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634

  “能在东孟加拉推行吗?”朱济世又问。
  “没有问题,”芭伊不假思索地回答,“佛教本就是印度教的分支,所以印度教徒并不特别排斥佛教,特别是印度教的贱民更容易被佛教的平等思想所吸引。”
  “还有这事儿?”朱济世不懂佛,也不知道佛教和印度教的渊源。
  芭伊女王解释道:“那是2600年前的事情,天竺出现了和婆罗门教对立的沙门思潮,有诸多教派,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诸多沙门派别的创始人都是婆罗门教出身,因而被印度教徒视为是印度教分支。不过佛教的平等思想对统治者不利,所以最终没有能成为印度教的主流。”
  “如果朕这个统治者认为国卫改良的佛教应该成为东孟加拉和东辉的国教呢?”朱济世的语气还是淡淡的,不过说出来的话却是金口玉言,不容反对!
  
  第1511章
长治久安的烂摊子
  
  “太上皇要在东孟加拉兴佛,东孟加拉就是佛国!”
  芭伊女王的回答倒是干脆——佛教为什么败给印度教?除了经文太多,仪式太繁杂,清规戒律也多了一些之外,不就是因为不符合印度古代统治者的利益吗?而现在孟加拉王国还在朱济世的口袋里装着,只有听话的印度教土邦王公才能成为孟加拉王国的统治者,朱济世要他们去拜佛他们就得乖乖地拜,否则统治者就没得当,那时可就什么利益都没有了……
  “好的,好的,”朱济世满意地点点头,“那么孟加拉王国女王就是芭伊你了!”
  “妾身谢陛下隆恩!”芭伊女王自是喜出望外,连忙叩拜谢恩。虽然她本人对当不当王的没有多少执念,但是往日聚集在章西王府的追随者可是成千上万,虽然起义造反的时候一个个都腿软手软怕死得很。但是芭伊女王还是得想办法安排这些人啊!另外,她还有个养子就是现在的章西土王,那是她一手拉扯大的,总归要给他多谋些家业吧?
  “除了大兴佛教,孟加拉王国、东辉王国还有卫儿的爪哇王国还要同时推行儒学和经济改革。”朱济世冲芭伊招招手,让她回到原先的座位上。“大明将会派出经济专家和儒者帮助这些国家。”
  兴佛崇儒和发展经济是大中华帝国将要在孟加拉王国、东辉王国、大理王国、爪哇王国、阿拉干王国、吉大公国和丹纳沙林公国等原先不是华夏文明圈子里的国家推行的国策。
  兴佛崇儒当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洗脑,上述这些国家现在虽然是大中华诸国或是大中华属国,但实际上和华夏文明的关系并不近。现在如果不花功夫去洗脑,将来没准就是大中华的隐患。
  至于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也是必须的,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那里才能真正为大中华区贡献力量,否则就是大中华区的累赘。要是搞成后世欧猪五国那样,可就哭都哭不出来了。这也是朱济世将某些臣服于大明的国家当成属国而不是将之纳入大中华的原因——属国是大中华经济圈外,随时可以抛弃的国家!
  “卫儿,帮助爪哇王国的办法朕和你皇兄早就商量过好几回了,还让大明产业促进委员会制定了方案,到时还会派出官员协助。”朱济世对儿子朱国卫说道,“这些琐事你都不用担心,只管做好弘佛兴儒的事情就可以了。”
  这个话的意思就是爪哇国的大政还是要由大明派出的官员把持,朱国卫就是个橡皮图章,只能管宗教和教育(儒学教育)。
  朱济世说着话,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有些饿了,就随手拿起一个小小的肉包子塞进嘴里,又喝了两口鸡汤,才继续说道:“孟加拉王国的经济大明也是要过问的,东辉、大理、阿拉干、吉大和丹纳沙林还有南洋诸岛国的经济,大明朝廷也都是要搭把手的。”
  朱国卫和芭伊女王都没有异议。孟加拉王国和爪哇王国是大明的藩属,经济被大明控制是理所当然,就是大明派出总督也是应该的。至于其余诸夏小国虽然地位要高于大明藩属,但实际上还是从属于大明,在国家初创的时候由大明帮助管理也是理所当然。
  在大中华诸国当中,也就是东华、北华、南华、西华、新日本、日本、朝鲜、暹罗才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这些国家,要么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要么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现在或者将来的经济也容易搞好。特别是那些人少地多的“诸华”,无非就是怎么分蛋糕罢了,而且将要迁移过去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华人,都受过一定的教育,管理起来也相对容易。就算眼下的东华或许还有将来的南华存在经济上的困难,也用不着大明操心,直接发债券就行了,有那么大的地盘做保,谁也不担心它们还不了。
