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735

  如果投票结果是法国加入欧洲关税同盟、欧洲货币同盟并且交出一部分舰队(以志愿兵的名义),那么这些法国战俘只需要干上最多18个月的建筑工人。完成修复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敦刻尔克和加莱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业设施,再修几个煤矿、铁矿(在比利时、卢森堡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然后就能回家了。
  如果法国人不肯就范,那么这些可怜的战俘就得没完没了干活,整个法国的经济也会陷于崩溃,就和1920年后的德国一样!
  另外,无论是何种投降方案,法国的军事实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不过限制的力度也不一样。如果加入欧洲关税同盟、欧洲货币同盟后法国可以拥有更多的军队,还能保留一支一定数量的空军。
  否则,法国就只能和《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一样,受到严格的限制。
  而投票的结果当然是用不着担心的,这一届法国人民是不会没事儿自找难受的,法国一定会加入欧洲关税同盟和货币联盟。而在法国加盟之后,由德国主导的欧洲关税同盟在经济总量上将会接近美国,人口更是远远超过美国。从而一跃成为一个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市场。
  这样,瑞典、荷兰、挪威、丹麦、罗马尼亚甚至瑞士等国,也就无法摆脱欧洲关税同盟的吸引力(当然也有被迫的成分)而加入其中了。
  加入欧洲关税同盟的国家,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加入欧洲货币同盟(法国和所有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国家必须使用欧洲马克),不他们最终还是会放弃自己的货币选择更强大、更稳定和更加方便的欧洲马克。
  这里需要提一下,荷兰王国最终挡住了诱惑,拒绝立即加入欧洲货币同盟,而是只加入欧洲关税同盟。因此欧洲央行总部不会在阿姆斯特丹,欧洲央行总部将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而在参加了欧洲关税同盟的各个国家都选择了欧洲马克之后,它们国家的命运实际上就和德国捆在了一起,加入欧洲共同体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第397章
日本的战略问题
  6月27日的“欧盟内部会议”如预期一样取得了成功。所有参加会议的国家都同意加入欧洲关税同盟(要不同意就不来了),而且会后还发表了一份《日内瓦团结声明》,正式宣布组建“欧洲关税同盟”。
  而“欧盟内部会议”的第二天,国际联盟就召开了行政院会议(相当于安理会会议),讨论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苏联联合提交的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比萨拉比亚条约》的决议。
  由于英国代表团没有出席会议(因为反对贝当政府代表法国,英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和会召开前就离开了瑞士),因此国联行政院一致通过了“废除条约”的决议案。
  而在“废约决议”通过的当天,美国代表团就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宣称废除《特里亚农条约》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是无效决议,美国坚决反对!
  而且美国政府还认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侵犯,任何企图将克罗地亚省和斯洛文尼亚省从南斯拉夫割裂的行径,都是对国际法的践踏,美国政府坚决反对,并且提出强烈抗议!
  抗议完了以后,美国代表团就愤而离去——实际上代表团是散伙了,霍普金斯返回美国去帮罗斯福操盘大选;赫尔国务卿去了英国和丘吉尔讨论对策;而多诺万则以美国总统特使的名义去访问南斯拉夫,和年轻气盛的未成年国王彼得二世见面挑事去了。
  而在日内瓦这头,各方面的外交斡旋还在加紧进行当中。对德国来说,这场发起日内瓦和会的目的除了废除几个早就不起什么作用的条约和给欧洲共同体“接生”外,就是促成日本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还有就是把日本拉入“钢铁同盟”(指德意同盟)。
  6月28日,就在美国代表团离开日内瓦的同一天。在之前美国和苏联代表秘密碰头的白鹤饭店里,由阿道夫·希特勒出面把意大利和日本代表团的主要成员都召集在了一起。
  在一间挂上了世界地图,摆了长桌子和雕刻着华丽花纹的木椅子的大房间里。穿着笔挺元帅军装的赫斯曼手里拿着根指挥棒,在地图上的东南亚地区画了个圈。
  然后他说:“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被我们欧洲人称为印度支那半岛和香料群岛的地方,土地面积大约457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小半个欧洲那么大,而且资源丰富,有石油、橡胶、大米、铁矿、煤矿和各种有色金属,日本成为世界帝国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在这里!
