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735

  而这种进步,首先体现在攻坚能力的加强上面。在布列斯特要塞和卡累利阿防线两次吃亏的苏联红军,现在已经有了非常有效的攻击敌方坚固阵地的战术和装备。
  攻坚的装备当然是外形和火力都很夸张的B-4榴弹炮,不过真正让这种B-4榴弹炮发挥威力的确是一种在苏芬战争中出现的“B-4榴弹炮突击战斗群”。
  用203mm口径的榴弹炮打冲锋!
  这真是脑洞大开的打法,但是却非常有效。苏联红军的“B-4榴弹炮突击战斗群”是这样组成的:1个B-4炮兵连加上1个步兵营、1个76.2mm炮兵营、1个战斗工兵连,再加上5辆T-34坦克或KV-1坦克。
  在特雷斯波尔要塞攻坚战中,这种“B-4榴弹炮突击战斗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德里安精心设计的所谓“营级环形防御工事”,用来反坦克和反步兵是很有效的,但是用来对抗B-4榴弹炮的近距离直瞄射击就不行了。
  实际上,除了装甲炮台,世界上没有任何火炮或是机关枪掩体能挡住203mm榴弹炮的近距离直瞄射击。而装甲炮台这种昂贵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安装在特雷斯波尔要塞这样的“炮灰要塞”里。
  而苏军“B-4榴弹炮突击战斗群”的战术,则让卡罗尔·隆美尔和他的波兰士兵们无计可施。4门编成一组(1个连的B-4就是4门)的B-4往往会在坦克、步兵和76.2mm炮的掩护下,冲到距离波军的环形防御工事前不到400米的地方进行直瞄射击!
  虽然有不少B-4也被波军的50mm反坦克炮、75mm步兵炮或迫击炮摧毁。但是架不住苏联人有很多B-4榴弹炮,而只要让这些B-4在近距离内开火,波军阵地很快就会被轰成一团烂泥,守在里面的官兵十有七八是个死无全尸。
  另外,B-4这种203mm榴弹炮在近距离开火射击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实在太大了。在6月2日、6月3日的交战中,不少连级据点不是被摧毁的,而是在B-4榴弹炮靠近开火后就主动投降了。
  那些封了波兰骑士的连长、排长,还有加入了团结工会党的军官、士官,宁愿去西伯利亚劳动改造,也不愿被这种可怕的大炮轰成一团肉泥!
  所以在不到72个小时内,护卫特雷斯波尔要塞核心区的四个营级环形阵地全部丢失。拥有6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反坦克营、1个工兵营和1个防空营,总兵力超过7000的特雷斯波尔旅只剩下了不到2000人,龟缩在要塞最坚固的核心阵地进行最后的抵抗。
  不过这样的抵抗显然也维持不了多久了,官兵的士气已经接近崩溃,企图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卡罗尔·隆美尔不得不在阵地四处巡视,还一连枪毙了好几个逃兵。但是他可以暂时阻止手下的投降,却挡不住步步逼近的B-4榴弹炮。
  这些可怕的榴弹炮现在就跟在进攻的T-34和步兵后面,由坦克抢修车前拖后拽,缓慢前进。而等到进攻的T-34和步兵被打退时,B-4榴弹炮突击群就会出现在距离波军阵地不到400米的地方了。
  看着步步逼近的苏军坦克和步兵,卡罗尔·隆美尔轻轻叹了一声,对身边的参谋长说:“去给华沙发电吧,告诉他们特雷斯波尔要塞将会在几个小时内沦陷,特雷斯波尔旅全体官兵将会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弹……”
  打到最后一人一弹啊!
  “少将,我们都要死在这里?”参谋长问。
  卡罗尔·隆美尔苦笑着摇头:“我们会死在苏联人的集中营里……因为我们是天主教徒,是不能自杀的。”
  ……
  “帝国元帅,凯塞林元帅刚刚打来电话,特雷斯波尔沦陷了!”
