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735

  “铀武器?”
  美国大使和英国大使都没听明白,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本国政府秘密开展的“铀工程”——和美国人一样,在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军情六处的情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1941年就已经发现了核裂变的秘密,不过因为大英帝国已经焦头烂额,他们铀工程进展很慢。但是这事儿是最高机密,驻外国的大使是不知道。
  斯大林笑了笑,其实他并不知道“铀”是用来干什么的,他的特务只打听到德国、美国、英国都在囤积这种“瓷器染料”,而且还都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秘密研究,这显然不是为了高科技制造瓷器。
  所以在今天英美大使来和斯大林讨论世界反纳粹同盟的时候,斯大林就趁机讹诈一下。说不定能搞出一个“共同开发”,这样至少能弄明白德国人收集那么铀是做什么用的。
  “总书记,我没听说过这个东西……”美国大使很肯定的回答,“这是什么东西?”
  “是92号化学元素。”英国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知道铀是什么东东,他在当大律师前是搞化工的。“不过我不知道这东西可以用来造武器,它只是个染色剂……”
  “它可以!”斯大林继续蒙骗,“苏联物理研究所所长卡皮查同志告诉我,铀是可以用来造武器的。”
  斯大林当然也知道了德国人在搜集铀的同时还在搜集量子物理学家,而且苏联情报部门的专家研究后将铀和量子物理学家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量子物理学界现在热衷于寻找超铀元素。
  “是卡皮查先生说的?”学化工的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当然知道卡皮查是物理学大牛了。
  这下斯塔福德·克里普斯也相信斯大林说的话了,等回到大使馆,他准备给伦敦发电报了——斯大林这下算是蒙着了!不过等他充分了解了英美两国在“铀武器研究”方面的缓慢进展,恐怕就要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
  “不许捡!不许看!”
  在政工干部和集团军反间谍处的干部们的呵斥声中,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旁若无人的从路边的小麦田里爬起来,走到公路上然后捡起一张德国轰炸机丢下的传单。
  他所在的第9机械化军军部纵队在刚才停车吃饭的时候,被几架Do217发现,扔了一堆炸弹还撒了许多反动传单。
  不过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安然无恙,德国飞机来到的时候他正在吃土豆烧牛肉外加伏特加——这可不是小灶,而是“中级军官”的标准口粮。但是那几架德国飞机是先丢照明弹再丢炸弹的(夜间轰炸嘛,不丢几颗照明弹大晚上谁知道世界革命战士在哪儿?),结果照明弹一丢下了罗科索夫斯基就拽着雅科夫钻到路旁的小麦地里去了,所以是有惊无险。
  等德国飞机走远了,朱加什维利从麦田里钻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公路上多出许多传单,显然是纳粹德国飞机扔下来的。别人是不敢捡的,但是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不害怕,斯大林是他的慈父嘛。于是就捡了一张,借助德国炸弹炸出来的火光看了起来。
  “德国佬说什么?”罗科索夫斯基看到雅科夫在看不该看的东西,也不去批评教育,反而打听起来了。
  “德国人说斯大林背叛了世界革命,背叛了列宁的路线,和英美帝国主义勾结攻打社会主义德国。还说,还是斯大林为了执行背叛革命的路线,杀害和逮捕了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
  “胡说!完全是胡说八道!”罗科索夫斯基咬牙切齿地说,“这些德国纳粹整天胡说,没有一句真话,谁也不会相信他们的。”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耸了耸肩膀,德国人传单上的话当然是诬蔑,的确没有任何一个世界革命战士会相信的。不过苏联这边的宣传显然也没有奏效,因为噼里啪啦的枪声又从不远处传来了,这是第9机械化军的先头部队在和波兰团结工会党领导的游击队和纳粹党卫军波兰志愿兵交火。自从第9机械化军跨过布格河,就一直有波兰反动分子向他们开火。与此同时,却没有波兰人主动张开双臂来欢迎他们。
  这时枪声越来越密集,偶尔还传来几声刺耳的爆炸声。一个参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了过来,到了罗科索夫斯基身边,低声向他报告了什么事情。然后罗科索夫斯基就扭头冲朱加什维利苦笑了一声:“雅科夫,看来今天晚上先头部队的同志们又要苦战了。”
  “怎么了?”
