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735

  而德皇威廉的复辟,又被看成德意志军国主义复活的象征——实际上,德意志军国主义早就已经复活!
  所以就在赫斯曼等人驱车前往多伦庄园的同时,阿道夫·希特勒总理就只能憋着一肚子火,在威廉街77号的总理府内会见前来递交抗议照会的各国使节。
  “国际上对我将要前往波罗的的反应非常激烈,这会不会给帝国带去不必要的困扰?荷兰公主朱莉安娜几天前也曾来访,告知了英法比意等国向荷兰政府提出的建议——禁止我离开多伦。”
  在装潢得非常考究,但是豪华程度无法和柏林王城官邸、夏洛腾堡宫和波茨坦宫相比的多伦庄园内。赫斯曼见到了明显苍老,但仍然威风十足的威廉二世。
  在赫斯曼报告了准备将威廉送往塔林阿姆别阿宫居住后,威廉二世有些担心的说起了英法意比四国的反应。
  “陛下,荷兰王国不会限制您的自由。”赫斯曼回答说,“在前来多伦庄园前,我已经同荷兰女王及首相会面,告知他们德意志已经下定决心,迎回皇帝陛下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威廉二世再登皇位已经定局!而荷兰在对待威廉二世的问题上当了那么多年好人,事到临头再当恶人岂不是前功尽弃?
  赫斯曼接着又说:“而且,我德意志帝国的实力已经恢复,在工业和军备上足以抵御英法比之威胁。而意大利目前正忙于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绝不会干涉帝国内政。至于波兰,由于毕苏斯基病重,各派忙于内斗,根本无暇他顾。因此英法两国之抗议,并无实质威胁。陛下明日就可启程前往波罗的。”
  “关于复辟一事,目前又有多少把握?”威廉二世接着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德意志民间,对陛下复辟并无太大意见。”他这话的意思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见——不支持,也不反对。
  “目前的关键在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赫斯曼说。“只要取得他的支持,国会就能重新制定《帝国宪法》,陛下就能重登皇位了。”他顿了一下,压低了声音说,“而阿道夫·希特勒总理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在史塔西的支持下发展壮大的。只要您和希特勒总理在波罗的共和国就《帝国宪法》中限制君主权力的条款达成一致,他就会支持您。”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希特勒当然不甘心被束缚在内政上——实际上那正是纳粹党擅长的事情,纳粹党有办法牢牢控制议会,将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魏玛民主”变成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宪政独裁”——但带领德国成为欧洲霸主才是他的梦想。
  而赫斯曼则要通过一场军事演习告诉希特勒,他所了解的战争已经完全过时了。
  听了这番话,威廉二世顿时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冲着赫斯曼点点头,说:“伯爵,霍亨索伦王朝不会忘记你的忠诚和贡献!”
  ……
  “它真的很小,很小,不过我相信它能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
  这是威廉二世在阿姆斯特丹港登上“德意志”号装甲舰时所发出的感慨。
  “德意志”号是目前德国最强大的战舰,1929年2月开工,直到1933年4月才服役。除去海试的时间,建造这艘标准排水量11700吨的装甲舰整整花了将近4年时间。
  这固然是因为《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新建战舰吨位的限制,让负责建造的船厂伤透脑筋。但同时也说明已经十几年没有开工建造军用舰艇的德国,在军舰制造上的本事已经变得生疏了。
  而就在德皇威廉乘坐“德意志”号离开荷兰的当天,在阿姆斯特丹港内还有一艘体型庞大的钢铁巨舰——刚刚完成部分现代化改装,标准排水量接近42000吨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它真的很大!”
  在“德意志”号驶过停泊的“胡德”号时,威廉皇帝全副戎装,就站在“德意志”号的舰桥上,看着擦肩而过的巨舰,皇帝轻轻叹息道:“如果‘马肯森’号还在就好了。”
  “陛下,实际上‘马肯森’号打不过‘胡德’号,英国人的‘胡德’号拥有更大口径的主炮和更高的速度。”赫斯曼说话时脸色平静,一点都没有因为英国人的这个近乎示威的举动而恼火,反而称赞起了“胡德”号。
  “就1920年的技术水平而言,‘胡德’号的确是个奇迹。”他话锋一转,又说,“不过对1935年或是1940年的技术而言,‘胡德’号也是个过了时的东西。”
  “它过时了?”威廉皇帝扶着栏杆,抬头看着仿佛一座海上山岳一般的“胡德”号。
  “过时了!”赫斯曼说,“陛下,在大战结束的十几年中,技术已经飞速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革命的时代,任何用上一次大战中的经验去指导下一场战争的国家,都会遭遇到巨大的挫折。而这种技术进步,对德意志而言是最为有利的。”
  威廉皇帝眯起眼睛看着赫斯曼说:“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德意志的教育和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我们拥有欧洲最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赫斯曼信心十足地说,“所以我们可以比别的国家更快更好的利用新技术。而且,我们还拥有最英勇无畏的军人!”
