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35

  《灰色方案》在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投降方案”。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外交、宣传和情报等诸多方面。一开始的时候,《方案》是完全交给军事情报局东方处去制定的。但是到了后来,西线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大总参谋部就加快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和部门参与了进来,各个方面也开始分工合作。
  以赫斯曼为主的军事情报局东方处俄国组的参谋人员制定了《灰色方案总纲》、《大波兰计划》和《库尔兰计划》。
  而卡尔·豪斯霍费尔少将则开始和德国工业界、金融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共同制定《暗剑计划》,工业促进委员会则是制定和执行《暗剑计划》的机构。
  大总参谋部的战略作战处则负责制定保存陆军元气的《自由军团计划》。总参下属的航空兵管理部门则开始制定《俱乐部计划》。海军参谋部则在秘密制定《彩虹计划》……
  而这些被德国的天才参谋和各方面的精英所制定出来的计划,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除了《自由军团计划》、《彩虹计划》和《俱乐部计划》可以由陆海空三军的指挥部门自行负责之外。《大波兰计划》、《库尔兰计划》和《暗剑计划》则必须由多个部门进行合作才能执行。
  现在负责《大波兰计划》的是一个由德国外交部和大总参谋部还有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共同组成的“自由波兰委员会”。毕苏斯基也在两个星期前出狱,重新担任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的军事部长。接下去的几个月,会有一系列“公平合理”的协定条约在德意志帝国总理府、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和立陶宛临时政府还有库尔兰自治邦之间签署。
  首先会被确定下来的是《波兰-立陶宛联合条约》,波兰联邦将会以这波兰和立陶宛为核心——这说明赫斯曼提出的“壮大波兰,并使之成为阻挡布尔什维克西进壁垒”的思想,被外交部和大总参谋部全盘接受了。
  然后是《波兰-库尔兰合作条约》的出笼。这个协定规定在波罗的联合国家因为协约国的坚决反对无法组成,或波罗的联合国家遭到苏俄入侵并且无法自保的情况下,库尔兰自治邦将会加入波兰联邦,并且拥有“近乎独立”的自治权。
  同时,条约还规定,如果波兰在波罗的联合国家正式成立并且得到国际普遍承认后,保证不向德国索取西普鲁士和波兹南,波罗的联合国家将会把靠近立陶宛的利耶帕亚港割让给波兰联邦。
  最后,还有一个暂时保密的《德意志-波兰协定》,该协定规定了战后的波德边境。波兰永远放弃对波兹南(德国称波森)和西普鲁士的领土要求。作为交换,德国将立陶宛交给波兰,并且还承诺在奥匈帝国崩溃之后,支持波兰取得整个加利西亚(包括西乌克兰)。由于立陶宛和东加利西亚(就是西乌)的主要居民不是波兰人,这份协定实际上就是以立陶宛和西乌克兰换取波森和西普鲁士——如果波兰人能在德国战败后遵守协定,那么波德两国无疑会成为朋友!
  赫斯曼和他的史塔西目前正在参与的,则是《库尔兰计划》和《暗剑计划》以及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制定现在仍然在继续的《托尔计划》。《库尔兰计划》、《暗剑计划》和《托尔计划》,这三个表面上看并没有多少关系的计划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因为德国军事工业度过战后难关的办法,不可能仅仅是一些贷款。而是要让工业促进委员会、库尔兰自治邦(也可能是波罗的联合国家)和苏维埃俄国三方面进行合作。
  而将这三方势力联系起来的渠道,就是隐藏于幕后的史塔西!
