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35

  在赫斯曼的《库尔兰计划》中,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会被迁离故土,而前者将拥有一个自治邦,成为原爱沙尼亚省(原沙俄)和立窝尼亚省土地上的主体民族。这两个自治邦再合并成波罗的联合国家,国家的首都则会设在里加……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因为爱沙尼亚民族非常弱小,人口也不多,比拉脱维亚人还少一些。如果和强大的德意志民族组成联邦,那么联邦国家的权力就会被德意志人操纵。另外,德意志人一直以来也是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这两个沙俄省份的上层,控制着许多土地和产业。如果爱沙尼亚和库尔兰组成联邦,那么爱沙尼亚人就不能没收德意志人的财产。
  “那么大公国的大公是谁?”法尔肯霍斯特上尉又问。
  “目前是一位德意志君主……这是陛下考虑的,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赫斯曼说。在他的《库尔兰计划》中,并没有提及波罗的联合公国君主人选——现在德皇威廉二世还在台上,讨论这个问题未免不敬。
  不过在赫斯曼心目中却有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说吧。”兴登堡挥挥手,“制定《灰色方案》本来就是要应对非常时期的。我可不认为到了那时,一位德意志帝国的公爵还能当波罗的联合公国的君主。”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协约国没有那么好说话,除非库尔兰德意志人准备打仗!虽然不一定会输,但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战争,毕竟庞大的德意志帝国都被打败了……
  “理想中的人选是奥丽加·尼古拉耶夫娜女大公。”
  “沙皇的女儿?”兴登堡皱着眉头,“这倒是个好主意!她的确有资格做波罗的联合公国的君主,英国和法国都不能说什么。”
  波罗的联合公国这块地皮本来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尼古拉二世的头衔里面就有“爱沙尼亚亲王”、“立窝尼亚亲王”、“库尔兰和塞米加利亚亲王”这三个亲王,就是指波罗的联合公国这一带的君主。这个英法美都是承认的,所以由沙皇把这三个亲王传给奥丽加,在法理上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考虑到协约国反对苏俄的立场,他们更不会反对这个安排。
  “可是苏俄那边呢?”兴登堡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们会接受罗曼诺夫王朝的人在波罗的上台?”
  “应该不能吧?”赫斯曼笑了笑,“不过也没有什么,等协约国对苏俄的干涉失败了,我们再请她下台!到时候就是波罗的联盟共和国了。”
第五十二章
我们无处不在
  “少校,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能给我再解释一下Stasi组织是什么吗?”
  法尔肯霍斯特上尉已经看完了厚厚一叠的《库尔兰方案》,在方案的最后部分,赫斯曼提出了组织一个由德国军事情报局控制的库尔兰特务组织的构想。这个特务组织被赫斯曼命名为波罗的联合公国(联盟共和国)国家安全局,简称Stasi,就是史塔西,这是德语国家安全的缩写。这个简称和历史上民主德国赫赫有名的谍报机关史塔西完全相同。赫斯曼就是希望这个尚在酝酿中的组织可以和史塔西一样神通广大,成为守护波罗的联合公国(联盟共和国)这个小东德的坚盾。
  “史塔西是一个集秘密警察和谍报于一身的强力机关!”赫斯曼解释说,“它将是我们控制波罗的联合公国的重要手段!”
  多了后世几十年的经验,赫斯曼非常清楚特务多一个国家的控制能力,有时候是超过军队的。因为军队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受到比特务组织更多的约束,是不能无所不用其极的。而且军队活动多是在明面上,不像特务总是暗中行事,在见不得光的地方保卫国家的利益。
  “波罗的联合公国必须符合德意志国家的利益,其自身不应当有独立的国家利益!”
  赫斯曼进一步详细解释:“这也是我们建立波罗的联合公国的目的……这个国家,首先应该服务于德意志,成为德意志保存元气和力量的载体。当德意志重新站立起来之后,波罗的联合公国应该同德意志完全合并。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我们是不能完全依靠波罗的德意志人自发的民意。因为民意是可以引导,可以操纵的!而操纵和引导民意的人或组织,都必须受到史塔西的控制!”
  什么波罗的本土意识,什么爱波罗不爱德国,什么德意志外来政权云云的,在未来的波罗的联合公国或是波罗的联盟共和国是不允许出现的!如果有哪位政治人物敢这么操弄,那么他就得准备去死……被史塔西的特务刺杀!而且还会被史塔西控制的舆论抹黑!
