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735

  “元帅。”希特勒似乎有些不放心,“我的意思是,如果苏联出兵中东,我们还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运用于直布罗陀和北非吗?”
  苏联出兵?
  赫斯曼的眉头微皱起来,这是很有可能的!一旦英国在克里特岛大海战中兵败,它就没有了阻挡苏联南下中东的力量和必要。英国甚至可能主动引苏联南下和德国分庭抗礼。
  “如果苏联南下。”赫斯曼想了想,说,“目标只可能是伊朗。”
  伊朗是比较好欺负的。土耳其经过凯末尔改革,现在已经是一个欧化的民族国家。而且在击败希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后,土耳其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非常高涨,人民也愿意为国捐躯。如果苏联硬要攻打土耳其,肯定会死伤惨重。
  而且以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也没有可能在德国出手干涉前拿下土耳其。
  “如果苏联不碰伊朗南部的油田。”赫斯曼斟酌着说,“我们可以容忍他们占领大部分伊朗土地。”
  伊朗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南部胡齐斯坦省属于英伊石油公司的油田,只要胡齐斯坦省能拿下,伊朗的其他地盘给苏联控制暂时也能接受。
  “如果……苏联占领了伊朗的油田呢?”阿道夫·希特勒问。
  “那就把他们赶走!”赫斯曼毫不犹豫地说,“波斯湾的石油是我们的核心利益,决不能让步!”
  “要全面开战?”希特勒追问。
  “不需要全面开战。”赫斯曼说,“只需要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中给予参战的苏联红军以毁灭性打击即可。”
  对于斯大林的脾气,赫斯曼自认为是非常了解的。这位红色沙皇趁火打劫入侵伊朗是肯定的。问题只是吃多少……赫斯曼估计斯大林多半不会拿胡齐斯坦,他的苏联又不缺石油,犯不着为了石油和德国搏命。
  如果斯大林的红军进入胡齐斯坦,那一定是在试探水温。德国在这个时候决不能软,必须狠狠打击对方。不过也不必扩大战争,打一场让苏联知道厉害就可以了。
  希特勒点点头,没有说话,而是望着国防部长施莱彻尔元帅。
  “必须要对和苏联发生全面战争有所准备。”施莱彻尔思索着问,“如果苏联要扩大战争,你有什么建议?”
  赫斯曼说:“那就拿下整个乌克兰同时轰炸巴库、巴统和格罗兹尼的石油设施……总参谋部早有预案,完全可以应付。”
  对苏作战是《终结者计划》的一部分,虽然赫斯曼不主张实行,也不认为斯大林会糊涂到这种地步,但准备还是要做的。
  ……
  “库兹涅佐夫同志。”苏联慈父领袖斯大林此刻正在黑海之滨的度假胜地索契的别墅内召见海军人民委员兼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
  斯大林吸着烟斗,看上去心情不错,笑着对库兹涅佐夫说:“你知道多少‘东地中海大海战’的情况?”
  “斯大林同志。”苏联海军总司令回答,“我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德国和意大利的飞机在这场海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显然,水面舰队现在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来自空中的威胁。”
  “你想不想在比较近的距离观察一下德国和意大利人是怎么打海战的?”斯大林吸了口烟,然后笑着说,“意大利人给我们发了邀请函,请我们派一个军事观察团去看他们把英国海军赶出地中海。”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库兹涅佐夫一怔,心想:苏联和德国、意大利的关系好到这种地步了?难道苏联马上要加入解放全人类的壮丽事业中去了?
  “是的。”斯大林点点头,笑着说,“他们不止邀请了我们,还请了法国、西班牙、日本、土耳其、荷兰、瑞典、巴西、阿根廷、葡萄牙、智利和委内瑞拉等国的海军观察团都去看戏……真是非常热闹的一场战役啊!”
第434章
广告战(四)
  “虽然墨索里尼高调宣布以克里特岛为进攻目标,但是经过中东司令部和地中海舰队研究认为,德意联军在下一阶段可能的进攻方向有两个,克里特岛或图布鲁克港!”
  在英国帝国总参谋部就东地中海作战召开的作战决策会议上,地中海舰队的参谋长克拉奇利海军少将一开口就说出了东地中海作战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无法确定德意联军的主攻方向。
  墨索里尼在罗马宣布要进攻克里特岛很可能是要误导英军,而且即便墨索里尼说这话的时候并不存有误导的心思,但英军若将有限的力量悉数集中于克里特岛,德意联军一定会改变进攻方向。
  而且和克里特岛相比,图布鲁克的地理同样重要!
  “目前的东地中海战场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囚笼。”克拉奇利海军少将的眉头紧紧皱着,“由于马耳他岛沦陷和德意联军的巨大海空优势,我们在东地中海的舰队,在北非、克里特岛和希腊的陆军,都依赖苏伊士运河和外部保持联络。而苏伊士运河距离班加西的直线距离不到1200公里,距离图布鲁克的直线距离只有800公里。也就是说,一旦德意联军攻占图布鲁克,他们就能依靠部署在图布鲁克的福克零式、Ju88和S.M.79封锁苏伊士运河,同时还会将地中海舰队的母港亚历山大港置于来自空中的饱和打击之下!”
