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735

  不过这一回,就连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和鲁道夫·里宾特洛甫这样狂热的纳粹分子也不敢打包票说能把法国人赶走了。因为法国人来的实在太多了,而且他们还有很多坦克。
  六七十辆CharB1坦克引导着两三千法国大兵冲了上来,虽然所有的反坦克炮、坦克和突击炮都拼命开火,但还是阻挡不住坚固的CharB1坦克缓缓逼近。
  这种巨大的坦克不仅坚固而且火力强大,拥有1门47mm炮和1门75mm炮。它们靠近斯通尼镇后就变成了钢铁炮台,不停用大炮轰击小镇中的德国人,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而固守的德军面对压倒性优势的对手,只能且战且退,从小镇外退到了小镇内,利用建筑物的废墟为掩护进行抵抗。古斯塔夫·施瓦辛格的11连2排现在还剩下不到20人,他们都跟着一辆3号坦克在小镇里面和法军巷战。3号坦克的50mm炮配上了钨合金穿甲弹后,足够在300米内的距离击穿CharB1坦克正面的装甲。这个距离在小镇外面的坡地上不大够瞧,但是退进了小镇后倒也够用了。不到1个小时的交战,就有3辆CharB1坦克被这辆3号坦克摧毁了。
  但是这辆3号坦克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一门法国人的47mm反坦克炮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拉了上来,连续对着这辆3号坦克打了4枚穿甲弹,2枚命中,其中一枚还在坦克内部爆炸!
  看到坦克被摧毁,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只好下令撤退——他们手中现在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靠步枪、冲锋枪和MG34机关枪可挡不住法国人的坦克。
  “少尉,我们怎么办?”鲁道夫·里宾特洛甫跟在施瓦辛格少尉身后,一边跑一边发问。
  施瓦辛格少尉也无计可施,“我们先退出小镇。”
  “在坦克被击毁或坦克车长决定后撤时撤出斯通尼镇”是克鲁格上尉的命令(第11连连长)。施瓦辛格虽然很不理解,但命令就是命令,他不能带着手下在小镇上面死守。
  11连2排剩下的二十多人退出斯通尼小镇的时候,第11连的另外2个排和连部也开始撤退——11连是负责殿后的部队,“大德意志”旗队的1营和3营的其他连队都已经陆续撤离了,斯通尼小镇看来是失守了。
  可就在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和鲁道夫·里宾特洛甫他们狼狈跑出小镇北面出口的时候,突然有个士兵大喊了起来:“炮兵阵地,炮兵阵地还在!”
  炮兵阵地居然没有没有撤退?鲁道夫·里宾特洛甫愣了愣,抬起头往山坡下看去,夜幕当中隐约就看见数十门大炮一字排开,炮口都对准了斯通尼小镇,似乎在等待着目标的出现。
  “天哪!”施瓦辛格少尉突然喊了起来,语气中还带着几分惊喜。“88mm高炮,那是88mm高射炮!”
  ……
  “什么?蒙特-迪乌高地背后有个德军炮兵阵地?不会是反坦克炮吧?”
  坐镇指挥法军第2集团军司令官查尔斯·亨齐格将军很快也得到了“发现德军炮兵阵地”的报告。
  “不,不是反坦克炮。”参谋回答,“报告上说是105mm榴弹炮。”
  “哦,知道了。”查尔斯·亨齐格将军点点头,这似乎有些奇怪,德国人怎么会把105mm榴弹炮阵地摆在那么靠近前沿的地方?而且还没有及时撤退。
  不过亨齐格将军也没有多想,毕竟在一场真正的战争中,哪有可能事事都计算精确?哪怕是德国人也一样做不到,总会有什么地方出错的。
  “看来我们的坦克可以俘获这些大炮了。”亨齐格将军自言自语地说。
  这不是命令,因为根据之前的命令,法军坦克集群在占领斯通尼小镇后本就会继续前进,将德军完全驱离蒙特-迪乌高地,并且扫荡高地以北的残敌。
  “轰!”“轰!”“轰隆隆……”
  密集的炮击和爆炸的声音突然从蒙特-迪乌高地方向上传来,仿佛有一场激烈的交火正在高地北坡进行似的。
  “这是怎么回事?”
