是布尔什维克?美国也有他们的人,是吗?”
  “是的,一个名叫弗里德里希·左尔格的德国移民,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与战友,曾经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他在上个世纪创建了美国社会主义劳工党,还组织过马克思主义路线的工会。但是并没有取得大量的支持。”
  “伍德罗·威尔逊没准就是这个左尔格的门徒!”兴登堡摸了摸胡子,“那么我们支持匈牙利布尔什维克不会正中他的下怀吧?”
  “实际上他也在支持匈牙利布尔什维克。”
  “通过什么方式?”
  “据我所知是封锁、欺骗和威胁。”赫斯曼说,“首先用封锁让匈牙利人挨饿,以便扩大布尔什维克党的群众基础。据布达佩斯的情报站报告,布尔什维克党在匈牙利的影响力正在飞速膨胀,不仅工人拥护他们,连军队中也有许多支持者。
  然后美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团团长库利芝又利用援助为诱饵,激化了匈牙利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冲突,将布尔什维克分子赶出了联合政府,变成了饱受打压的在野派。在一月下旬,布达佩斯和各个还都发生了政府军和布尔什维克拥护者之间的武装冲突。”
  “目前是谁占优势?”
  “表面上看是联合政府占上风,但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在野!”
  兴登堡点了点头,他后来会成为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当然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听了赫斯曼的报告,他就知道匈牙利布尔什维克很快就要上台了。
  “现在就看协约国什么时候向匈牙利政府下达最后通牒,一个让匈牙利政府无法承受的通牒。”兴登堡说,“卡罗利(匈牙利共和国总统)要么自己下台,要么被人推翻。”
  “是的,元帅,他别无出路。”
  “不过,匈牙利布尔什维克上台后日子也不会好过吧?”
  “这取决于我们!”赫斯曼说,“武器弹药几个月前已经运到了布达佩斯……他们自己也有很多武器,现在就差军官了。”
  光有武器是打不了胜仗的,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和能够正确指挥的军官。奥匈也是打了好几年世界大战的,匈牙利有超过三百五十万人参军,所以训练有素的士兵有的是。军官嘛,人数肯定够,但是能不能正确指挥就难说了。
  在赫斯曼看来,匈牙利面对协约国,孰强孰弱是明摆着的。单靠死打硬拼,多半不能取胜,因此必须要有以弱胜强的办法。人民战争只是一个概念,要怎么进行赫斯曼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在1919年的德军之中,却现成有这样的人才。
  “我们的英雄福尔贝克少将和他的勇士很快就要回到柏林了。”兴登堡说,“到时候我和你一块儿去见他,相信他会愿意为德意志祖国继续奋斗的。不过……赫斯曼中校,你必须保证他的安全!”
  “是的,元帅。”赫斯曼说,“福尔贝克少将不必亲自带兵作战,他只需要担任军事顾问。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布达佩斯开设一所特种作战学校,专门培养特种作战人才,少将可以担当这所军官学校的校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