  凡是了解二战历史的人,一定会被纳粹德国军人那种无畏的勇气,勇往直前,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精神所感染。不过真正让德意志军队在一段时间中所向无敌的,除了无畏和勇敢,还有德意志民族拥有的那种最适合工业化时代的素质——严谨、认真、注重规则、守纪律,还很聪明,而且教育水平还很高。
  所以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非常复杂的机械化战争模式,所以才能用相对落后的装备打出一次次奇迹般的胜利。
第208章
未来的统帅(四)
  波罗的共和国虽然不是过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但是踏上这块土地的威廉二世却惊奇地发现,自己仿佛一直在统治这个国家。
  当他在里加港走下“德意志”号的舷梯,然后坐上一辆迈巴赫豪华敞篷汽车,驶入里加市区的时候,他发现整座城市都在为他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皇帝万岁!德意志万岁!”
  街道两边,都是穿着节日盛装的里加市民,也有一些人是从外地赶来目睹皇帝陛下风采的。
  和德意志本土的情况不一样,波罗的共和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依然在推行“皇民化”教育。在波罗的共和国的历史和德语课本上,美化霍亨索伦王朝和威廉二世的内容随处可见。
  在里加市和波罗的共和国的其他城市里面,到处都是以霍亨索伦王朝的君主和名臣、名将命名的广场、街道、学校和医院。
  任何攻击和抹黑霍亨索伦王朝及君主的言行,依据波罗的的法律,都会受到相应处罚。而且很少有波罗的的民众会这么做——毕竟大部分波罗的德意志人都是威廉二世所实行政策的受益者。
  按照波罗的官方的宣传口径,波罗的人民的家园是威廉二世陛下帮助解放的,他们的土地也是皇帝陛下授予的。没有皇帝,就不会有波罗的的今天。
  而这差不多也是事实。拥有将近400万人口的波罗的共和国虽然拥有一些工业——比如飞机制造和船舶制造。但它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大约三十万个小型家庭农场才是波罗的共和国的经济基础。而这些小型家庭农场的主人,大多是从俄罗斯和波兰迁来的德意志人,他们是从波罗的政府那里无偿得到土地的。
  而且,在授予农场之后,波罗的政府也没有对这些家庭农场不管不顾,让它们自生自灭。德意志式的精细管理,在波罗的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种被称为“家庭农业合作化”的制度,已经在波罗的共和国实行了超过12年。
  这种制度在赫斯曼看来,是介于家庭农场和集体农庄之间的。据罗森堡说,这种制度是来源于俄国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聚居区——俄国农业历史上就有“合作化”和“公社化”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到了移民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俄罗斯犹太人同样受其影响,在移民巴勒斯坦后实行了“莫沙夫农业集体化”),他们也将一个个小型家庭农场组成了公社。
  后来,他们又将这种制度带到了波罗的共和国,而且还拥有了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科学管理”,形成了由政府扶植的多层次农业合作体系。
  最上层的是波罗的农业合作总社,往下是各省、县分社,最下面是一个个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公社——这是一个复杂而奇特的体系,农业公社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实体,类似于农业股份公司,需要自负盈亏。而“公社”之上的各级合作社则是非赢利性的农业服务机构,负责向“公社”提供技术支持、小额低息贷款、产品销售和采购(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较守规矩,不大会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运营下,波罗的共和国的这套农业合作化体系,在过去的12年中运行良好。让绝大部分的波罗的共和国公民获得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邻国波兰、苏联相比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种制度也让波罗的共和国成了个农产品输出大国,每年都要向德国输出至少130万吨粮食(占德国粮食进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制品、海产品、奶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富足且安稳的波罗的德意志农民,当然容易被他们的保皇党政府蒙蔽,糊里糊涂跟着一块儿保皇了——在欧洲,生活比较安稳的中小农场主往往是保守势力的象征,各国保皇派的基层就是这些人。而工人阶级和城市知识分子往往比较激进,闹革命的主力就是他们。希特勒能够搞定这些激进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也就能把德国团结起来,变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战争机器了。
  ……
  “总理先生,你看到了吗?400万波罗的人民都是拥护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复辟,否则他们不会支持波罗的和德国合并。”
  波罗的共和国的总统戈尔茨,和希特勒总理、赫斯曼步兵上将一起坐在另一辆迈巴赫大轿车里面。
  希特勒比德国皇帝早一天抵达波罗的,他不仅是为了迎接威廉二世而来,还是为了观摩“铁拳-1935”军事演习而来,同时还想和波罗的共和国总统戈尔茨讨论德国-波罗的合并问题。
  合并本来在1933年就会实行了,但是英法苏波四国先后表示反对,让合并一推再推。其中苏联的反对不必当真,斯大林已经在私下向赫斯曼表示过“不干涉”的意见。而在余下的英法波三国中,波兰的态度最让希特勒感到忧虑——在德国完成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之前,保持和波兰的关系是必须的。
  不过毕苏斯基身患肝癌,不久于世的消息让希特勒感到合并波罗的共和国的机会已经成熟。
  但是戈尔茨总统在这个时候又提出了“复辟霍亨索伦王朝”这个条件。
  “复辟王朝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说了就行的。”希特勒语调冷淡地说,“这需要全民公决!”
