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35

  赫斯曼是知道“克伦斯基攻势”的,因为实在太逗逼,在后世知道的人不少。不过赫斯曼也只知道一个大概——克伦斯基废了老鼻子劲儿才组织起几十万人的攻势,不到10天就被德奥联军打得大败,此战之后俄国在前线的军事力量彻底瓦解。等到列宁同志上台时,俄国根本没有任何武力可以阻挡德国的行动。所以只能对德国予取予求……
  也就是说那个差点坑死毛子的《布列斯特条约》实际上也有克伦斯基的责任!如果他不把俄军的老本拼光,德国多半不会这样逼迫列宁。
  不过在《布列斯特条约》签署后几个月,同样的灾难就落到德国人自己身上了——革命让军队瓦解,使得抵抗无法实行,然后英法就把《凡尔赛枷锁》强加上来了……
  如果俄国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后立即退出战争,那么德国就能提前一年发动鲁登道夫攻势——不是1918年春,而是在1917年春,这时美国甚至还没有加入战争,法国很有可能被打出战争!
  可以说,正是俄国临时政府的牺牲,让英美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阻挡欧洲被德意志帝国支配。
  赫斯曼轻轻叹了口气,他虽然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扭转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命运,但还是应该尽一切可能,为帝国争取时间的。一年是无论如何争取不到的,但是两个月还能试试看——就试着将十月革命提前到八月吧!
  “不,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赫斯曼很肯定地说,“马克斯·霍夫曼将军是一位天才,坦能堡战役的计划其实是他制定的,鲁登道夫上将和兴登堡元帅只是在拟定好的计划上面签字。有他在东线,俄军的进攻必然遭遇极其惨痛的失败!而且……我已经将俄军即将发动攻势的消息报告给了大总参谋部。”
  这番话等于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过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赫斯曼担心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会沉不住气,在前线胜负没有最后分出的时候就发动起义。这会暴露布尔什维克和德国的关系——虽然现在彼得堡人人都知道列宁收了金马克(估计有很多人还从布尔什维克那里拿到过),但是收了金马克和在关键时刻出来捅俄罗斯祖国的刀子是两码事。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亲德没有什么,现在临时政府里面所有的派别背后都有一个外国金主。可问题是,必须在维护俄罗斯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替外国主子办事——俄罗斯帝国可以有如今的疆域,其国内的国家主义当然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列宁在这个问题上出错了牌,他的胜利就会被推迟。
  赫斯曼目光炯炯地看着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我想您应该猜到我的真实身份了……我不是什么德国社会党人,我是一名德意志帝国大总参谋部的参谋,名叫路德维希·冯·赫斯曼。我曾经在东线战场上和俄军打了四年,我很清楚东线德军的力量。虽然奥匈帝国的军队靠不住,但是我们德军是非常强大的!即便在革命之前,俄军发动一场大攻势也必须小心翼翼,精心策划。像如今临时政府这样打法,百分之一百不会赢。”
  他看到列宁和斯大林两人还是面带忧色——肯定不是在替前线的俄军担心——于是冷淡地一笑,又道:“不如这样吧,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安排我去前线走上一遭……再安排我和前线的布尔什维克党籍的士兵委员会主席们见面,这样我就能知道俄军的主攻方向了。”
  知道了主攻方向,德军就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再打不赢那就不是德国佬了!列宁同志长出了口气……有了这颗定心丸,他就能安安稳稳地在彼得堡等着看克伦斯基的笑话!