第五十七章
古斯塔夫·克虏伯
  修格尔庄严的外观非常肃穆,好像一座拥有超大花园的办公楼,坐落在埃森的鲁尔河畔,从埃森火车站坐车到这里约莫一个小时路程,周围都是鲁尔区工业家们的住宅,环境非常优雅。
  从1918年6月开始,路德维希·冯·赫斯曼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现在频繁往来于鲁尔区、柏林和里加三地。同时用两个身份活动,公开的身份则是工业促进委员会委员和总参谋长副官(就是兴登堡的副官)。而秘密的身份则是史塔西局长和军事情报局东方处副处长。他需要用公开的身份去和工业促进委员会的头目们见面,讨论利用库尔兰自治邦和俄德贸易保存军事工业实力的办法。同时,还要用隐秘的身份去指挥史塔西为工业委促进委员会制定的各种计划保驾护航。今天,他和卡尔·豪斯霍费尔一同前来埃森,就是为了同工业促进委员会中一位最重量级的委员见面会谈。
  在如今这个时代,谁要是一提起德意志帝国的战争机器,首先在脑海中闪现出来的,肯定是克虏伯,其次才是大总参谋部!因此任何有点头脑的人都可以想象,在德意志帝国战败后,克虏伯公司一定不会有什么好日子可以过。德国的敌人不会放过它(实际上也没拿克虏伯怎么样),而实力受到限制的德军也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成为克虏伯最大的客户。
  所以在成立工业促进委员会时,古斯塔夫·克虏伯就是当然的委员,而且他还是工业促进委员会的副主席。
  在前往修格尔庄园的途中,赫斯曼留心观察了一番埃森的市容。这是一座烟囱林立的城市,因为附近有大型煤矿,而且水运和铁路交通非常便利。这里自二次工业革命后,就成了欧洲的工业中心,也是整个欧洲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不过和彼得堡的情况相反,赫斯曼在埃森感觉不到多少革命的气氛。火车站广场和街道上秩序井然,到处脚步匆匆赶着去上班的工人。散发传单和演说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有的,都是德意志祖国党的人,宣扬的也是战斗到底的军国主义。
  “看来施莱彻尔中校的工作还是有点效果的。”卡尔·豪斯霍费尔对赫斯曼说。施莱彻尔中校现在是军事情报局治安处的处长,负责对付德国国内的各种捣乱分子。不过他手下的人马不多,必须和警察部门合作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但是这种合作存肯定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制肘,也只有施莱彻尔这样能善于和稀泥的人才能勉强应付。
  不过施莱彻尔中校的能力再强,也管不了日益分崩离析的奥匈帝国,更不可能帮助已经有些焦头烂额的鲁登道夫。即便比历史上早开始了近二个多月,鲁登道夫攻势依旧陷入了困境。他所采取的渗透战术,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总体模式,防守依旧有利。而进攻一方即便取得突破,也会因为无法让后续的进攻快速跟上而战局再次陷入僵持——这是由于密集的铁路网所带来的机动性决定的。防守一方可以运用铁路迅速调兵,进攻一方则会因为远离己方铁路网而陷入迟缓,坐失良机。
  “可惜决定胜负的地方不是鲁尔区!”赫斯曼叹了口气,跟着卡尔·豪斯霍费尔走进了修格尔庄园。他们已经来过几次,门口的卫兵——克虏伯太重要了,所以军方给他配了卫兵——已经认识他们,但还是一丝不苟检查了两人的证件,才用电话通知了古斯塔夫·克虏伯的秘书。
  “克虏伯先生请二位直接去他的办公室,请跟我来吧。”一个穿着笔挺西装,身材修长,梳着包头的中年人从那栋看着有点像办公楼(庄园的主楼)中走出来。他是古斯塔夫·克虏伯的秘书。在文质彬彬地向赫斯曼和豪斯霍费尔鞠了一躬之后,就将他们带进了庄园。
  修格尔庄园的主楼是由两栋相连在一起的四方形的楼房组成,一栋高三层,一栋高四层。由宽阔的柏油路和庄园大门相连,柏油路两边还有青铜路灯。看上去不像是在私人住宅内,反而有些像在外面的大街上。
  古斯塔夫·克虏伯在一栋四层高的楼房里面有一整层办公室,这里也可以算是克虏伯公司的半个总部。赫斯曼在这一层的走道看见很多大炮的模型,还有两辆模样好像个饭盒的坦克用玻璃罩罩起来,成列在走廊的尽头——那是德国的A7V型坦克和K式超重型坦克。赫斯曼在大总参谋部交通处的办公室外也看到过同样的模型。前者是德国的第一种坦克,已经投入了实战,后者重达150吨,是个脑洞大开的怪物,是没有什么可能上战场的。虽然这两款坦克在实战中的价值都比较低,但是它们却是未来德意志钢铁洪流的鼻祖。
  “两位请进。”克虏伯推开了一扇沉重的雕花木门。
  赫斯曼将目光从坦克模型上收回,和豪斯霍费尔上校一起走进了一件陈设豪华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大门里面肩并肩站着一对夫妇。五官端正,有一个列宁式的巨大额头,留着希特勒式小胡子的四十多岁男子应该就是古斯塔夫·克虏伯。他身边站着一个高大健壮的女人——比他还要高——脸长得很长,五官很粗大,应该就是古斯塔夫的妻子贝塔·克虏伯(大贝塔?看来古斯塔夫用妻子的名字命名超级大炮还是有道理的)。
  ……
  “你们好,赫斯曼中校,豪斯霍费尔将军,这位是我的妻子贝塔。今天,她也将参加会谈。”古斯塔夫·克虏伯用低沉而忧郁的语调对赫斯曼说。
  用中国的说法,他是赘婿。大贝塔才是真正的克虏伯,古斯塔夫原本姓哈尔巴黑,是个外交官。因为大贝塔的父亲弗雷德里希·克虏伯因为搞基被揭发而自杀,大贝塔又是弗雷德里希唯一的孩子。而威廉二世认为让一个女人领导克虏伯太不像话,于是亲自挑选了古斯塔夫去当上门女婿,同时负责管理克虏伯公司——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德国的资本家的地位了。
  今天古斯塔夫让妻子参加谈话,说明大贝塔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还是有最后决定权的。而今天要讨论的,就是这样的重大问题!