  “史塔西的第二个重要使命,则是确保波罗的联合公国不被布尔什维克控制。”赫斯曼的语气显得凝重,“革命在欧洲向来是传染病,而波罗的联合公国又是苏俄的邻居。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秘密警察组织,用不了多久,那里就会遍地都是苏维埃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第三国际很快就要在莫斯科成立了,到时候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波罗的联合公国出布尔什维克党是早晚的事儿,如果没有一个心狠手辣的秘密警察机关去镇压,波罗的就算不被染红也会乱成一团的。
  “光有一个秘密警察也很难抵挡住布尔什维克的渗透吧?”提到布尔什维克,法尔肯霍斯特上尉也直皱眉头。因为他并不是从波罗的来的,而是从芬兰过来的。他的上司戈尔茨上将现在正在芬兰支持白卫军打赤卫队——芬兰那位国父级的人物曼纳海姆就是戈尔茨上将支持起来的。
  “当然不会只有史塔西了。”兴登堡端起摆在桌子上,已经差不多凉透的咖啡喝了口,“稍后还会在波罗的联合公国组织一个亲德意志的政党……等戈尔茨上将到任后再和皮尔堡男爵,还有赫斯曼少校商量吧。”
  兴登堡提到了赫斯曼!法尔肯霍斯特上尉有些吃惊,这位少校什么来头?居然能插手波罗的执政党的组织——他不会是皇帝陛下的私生子吧?
  仿佛看出了法尔肯霍斯特上尉的疑惑,兴登堡笑着解释:“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就是这位赫斯曼少校扶植上台的,他最了解布尔什维克的那一套东西。”
  这是真的?法尔肯霍斯特上尉吸了口气,原来干成了这样的大事!怪不得挂上蓝色马克斯和少校军衔了……
  “上尉,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兴登堡带着询问的目光看了法尔肯霍斯特一眼。“如果没有的话,你回去后就告诉戈尔茨上将,等他压制了芬兰赤卫队后,就要去担任波罗的防卫军总司令了。如果我们的帝国真的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就将承担起保卫库尔兰自治邦和波罗的国家的重任!”
  未来的挪威征服者没有再提问题,向兴登堡元帅毕恭毕敬行了军礼,就带着写满了各种解释和重点提示的《库尔兰计划》副本离开了元帅的办公室。不过赫斯曼却没有离开,兴登堡还有话要和他说。
  “元帅,尼古拉上校和豪斯霍费尔上校已经到了。”兴登堡元帅的副官舒伦堡这时推门进来。
  “请他们进来。”元帅说。
  然后就看见赫斯曼的顶头上司卡尔·豪斯霍费尔上校和一位比他年轻许多,有一头厚厚的金发和一张古板面孔的上校一起走了进来——他是军事情报局局长瓦尔特·尼古拉上校。
  他是个缺乏情报天赋但是非常勤奋且又严格服从命令的军官。在他的领导下,德国的情报机关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不过也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比如忽略了对美国的情报侦察,也没有提前发现坦克这种致命武器。而且他对政治活动不大关心,只注重于搜集和军事有关的情报。而他最大的错误,在赫斯曼看来,就是手下的特务太少,拢共才几千号人。
  “元帅阁下!”瓦尔特·尼古拉和卡尔·豪斯霍费尔行了军礼,然后在兴登堡的召唤下各自拉了把椅子做好。
  “瓦尔特,说说你对史塔西的看法。”兴登堡元帅开门见山,直接问起了尼古拉上校对成立史塔西的意见。
  “元帅,史塔西是秘密警察和军事谍报机关的合体……”瓦尔特·尼古拉皱着眉头,“这是不是意味着它将会把军事谍报的手段用于内部?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兴登堡看了看赫斯曼。赫斯曼说:“是的!我认为非常合适。史塔西是德意志的剑与盾,我们将无处不在!”
  他说的是稍加改动后的史塔西座右铭和标语。这个庞大的谍报组织在其存在的几十年间,是可以和克格勃、中央情报局相提并论的情报机构。拥有多达九万多名正式探员和近二十万“通报合作者”,在东德国家内部编织了绵密而有效的情报网络。给1800万东德人中的600多万建立了秘密档案。
  尼古拉上校建立的军事情报局和它相比,简直渺小的不值一提。如果威廉二世拥有史塔西这样的谍报机关,那么他肯定不会被革命推翻,甚至还能压制奥匈帝国的造反派们。协约国想要赢得战争,就得用尸山血海一路铺到柏林和维也纳!