第二十四章
威廉二世的欢乐
  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今年58岁,虽然左臂有先天性的缺陷(厄尔布氏麻痹),但是乍看起来却是一个相当霸气的男人——就像他的伟大的帝国一样——他总是穿着笔挺的军装,留着精心修剪的两边向上翘起的八字胡,拥有一双相当有神和睿智的眼睛,还有一只笔直高隆仿佛山峰一样的鼻子。这一切组合起来,就是一张称王称霸的面孔。
  在大部分时候,德意志人的皇帝都是一个严厉的,不苟言笑的人,仿佛很难接近。那颗支配着世界上最强大陆军和第二强大海军的脑袋里面,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妄想。不过在家人面前,这位皇帝陛下偶尔也有真情流露的时候,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
  但是在接近皇帝陛下的人,比如在他那位相当漂亮漂亮的女儿,已经下嫁不伦瑞克公爵兼汉诺威王储的维多利亚·路易斯公主看来。自从这场没完没了的世界大战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她的父亲即便在亲人面前,也极少流露出笑颜了。只有在皇帝的侍从副官将一份名为“赫斯曼电报”的文件送达夏洛滕堡皇宫的时候,皇帝陛下才会畅快淋漓的大笑上一场。
  “哈哈哈,哈哈哈,太好了,真是个神奇的上尉……”
  维多利亚·路易斯公主走进餐厅,正准备陪着他的父亲一起共进早餐——她是皇帝唯一的女儿,也是最宠爱的孩子,这段时间经常回娘家陪伴被日益严峻的形势困扰的父亲——但是她却发现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上将已经在那里了,他们仿佛带来了什么能让皇帝快乐的消息。还没有步入餐厅,她就听到了父亲的笑声。
  “公主殿下,您好!”戎装笔挺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起身向维多利亚·路易斯行礼。而后者则先向德皇行了屈膝礼,然后再向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点头致意:“元帅,您好;上将,您好。”
  必要的礼节之后,公主殿下就坐到了长餐桌旁紧靠皇帝的位子上——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上将坐在对面。
  “父亲。”在仆人将早餐送上之前,维多利亚·路易斯笑着问皇帝,“您的那位勇敢的上尉一定又送来了什么有趣的情报了,是吗?”
  “勇敢的上尉”是威廉二世对赫斯曼的称呼,他已经决定在不久的将来——布尔什维克上台后——提拔他当少校,再发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以表彰他为帝国所做的一切。
  “没错,他总是能送来一些让人捧腹的情报。”德国皇帝笑着拍了拍桌子上一份兴登堡元帅刚刚上呈的文件——赫斯曼在和柏林中断通讯近一个月后,发回了一份非常长而且极为重要的电报!
  这份电报甚至将会对整个战局施加重大影响!因此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今天一大早就兴冲冲带着电报抄件来夏洛滕堡宫觐见皇帝陛下了。
  “父亲,这次赫斯曼上尉又带来什么好消息了?”
  “……重要的是要让男人们感到羞愧,一两个女兵足以为整个前线树立榜样。哈哈,我都有点喜欢上那个克伦斯基了,他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居然想让女人上战场,而且还是在俄国不缺男人的情况下。”
  “那么这个办法会不会奏效呢?”维多利亚·路易斯公主问道。
  “当然不可能!”皇帝笑着翻动了一下文件,又捡了一段念了起来。“俄军西北方面军前线的情况令人吃惊,这里几乎听不到什么枪炮声!更夸张的是,许多战壕里面甚至空无一人,偶然碰上的士兵要么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地讨论当晚的政治集会,要么就是抱怨食物配给总是达不到定量。而且西北方面军各集团军的指挥权都被士兵委员会掌握,军官要么服从士兵的指挥,要么干脆离职而去……”
  “军官服从士兵?”维多利亚·路易斯公主禁不住大笑起来。“俄国革命者真是太可爱了,他们怎么会想出这样的事情?士兵们真的放心让别的士兵来指挥?”