  比起你们日本所谓的‘满洲生命线’,这里不仅更加富庶和辽阔,而且除了菲律宾之外,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拥有这些地区的欧洲列强,已经在今年5月份被我们德意志帝国打垮了。”
  赫斯曼看着有些獐头鼠目的松冈洋佑说:“你们征服这些地区不需要强大的陆军,因为没有几个欧洲人在那里设防,而当地的土人早就在蠢蠢欲动,准备推翻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并且迎接你们这种黄种兄弟了。
  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你们这些日本人难道还需要为国家的扩张方向烦恼吗?你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战略?”
  赫斯曼几乎用训斥的语气说:“你们日本人难道有能力在建设一支可以威慑美国的海军舰队的同时,再打造一支可以打败苏联和他们在东亚大陆的同盟者的陆军?这是我们德国都不敢想象的事情,你们日本居然敢做这样的梦?你们有多少钢铁、多少石油、多少铝、多少铜?”
  被赫斯曼劈头盖脸的一顿教训,松冈洋佑和德粉大岛浩都是一脸的尴尬——其实他们俩一个知美一个知欧,是知道天高地厚的。日本的国力比起他们的东亚老邻居当然是强大的,但是和德国、苏联、美国相比,那根本不值一提。
  靠这样不值一提的国力可以打造出世界第三(自认为)的海军已经是极限了,还想要打造一支可以和苏联红军对抗的陆军完全是做梦。在39年东亚大陆剧变时发生的几场摩擦和后来的紧张对峙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这个时空因为希特勒是“亲爱的希特勒同志”所以苏联可以将更多的力量放在远东)了。
  而且稍后发生的波兰战役和西线战役也让日本陆军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能力,比起波兰陆军都有所不如,也就单兵素质高一些罢了。那些让日本陆军引以为傲的甲种师团,放到欧洲不过就是最普通的步兵师。如果真要和苏联去打一场决国运的战争,肯定会死得很难看。
  看到日本人不说话,赫斯曼提高了嗓音,说:“你们现在只能在东南亚和东亚大陆选择一个作为扩张的方向!如果你们想要在东亚大陆扩张,那么你们也不要加入什么钢铁同盟,直接去华盛顿然后把联合舰队卖掉换成美国的坦克和卡车。不过你们也别指望美国会和你们同盟,因为他们不敢!美国人不敢同时和我们德国还有苏联对抗。”
  松冈洋佑和大岛浩互相看了一眼,赫斯曼说的话虽然难听,但都是事实。英美这些日子一直在鼓动日本西进北上,什么石油、钢铁、飞机、大炮统统好说,但就是不肯在结盟的问题上松口。
  这不就说明英美也怕苏联吗?英美都怕……日本凭什么不怕?
  “元帅阁下,我帝国的五相御前会议已经做出决定,确定南下为第一国策了。”松冈洋佑看到赫斯曼的话说完了,赶紧向他通报了日本最新的国策变化。
  第一国策?赫斯曼心说,那就还有第二国策?这帮日本鬼子到底懂不懂打仗要集中兵力的道理?
  赫斯曼和希特勒还有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交换了一下眼神,看到两人都在点头。于是就说:“既然南下是你们的第一国策,并且你们也愿意加入钢铁同盟,和德国、意大利一起战斗。那么我们也没有拒绝的道理,我们也会你们在《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问题上争取最大权益。”
  他的语气突然放沉,对两位日本代表说:“但还有一点需要事先约定,今后德、日、意三国的重大军事行动开始前,必须要召开三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加以沟通和协调,在征得另外两国同意后方能开展行动。如果涉及共同作战问题,还应该成立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这一约定,将会以明确的条文列入《德日意钢铁同盟条约》。你们对此没有意见吧?”
  赫斯曼这样做其实也是为日本鬼子好,历史上日本在二战中的战略是相当糟糕的,不管是在中国战场还是在别的战场,基本都是在犯“可怕的战略错误”。即便是最为后人称道的“珍珠港事件”,实际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倒不是说奇袭珍珠港和对美开战一定是错误的。
  而是发动这场疯狂的偷袭行动的战略目标是完全错误的——日本人不是为了赢得战争,而是为了抢地盘而发动了战争。并不是说不应该抢地盘,而是抢地盘应该服务于赢得战争。
  日本在发动奇袭的时候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要怎么打败美国,他们只计划在6个月内拥有绝对的行动自由。实际上他们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了在海上的绝对优势,无论是美国太平洋舰队还是英国在印度的海军,都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
  但是日本根本没有考虑过利用这样的优势去赢得战争,实际上赢得战争的路线是存在的!