  图布鲁克不能丢,克里特岛同样也丢不得!因为克里特岛和苏伊士运河及亚历山大港的距离也不远,同图布鲁克和那两处的距离差不多。
  如果克里特岛沦陷,那么德意联军的福克零式、Ju88和S.M.79一样会天天去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丢炸弹扔鱼雷。
  “而要同时防御图布鲁克和克里特岛,我们又面临着空中力量不足,特别是喷火系列的战斗机数量不足的困难。”
  其实英国在东地中海战场上的喷火战斗机数量并不比对手的福克零式少。但是喷火相比福克零式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航程实在太短。这个弱点造成了部署于克里特岛、图布鲁克和亚历山大港三地的“喷火”战斗机只能各自为战,很难互相支援。
  亚历山大港和克里特岛、图布鲁克之间是绝对无法支援,而克里特岛和图布鲁克之间只有350公里,喷火飞机的航程倒是够得着,只是打完后回不去,只能在当地的机场降落,这会大大增加地勤的压力。
  喷火因为是液冷式发动机,对于地勤维护的要求本就比使用风冷发动机的福克零式要高。如果还要时刻准备为额外出现的大批喷火飞机提供维护,那么地勤人员的数量就必须大大增加,而且还要准备额外的配件、弹药和油料,这又会增加后勤的压力。
  就算克服了后勤和地勤的重重困难,克里特岛和图布鲁克港部署的喷火飞机相加也只占整个东地中海战区的喷火飞机的60%左右,在数量上仍然处于绝对劣势。而用来补充喷火飞机数量不足的飓风飞机、P-39飞机和F2A式战斗机,又完全不是福克零式的对手。
  而且,地中海英军的空中力量现在还缺少对地和对海攻击的利器。由“剑鱼”鱼雷轰炸机、“大青花鱼”鱼雷轰炸机、“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和“威灵顿”重型轰炸机构成的对地对海打击力量,在实战中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
  “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和“威灵顿”重型轰炸机对水面舰队基本没有威胁,而“剑鱼”鱼雷轰炸机、“大青花鱼”鱼雷轰炸机的生存能力又实在太低。一旦遇上敌人的福克零式,很容易打成全军覆没。
  因此在“东地中海大海战”后,英国地中海舰队宁愿让F2A上舰也不肯再要动辄就全军覆没的“剑鱼”和“大青花鱼”了。所以现在部署于地中海的“剑鱼”和“大青花鱼”都成了岸基飞机。
  而英国的两艘航母也失去了对舰攻击的能力,成了单纯的“护航航母”。可与此同时,英国地中海舰队的4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却很难和包括2艘“维内托”级在内的5艘意大利战列舰对抗。
  “针对目前的被动局面,中东司令部和地中海舰队认为必须增加岸基飞机的数量,采取和德意联军相同的以空制海战术。同时,还要尽可能增加地中海和中东战区的地面部队,以加强克里特岛和北非的防御。”
  听到克拉奇利海军少将提出要增加飞机和地面部队,帝国总参谋长迪尔爵士皱着眉头问:“可是我们要怎么把飞机运去东地中海呢?现在失去了马耳他岛,从直布罗陀到东地中海的空中转场路线已经不存在了。飞机只能通过海运绕过非洲才能送到亚历山大港,这需要至少1个月时间。”
  在马耳他陷落前,英国飞机可以从直布罗陀起飞,或是从位于西地中海的航空母舰上起飞,利用夜色掩护前往马耳他,在马耳他加油后再飞克里特岛。而地勤人员和飞机配件,则同样可以用运输机走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港的路线输送。
  但是现在马耳他一失,从直布罗陀直飞克里特的航程长达2700公里。虽然从美国租借来的DC-3运输机的航程还能够得着,但是因为要多载燃油,因此空运的效率就大大下降了。
  “可以从印度、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抽调飞机。”克拉奇利说,“地面部队也从印度抽调,只有这样才能在德国和意大利人发动进攻前加强克里特岛和北非的防御。”
  “可是最近日本也在蠢蠢欲动,不仅拒绝从法属印度支那撤退,还不断向那里增兵,最近又强迫暹罗王国接受日本保护。如果我们抽调了东南亚和印度的兵力,日本的威胁如何应付?”
  马上就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的大英帝国还是一个世界帝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和最富庶的大帝国。而印度、缅甸、马来亚、和澳大利亚都是这个大帝国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宝贵的财富。
  在日本夺取法属印度支那后,英国在东方的地盘就处于日本刺刀的威胁之下。因此英国政府不得不在欧洲和地中海战场吃紧的情况下,向新加坡、缅甸、马来亚和澳大利亚(包括新几内亚)增加兵力。
  “但是现在东地中海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我们在那里失败,德国和意大利就会控制苏伊士运河及整个中东,意大利的海军将会进入印度洋。”克拉奇利语气沉重地说,“到时候我们还能抵挡日本的进攻吗?”