  “实际上他们不放心。”皇帝说,“他们都跑了。”他又低头念起电报。“……不过俄军西北方面军最大的困难还是士兵大量逃亡。因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加入了临时政府,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权力。因此前线士兵都相信和平已经到来,而且很快就要进行土地分配。所以大家都急于回家参加分地,不愿意留在前线。各集团军普遍都有一半以上的士兵逃亡,有的集团军甚至缺编数万人。而逃亡人数较少的部队,大多在布尔什维克的控制下,西北方面军中所有的布尔什维克士兵委员会主席都告诉我:他们的部队将拒绝参加任何进攻。因此我判断,西北方面军根本不可能参加将要发生的全面攻势。”
  “……俄军西方方面军的情况和西北方面军一样糟糕,士兵逃亡太多,军官要么离职,要么就无所事事,训练和作战都完全停止。还没有逃亡的士兵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从事政治活动。我作为布尔什维克中央的代表,参观了至少十个师的阵地,无一例外。士兵们关心的绝不是打仗,而是他们在战后所能得到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而且所有的士兵委员会都被反战分子控制,通过的决议都是坚决反对进攻的……所以我有理由认为,俄军西方方面军绝对不可能在六月或七月发动有威胁的进攻。”
  “那么说,东线不会有战事了?”维多利亚·路易斯公主对战局并不是一无所知,她知道俄国人在东线战场上只有三个方面军,西北、西方、西南,现在两个方面军已经瘫痪,还怎么打?
  兴登堡元帅用低沉、严肃的声调插嘴说:“公主,实际上俄国人仍然决定发动进攻,因为他们的西南方面军情况尚可。俄国临时政府实际上的灵魂人物,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从5月份开始就频繁在西南方面军防区活动,进行宣传鼓动。原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洛夫将军现在是俄军总司令,这显然意味着他将全力配合临时政府进行作战。根据赫斯曼上尉的考察,俄军西南方面军北翼的第11集团军情况不错,在克伦斯基走访后士气有所提升,兵员的流失也较少,不到50%(这已经算少的了)。俄军西南方面军南路的第8集团军情况更好一些,因为他们有一位非常强硬的司令官,名叫科尔尼洛夫,他是带着一批哥萨克追随者上任的,因此有力量在军中执行纪律,枪毙了不少逃兵,解散了士兵委员会。这是一支真正的军队!另外,赫斯曼上尉还报告:俄国人的主攻将由西南方面军打响,他们对面的奥匈军队将承受极大的压力,而最危险的敌人将是俄军第8集团军。而俄军的主攻目标应该是加里西亚重镇伦贝格(就是现在乌克兰的利沃夫)以求切断东线奥匈军队与德军的交通联络……”
  维多利亚·路易斯用银铃般的声音问:“这位神奇的上尉连敌人的主攻目标都打听到了?”
  德国皇帝笑了,用右手轻轻拍了拍餐桌。在他脸上浮现出那种洋洋自得、胜券在握的神态——他鼓动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时就是这个神态。他撇了下嘴,说:“我们很快就能得到一场空前胜利了!最晚到8月,俄国就会因为这次的惨败而发生另一场革命!到时候,东线就能迎来最后的和平了!现在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该把我们的东部边界放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就能全力以赴打败法国了!”
第二十五章
前夜
  从光怪陆离的前线回到了彼得格勒,赫斯曼再一次变成了“安东诺夫同志”,因为大总参谋部派来了两个报务员,赫斯曼得以从沙皇村脱身,回到了彼得堡开始担任布尔什维克的军事顾问——这也是列宁同志的要求。
  在看了赫斯曼攥写的关于前线部队(俄军)的详细分析报告之后,导师不仅吃了颗定心丸,而且对赫斯曼的军事才干也赞不绝口。现在列宁同志已经有了成功控制彼得堡的把握,但是对于能否掌握全俄,他还是没有什么把握。毕竟他的布尔什维克党几乎没有可用的军事人才,一旦俄国的反革命力量不甘心失败,内战就会全面爆发。到时候就要战场上见真章了!
