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735

  不过在实行国家社会主义的德意志帝国,再大的土豪也豪不过赫斯曼大将。所以大将阁下一句话,他就只能带着自己的助手卡尔·伊尔比提斯——他是波罗的当地的德意志人,是BF-FK联合体(福克公司控股的飞机制造厂)的总工程师,也是福克D.31的副总设计师——乖乖到日本三菱公司飞机设计所所在的名古屋了。
  但是他对赫斯曼提出的“海航A型”战斗机的设计要求,还是颇有微词,认为远远不如他的得意之作——福克D.31。所以他才会经常和几个在德国留学、实习过的日本飞机设计师一起喝花酒发牢骚。
  “福克先生,‘十二试舰战’的要求非常高,似乎是想追求最佳的战斗性能啊。”
  长得很瘦很小,脑袋很长,戴着小圆眼睛的日本人堀越二郎曾经在BF-FK联合体实习过,和安东尼·福克认识。他现在是三菱公司的飞机设计师,刚刚接受了设计“十二试舰战”的任务。
  而这个“十二试舰战”的技术要求和德国的“海航A型”几乎完全一样。因此日本海军在和三菱公司的头头们研究之后,同意和德国共同研发——实际上日本三菱公司的设计师们正在为“十二试舰战”头疼呢。
  历史上设计出“零式”的堀越二郎看到“十二试舰战”的第一想法是:“想要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啊,做梦去吧!”
  “要求很高吗?”安东尼·福克喝了一大口淡而无味的日本清酒,哈哈一笑,“无非就是追求快速、格斗和大航程三个项目……其实不难弄啊。”
  “不难?”堀越二郎和几个同事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已经半醉的安东尼·福克——大师就是大师啊,喝醉了都能解决大家想破脑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然不难啦!”福克摇摇头,“这么低的要求只有我的内兄赫斯曼提得出来……”
  这个要求还低?几个日本人的嘴巴张得老大,看着面孔通红的福克。
  “首先,他对飞机的高空和低空性能都没有要求……实用高度是3000米-5000米。不需要考虑高海拔情况下的发动机效率下降,也不用太多考虑地面、水面火力的威胁。”
  “对,对,对……”
  几个日本鬼子连连点头,大师的想法果然高妙——不是想怎么达到要求,而是从不必满足什么要求开始琢磨!
  “其次,他对飞机的升级空间没有任何要求……这是很糊涂的,我的D.31有很大的升级空间,至少可以用10年啊!而这一款飞机不考虑升级,也就是说只需要在投入使用后2年到3年内保持先进性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减少很多为升级预留的重量和体积。”
  有道理!几个日本人又点点头。他们都见过福克D.31,又大又沉,不像战斗机倒像是轰炸机。如果不是拥有马力强劲的发动机,这架飞机的空战性能一定是个悲剧。原来福克先生是考虑到未来给飞机配备更加强大的发动机而这么设计的……
  也不知道福克D.31装上传说中带涡轮增压器的BMW700系列大马力发动机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不过一想到日本的飞机发动机,几个设计师就忍不住要叹气了——如果他们手里也有BMW700系列这样的发动机,那何至于被海军的要求搞得焦头烂额?
  “第三,这款飞机就是一款用于中空作战的空优飞机。不需要什么对地、对海的攻击能力。虽然你们的‘十二试舰战’提出要挂两个60公斤的炸弹,但是在海上那么小的炸弹有什么用?无非就是支援登陆,随便炸点什么吓唬人罢了……”
  安东尼·福克哼哼了几声:“所以这款飞机不需要考虑装甲防护,不需要考虑俯冲性能,不需要考虑高空性能,不需要考虑升级性能,因此它可以做得又轻又小,在轻和小的情况下再去追求灵活和高速。”
  又轻又小又灵活又快速……这不就是理想中的“十二试舰战”吗?
  “轻和小还容易做到,但是灵活和高速就很难两全了。”堀越二郎扶了扶眼镜,“目前航空界普遍认为飞机的速度和灵活性是很难两全的……”
  这是30年代的航空界的普遍看法,速度和缠斗很难两全,而主流的战斗机设计则追求“一击脱离”,就是打了就走,不是很追求飞机的格斗性能。
  “有什么不能两全的?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安东尼·福克从一个陪酒的日本女人手里接过日式的酒碟,又是一饮而尽。“灵活性嘛,无非就是转弯、爬升、翻跟头什么的……这是一架小而轻的飞机,小而轻本身就容易实现灵活性。如果再配上一款足够强劲的发动机,那么问题就是做出最佳的气动外形了。”
  方向已经有了!堀越二郎顿时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虽然真的要把飞机做出了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是有了方向之后,就知道该向什么地方努力了。
  只要把减重、气动外形和多装油料这三点做到极致,再有一款性能过得去的发动机,一架优秀的中空空优战斗机就能诞生了!