  施陶芬贝格急匆匆跑进赫斯曼的办公室,将这个坏消息报告上去的时候,赫斯曼正在办公室里和新任的军备总局局长阿尔贝特·施佩尔说话。
  施佩尔现在取代了戈林,成为了德国军备生产的负责人。而胖子戈林则担任了最近新成立的欧洲共同体经济委员会的主席。
  由于欧洲联合舰队现在控制了大西洋的海权,使得德国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推进欧洲一体化。因此欧共体现在不仅有了共同的海军,还拥有了共同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会有一个欧洲联邦政府出现了。
  而这个统一的欧洲联邦能否出现,关键当然就是以德国为首的欧共体军队能不能占领英国本土,同时击退苏联红军对波兰的进攻了。
  “特雷斯波尔沦陷了?”赫斯曼抬起手腕看了看手表,微微皱了下眉,“还不到80个小时……看来我有点低估苏联人了。”
  他是亲眼见识过特雷斯波尔要塞的,虽然比起河对岸的布列斯特要塞那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短短80个小时就沦陷,还是有点出人意料。原本赫斯曼估计这座要塞可以坚持7-15天,而现在只是3天多一点时间就被红军打掉了。这说明红军的攻坚能力比想象中要强得多!
  特雷斯波尔这种用来消耗苏军实力的炮灰要塞陷落倒也没什么,大纵深防御嘛,当然要有失去一些地盘和部队的思想准备。不过华沙和利沃夫两座坚城却是不能丢掉的,要不然整个波兰-西乌克兰战场的形势就要大坏了。
  “阿尔贝特,军备生产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赫斯曼中止了和施佩尔的谈话,站起身和他握了下手,然后又交代道:“现在的对手是苏联,为了对付苏联,军备生产必须要有量,所以军备生产必须要从注重质量转向注重数量优势。而整个欧洲共同体应该会很快进行总动员,这将是一场欧洲的总体战。德国的军工必须要和法国、比利时、丹麦等国的军工协同。
  另外,铀工程委员会的主任你亲自兼任。生产堆和动力堆可以同时推进。将愿意为帝国生产94号炸弹的科学家集中起来,进行94号工程,其他人让他们继续研究动力堆。两方面可以得到相同的优先供应级别。不过94号工程必须是铀工程委员会中的保密项目,只有参与的科学家才能知道它的存在。”
  铀工程目前推进的比较顺利,和历史上德国原子弹试验中存在“炸弹派”和“能源派”路线之争不同。在这个时空,因为赫斯曼的支持,铀工程委员会的工作一开始就沿着能源派的路线发展,所以没有向同位素分离项目投入太大的资源(这是非常耗电的),而是循着反应堆的路线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重水堆和石墨堆两条线路,不过都取得了成功。
  可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是希望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赫斯曼可以改变的,在铀工程委员会的科学家进行反应堆试验的过程中,94号元素钚(是赫斯曼命名的)作为核裂变反应的产物被发现!
  很快对钚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比铀更适合作为原子弹装药的元素。因为钚239同样可以进行核裂变反应,而且钚239的生产无需进行高成本的同位素分离,只需要用重水反应堆和石墨反应堆进行低燃耗运行(就是不充分反应)就能生产出含钚239的铀棒,然后进行化学分离就能得到钚239!
  而用于发电的动力堆则是深燃耗运行(充分反应),会产生出大量的钚240和钚241。如果原子弹装药的钚元素中含有较多的钚240和钚241,则会让原子弹达不到设计当量,从而变成脏弹。历史上希特勒的原子弹很可能就遇上了钚240和钚241含量过多的问题,结果爆炸威力不足,变成了脏弹。
  铀工程委员会的研究,目前已经推进到了“动力堆”和“生产堆”的设计建造了。在这个时候,铀工程委员会的科学家们产生了不同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赶快造个钚炸弹去炸掉纽约和莫斯科!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用比较和平的方式利用原子能,比如建造几艘用核反应堆驱动的10万吨级航空母舰或战列舰去摧毁美国海军。
  而赫斯曼的解决方法,则是两个项目一起推进。在铀工程委员会内部再设立一个绝密的94号工程,任务是生产94号炸弹(钚是94号元素)。
  不过94号炸弹也不是马上就能造出来的。因为钚的生产过程比较慢,有一个燃烧反应期和长达4个月的衰变期,然后还要进行高难度的化学分离过程才能将极少量的钚-239从金属铀中分离出来,所以原子弹暂时还落不到罗斯福先生和斯大林同志的头上。
第654章
大雷雨(十八)
  原子弹暂时指望不上,而苏联红军的攻坚能力又比想象中来的强。于是赫斯曼就只能去总参谋长凯塞林和第一军需总监哈尔德一起讨论对策了。
  不过当赫斯曼抵达措森的时候,东线总指挥古德里安已经有办法了,还在发给总参谋部的电报中说明了自己的对策。
  “把9个独立重装甲营分别派进华沙和利沃夫?要用虎式和黑豹坦克去打B-4榴弹炮?”