  兴登堡靠到椅背上,眼睛盯着赫斯曼和尼古拉两人。赫斯曼信心十足,而尼古拉却有些萎靡——他是刚刚从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总部回来的,他兼任着德军总部的情报处长(总部情报处又名西方处),整天面对着无数让人沮丧的坏消息。
  “我们需要史塔西,它将受总参谋情报局的直接领导。”兴登堡做出了决定,“赫斯曼少校将会成为史塔西的局长,同时兼任东方处的副处长……今后,史塔西的局长、副局长都将由德国现役军人出任,同时还要兼任情报局东方处的副处长和俄国组组长。”
  他看着赫斯曼,“少校,你将承担起异常重要的任务!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吧。”
  “元帅,我要一名助手。”
  “谁?”
  “博士小姐!”
第五十三章
史塔西之母
  在后来的历史上变得赫赫有名而且令人生畏的史塔西机关,是诞生于赫斯曼在柏林的住处——就是海因斯贝格女伯爵在选帝侯大街的公寓里面。
  赫斯曼在柏林是个“无房户”,只是在大总参谋部的宿舍里占了个非常狭窄的朝北开窗的小房间。而且靠近岗哨,每隔四个小时就有换岗的口令声和皮靴猛砸地面的声音,非常吵闹。赫斯曼很不喜欢那里,所以在和克洛伊确定了关系之后,就毫不客气地搬进了她的大房子里。
  到了1918年3月份,赫斯曼的妹妹玛格丽特·冯·赫斯曼又和他的后妈一起来了柏林——这是在前线担任营长的老赫斯曼的主意,老赫斯曼想让自己的女儿有机会认识一些大总参谋部的未婚军官……在前线目睹了太多的德意志青年阵亡或残废,老赫斯曼担心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会变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不过赫斯曼整天忙得团团转,根本就没有功夫过问自己妹妹的婚事。所以玛格丽特大部分时间都在陪她的母亲奥德娅·赫斯曼夫人(她姓赫许勒,有犹太血统)在柏林各处散心——她为儿子(是继子,赫斯曼的弟弟奥托)的战死而伤心难过,那个孩子和她的感情很好,他是她一手拉扯大的。但赫斯曼和继母的关系比较冷淡,她嫁给老赫斯曼的时候,赫斯曼刚满八岁,正沉浸在丧母之痛中,一年后他就去了格罗斯利希费尔德军官学校的少年班。
  但是赫斯曼在内心深处还是不得不承认,奥德娅是个相当让人满意的妻子:既是妖艳的女人,又是能干的主妇。他一直也想找个这样的老婆,克洛伊显然超过了这个要求。
  而今年只有17岁的玛格丽特则遗传了母亲的美貌,有一头棕色的波浪状长发,一对迷人的棕色眼眸,五官也非常秀丽。而且她也善于操持家务,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还会做衣服。
  如果不在柏林城里闲逛,这对母女就会呆在豪华得让她们惊讶(奥德娅虽然是犹太人,不过娘家并不富有,是波兹南的农民)的公寓里面做饭或是做衣服。
  这天,当赫斯曼带着卡纳里斯、卢森堡和一个身材高挑,穿着朴素的黄绿色裙装,长得有些普通,脸上带着点冷酷表情的女人回到公寓时。玛格丽特和奥德娅正好在家里改衣服——将一套属于奥德娅的裙装放大一些给玛格丽特。听到开门的声音,母女两人一起从她们的房间里出来。
  “路德维希,你回来的真早。”奥德娅用讨好的语气和自己的继子打招呼。她很想让赫斯曼放弃姓氏和继承权,入赘到高贵的海因斯贝格家去,然后让玛格丽特再去招个夫婿,但是又难以开口……
  然后她又同卡纳里斯和罗森堡打了招呼,还特别多看了长着张娃娃脸的罗森堡几眼——她和玛格丽特都挺喜欢罗森堡,英俊而且有才华,是莫斯科大学的博士。
  最后她的目光停留在了同赫斯曼一起回来的女人身上。“这位小姐是……”
  “奥德娅,你和玛格丽特出去吃饭吧。”赫斯曼没有回答继母的话,反而从口袋里摸出几张纸马克递给对方,“然后再去看场电影,阿尔弗雷德,你陪他们一起去吧。”
  “是,少校!”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一个立正,仿佛是领受了一道命令,随后就殷勤地陪着奥德娅和玛格丽特母女离开了公寓。
  “厨房里一定准备好了晚餐,我们边吃边聊吧。”赫斯曼打发走了后妈和妹妹,扭头冲着那个和她一起回家的女人说,“博士小姐,你看怎么样?”