  而在历史上,这款飞机就是赫赫有名的零式舰载战斗机。而深知零式战斗机性能的赫斯曼非常清楚它的价值……它就是德国在二战初期最需要的“护航战斗机”!
  如果在历史上的二战初期,德国能拥有几百上千架零式,就能掩护他们的轰炸机深入英国,也能在地中海和北海上空横行,护卫用双发中型轰炸机改装的鱼雷攻击机群去打击英国海军舰队。甚至可以护卫有大西洋祸害之称的Fw200C侦察/巡逻机去大西洋上攻击英国商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或许将会大大不同了!
  ……
  赫斯曼的副官汉斯·斯派达尔中校快步走进了莫斯科德国大使馆中的一间办公室,赫斯曼正坐在办公桌后面看着大总参谋部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是德国政府同意和苏联展开缔结同盟条约谈判的。
  这是1935年就确定下来的事情,当时缔结了一个秘密条约,现在要把密约变成正式的同盟条约了。
  当然,正式缔约前还要进行很多次谈判。希特勒将派出新任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负责此事,同时,德国和意大利、日本也在积极磋商结盟事宜。
  “大将阁下。”汉斯·斯派达尔行了个抬手礼,然后将一份清单交给了赫斯曼,“这是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刚刚送来的。”
  “哦,我看看。”赫斯曼接过清单看了一眼,上面是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开出来的技术交换清单——他们想用德国“急需”的石油和有色金属换取技术。主要是航空和海军造船方面的技术。
  苏联人显然对他们的陆军装备比较放心,但是他们的航空和海军造船技术还是不过关。而且他们还巴望着一口吃成个胖子,特别是在海军大型水面舰艇领域。苏联人没有听从德国的建议,和德国一起开工建造3万吨级的战列舰,而是想要一步到位建造更加巨大的战舰。可是现在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第243章
苏联战列舰
  “三联406毫米/L50炮塔的全套技术;三联180毫米/L60副炮炮塔的全套技术;双联100毫米高射炮的全套技术;还要单台功率超过45000马力的蒸汽轮机技术和大型重油专烧锅炉的技术……”
  赫斯曼低声念着清单上面一条条罗列出来的要求,眉头却轻轻皱了起来,自言自语地道:“斯大林的胃口还真大啊,他这是想干什么?”
  “大将阁下,我们收到过情报,苏联人准备开工建造8艘排水量超过40000吨,拥有40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和18艘26000吨的重巡洋舰。”汉斯·斯派达尔说。
  “我记得这个。”赫斯曼笑着摇头,“苏联人根本没有设计这种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几年前就找我们帮忙,不过他们提出的要求太高,我们满足不了,我们提出的方案(就是俾斯麦级的方案)他们又认为太保守……然后他们仿佛找了意大利人。”
  “是意大利的安沙尔多公司。”汉斯·斯派达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在1936年7月完成了设计,设计代号是UP-41型战列舰。据说,这款战列舰就是意大利的‘利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改进型。标准排水量就高达42674吨,满载排水量46200吨!”
  “改进的太好,以至于造不出来了。”赫斯曼嘲讽地一笑,“斯大林就是心太急,而且喜欢蛮干……四万多吨,而且有三座三联406毫米主炮,哪里那么容易造?”
  汉斯·斯派达尔提醒说:“大将,船体、装甲、动力系统我们还是有办法的,F号战列舰和它差不多。”
  F号就是后来的“俾斯麦”号,1936年初就开工建造,预计将在1939年底前正式竣工。
  “可是F号也没有三联装的406毫米的大炮。”赫斯曼轻轻将文件丢在了桌子上。“它只有四座双联装主炮系统,如果苏联人要的话,倒可以给他们,或者由我们帮着重新设计成三联装炮塔。”
  赫斯曼是很想满足苏联人的要求的——可以用技术换到石油和有色金属啊!
  “大将,现在已经是1937年5月了。”汉斯·斯派达尔低声说,“现在造战列舰是不是有点晚了?”