  如果不是失败的中途岛战役,他们至少可以在12个月内保持住海上的优势。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让日本人组织起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去解放印度,然后就能和德国会师中东了。
  这样一来,日本就获得了印度丰富的物资(印度可遍地带路党的神奇国度),还沉重打击了英美苏三国同盟中的英国,而且还能帮助德国解决石油和有色金属两大瓶颈,同时又能从德国获取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用来对付美国的反扑。
  这应该就是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后唯一可能取得胜利的正确路线,可日本在南方的扩张偏偏止步于缅甸。而日本不进入大英帝国的要害印度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兵力不足!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负担南进任务的日本南方军的地面部队竟然只有12个师团又3个旅团(其中两个混成旅团)外加1个混成联队和1个支队。
  在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后,日本人就再也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去进攻印度了。而就在同时,他们在东亚大陆上还放了一百几十万军队用于和中国作战或防备根本不会进攻的苏联……
  所以赫斯曼才会在日内瓦会晤上提出了组织“三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要求。
第398章
制裁欧盟
  1940年6月29日和30日是日内瓦和平会议的最后两天。27日通过的国联行政院决议废除了《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比萨拉比亚条约》,由此也引出了一系列新的麻烦,主要是由条约废除引起的领土变动。
  其中由《凡尔赛条约》废除所引起的领土变动已经在之前的战争中得到解决;由《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的废除由于土耳其放弃追索领土而没有引起任何领土变动;而《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比萨拉比亚条约》的废除所引起的变动则需要通过29日和30日的会议进行最终的裁决。
  “元帅阁下,这是致命的裁决!”
  在万国宫的一间属于德国代表团使用的会客室里,赫斯曼元帅在裁决结果公布后,会见了南斯拉夫王国的保罗亲王。年纪和赫斯曼仿佛的亲王显得非常激动,眼眶里面含着泪水。
  裁决结果对南斯拉夫王国相当不利,整个克罗地亚省(包括了部分波斯尼亚的克族聚居区)从南斯拉夫的版图中硬生生划出,将会和匈牙利组成共君联邦,就如同1102年-1860年间的情况一样。克罗地亚将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国王则由克罗地亚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奥托出任。同时奥托还将接过匈牙利的圣斯蒂芬王冠成为匈牙利国王。
  不过拥有两顶王冠的奥托·冯·哈布斯堡并不会得到实权,匈牙利政府仍然由摄政王霍尔蒂·米克洛什控制,而克罗地亚的政权则由乌斯塔沙的首领安特·帕韦利奇掌握。
  另外,同样因为《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而得自奥匈帝国的伏伊伏丁那省也要进行切割,北部大约50%的土地归属匈牙利,其余部分归属塞尔维亚,同时伏伊伏丁那省的人口也要按照族群不同重新安置,匈牙利族、克罗地亚族、斯洛伐克族等全部迁往属于匈牙利的部分,而占多数的塞尔维亚族则迁往伏伊伏丁那南部仍然归属塞尔维亚的地盘。
  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属于奥匈帝国的波斯尼亚,在这一次的日内瓦裁决中则有80%以上划给了塞尔维亚。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独立国家的黑山,也没有在这一次的“日内瓦裁决”中重获独立地位,仍然是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而塞尔维亚根据《纳伊条约》获得的土地,因为保加利亚没有提出异议,也被裁定为了塞尔维亚领土。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日内瓦裁决”对南斯拉夫王国非常不利,但是对塞尔维亚民族而言其实是有利的。在失去了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一些土地和人口后,在剩余的南斯拉夫王国的土地上,塞尔维亚族将会获得压倒性的多数地位,完全可以将剩余的少民同化(这个时代塞尔维亚可没有白左圣母病),建立一个塞尔维亚民族国家,并且以东正教为国教。
  但是这样的有利局面却是绝大部分塞尔维亚人意识不到的,由于协约国的扶植和纵容,塞尔维亚民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变得自大起来,完全忘记了他们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和奴役(被土耳其统治期间),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弱小的民族。
  赫斯曼看着南斯拉夫的摄政王,淡淡一笑,“看来你们塞尔维亚人对民族国家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也不知道同化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有多么困难,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能使用灭绝性的屠杀为手段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绝对的数量优势去同化他们。连我们德意志人如此强大,都不敢吞下太多的外族。现在拥有德意志帝国国籍的超过一亿人中,只有几百万人的民族认同不是日耳曼族。对于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和斯洛伐克这样的民族,我们都不敢直接吞并,而是保留了他们的民族国家。你们居然取消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国家,这简直不可思议。现在我们用国联裁决帮助你们纠正了错误,是给了你们一个创造大塞尔维亚的历史机遇。你们现在还拥有80%的波斯尼亚,全部的塞属马其顿和整个门的内哥罗,还保留了半个伏伊伏丁那,差不多还有15-16万平方公里,这是属于你们塞尔维亚人的,去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吧。亲王殿下,如果南斯拉夫发生政治上的动荡,我们德国会坚定支持你的。”
  ……
  “先生们,德国人刚刚又犯了两个巨大的错误。”丘吉尔在7月1日的内阁会议上笑呵呵地对他的阁僚们说,“他们强迫南斯拉夫交出包括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半个伏伊伏丁那在内差不多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他们还强迫罗马尼亚交出半个特兰西瓦尼亚和大部分比萨拉比亚。”
  他吸了口雪茄烟,笑着说:“看来我们很快就要有两个新的朋友了。”
  “可是德国人得到了更多的朋友。”战时经济大臣道尔顿插话说,“愿意加入欧洲关税同盟的国家很多,几乎大半个欧洲都加入了,其中还有一些是工业实力非常不俗的国家,比如法国、瑞典、比利时和荷兰。这些国家的工厂和工人,现在成为了德国战时经济的补充!而且德国很快还会拥有一种超主权的硬通货币——欧洲马克,这将极大增强德国整合欧洲经济的能力!”