  “目前的形势非常困难……”卡尔·豪斯霍费尔说话的时候脸色非常难看,一幅大难将要临头的样子。“美国人已经大量抵达了。根据情报,从6月份开始,每个月抵达欧洲的美军都将超过30万!”
  “每个月都有30万?”大贝塔惊呼了起来。“少将,这个过程会持续多久?”
  “会持续很久。”赫斯曼用仿佛开追悼会念悼词的沉痛语调回答。“美国是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工业化国家,在五十多年前的南北战争中,美国南北双方动员了326万人参军,军人伤亡超过103万……当时美国只有3100多万人。”
  虽然德国官方的宣传都把美国说成毫无战斗力的国家,但是克虏伯夫妇这个层级的人,是不会相信那种鬼话的。堑壕战对炮灰的要求不高,在西线的堑壕战中,连印度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炮灰,何况是美国人?
  “帝国还能坚持多久?”古斯塔夫·克虏伯问话的语气也仿佛是在询问一个晚期癌症患者还能活多久。
  “不清楚……”卡尔·豪斯霍费尔摇摇头,“再过一阵子,等法国人再多流点鲜血,就会设法求和。”
  “如果他们不同意呢?”大贝塔追问,她看上去非常紧张。
  赫斯曼抓着座椅的扶手,语气低沉到了极点,“一场失败是吓不倒英勇的德意志民族的,因此必然还会有下一场斗争!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保存国家的元气,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元气,让德国的军事工业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有继续前进的动力。这样我们就能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让德意志拿起武器!”
第五十八章
输出工业化
  “……目前大总参谋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在艰难的时刻到来后,德国的军事工业肯定会受到许多限制。在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条件》中已经有所提及。其中的第四条就是要将军备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我们认为,这是针对我方的限制!因为英法美他们是不会自我设限的。”
  卡尔·豪斯霍费尔两手重叠着放在腿上,严肃地看着克虏伯夫妇。然后又道:“初步估计,坦克、飞机、潜艇、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大型军舰还有毒气,都会被禁止生产。军队的规模也会被大幅压缩,甚至到难以自卫的程度!对克虏伯公司这样优秀的军事工业企业而言,将会有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如果没有足够的订单,公司的生存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自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十年到二十年后,克虏伯和德国军事工业的其它优秀代表,都将失去目前的领先地位。德国的军事工业相对于英美法,将会变得落后。到时候,我们的帝国就会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想要再起就是难上加难了。”
  听着赫斯曼的话,古斯塔夫·克虏伯不住点头。克虏伯公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企业,拥有众多的工厂和工人,一旦失去订单支撑,就只能进行收缩——从经营的角度,只能放弃无法取得盈利的军工部门,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民用部门……时间一长,也就是失去生产先进武器的能力了。
  他干咳了一声,和自己的妻子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说道:“最多10年,我们就会失去领先。虽然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
  克虏伯的主营就是军火和钢铁,军火主要是大炮,也涉及造船。如果失去军品(大炮和军舰),克虏伯公司就变成一家普通的钢铁生产商了。而且军用的特种钢材生产能力也会闲置落后,十年失去领先,二十年、三十年后恐怕连生产军工产品的能力都没有了。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克虏伯公司在战后却因为“引信专利”(英法等国的兵工厂用克虏伯的专利技术生产炮弹,战后为了保证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效性而支付了使用费,根据德军的伤亡数字给钱)而渡过危机,随后又参与苏德合作项目(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有),又在国防军的要求下,秘密参加重新武装德国的计划——实际上,赫斯曼所做的一切,只是让某些历史事件变得更早发生或有更大的力度……
  赫斯曼插话道:“克虏伯先生,为了我们的国家可以在将来重新站立起来,成为世界上的一等列强,大总参谋部命令我们工业促进委员会制定一个绝密军事工业输出计划!”
  “军事工业输出?”古斯塔夫·克虏伯愣了愣,“是要将德国的兵工厂搬迁到国外吗?”