  所以“军事专家”安东诺夫同志,顺理成章就成了布尔什维克的军事顾问。他也因此暂时和克洛伊、埃特尔分别,只是带着化名“卡尔·左尔格”(因为卡尔不会俄语,所以就伪装成美国共产主义先驱,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老朋友的弗里德里希·左尔格的孙子)的卡尔·斯托克豪森回到了彼得堡的维堡区。
  而彼得堡城内的情况,却让赫斯曼有些啼笑皆非。从7月3日,也就是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在前线看完热闹回到彼得堡后,俄国人就开始提前庆祝胜利了,而且表现得相当欢乐。
  因为得到英美支援的俄军有足够的炮弹可以浪费,所以克伦斯基看到的炮击场面非常热闹。但是因为进攻的意图提前暴露——并不全因为赫斯曼的报告,前线俄军太不专业,根本不知道如何掩盖自己的进攻意图——持续了整整三天的炮击,效果几乎为零。
  不过随后展开的步兵进攻,却依旧“大获成功”。在首先发起进攻的第11集团军正面,奥匈军第19师的阵地上几乎空无一人——当然没有人了,在开战前的一个星期就奉命撤离,只留下了极少数后卫部队——“英勇”的俄军官兵当天就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撕开了一道超过二十公里的口子,并且向前推进了整整十公里,还“俘获了超过一万五千人”,“缴获大炮超过一百门”。
  消息传到彼得堡,顿时就是举城欢庆!“完全拥护临时政府”和“克伦斯基万岁”的口号声响遍全城。善于演说的克伦斯基还在玛丽亚宫的广场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最后还宣称:进攻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俄罗斯将要赢得光荣的和平!
  随后,1500名俄国女兵组成的方阵从玛丽亚宫中开了出来,雄赳赳气昂昂的,高唱着爱国歌曲,号称要开赴前线去追杀德国佬。惹得围观群众纷纷表态要去参军当兵,“乌拉!乌拉!”的喊声响彻整个彼得堡。连那些被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卫戍部队团队都发生了动摇,开始倾向于支持战争了。
  7月7日、7月8日两天,彼得堡再一次陷入狂热。前线又传来了第8集团军的捷报,那位想要把列宁同志抓取枪毙的科尔尼洛夫仿佛是有点真本事的,上任没多久就把第8集团军整治得稍微像支军队了。7月7日当天就攻破了奥匈第3集团军的防御,第二天就夺取了重镇哈利采,仅仅两天后又迅速通过了洛姆尼察山谷,接着将奥军逐出了另一个战略要地克劳斯茨。真是一路狂飙猛进,都有点二战机械化部队的风采了。但是俄军第八集团军毕竟是用脚走路的,在一个星期毫无头脑的猛打猛冲之后,第8集团军终于耗尽的进攻的动能。
  在维堡区一所废弃的工厂里面,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建立了一个临时的军事指挥部。
  这个指挥部的负责人是五月份才返回彼得堡的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他留着山羊胡,带着一副圆边框眼镜,有着和列宁一样的宽大额骨,不过不是秃头,而是有一头乱糟糟不知道多少日子没有修剪过了。
  托洛茨基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派别托洛茨基派,一度可在国际共运当中让人闻风丧胆——谁要是被扣上托派的帽子,小命可就不保了。
  不过在眼下,他却是布尔什维克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和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加里宁这些赫赫有名的布尔什维克不同,托洛茨基是带着一个派别集体加入布尔什维克的。他是一个名叫“联合的社会民主党人区组织”的革命团体的头头。这个团体拥有大约4000人,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工厂、军队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区联派的加入也是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加入临时政府的连锁反应——从5月份开始,彼得堡的“中间派”迅速消失,政治版图成了两派对峙。一些不赞成临时政府(联合政府)路线的派别,比如区联派、社会革命党左派和孟什维克左派都向布尔什维克靠拢。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得到了明显的壮大。不过他们仍然是少数派,在前线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之后,支持者变得更少了。
  “安东诺夫同志,这个科尔尼洛夫真是一位难得的猛将!”