  “前面有片树林,就在公路旁边,有很多波兰反动分子埋伏在那里,或许还有反坦克炮。真是些既讨厌,又反动的家伙!”
  埋伏在前方树林里面的是一队党卫军波兰志愿兵的骑兵,一个营级战斗群——不是传统的骑兵营,而是一个合成了骑马步兵、马拉的50mm反坦克炮、骑兵炮、迫击炮和骑马工兵等诸多兵种的合成战斗集群,而且还携带有可以联络空军的电台。刚才进行轰炸的Do-217就是他们叫来的。
  这种合成营级战斗群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反坦克作战的能力要远远超过普通的骑兵营,虽然阻挡不住第9机械化军前进的步伐,但是却可以迟滞他们。再加上第9机械化军的前进途中还有2个挡道的环形要塞需要迂回,所以想象中的狂飙猛进并没有出现。6月1日当天,第9机械化军仅仅只推进了50公里,远远没有斯大林在对全国的讲话中吹嘘的那么厉害(斯大林说推进了50-100公里)。照这个速度,第9机械化军至少还需要2-3天才能冲到华沙城的大门口。
  “军长同志。”朱加什维利问,“要不要出动БM-13火箭炮?”
  第9机械化军屡次被波兰纳粹的营级集群阻挡也和其自身的弱点有关。这个机械化军有1个坦克旅和3个摩步旅(坦克军是3个坦克旅和1个摩步旅),目前能够开动的坦克超过220辆,另外还有30多辆在修坦克。坦克的数量是不少了,比只有1个坦克团的那11个新组建的德国装甲师要多几十辆。但是这种苏联机械化军对于快速机动的“软目标”的杀伤力却不足,在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的设想中,这种苏联重装部队是用来对付德国坦克或是死守在堑壕里面的德军步兵。没有想过会遇到灵活机动,而且拥有相当反坦克能力的骑马步兵。
  遇上这样的敌人,如果摆开来打苏联机械化军当然不怕。每个机械化军都有2个军属的炮兵团,一顿大炮轰击,然后用摩托化步兵(其实就是坐卡车行军而已)冲锋就行了,坦克都不用出动。
  但是现在他们遇上的敌人却喜欢打埋伏,买个地雷搞个路边炸弹,或者把50mm反坦克炮埋伏在路边林子里专打坦克薄弱的侧面。对付这种人数不多,但是机动性和火力都很强的对手,罗科索夫斯基的机械化军除了用火箭炮掩护步兵就没什么好办法了。
  因为要摆开炮兵阵地不是一会儿半会儿的事情,敌人不给你那么多时间的。而用坦克冲锋,不仅要对付德国人的50mm炮,还要对付什么“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和预先埋设的反坦克地雷。看到宝贵的坦克就这样被反动派的小部队打坏,任谁都心疼啊,苏联毕竟不比美国那么土豪啊。
  至于用步兵直接冲锋,罗科索夫斯基在上午干过一回,结果损失相当惨重!通过这次交战,罗科索夫斯基惊讶地发现德军步兵(骑马步兵)的战斗力远远超过苏联红军!
