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35

  6、根据第1、第2、第3和第4点的原则,给予殖民地自主和政治独立。
  这样的条件当然是忽悠人的,如果在克伦斯基攻势之前,或许可以拿出来说说。现在这个形势,再开出这种条件,只能说是政治上的低能了。
  所以布尔什维克还开出了秘密的和谈条件,也是六条:
  1、双方立即停火,并且从各自前沿后撤5公里;
  2、在俄属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立窝尼亚、立夫兰、库尔兰等地以民族自决为原则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要脱离俄国建立独立国家;
  3、德国和奥匈帝国不得兼并俄属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立窝尼亚、立夫兰、库尔兰等地,不得对俄国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4、俄罗斯和土耳其、罗马尼亚边界恢复战前状态;
  5、德国及其盟友从除俄属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立窝尼亚、立夫兰、库尔兰以外的俄罗斯领土撤军;
  6、俄罗斯向德国一次性支付600吨黄金。
  赫斯曼知道,布尔什维克还有让步的空间,比如同意乌克兰和芬兰独立。但是这对将会在一年多以后战败的德国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对现在的德国而言,有意义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在西线取得平局——在美军即将大量抵达的时候,英法一定会拼了老命抵抗,以一战静态战争的打法,想要速决是不可能的。只能拖延下去,拖出一个平局。当然,这很难做到!
  二是为战败以后的复兴布局,如果德国战败,那么之前和俄国签订的条约就是废纸。对德国而言,只有在战败后仍然能保证的利益才有意义,比如已经到手的黄金;比如德国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利益——赫斯曼记得苏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将这两个位于波罗的海岸边的小国吞并。
  赫斯曼想到这里,用非常诚恳地语气回答:“我明白布尔什维克做出的让步……考虑到西线的紧张局势,我们德国应该尽快在东线恢复和平!回到柏林,我一定会尽全力说服上级。如果他们还想要得到什么,我会尽可能建议他们索取沙皇的财宝而不是俄罗斯的领土。”
  财宝好说,就像喀山的黄金,兵荒马乱之下弄丢了也正常,怪不到布尔什维克,但是领土要是大片大片地丢失,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嗯,我知道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可惜你只是一名上尉。”列宁用一种忧郁的男低音说,“如果你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你还是我们的朋友,我希望你可以再回俄国。”
  这时列宁站了起来,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和赫斯曼握在了一起。
  “一言为定!”赫斯曼感到列宁的手握得非常有力,仿佛舍不得自己离开。“而且我不会空手回来……我会给你的军队带来大炮、机关枪和弹药!如果你需要,我还会带来军事顾问和工程师,帮助你训练军队,帮助彼得堡的工厂早日恢复生产!”
  列宁突然加重了语气,“而且,我还希望你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德国的领袖!”
  阳台上的沉默持续了很久,赫斯曼一言不发,仿佛被列宁的话震惊了,然后列宁又说:“路德维希,你参加了一场真正的革命,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你对十月革命的贡献是巨大。就政治上的手段而言,你比卡尔·李卜克内西不知道要高明多少!”
第三十五章
小东德
  1917年11月25日,赫斯曼和克洛伊还有卡尔·斯托克豪森一起,乘坐火车离开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彼得格勒附近,铁路已经勉强可以使用。赫斯曼等三人占用了一节车厢,他和克洛伊面对面靠窗坐着。斯托克豪森则坐在门口,一路上都在摆弄一把有海象牙柄和镀金刀鞘的弯刀,是赫斯曼送给他的——赫斯曼花了二十金马克买到了这把刀,如果把镀在刀鞘上的厚厚一层金子都刮下来,肯定比一枚金马克硬币(20马克面值)还要重!
  在这节车厢的其它地方,大部分的椅子被临时拆掉,空出来的地方堆满了赫斯曼买来的古董——主要是用毯子包裹起来,又用绳子牢牢固定住的家具和钢琴。当然,包裹它们的毯子也是古董。这些古董的价格便宜到了惊人的地步,总共只花了3000金马克,相当于七百多不到八百美元!