  “晚吗?”赫斯曼轻声一笑,“现在开工,1940年底前应该可以基本完工,1941首舰就能服役了,1943年底前或许就能完成8艘战列舰和18艘重巡洋舰造舰计划,或许还能再造一些‘卡尔·马克思’级航空母舰。到时候苏联就会拥有非常强大的海军力量了……”
  赫斯曼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一味追求高技术和世界大战的原因,苏联人虽然设计了一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但是最终却没有造出一艘。
  不过在这个历史已经被改变的时空,苏联的战列舰计划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为苏联的工程师全程参与了“沙恩霍斯特”级的两艘战列舰的设计和建造,基本上“吃透”了这一级战列舰。
  但是斯大林对于“沙恩霍斯特”级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对该舰的火力不满——仅仅3座三联装280毫米口径主炮在斯大林看来不足以击败英国、美国和日本最强大的战列舰,要打败它们必须要400毫米以上的巨炮。
  根据意大利安沙尔多公司给出的方案,苏联新一代的战列舰将三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的主炮——火力超过了拥有四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的德国F级战列舰……
  副国防人民委员,工农红军海军司令费垃圾米尔·米特罗法诺维奇·奥尔洛夫在5月12日上午走进斯大林的办公楼,他看见驻西班牙军事顾问团的别尔津已经在那里了。
  “斯大林同志,别尔津同志。”奥尔洛夫向斯大林行了军礼,然后又和许多时候没有见过的别尔津打了招呼,然后向苏联的伟大领袖报告,“德国人同意向我们提供F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和副炮系统,还愿意向我们提供H级战列舰的双联装406毫米主炮系统。”
  H级战列舰和F级战列舰还有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一样,都是Z计划的一部分。根据计划,H级战列舰将在1938年底完成全部设计,在1939年7月前开工建造。
  虽然这一级战列舰的空载排水量将会超过55000吨,但是采用的主炮系统仍然比较保守,只是四座双联装403毫米大炮。
  “奥尔洛夫同志,你怎么看?”斯大林问话的时候,还在低头看着照片——是别尔津带来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国和意大利干涉军使用的飞机和坦克的照片。
  “斯大林同志。”奥尔洛夫说,“双联装406毫米主炮系统的技术是可以用来参考的,或许我们可以将其改进成三联装406毫米主炮……或者也可以请德国人帮忙。”
  意大利人给出的设计是三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要将之改成四座双联装406毫米主炮是很麻烦的。而且苏联的造船厂也没有建造这种级别的炮塔的经验,最好还是从德国进口。
  “1943年6月底前能完成4艘‘苏联’级吗?”
  斯大林的眼里露出一种阴暗激动的神情,很像猛兽出击前的眼色。
  “很显然,1943年6月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扬·卡尔洛维奇·别尔津心想:“但愿自己还能活到那个时候。”
  别尔津当然没有患上什么绝症。他刚刚在红军总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非常遗憾,他的身体很好,没有一点毛病。这意味着他不能以“害病等死”的名义隐退。而他所在的红军军事情报部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已经有很多人被捕,其中一些还是他的亲信……
  “如果按照目前的方案,我们有信心按计划完成4艘。”奥尔洛夫回答。
  “很好。”斯大林从手中一叠照片中抽出了一张,摆在了奥尔洛夫面前。“这是意大利的菲亚特G.50‘箭’式战斗机,是他们最新式的舰载机,只在西班牙露过一次面。”
  和另一个时空不同,这个时空墨索里尼有了两艘航空母舰——并不是他认为需要,而是苏联拥有了“列宁”号和“卡尔·马克思”号。
  既然斯大林有了航空母舰,那么墨索里尼就一定要有!
  不过意大利人并没有照抄苏联的“卡尔·马克思”号。墨索里尼的第一艘航母名叫“天鹰”号,第二艘名为“鹰雀”号,都是选择了一艘空载排水量超过20000吨的邮轮进行改装的,拆除上层建筑,形成了连续的飞行甲板。
  因为不是一开始就作为航母建造舰体,而且还装备了大量的火炮。所以这两艘航母的机库面积不是很大,舰载机数量偏少,在没有配备可折叠机翼舰载机的情况下,只有51架舰载机(其中15架是悬吊在机库顶上)。
  “到1943年6月,我们的舰载机性能要超过他们的。”斯大林顿了一下,看着奥尔洛夫,“到那时,黑海舰队应当是红海军的主力,需要配备‘卡尔·马克思’号航空母舰和4艘‘苏联’级和2艘新式重巡洋舰(实际上是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
  苏联要向南发展了!
  奥尔洛夫和别尔津顿时就明白了斯大林的设想。
  如果战争在1939年爆发,波兰肯定撑不了多久,在苏德夹击之下,最多捱到1939年底。但是英法不会那么快完蛋——因为苏联并不打算去和英法交战。
  这样德国和英法就会在西线打拉锯战,就好像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情况那样。
  而苏联则可以趁机继续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巩固西线的防御;还要在远东扩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等到英法德三国都筋疲力尽时——打上三四年,到1943年差不多也该筋疲力尽了——再大举南进,拿下土耳其,进军地中海……
  而意大利海军,很有可能是苏联南下地中海的最大障碍!
  所以苏联红海军要在黑海部署“卡尔·马克思”号和4艘“苏联”级2艘新式重巡洋舰。
  “斯大林同志,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奥尔洛夫在心里长出口气——他是乌克兰人!目前乌克兰人是“大清洗”的重点,不少乌克兰族的干部已经被枪毙了。所以奥尔洛夫这些日子天天提心吊胆,现在斯大林仿佛要委派重任给他,那么看起来在1943年6月前是可以安心过日子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