  “是的,古德里安元帅根据卡罗尔·隆美尔少将失联前的报告得出结论,认为真正难对付的不是B-4榴弹炮,而是以B-4榴弹炮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只有投入以坦克为核心的战斗群,才能对抗拥有T-34坦克或KV-1坦克的B-4战斗群。”
  对付B-4战斗群的办法当然是很多的,用飞机炸、用大炮轰、用反坦克炮打、用德意志超人步兵反击等等。不过投入坦克进行反击肯定是最有效而且是全天候的。
  “为什么是重装甲营?”赫斯曼似乎有些不舍得,他原本打算将“老虎”和“黑豹”用在反击作战中的。“不能用4号坦克吗?”
  第一军需总监哈尔德大将有些无奈的解释说:“经过一段时间试用,古德里安元帅认为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的机动性能尚不理想。两种坦克的机械故障过多,需要的辅助车辆也太多,而且虎式坦克太重,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大部分桥梁都很难承受它的重量。因此古德里安元帅认为目前虎式和黑豹坦克更适合作为防御型武器,而非进攻性武器,最合适它们的战场就是利沃夫和华沙。”
  “老虎”和“黑豹”居然被人嫌弃了!古德里安还真是挑剔啊。不过古德里安提出的意见也不是全然无理,虎式和黑豹的毛病的确不少。虽然在德国国内进行的各项试验结果都让人满意,但是到了东线司令部手里,还是暴露出许多问题。而其中的一些问题并不在于车辆本身,而在道路条件和后勤保障问题上。
  现在的“黑豹”坦克重45吨,比苏联的KV-1重型坦克还要重几吨。而“老虎”坦克更重56吨。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德国,这两款坦克的通行尚不困难。到了道路条件相对较差的波兰和西乌克兰,它们的行动就得小心翼翼,生怕压坏桥梁道路了。
  另外,“老虎”和“黑豹”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比4号坦克高得多。9个重装甲营都有独立的修理连和后勤连,而且每个重坦克连配有抢修组,在每个重坦克连的编制中,22辆“虎豹”屁股后面都要跟上30辆各种轮式车辆。整个重装甲营开动起来有几百台车辆,可以在公路上拉出几公里。
  相比之下,早就是成熟的不能再成熟的4号坦克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就低很多。而且通行能力也比较强,什么地方都能去。
  “古德里安元帅还预计反击将会在10月1日后的泥泞季节展开。”哈尔德接着说,“到时候重型坦克的通行将变得更加困难,不如就将它们用在10月1日前的作战中。”
  所谓泥泞季节有两个时段,一个是深秋,一个是初春。
  前者因为雨雪密集,但是气温不足以形成冻土而造成道路泥泞难以通行。后者则因为气温上升,积雪融化造成洪水和道路泥泞。
  当然,因为雨雪或融雪而造成道路泥泞的现象只有在基础建设较差的地方才存在,德国和西欧是没有这种问题的,波兰境内的“泥泞问题”也不严重。
  而长期和苏联打成一片的德国高级军官们,都知道苏联是有泥泞季节的,每年10月1日大约就是秋季泥泞季节的开始,一直到天气爆冷造成路面冻结为止,大约会持续1个月。
  古德里安则打算利用泥泞季节给苏联红军后勤运输造成的不利情况,进行一场全面的反击。先在道路情况相对较好的波兰境内歼灭苏军一部,然后再进行追击将战火烧到苏联的土地上,并且迫使红军在后退过程中抛弃大量的武器装备。
  而泥泞季节的追击战根本用不上机动性较差,机械故障较多,自重又特别大的虎式和黑豹。所以古德里安就打算用这两种昂贵并且威力巨大的坦克去打城市保卫战,在不怎么需要运动的战场上最大限度地杀伤苏军。而苏联的B-4战斗群显然是德军重装甲营的最佳目标,因为掩护B-4的坦克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威力强大的“虎豹”,而且“虎豹”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完全可以在远距离摧毁B-4榴弹炮。
  ……
  “空袭!快隐蔽!”