  前敌指挥所里的几个法国将校互相看看,一时间谁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是CharB1坦克的75mm炮摧毁了堆放在德军炮兵阵地上的一些弹药吧?
  “司令官。”一个参谋这个时候飞快地跑了进来,看见亨齐格将军连军礼都没有敬,就大声嚷嚷起来。“第3轻骑兵师的急报,第2摩托化龙骑兵团的防线遭到德国装甲部队的冲击,形势非常危急,请求支援!”
  “什么?”亨齐格将军顿时就紧张起来了。第3轻骑兵师是负责掩护集团军左翼的部队,现在他们遭到德军装甲集群的攻击,也就是说德国人在色当附近还拥有规模较大的装甲集群!而且这个德军装甲集群多半想要包抄第2集团军的侧翼!
  “告诉第3轻骑兵师,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随后亨齐格将军立即做出了部署上的调整,“收拢CharB1坦克,让步兵去斯通尼镇布防。”他想用强大的CharB1坦克去对付德国人的坦克集群。
  现在正在遭到德军装甲部队攻击的第2摩托化龙骑兵团旅实际上也是装甲部队——这个团名为骑兵,实际上却是没有马的,而是装备了轻型坦克(23辆AMR系列的骑兵坦克)和半履带车。但是AMR系列的坦克火力贫弱,装甲也非常单薄,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1号坦克和AMR系列差不多,不过那只是训练坦克)。因此必须要派CharB1重型坦克去救援。
  可是亨齐格将军和这间指挥所内地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那些强大的CharB1重型坦克,这会儿有一多半已经成了德国人的88mm高射炮的活靶子,在蒙特-迪乌高地的北坡上被打成了钢铁火炬!
  ……
  正在用88mm炮打坦克的是德国防空兵(属于空军建制)第2高炮团的2个高炮营。这个高炮团之前在马斯河空战中就立了大功,击落了112架英法飞机!马斯河空战后,这个高炮团也没有被调离,一直在马斯河浮桥驻守,在第12集团军接管了色当前线后,第2高炮团也就顺理成章归了12集团军。而德军的这种88mm高射炮早在西班牙战争中就开始客串反坦克炮,而且最早使用88mm打坦克的那位德军装甲部队指挥官正是第41装甲军的冯·托马中将。
  所以在得知了37mm炮打不动法军的CharB1重型坦克后,他就建议从第2高炮团调88mm高射炮去对付CharB1重型坦克。而克莱斯特大将为了让第41装甲军能够顺利完成包抄,就没有在一开始使用88mm炮(否则一顿炮轰就把法国佬打跑了),而是将88mm摆在了高地北坡下一个反坦克阵地上。可没想到几个在第一线的法国坦克半旅指挥官都不知道88mm炮的厉害(这种大炮在比利时战场已经发过威了,但是法国这里却不知道),还把88mm炮当成了105mm榴弹炮,傻乎乎的指挥几十辆CharB1重型坦克就冲了上来,结果全给打成了钢铁火把。
  “我们打赢了,是吗?”鲁道夫·里宾特洛甫坐在草地上,看着远处一团团明亮的火光,有些迷茫地问。
  “打赢了!”第11连的连长克鲁格上尉在一边站着抽烟,“法国人的坦克完了……没有什么坦克能抵挡住88mm炮。”
  “要是我们也能有这样的炮就好了。”鲁道夫·里宾特洛甫说,“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志牺牲了。”
  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也以同志相称,“大德意志”旗队是党卫军,成员全都是纳粹。
  “同志们的牺牲一定是有价值的。”克鲁格上尉看了眼外表英俊,作战勇敢,家世又非常显赫的里宾特洛甫,“你以后会明白的。”
  “以后?”
  克鲁格上尉点着了一支香烟,“对,等你从布伦瑞克的党卫军军官学校毕业就会明白上面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同志牺牲了。”
  “党卫军军官学校?”鲁道夫·里宾特洛甫一愣,“上尉,您要推荐我去军官学校?”