  希特勒同意将“恢复霍亨索伦王朝”这个议题交付全民投票,已经是很大的让步。
  不过投票并不容易通过,现在真正对复辟感兴趣的就是容克集团。而容克拥有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是他们的数量太少,能够掌握的选票就更少了。
  在如今的德国国会中,第一大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稳稳握有60%以上的多数。联合执政的“容克党”祖国人民党只有28%的席位——这是在取缔了社会民主党后举行补选后的结果。
  “总理,或许可以把同波罗的共和国合并和复辟王朝一起进行公投。”赫斯曼提议道。
  对民主选举的规则,他比戈尔茨通透多了——戈尔茨在波罗的实行的是军事独裁加开明民主。
  “两案合一当然容易通过。”希特勒说,“但是国家社会主义党的支持才是关键!”
  “如果帝国得以恢复。”赫斯曼缓缓地说,“当然需要制定新的宪法……我们需要一部可以为德意志赢得胜利的宪法!在皇帝和总理先生的领导下,德意志的上层和中下层将会真正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是无敌的!”
  “无敌的?”希特勒看了赫斯曼一眼,“路德维希,你对演习的结果很有信心嘛。”
  希特勒说的是代号为“铁拳-1935”的军事演习,将会在1935年5月1日开始,5月10日结束,为期一共10天。
  将会有超过13.5万德国、波罗的共和国官兵参加这场规模宏大的演习。演习的目的,则是为了检验“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正确与否。
  根据计划,这13.5万名官兵将会分成“蓝军”和“红军”。
  其中蓝军由一个临时组建的装甲军组成,包括德军的第一装甲师、第三摩托化步兵师和波罗的的第一摩托化步兵师——现在并非战时,哪怕是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高科技”部队,在人员上也不是完全齐备的,所以3个师合计只有4.5万人。
  另外,还有一个大队的Hs123对地支援飞机配属给蓝军使用。
  红军则由近9万名官兵组成,包括两个波罗的步兵师和四个德国步兵师。人数比蓝军多一倍,但是并没有配属任何空中力量。
  而在演习计划中,人少的蓝军将负责进攻,人多的红军则将在库尔兰半岛的南部部署一条长达100公里的防线。蓝军必须在10天之内,突破该防线,并且向北推进20公里以上,才算取得胜利。
  在希特勒看来,除非是作弊,否则蓝军顺利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等于零。不过赫斯曼真要弄虚作假,他也有信心可以发现。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时空1935年的希特勒,是肯定不会有现在这种想法的。因为在另一个时空,这位“下士”是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司令官,身边有一大堆高明的军事将领充当顾问,随时可以获得最新的关于军事技术发展的报告。凭着他的那点天才,是可以敏锐捕捉到军事革命的大方向的。
  但是在这个时空,他虽然也有军事副官,也有几个军事幕僚,可是层次和水平都不高,绝大部分还不是现役军官。大体上说,他还是一个文官政府的首脑,对专业军事问题的了解非常有限。
  “总理先生。”赫斯曼当然明白希特勒的心思,他笑道,“演习会在后天开始,明天您和皇帝陛下可以共同听取双方指挥官的作战方案报告。然后在5月1日当天,前往观摩蓝方的突破。”
  赫斯曼并不打算作弊,而且他还要让希特勒心服口服,认识到自己根本无力指挥战争。所以造假没有任何意义,虽然希特勒不懂机械化战争,但也不是没有上过战场的菜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