  看着赫斯曼将俄军第8集团军最新的进展标注在一张军用地图上,托洛茨基就忍不住眉头紧锁着大发感慨了——布尔什维克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军事专家就好了。
  另外,看第八集团军的进展,总是让人担心啊!这一战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我想科尔尼洛夫本人,现在一定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他的第8集团军在前四天的进展神速,打出了一个宽90公里、纵深64公里的突出部。但是随后却一连停顿了三天,毫无进展。”赫斯曼抬头冲托洛茨基一笑,然后慢悠悠地说,“另外,第11集团军在7月1日的进攻之后,就再无进展……动用了1300多门大炮轰击了三天,而进攻的势头却只维持了一天,这仿佛已经说明问题了。
  至于西南方面军中兵力最多,拥有20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的第7集团军这几天来却全无消息……根据计划,他们应该向当面的德国南方集团军发起进攻,以牵制德军行动的。托洛茨基同志,你难道不觉得现在的前线形势非常古怪吗?”
  说着话,赫斯曼看了看未来的“红司令”,伸手一指地图上俄军第8集团军打出来的突出部的北面,然后再轻轻滑动,指向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的防区。
  “德军会南下攻击第8集团军的右侧?”托洛茨基扶了扶眼镜,注视着赫斯曼手指的方向。
  “二十四个师的第7集团军打了一个星期,却没有任何消息,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了。”
  “的确……”托洛茨基摸着自己的山羊胡子,“如果第7集团军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战果,克伦斯基早就开始大吹大擂了。”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星期的猛烈进攻,要么取得突破,要么就伤亡惨重。现在他们没有任何突破,那就是后者了。所以现在德国南方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牵制,可以自由行动了。如果考虑到德军早就知道俄军的进攻重点,他们一定已经预先调集好了反击的部队。第8集团军的灾难很快就要到来了,然后就是全线崩溃!”
  他抬起头,认真地看着托洛茨基,一字一顿地道:“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时刻很快就要到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考虑清楚,用什么手段夺取政权?”
第二十六章
造反实习生
  怎么夺取政权?
  这个问题赫斯曼是不懂的,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做过研究——和后世那些历史穿越小说中天生会造反的主角不一样,赫斯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未卜先知,但他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不会政治鼓动,也不知道该怎么算计自己的政敌,更不知道该怎么发动一场夺取权力的政变……无论是单纯的军变还是一场颜色革命,他都不会搞。
  造反学可是一门大学问啊!而且很少有地方可以学……谁听说过后世的大学有造反系?
  好在,我们的赫斯曼同学现在有一名,不,是有一堆造反学的好老师!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捷尔任斯基等人,他们个个都是造反学的宗师级人物。之前他们教会了赫斯曼怎么搞宣传鼓动,而且还给了他实习的机会。
  现在他们又要手把手教会赫斯曼,怎么通过各种闹事把权力闹到自己手里。和后世许多人认为的相反,列宁在彼得堡发动革命的方式,并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铁血雷霆——用巡洋舰上的大炮轰击冬宫(也许是玛丽亚宫),然后成千上万的武装士兵和工人们潮水一样的冲进冬宫或玛丽亚宫的大门。电影可以这样拍,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但是在1917年秋天和冬天的彼得格勒,这样造反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谁可以忽略人民的意志——人民在1917年的俄国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力量是实实在在的,包括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还有不计其数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大多拥有武装,而且还由各种委员会和各级苏维埃组织起来,成了一股股拧成团的力量。
  而在莫斯科、基辅、敖德萨以及其他俄国大城市,情况也大致如此。数以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团结起来、武装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前线的情况也是一样,还没有逃亡的士兵也组成了无数个武装团体。而所有的这些团体,都有自己的意志。哪怕是布尔什维克,也要千方百计哄骗他们,让他们站在自己一边。
  所以在1917年的俄国,宣传和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比少数军事人员的果断行动更加重要!
  在1917年的俄国呆了三个多月,而且身处于布尔什维克革命活动中心的赫斯曼,是非常清楚这样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十月革命前,列宁和他的党,一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否则十月革命根本不会成功,彼得格勒和全俄那些拥有枪杆子的人民,根本不会被数量很少的布尔什维克吓倒,更不会给他们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统治整个俄罗斯。
  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只能说明布尔什维克在当时拥有广泛的民意。而之后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惨败,则说明民意在之后发生了改变——1917年到1918年间,俄国的民意变化的非常之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