  正坐在波兰明斯克城(不是白俄罗斯的明斯克,而是波兰境内靠近华沙的明斯克)以西的一条公路旁吃俄罗斯炒饭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听到有人大喊,非常熟练的捧起盛满了美味的炒饭飞也似的跑到了一片林子里——他可不想因为德国人的空袭而浪费了难得的美味。
  今天因为第9机械化军已经胜利抵达了华沙城下(其实还有30公里),所以全军改善伙食以示庆祝,不再吃难以下咽的野战口粮了,而是用东亚大陆运来的支援世界革命的大米和从附近村子里牵来的波兰绵羊煮出来俄罗斯炒饭。雅科夫因为是军官,还得到了一大根波兰香肠和一块腌鳕鱼。
  不得不承认,水深火热中的波兰农民还是比较讲究吃喝的,随便哪个村子里面都能抄到许多牲畜和家禽,有些比较富裕的农民家里还能找到波罗的腌鳕鱼。吃的真是太反动了,不解放不行啊!
  飞过来的是8架非常丑陋的双发攻击机,这种飞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从苏军第9机械化军接近华沙起,它们就时不时来攻击一下。不过在这之前,雅科夫却从来没有在任何苏军自己的情况通报上见过这种火力强大的对地攻击武器。
  在雅科夫看来,这种武器大概就是德国版的伊尔-2,个头并不很大,装甲应该比较坚固,可以在地面火炮的威胁下进行低空飞行。而且它的火力非常强大,至少安装有2门20mm机炮,几挺航空机枪,机腹部还安装了一门37mm或50mm机炮!雅科夫曾经亲眼见过这种飞机用机腹部的机炮把一辆T34坦克打得起火燃烧。
  但是德国版的伊尔-2攻击机的数量似乎不多,每次出动都是8架,往往还有8架福克零式护航,虽然给第9机械化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损失仍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突突突……”
  地面和空中的交火很快开始了,8架Hs-129攻击机在苏军车载的25mm高炮(卡车搭载)、37mm高炮和高射机枪组成的火网中毫无畏惧地穿梭。这些飞机打一串串的曳光弹,将几辆属于第9机械化军炮兵纵队的车辆打得浑身是窟窿,还有一辆弹药车更是被打爆变成了巨大的火球,巨大的爆炸还波及到了周围的两辆拖着122mm榴弹炮的卡车,连车带炮全都掀翻在地。
  不过这8架Hs-129飞机的好运就到此为止了,抱着一大饭盒俄罗斯炒饭的雅科夫突然听到有人在喊“乌拉!乌拉!”,他知道这是苏联飞机赶来驱逐德国人的攻击机了。
  他抬头向天空中张望,就看见16架雅克1战斗机呼啸着从空中俯冲下来,给那些德国攻击机护航的8架福克零式立即迎上去抵挡,而正在攻击地面目标的8架德国攻击机则立即调头往华沙城的方向飞去,其中一架屁股后面还拖着黑烟,仿佛是被地面火力击伤了。
  “朱加什维利大尉,炮兵主任朱加什维利大尉在吗?”这时,雅科夫看见一个军部的传令兵骑着匹马在麦田里面一路狂奔过来。
  “我在这里!”雅科夫大喊。
  “参谋长同志请您马上去军部开会!”传令兵控着马到了雅科夫跟前,递给他一张手写的通知,上面有第9机械化军参谋长的签名。
  一定是要布置华沙战役了!雅科夫接过通知,心里已经猜到会议的大致内容了。大雷雨计划的第一阶段任务,现在算是基本完成了。现在该开始第二阶段,也就是攻占华沙和围攻利沃夫的作战行动了。
  根据大雷雨行动开始前的情报,华沙城内的德军守军不多,在10万-20万之间,而且没有大建制的装甲部队。另外,德国纳粹政府不敢相信华沙人民,在苏联发动进攻前就开始疏散人口。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意味着华沙城内最多20万人的德军只能孤军奋战,所以他们是无法抵御数量几倍的苏联红军的攻击的。
  一边大口吃着加了许多波兰绵羊肉的俄罗斯炒饭,雅科夫一边想道:“华沙这座英雄的城市,必将会在不久之后回到波兰人民手中!”
第655章
大雷雨(十九)
  “同志们,这位是第37集团军司令员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同志,他是我在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训练班的同学,现在是我的上级了。我们第9机械化军从现在起,同第4机械化军、第14机械化军一同,归属第37集团军指挥。”
  在罗科索夫斯基的临时军部,雅科夫第一次见到了第37集团军司令员弗拉索夫中将。这是一个身材欣长,面孔也很长,表情显得古板,鼻梁上架着一副镜片仿佛啤酒瓶底般厚的黑框眼镜的中年人。远远一看,就给人一种很难相处的感觉,让雅科夫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斯大林。
  “同志们,根据西方面军司令部的指示,第37集团军将会在完成补充后,进行一次向南迂回的试探性进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