  被赫斯曼称为“博士小姐”的女人名叫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她是赫斯曼从尼古拉上校那里挖来的情报天才。
  不是玛塔·哈丽那种靠美色换取情报的“艳谍”,更不是詹姆斯·邦德那样的超人。而是情报网络管理和情报分析以及特工人员培训方面的专家。她是能培养出无数史塔西特工人员“特工之母”。
  这个二十七八岁,看上去有些冷冰冰的女人是尼古拉上校从“邮件检查局”中发掘出来的奇才,和克洛伊一样上过大学,是经济学专业毕业,会说四种语言。而且她还是个狂热分子,一心想要参军,还提出过去前线参加战斗的申请,但没有被批准。不过当她成为尼古拉上校的得力干将,并且主持安特卫普情报站和安特卫普谍报学校之后,所发挥出来的威力,显然要远远超过她在前线能起的作用。
  不过在赫斯曼看来,“博士小姐”在德国情报系统中的地位,恰恰说明了德国军方一直以来对谍报人员还是不够重视。在关键时刻无人可用——德国在这场大战中最出名的三个特工,巴龙·奥古斯特·施卢加是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1917年就病死了),是普法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特务;玛塔·哈丽(1917年被枪毙了)也只是靠天赋替德国窃取情报;而第三位大名鼎鼎的特工就是“博士小姐”埃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了。
  “博士小姐,我想你知道战争要打败了吧?”赫斯曼从厨房取来了土豆色拉、摊鸡蛋、凉拌的蔬菜还有面包,以及刚刚煮好的咖啡,同两位超级间谍——施拉格米勒和卡纳里斯一起享用。
  有了这两人的帮助,赫斯曼的史塔西就不愁开不了张了!
  “是的,战争要输掉了。”施拉格米勒说起话来阴沉的,脸色也是冷冰冰的。“没有人可以挽回大局了。少校,你也不能……”
  她当然知道赫斯曼在俄国取得的成绩,不过她并不认为他是一个超级间谍,因为他在俄国搞得是政治而不是谍报。
  “但是我们可以为下一场战争的胜利做准备。”赫斯曼看着卡纳里斯和施拉格米勒,“谍报活动和其他军事行动一样,都需要长期投入精力和财力,不能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才想到它。如果我们要赢得下一场战争,那么现在就要开始打造一个真正有用的,而且庞大的谍报机关了。这个机关,就是史塔西——波罗的国家安全局!同时,它也是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最重要的下属机关,也是波罗的联合公国的秘密警察。”
  “秘密警察和谍报机关合一?”施拉格米勒仿佛来了点兴趣,“机关会非常庞大的,会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
  “是的,将来会有超过一万人为史塔西工作……这还仅仅是正式成员。”
  单纯的军事谍报机关可以比较精简,但是综合了秘密警察功能之后,组织必定会非常庞大,否则就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经费呢?”施拉格米勒是学经济的,考虑问题都是从钱开始,“一万人的机关,一年至少开销三千万马克。”
  赫斯曼取出了笔记本和笔,开始一边记录一边说话:“会有拨款……波罗的联合公国政府会给钱的,不过最多一百万马克,剩下的要通过俄德经济促进公司筹集。”
  “自筹经费?俄德经济促进公司是做什么的?能赚那么多钱?”
  “是做俄德贸易的,在过去的不到一年里,这家公司的纯利超过八千万纸马克。”卡纳里斯说。“现在公司的账上还放着七百多万金马克的现金!上万人是将来的事,对于短期内的机关来说,这些钱已经够多了。”
  “的确够多!”施拉格米勒蹙起眉头,“有了钱,人员呢?怎么招募和训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