  和直接占领然后迫使被占领土上的工厂和工人进行生产相比,支付货币和发行债券肯定是个更高效率的办法。这样做起码不用负担占领的成本(驻军和承担占领区的资源供应),而且也不遭人恨。
  “但是德国还是得解决资源供应这个大难题。”丘吉尔翘起厚厚的嘴唇,笑着说,“如果德国人能变出足够的石油、粮食和其他各种资源供应整个欧洲,他们发行的欧洲马克当然可以变成硬通货。但实际上,德国没有足够的资源,德国是一个穷国,他们现在的战争资源都在靠苏联供应。”
  “首相。”海军大臣亚历山大提醒说,“可是那些中立国仍然可以从海外进口资源……根据国际法,我们不能拦截中立国的商船。”
  由于大英帝国现在还是海上霸主,欧洲中立国在进口资源时还是需要和英国通通气,在数量上满足国内需求就差不多了,不能明目张胆充当德国进口海外资源的中转站。
  同时,大英帝国本身也需要从欧洲中立国进口一些东西,比如瑞典的轴承和西班牙、葡萄牙的钨矿。另外,欧洲各个中立国和美国之间都存在贸易往来,那里是美国重要的海外市场。
  因此开战至今,英国也没有彻底封锁整个欧洲大陆的对外贸易,仍然允许德国通过中立国多少得到一些海外战略物资的输入。
  “国际法?”丘吉尔瞥了海军大臣一眼,又吸了口烟,“我可不记得有这样的国际法……而且加入欧洲关税同盟的行为就是在帮助德国,就是反对大英帝国!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欧洲关税同盟进行贸易制裁和禁运的问题。”
  “制裁欧洲关税同盟?”外务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被丘吉尔的提议吓了一跳,“首相,您想把欧洲大陆上所有的国家都推到德国一边去吗?”
  “参加欧洲关税同盟就是站在德国一边了!”丘吉尔放沉了声音,“子爵,我想我们的外交官已经清楚的向他们表达了大英帝国的反对意见了,是吗?”
  “当然,首相。可是……”
  丘吉尔用夹着雪茄烟的肥手摆了摆,说:“没有什么可是的……欧洲关税同盟是德国整合欧洲的工具,如果德国人取得了成功,欧洲就会变成一个和美国同样庞大的洲际国家,这是大英帝国在过去数百年间坚决反对的。
  而且,现在我们可以用来战胜德国的手段只有封锁,我们怎么能因为那些正在帮助德国的欧洲国家打着中立的招牌,就放弃这个最有效的手段呢?”
  反攻大陆现在是不敢想的,从欧洲逃回来的英军现在都还两手空空,德国人没有打过了已经烧高香了。至于轰炸也没有什么指望,德国的空中优势非常巨大,现在没有来大规模轰炸英国本土已经够幸运的了,英国人哪敢自讨没趣去大规模炸德国?
  英国首相沉默了一下,语气万分沉重:“如果我们这么做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那也是建立在德国有办法向遭受制裁的欧洲国家提供足够的石油和其他必须的资源的基础上,如果德国真的能够做到,即便我们不去制裁,那些欧洲国家也会完全倒向德国的。因此我建议战时内阁立即通过制裁欧洲关税同盟的决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