  “是的,那是你应得的。”克鲁格上尉吸了口烟,笑着说,“古斯塔夫和我说了你的表现,你很不错。等我们打败了法国人,你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
第361章
法兰西不哭(二十一)
  “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
  1940年4月17日-18日,这样的法语喊话声音在法兰西东北战场的不少地方同时响了起来。向英吉利海峡进军是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所辖的四个装甲师,正在狂飙猛进。挡在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不是准备含笑为国捐躯的法兰西勇士,而是精神崩溃,斗志完全丧失的垮掉的法兰西人。
  他们的部队在过去的几天中不是在挨炸弹就是轰隆隆开来的德国装甲部队碾压,完全无法抵抗,剩下的只有崩溃再崩溃。法军第9集团军所属各师都是法军中的二线部队,装备和训练不足,士兵们大多是三十多岁的法兰西大叔。他们这一代人没有参加过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享受了胜利的喜悦和荣光,过着相比德国人民来说算是非常安逸的生活。也不必为了果腹的食品和祖国的命运去斗争,只需要为了反对战争和争取高福利去斗争法兰西的政治家们就行了——这其实也算不上斗争,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是神圣的法兰西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
  但是在这些人度过了荒唐和享乐的青年时代,步入中年,拥有家庭(这一代法国人民至少还会结婚)和孩子的时候,那个被法兰西踩在脚下蹂躏了不知多少时间的德国突然就雄起了。用坦克和飞机武装起了大军,然后用12天时间打垮了欧洲第二陆军强国,现在又杀气腾腾冲入了法国,让他们这些反战的法国大叔们尝到了战败的苦果。
  惊慌失措的法国士兵们听到德国人没时间俘虏他们,都大松了口气,纷纷扔掉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果他们还有武器的话!
  在这个时候,一些德国步兵会从坦克或装甲车上跳下来,将所有的枪支都整齐摆放在一辆坦克履带前,接着坦克就会毫不客气的碾压过去,把这些没有多大缴获价值的法国步枪压成废铁。
  德国装甲兵们对法国步枪没有兴趣,但是他们却不会放过沿途遇到了任何一个公路加油站——不知道是因为溃败得太突然,还是法国人脑子里少了根筋,古德里安的四个装甲师一路上遇到的每个加油站或是存放燃油的仓库都没有被摧毁。其中不少加油站和油库里面还存放着德国装甲部队最缺乏的汽油!
  而在色当以南的战场,法军第2集团军的表现比第9集团军要好一些。他们的组织还没有瓦解,只是被德军的第12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包围在了蒙特-迪乌高地以南,斯特奈(德军第12集团军的第41装甲军和第16集团军在此会师)以北,马斯河以西的狭长地带。而且,他们还在15日和16日两天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部分的坦克,变成了没有牙齿和利爪的老虎。
  “总理先生,战争打败了!法兰西被打败了!”甘末林上将在18日这天已经束手无策,他留着眼泪对前来万森城堡(联军司令部所在)视察的保罗·雷诺总理说,“第2集团军被包围,第9集团军几乎不存在了,现在通往凡尔登和加莱、敦刻尔克的道路对德国人畅通无阻。我们在比利时的军队和在马奇诺防线的军队,很快就要被包围。而且也没有力量守卫巴黎……”
  “上将,现在仅仅打了9天还不到!”保罗·雷诺用冒火的眼神看着甘末林,“9天啊,波兰人还支撑了12天,我们法兰西9天就垮了?我甚至没有看到一场像样的会战……我们至少应该打一场‘马恩河’或‘凡尔登’那样的会战吧?那样也能死的轰轰烈烈!”
  到了现在就是雷诺也不认为法国能够取胜了,连平局都不可能了,但是输也输得像个样子。至少要和德国人好好打一场,崩掉威廉皇帝的几颗大牙!
  可现在……大部分的法兰西军人甚至没有在战场上向德国佬打过一枪,怎么就一败涂地了呢?