  他们的步兵不仅在战术和战场经验上压倒了苏联步兵,而且自动火器的数量多到了惊人的地步。德国人的步兵似乎拥有一种射程不亚于步枪,但是可以连发射击的新式冲锋枪,虽然不是人手一支,但是配合MG42和毛瑟98步枪使用,在步兵对步兵的较量上有压倒性的优势。
  “好的,出动火箭炮打一次齐射!”罗科索夫斯基没有多想就同意了朱加什维利的建议。再秘密的武器上了战场就是要用的,所以重要的不是不被敌人发现,而是用对地方。
  咻咻咻……
  一声刺耳的怪叫声音,传到了正在距离战场不远的一所天主教堂的二楼观战的党卫军第20波兰志愿骑兵师师长费格莱因上校耳朵里面了。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一百道火光以极快的速度划过夜空,然后将一大片由党卫军波兰志愿兵占据的树林给破坏了。
  “苏联人在打火箭弹?”费格莱因上校眉头紧皱,他很担心守在林子里的波兰纳粹。
  “是的,上校,这种武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仅是今天白天,我们团就失去了200多位同志,大多是被这种火箭弹杀伤的。”
  一个党卫军中校立即向费格莱因报告:“另外,苏联人的KV-1也很厉害!通常在一轮火箭弹射击后,KV-1就会引导苏联步兵冲锋。我们的50mm炮根本对付不了KV-1的正面,而且KV-1也不会冲太近,它们会在距离我军阵地两三百米的地方停下,用76.2mm的火炮和机关枪支援步兵继续冲锋。”
  “好的,我都知道了。”费格莱因点点头,“让你的人撤退,今天晚上不必再组织伏击了。”
第651章
大雷雨(十五)
  “哼哼,居然说我是叛徒!他们居然说我背叛了世界革命,背叛了列宁路线……是叛徒!这些德国人以为苏联人民会相信他们的鬼话?”斯大林的笑骂声在克里姆林宫中响了起来,这声音听上去不像是在发怒,倒像是在说什么真正可笑的事情。
  现在已经是6月2日清晨了,距离世界革命爆发已经过去超过24个小时了。如果站在斯大林的角度来看,形势还是让人满意的。
  “大雷雨计划”当然没有取得100%的成功,不过面对德国这样的对手,有60%的成功就算是成功了!
  在最关键的波兰-西乌克兰战场上,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已经打出了一个宽度达400公里的突破口!20个集团军中的10个已经或正在渡河。渡过布格河的部队,也全都沿着规定的路线向前推进了20-60公里。其中3个主要突破方向上——北路攻向比亚维斯托克(目标是威胁东普鲁士);中路攻向华沙(目标是包围并且攻占华沙);南路攻向卢布林(目标是和西南方面军配合包围利沃夫)——全都顺利开进了50公里左右。
  另外地面部队在推进的过程中,红军还击溃了数万德军和波兰伪军,包围了12个师(实际上是旅)的“德波军队”。而且一个名叫雅科夫·朱加什维利的军炮兵主任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火箭炮+坦克突击的新式战术,在通往华沙的途中用这种战术接连击溃了几路阻击的德军!
  所以目前在三个主要突破方向上,中路军的突破最为顺利,已经向西推进了超过60公里!最多再有2天,就能兵临华沙城下!
  为此,第9机械化军政委、第3集团军政委和西方面军军事委员已经联合提出了向朱加什维利同志颁发世界革命金质奖章并且晋升军衔的要求……不过斯大林同志认为,朱加什维利同志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考验,所以奖章就不发了,马马虎虎先晋升个大尉吧。
  总之,地面上的进攻是非常顺利的。华沙很有可能在半个月内被解放,而利沃夫到时候也会被包围。至于很可能是德军重兵集结地的波罗的、立陶宛和东普鲁士,根据“大雷雨计划”,则会华沙战役后加以切割。
  如果德军主力想要趁着红军进攻华沙的当口侧击西方面军,那么西方面军就会出动预先准备好的强大预备队和北方面军一起,以绝对优势兵力同德军展开战略决战!
  而空中的战斗则是喜忧参半,对基尔库克大油田和胡齐斯坦大油田的空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至少有300架参与空袭的飞机没有返回,折损率将近三分之一。但是被击落的主要是美国的B-17轰炸机,苏联的佩-8和米格-5损失不大,显然是经受住了考验。
  不过红空军在波兰、波罗的邦和西乌克兰的天空中却损失较大,仅仅是6月1日一天,西部三个方面军所辖的空军部队就损失了上千架飞机!虽然也炸毁了位于波兰的德军机场上的上千架飞机,还击落了200-300架德国飞机,但是在机组成员的交换比上,红空军还是处于劣势的。
  因此斯大林在6月2日清晨已经做出了指示,要求西部三个方面军的空军司令员谨慎出击,避免损失过大。
  而最让斯大林不满意的就是德国高空高速轰炸机的骚扰性空袭了!