  如果把它们运到苏黎世,三十倍四十倍的价钱都能卖出去!在柏林出手,也能有十几二十倍的涨幅,即便扣除所有的运输和关税,依然会有相当不错的收益。
  就在赫斯曼盘算着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做俄国古董买卖的时候。火车已经通过了普斯科夫城,在城西20公里的一座小小的火车站上停了下来。这里靠近俄德两军的停火线——在一天之前,苏俄和德奥同盟进行了一次关于暂时停战的谈判,双方签订了停战28天的协定。还规定将于10月10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举行和平谈判。所以这个时候,在普斯科夫前线已经没有了枪炮声,连铁路交通都在德国工兵的努力下勉强恢复了。
  德军东线总司令部早就知道有一个促成了布尔什维克上台和停战谈判的神奇上尉的到来。赫斯曼的那位皇帝粉丝还亲自给德军东线总司令利奥波德亲王打电话,让他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位德意志的传奇英雄送到柏林。
  而利奥波德亲王则派了自己的副官,一个严肃而瘦削,天生一张苦瓜脸的上尉带着一些慰问品,到这个最靠近前线的小车站迎接赫斯曼。当这位三十多岁的上位走进赫斯曼所在的车厢时,顿时就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这一车厢的好东西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位“神奇上尉”该不会趁乱打劫了叶卡捷琳娜宫吧?
  “上尉?您是……”赫斯曼没有穿军服,所以也没有向来人行军礼,而是礼貌地伸出了右手。
  “哦。”上尉才反应过来,伸手和赫斯曼握了一下,然后自我介绍道:“我是弗朗茨·哈尔德上尉,东线总司令利奥波德亲王殿下的军事副官。”
  原来是未来第三帝国的陆军总参谋长!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惜希特勒听不尽他的劝告,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解除了他的职务(哈尔德认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无法取胜)。后来他还卷入反对希特勒的阴谋,被关进了集中营。德国战败后则作为战犯继续坐牢……
  赫斯曼想着哈尔德要把牢底坐穿的悲惨命运,自我介绍道:“上尉,我是路德维希·冯·赫斯曼上尉,奉命从彼得格勒返回柏林。”他又指了指卡尔和克洛伊,“他们是我的助手,卡尔·斯托克豪森和克洛伊·冯·海因斯贝格。”
  他能说的就是这些了。哈尔德也没有多问,而是朝车门外面招了下手,几个德军士兵捧着几个装满了面包、奶酪、鸡蛋和肉的篮子上来,将篮子摆在了一张雕花古董餐桌上,然后离去。
  “赫斯曼上尉,我奉命陪同你们前往柏林。”哈尔德扫了眼车厢里面的古董家具和钢琴。“东线总司令利奥波德亲王殿下给了我命令,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你们送往柏林……哪怕行李再多也不是问题。”
  还真是贴心啊!赫斯曼感激地冲哈尔德一笑,然后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哈尔德先生,请坐吧。我带了些上好的咖啡,一起喝点吧。另外,我还想向您请教些事情。”
  ……
  “哈尔德先生,您对俄属波罗的海沿岸的情况了解多少?”
  当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的时候,赫斯曼问起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情况。哈尔德现在是东线总司令的军事副官,应该比赫斯曼更了解波罗的海沿岸的事情——列宁已经准备放弃库尔兰、立夫兰、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和立陶宛……也就是后来的波罗的海三国。但是据赫斯曼所知,这三国在一战后并不受德意志支配,特别是德意志人有相当基础的库尔兰、立夫兰、爱沙尼亚、立窝尼亚等地,最后好像也没有变成一个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小东德”,而是变成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那里?”哈尔德笑了笑,“除了部分爱沙尼亚,基本上都被控制了,如果不是停战,我们能在一个星期内打进彼得格勒!”
  “哈尔德先生,我问的是政治上的解决方案。”
  “政治上?”哈尔德顿了下,看了眼赫斯曼,然后斟酌着道,“政治上的解决方案还在酝酿,一部分德裔贵族提出了建立波罗的联合公国的构想。”
  还真有一个建立“小东德”的计划啊!赫斯曼顿时流露出感兴趣的表情。如果这个“小东德”能够成真,那么德国就又多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壳”。许多德国不能做的事情,可以让“小东德”来做。这对打破《凡尔赛条约》对德意志的限制是极为有利的。
  而且,考虑到这个位于波罗的海岸边的“小东德”紧挨着苏联。如果该国能和苏联保持密切而友好的关系,完全可以在未来成为苏德之间合作的桥梁。
  当然,在更遥远的将来,那里也有可能成为德意志遏制苏联西进的桥头堡!
  “那么,实现这个方案的难点在什么地方?”赫斯曼直截了当地发问。
  “难点在于人口!”哈尔德端起克洛伊亲手冲泡的咖啡,品尝了一口,露出了回味无穷的表情。“人口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的人(指德裔)终究是少数。即使排除立陶宛,在库尔兰、立夫兰、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我们的人也不如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那么多。”
  “差多少?”