  “这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全部。”赫斯曼说,“将某些在德国本土受限制的军工企业的生产部门迁移到友好国家是有效保持元气的方法。至于输出的目的地,首选当然是波罗的联合公国了……那里目前有70万到80万德意志人,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地方。”
  在制定《灰色方案》的过程中,赫斯曼就让波罗的当局报告了目前所掌握的该国的工业资源状况。该国的工业资源是比较贫瘠的,其中库尔兰自治邦除了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外,基本没有重要的工业资源。
  而爱沙尼亚自治邦的情况则稍好一些。除了森林之外,那里还有非常丰富而且容易开采的油页岩、磷矿和石灰石。
  其中爱沙尼亚油页岩在后世都非常有名,前苏联时期,每年的开采量甚至一度超过3100万吨!历史上,1918年时就已经有开始开采,1924年就建成了第一座油页岩干馏厂。
  不过现在毕竟是1918年,不是1958年。虽然从油页岩中提炼石油的干馏法早就已经出现——工业化利用在19世纪就有了,甚至早于石油的工业化利用——但是受到技术限制,从油页岩中提炼出来的成品油质量不好,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所以爱沙尼亚的油页岩直到21世纪还是主要用于发电和取暖的,替代低热值的煤炭,当然也有少部分被用于生产酚类化学制品。历史上在1940年,爱沙尼亚页岩油的产量就达到了17.4万吨,主要用于制取化工产品(因为酚含量较高)。
  另外,爱沙尼亚的磷矿和石灰岩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前者是磷化工的主要原材料,后者可以生产水泥,而油页岩同样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燃料。
  也就是说,只要不失去爱沙尼亚自治邦,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是拥有一些工业化条件的。不缺乏电力——可以利用油页岩发电;可以发展酚化工和磷化工。可以发展和木材相关的工业——生产家具、铅笔、飞机外壳等等。还可以生产不少水泥。还拥有七八十万素质很不错的德意志人,另外还有许多白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也流亡到了那里——他们会带来人力和一些资本。
  而且那里的交通非常便利,紧靠波罗的海,拥有温达瓦、利耶帕亚、塔林和里加等四个大港,其中温达瓦、利耶帕亚、塔林都是不冻港。另外,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有铁路连接苏俄、波兰和东普鲁士。
  “除了波罗的联合公国。”赫斯曼介绍完了波罗的联合公国,又将话锋转向了其他国家。“同我们友好的欧洲国家,如瑞典、芬兰、荷兰都可以成为我们转移军工生产能力的目的地。特别是瑞典,该国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且军事工业的基础非常不错,又长期秉承中立国策。我想克虏伯公司可以将一部重要的军工部门转移到瑞典。”
  古斯塔夫·克虏伯点点头:“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考虑将一些工厂迁往荷兰和瑞典了。”
  荷兰和瑞典在历史上就承接了一部分从德国转移出的军工产能,而克虏伯公司其实早就在战败之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就是增加了一个波罗的联合公国?”大贝塔似乎有些失望,“古斯塔夫,我看可以先派人去调查一下。”
  赫斯曼摇摇头:“不,夫人,将部分工厂转移到波罗的、瑞典和荷兰,仅仅是输出工业化的一部分。”
  如果只是为了这点事情,开个工业促进委员会的碰头会就行了,赫斯曼和卡尔·豪斯霍费尔根本不用跑到克虏伯家里来征求意见。
  “一部分?”大贝塔问,“那另一部分是什么?”
  “是输出成套工业技术和设备,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或者让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农业国变成拥有最低要求工业化体系的工业国,或者让一个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进步成为比较先进发达的工业国。这才是真正的输出工业化!”
  “什么?”古斯塔夫和大贝塔同时一愣,大贝塔皱眉道:“中校,那么您想向哪个国家成套输出工业化?”
第五十九章
助人就是布局
  输出工业化这种事情,在1918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时代,工业化几乎就是强大的象征。整个世界上,真正可以算得上拥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也就是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连沙俄都有些半吊子。
  至于在东亚牛皮哄哄的小日本,不过拥有几十万吨钢产量罢了。在德国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能在英国人帮助下制造战列巡洋舰的造船工业。可就是这样连半吊子都算不上的工业化,居然也能让日本挤进列强队伍,在东亚称王称霸,时不时可以欺负一个临近的中国。
  这工业化的魅力,对比一下日本和中国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工业化在一战前后具有的强大威力,那些已经跨过了工业化门槛的先发国家都不大愿意让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虽然他们还不至于像后世五大流氓防止核扩散那样来对待他国工业化。
  但是主动输出成套技术和装备,帮助他国实现工业化的事情,还真没有发生过……即便在后来的历史上,也只有苏联曾经成功输出工业化,帮助中国(或许还有北朝鲜)建立了完备的工业化体系。
  而一战之后的德国,其实也有帮助他国增强工业化实力的记录。虽然不是全套输出,但总归肯卖点干货——这大概和协约国禁止德国出口军火有关。不能授人以鱼,就只能授人以渔了。
  不过在赫斯曼看来,德国根本不必在扩散工业化的问题上太保守。因为在后世的21世纪,当工业化已经烂大街的时候,德国制造照样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这就是德国工业的强大竞争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