  “总理,现在不是轰轰烈烈的时候,法国应该寻求体面的和平了。”甘末林语气低沉地说,“趁着第1集团军、第7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在比利时)和第2集团军还没有被消灭,马奇诺防线的后路还没有被切断就求和……这样我们至少可以多保存些元气。”
  “现在不是求和的时候!”保罗·雷诺狠狠瞪了甘末林一眼。其实他这两天都在盘算求和的问题,从15日清晨打电话给丘吉尔寻求安慰时起,他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
  经过几天的思考,雷诺已经很清楚:体面的和平是不会有的!因为法国在21年前就不曾给德国体面,现在还能指望德国人轻饶了法国?
  人家一口恶气憋了21年,现在好不容易报仇了把法国打翻在地,还能轻饶?
  而且,就算德国人不计前嫌,愿意保留法兰西的元气。那法国至少也得把21年前从德国拿走的东西如数奉还吧!
  那就是要把洛林-阿尔萨斯和至少几百亿金马克,还有大量的煤炭、机器和舰船以及海外殖民地还给德国……这样的和平,法国人民能接受吗?
  “目前不可能求和!”保罗·雷诺问甘末林,“上将,你没有能力再领导法国军队打下去了,是吗?”
  甘末林明白雷诺总理的话是什么意思,自己将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成为法兰西军队永远的耻辱。他缓缓地点了下头,“是的……我想联军需要一位新的总司令了。”
  “那么我将任命魏刚上将接替你的职务。”雷诺说,“在他从叙利亚返回后,你就把总司令的职务移交吧。”
  甘末林皱了下眉头,他知道这是个很糟糕的决定!且不说74岁的魏刚上将(比甘末林还老)能不能理解机械化战争的概念,就说魏刚这些日子远在叙利亚,根本不了解法国战场的情况,就很有可能会耽误大事了。
  雷诺接着又对甘末林说:“我还会任命一位副总理,我将邀请驻西班牙大使,共和国元帅贝当先生回国担任副总理。”
  甘末林怔了怔,他很清楚雷诺在打什么算盘!副总理……这可不是法国政府(第三共和国政府)的常设职位。现在提出设立副总理,还让贝当元帅来当,恐怕就是为了在什么时候把贝当捧上去做一个投降求和的总理吧?
  ……
  “总统先生,我想英国人和我们都有大麻烦了!”
  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在美国时间4月18日上午,都被罗斯福请到了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罗斯福让他们看了丘吉尔的信。虽然署名是“前海军人员”,但是赫尔和霍普金斯都知道“前海军人员”就是现在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看完了信,科德尔·赫尔摇摇头说:“15日我在巴黎见到雷诺总理时,雷诺同样惊慌失措,要求我们立即派出足够遮蔽天空的飞机去法国。”
  罗斯福耸耸肩,“我要是有那么多飞机可派就好了。”
  现在美国还没有把自己武装起来,美国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实力远远比不过德国的空军和海航。而且,罗斯福总统也没有权力把美国的武装力量派去欧洲和德国打仗。
  “总统先生,但是我们有很多封存的驱逐舰。”哈利·霍普金斯也看完了丘吉尔的信。“我们必须要把这些军舰提供给英国……德国潜艇的活动太猖獗了!3月份英国损失了超过55万吨商船!”
  虽然北大西洋上天气的好转,德国潜艇变得一天比一天活跃!英国的月商船损失总吨位在3月份就超过了55万吨,4月份估计要超过60万吨了。
  “另外,英国人的黄金储备将要耗尽了!”哈利·霍普金斯接着又说,“开战的时候他们的黄金、外汇储备和海外资产的价值超过50亿美元,现在已经花掉一大半了。最晚到明年第一季度,英国人将花光最后一点储备。如果我们不把武器和物资白送给英国,那么就算是丘吉尔也无法维持战争。”
  罗斯福总统又看着刚刚出访过英法的赫尔。美国国务卿说:“总统先生,我认为德国人的目标是将昔日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扩展到不包括苏联的整个欧洲!德意志帝国将扮演普鲁士的角色,而欧洲(不包括苏联)将扮演德意志邦联的角色……最终会有一个统一的欧洲!”
  “统一的欧洲……可能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