  “差了很多……”哈尔德咂了下嘴,“那里说德语的人口最多只有十几万,说爱沙尼亚语和拉脱维亚语的人口却有将近两百万,如果我们的人再能多上几十万,达到七八十万,那么问题就不是很大了。毕竟在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中,亲德的也不少。我想,等到战争结束,会组织一些移民到波罗的公国来的。”
  哈尔德看来是没有意识到德国要输掉战争了!赫斯曼则皱起了眉头,“几十万德国人……如果我们能在1919年前弄到那么多人,我们至少能让里加湾周围变成我们的地盘,谁也别想夺走。”
  他在心里盘算着,如果能把俄国境内的几十万德裔都安置到里加湾周围,那么人口突破80万应该没有问题。按照12%的动员比例,是可以装备起近10万人的武装力量。如果这个国家再能和苏俄友好,那就不用害怕英国佬来干涉了……
第三十六章
回到柏林
  从彼得格勒回到柏林的赫斯曼和克洛伊,突然大为震动。因为当他们走出弗列德雷彻斯特拉斯火车站时,他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场面:火车站广场上,挤满了游行示威的群众!
  “打倒战争,立即实现和平!”
  “德意志万岁,德意志必胜!”
  “释放全部政治犯,废除戒严状态!”
  “枪毙卖国贼!德意志祖国党万岁!”
  广场上面,有两伙群众在游行抗议,一伙是支持战争的,另一伙则是反战的!
  克洛伊紧紧抓住赫斯曼的胳膊,惊讶地道:“上帝啊,我们难道穿越时空,回到了四月份的彼得格勒了?”
  赫斯曼缓缓地点了点头,低声说:“有点像,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赤手空拳,无论是支持打仗还是想要和平的人,都没有武器。”
  克洛伊的声音依旧低沉,“可二月革命之前,俄国无产阶级也是赤手空拳的!”
  这时,一个四五十岁,拄着根拐棍,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的男子走到了赫斯曼等人的面前,递上两份传单,喊了一声:“为了德意志祖国!”
  克洛伊接过传单看了看,上面用加粗加黑的铅子印着:德意志祖国党万岁!坚决战斗到底!
  “德意志祖国党?”克洛伊愣了一下,“什么时候成立的?”
  “上个月。”哈尔德的声音从赫斯曼和克洛伊身后传出,他刚才很热情地去替赫斯曼办理租用仓库的业务了——用来存放他从彼得堡淘来的宝贝,对于这事儿哈尔德可熟门熟路,东线总部在柏林火车站就有专用的库房,用来存放军官们从前线稍回来的战利品。
  哈尔德解释道:“祖国党是我们支持的,上个月才刚刚成立,用来对付那些捣乱分子!”
  赫斯曼知道这个党,是鲁登道夫在1917年9月支持成立的右翼政党,目的是支持军方领导政府,将战争继续到底。这个党派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却很迅猛,到1918年9月,它甚至超过了老牌的德国社会党成了德国第一大党。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继承的就是它的衣钵。
  “路德维希,路德维希·冯·赫斯曼上尉!”
  这时赫斯曼突然听见有人在大喊自己的名字,他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凯塞林。他穿着军装,身后是一辆挂着军方标记的马车。
  “哈哈,阿尔贝特,你果然当上少校了!”赫斯曼快步走上去,看见凯塞林已经挂上了少校军衔,大笑了起来。
  “祝贺你!阿尔贝特。”
  “这都是托了你的福!对了,路德维希,晋升你当少校的命令已经下来了,还要给你勋章。”
  赫斯曼和凯塞林两个大男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了一下,凯塞林说:“你猜猜是什么勋章?”
  “是一级铁十字勋章吗?”
  “那怎么可能?我都得到一枚一级铁十字。”凯塞林用羡慕的语气说,“你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勋章!因为你现在已经是个传奇人物了,连皇帝陛下都知道你的事迹,我想你将来会成为元帅的!”
  “你也会!”赫斯曼笑着回答,“我坚信这一点。”
  这个预言已经被历史证明,而且凯塞林的确是个军事天才,无论指挥陆军还是空军都是一把好手。
  “阿尔贝特,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弗朗茨·哈尔德上尉,东线总司令利奥波德亲王的军事副官——这是阿尔贝特·凯塞林,大总参谋部的少校,我的朋友。”
  赫斯曼将哈尔德介绍给了凯塞林。然后几个人一块儿上了马车,马车行驶在柏林的大街上,抵达威廉街的时候。赫斯曼发现街道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被人丢弃的标语牌和传单,还没有来得及清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