  帝国总参谋长迪尔爵士和第一海务大臣庞德爵士低声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庞德爵士说:“可以从东方调集增援,目前地中海战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日本的威胁,可以请美国设法消除。”
  迪尔爵士又问:“如果得到了足够的增援,中东司令部和地中海舰队可否维持希腊、克里特岛和北非战场的局面?你们又打算采取何种方式与德意决战?”
  克拉奇利少将回答:“目前,韦维尔司令官和坎宁安司令官都主张先取守势。将克里特岛和图布鲁克要塞化,部署充足的地面部队,同时以岸基航空兵给予意大利水面舰队以致命打击,最后再出动地中海舰队寻求决战。”
  帝国总参谋长迪尔爵士点了点头,笑道:“这是目前最佳的应对方案。不过你们也不必急于寻求决战,因为统帅部已经决定从2月中旬开始,展开对意大利的战略轰炸!如果墨索里尼还想保住他的首都罗马,那就必须将大部分战斗机从前线撤回。到那时,你们再展开反击就有更大的把握了。”
  ……
  “美国要租借更多的B-17给英国了?”
  不知道是罗斯福让人有意泄露这个消息,还是卡纳里斯手下的特务太能干,反正赫斯曼人还没有离开柏林,就已经从卡纳里斯那里得到了B-17要大量前来欧洲的消息。
  和英国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相比,美国的B-17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历史上,美国利用B-17“空中堡垒”展开的战略轰炸,给德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而在眼下这个时空,德国想要扮演起欧洲老大哥的角色来整合欧洲共同体,自然不能被英美的轰炸机炸得焦头烂额。否则德国的威信和经济实力都会大幅下滑,整合欧洲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早在战争爆发之前,赫斯曼就把开发高空高性能作战飞机的项目摆在了“优先级”的地位上。
  “阿尔贝特,我们有办法应对吗?”
  在总参谋部的作战决策会议上,赫斯曼问空军总司令凯塞林元帅。
  “有一些办法。”凯塞林元帅皱着眉头说,“现在有一个临时应付的方案,已经开始实行。另外还有几个最终解决方案,正在组织专家研究讨论。”
第435章
广告战(五)
  “临时的解决方案是给BF-109安装上可以在11000米上空发挥性能的发动机。”凯塞林说,“这款飞机的代号是BF-109H,和其他型号的BF-109相比,改进了气动外形,增加了升力,同时还专门设计了机械增压器和喷射助燃装置。”
  高空的空气稀薄,不带专用增压器的发动机到了万米高空的出力就会迅速下降。为了增加飞机的升力,气动外形当然也必须有相应改动。
  另外,德国因为在燃油喷射系统上有领先优势,因此开发出了给发动机“嗑药”的喷射助燃装置,通过喷射水和乙醇暂时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代价是缩短发动机的寿命)。这个方法现在也被用到了BF-109H上面了。
  但是一利必有一弊,能飞高空的增压器在中低空就不好用了,而注重升力的气动外形往往不利于灵活性。因此这款BF-109H是专用的高空截击机,下了高空就发挥不出威力了。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二战时代的飞机就是有高空、低空之分的。但是BF-109H改得了气动、改得了发动机的增压器,却改不了小短腿的毛病。因为这架飞机本来就小,能携带的燃油自然有限。而且适用于高空的增压器往往比较重,体积也比较大,对于增加航程就更加不利了。
  而航程太小不仅不利于BF-109H充当高空护航机,掩护德国的高空轰炸机反击英国,而且也限制了它的掩护范围和滞空时间,因此这只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
  “最终解决案有2个。”凯塞林元帅接着说,“一个是喷气机方案。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吸气方式和活塞发动机不一样,比较容易适应高空缺氧环境。而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也比活塞式飞机要快得多,是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有2种喷气式飞机已经进入了原型机阶段,分别属于梅塞施米特公司和亨克尔公司。其中亨克尔公司的原型机进度比较快,最晚4月份就可以试飞。而梅塞施米特公司使用的BMW公司和福克公司联合开发的喷气发动机目前还没有完成,因此首飞时间可能要推迟到年底。”
  亨克尔公司的方案是He-280,进度比较快,目前已经有了发动机。而梅塞施米特公司的方案就是鼎鼎大名的Me-262了。因为梅塞施米特公司的实力不能和亨克尔公司相比,没有自己的发动机,所以原型机虽然造了出来,但是暂时没有发动机可以用。
  “至于第2个方案,就是福克公司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方案。”凯塞林元帅说,“福克公司研发的涡轮增压器已经在福克D31式飞机试验成功。不过福克D31太大太笨重,适合当轰炸机而不是战斗机。因此空军的技术专家建议将福克涡轮增压器整合到Fw-190上,不过Fw-190机身太短,装不上福克公司的涡轮增压器,因此需要进行较大改进,年底之前应该可以完成。”
  德国空军太喜欢Fw-190了,几乎将它当成了“空战之宝”,对别的新型活塞式飞机都看不上眼了。不过他们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机型太多毕竟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按照凯塞林元帅的计划,未来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将会过渡到福克零式打中低空和Fw-190系列打高空和中高空(需要用不同的子系列去打不同的高度),喷气式战斗机充当最后杀手锏的组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