  昨天晚上,包括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明斯克等苏联大城市都报告遭到了空袭,而且德国人除了扔炸弹还丢了很多指责斯大林背叛革命的“纸弹”,真是荒唐透顶的战术……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等世界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彻查!抓住罪魁祸首一定要送到西伯利亚去劳动改造一辈子!
  “呜……呜……”
  就在斯大林琢磨着要把某人抓去劳动改造的时候,防空警报的声音突然就响起来了!
  德国人的轰炸机居然大白天就来莫斯科丢炸弹和传单了。
  ……
  “比亚维斯托克和卢布林按计划都是要弃守的,苏联红军今天就会占领比亚维斯托克,卢布林明天就会被苏军占领。最晚大后天,苏军就会兵临华沙城下了!”
  “大后天?6月5日?不是说可以拖到7日或8日吗?”
  “不行啊,俄国人用火箭炮配合坦克作战,骑兵根本挡不住。”一夜未睡的凯塞林元帅摇了摇头,“那些俄国人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这个办法我们都没想到……火箭炮居然可以这样用的。”
  火箭炮果然还是毛子用的好!赫斯曼心说,德国人太多自行火炮和突击炮了,所以历史上一开始就没想把火箭炮也变成机动的,而是搞成了牵引式的。结果跑的总是太慢,容易遭到炮反击,而且也没有办法向毛子的车载火箭炮一样快速投入战斗。
  不过在赫斯曼当总参谋长的时代,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德国的火箭炮(也叫烟雾发射器)都是自行。不过不是安装在履带式车辆上,而是装在低成本的卡车上,称为SWR40自行火箭炮(或自行烟雾发射器)。
  而且也不是6管150mm,而是12管130mm,虽然威力还是不如苏联喀秋莎的16联装132mm(苏联人是装在工字形钢轨上的),但也可以应付激烈交战了。所以赫斯曼也没一定要求下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抄”苏联人的设计——实际上也没法抄,赫斯曼只知道“钢轨”这个概念,具体的设计图纸他可没有。
  “不就是多管火箭炮嘛。”赫斯曼笑了笑,“咱们也有啊,华沙和利沃夫都有3个团,中央集团军群直辖还有4个团,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也各有10个团。整个东线有30个团1620门火箭炮,不会比苏联人少的。”
  “但是我们现在不能把火箭炮当自行火炮用。”凯塞林摇摇头说,“因为我们的炮兵数量比苏联人少太多了,只能依靠集中使用火箭炮进行火力反击。”
  两个人正交谈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凯塞林的一个副官推开了,后者交给凯塞林一份战情通报,凯塞林看了一眼,眉头就微微一皱。
  “苏联人开始进攻特雷斯波尔环形要塞了,而且还动用了大口径的203mm榴弹炮!”
  ……
  “轰隆隆!”
  真的是地动山摇啊!
  哪怕躲在特雷斯波尔环形要塞的地下掩体里,卡罗尔·隆美尔少将都有一种下一秒钟就会被苏联的大炮炸成碎片的感觉。
  虽然他也算是苏联人民的老对头了,在1920年和1939年两度和苏军交战。但是却是第一次被100多门B4榴弹炮在近距离上轰击!
  苏联人打攻坚战的方法果然是异常凶残,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他们居然打203mm口径的巨炮装上了履带式拖拉机,让这种大炮变成了“半自行炮”,具有了一定的机动性,因此可以移动到比较靠近特雷斯波尔环形要塞的前方进行精确射击。
  而更加丧心病狂的是,苏联人居然一次就调集了30个B-4炮兵连用于围攻特雷斯波尔环形要塞。
  另外,属于苏军步兵第4军的5个炮兵团(军属2个,师属3个)拥有的200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现在仿佛不要钱似的将炮弹砸在特雷斯波尔要塞旅官兵们的阵地上,大有炸平特雷斯波尔要塞的意思。
  守在这座环形要塞中的波兰人,现在可谓是货真价实的炮灰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