  所以让大明王朝商脑筋的反而不是“诸华”,而是南洋、中南半岛和南亚甚至是西亚还没有完全征服的诸夏国或属国。就在朱济世和朱国卫讨论佛经的时候,大明宣武皇帝已经吃完了晚饭,正在紫禁城里和首相潘祖荫商量这些让人头疼的难题。
  朱国雄叹了一口气,“说真的,当初打地盘的时候都挺高兴的,现在要管理那么一大堆烂摊子就只剩下头疼了。而且这些地盘又不是大明的,真不知道图个啥?”
  “皇上,其实这堆烂摊子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洋人治理的时候,那些地盘大多富得流油。”
  潘祖荫也有些牢骚话。这个“我们”其实是指大明太上皇帝,都是他一定要把南洋诸岛和马来半岛的土著迁走,再从别的地方移民过去。这么一折腾,把好端端的地盘都给毁了。
  “现在咱们搞得那叫长治久安,要不然几十年后南洋会有几亿土著的。”朱国雄皱眉想了想,顿时不寒而栗,“真要是那样,咱们的麻烦更大,那么多人是养还是不养?”
  潘祖荫摇摇头,“这个麻烦的确不能推到将来……只是眼下有的好头疼了。”
  “……至少要头疼20年!”朱国雄摇摇头,“迁移人口,建立政权,整理土地,吸引华人,发展产业,没有20年是不会有多少成效的。还好太上皇不打算再打下去了,否则就有更多的烂摊子要收拾了。”
  “那么说暂时不会和罗马开战了?”潘祖荫脸上顿时浮现出了喜色,在这场历时2年的世界大战中,大明国内日子最难过的就是他这位内阁左相了。维持战时经济的重担都压在他的肩膀上,而且潘祖荫的理财思路也比较保守,不是那种敢放开手脚印票子的主儿。过去的两年,他一直都在使劲浑身解数控制财政赤字。不过还是累积了超过50亿元的赤字,现在又因为南洋诸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南洋诸国经济复兴,和诸岛长期驻军(诸岛人口不可能全部迁走,由强制迁移引发的游击战争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看着又是个无底洞。如果再要准备和罗马的战争,他这个左相恐怕只有请辞一条出路了。
  “罗马应该是不会打了。”朱国雄沉着脸,“都快打出3个社会主义国家了,难道还想打出第4个、第5个不成?太上皇知道内阁的苦衷,宁愿30年后再打,也不愿意让战争继续了。”
  从军事角度出发,或许是挟大胜之威一路打下去为上。但是从经济、政治角度出发,如何消化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恢复战争给经济带来的创伤才是主要的。而且目前爆发在欧美的赤色革命浪潮也不容小觑,光是美、英、俄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够让人头疼的,要是把罗马东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帝国都打成了社会主义,朱国雄的皇帝宝座还能稳当?
  潘祖荫端起茶盏喝了一口,放下茶盏后又问朱国雄,“皇上,俄国那里还要干涉吗?西华王刚刚发了电报过来,说是已经有2个军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发,只是军费有所不足,希望我们能资助2000万元。”
  说着话,潘祖荫取出一份电报抄件递给了朱国雄。
  朱国雄瞟了一眼,“这个朱子轩(朱国轩)就知道找朕要钱!”他嘿的笑了一声,“上次让他出兵波斯已经给了3000万,现在又来要了。”
  其实朱国轩也是没有办法,西华虽然位列五华,但是经济却不很发达,比日本、朝鲜、暹罗这三个诸夏国都不如。而且又要长期负担巨额军费,财政一直入不敷出。如果不向大明要点钱,根本就承担不起出兵波斯和西伯利亚的军费。
  “皇上,如果不打算干涉俄国革命,就占点地盘的话,倒也用不着出那么多兵。”潘祖荫也不愿意给钱,2000万虽然不是大数目,但这仅仅是个开头,俄国内战才开始呢,没有两三年根本不会完,如果要干涉,2亿军费都能花出去!
  “给吧!俄国一定是要干涉的。”朱国雄叹了口气,“不仅要给朱子轩2000万,还要另外准备2000万和一批军火、物资给忠于亚历山德拉女皇的军队送去。我们不能让她被俄国民意党消灭,或者……落到罗马帝国手中!”
  不过一岁多的亚历山德拉女皇可是个宝,将来谁娶到她就可以合法染指俄罗斯帝国的皇位。如果她落到拿破仑四世手中,不排除罗马在将来和俄罗斯组成共君联盟!
  “这位俄国女皇的夫婿只能是朕的儿子!”朱国雄直截了当地告诉潘祖荫。朱国雄也有一大堆儿子,除了嫡长子朱邦世是太子爷,其他的皇子可都没有着落呢!
  “皇上,此事怕不容易办到吧?”潘祖荫摇摇头,“俄国女皇的婚姻在欧洲来说也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都会插手的。”
  朱国雄笑了笑,“朕可不打算把亚历山德拉再扶上彼得堡的皇位了,朕只想要一个占有部分西西伯利亚的西伯利亚女王当儿媳妇。”
  
  第1512章
民意党式的佛教
  
  当朱国雄第二天下午和内阁左相潘祖荫一块儿抵达温泉宫时,剃了个光头假装是和尚的朱国卫和留着个板寸头的真喇嘛达赖十一世都在那里,正在一块儿欣赏印度歌舞,献舞的当然不是芭伊女王本人,而是芭伊女王从印度带来的舞姬。假和尚和真喇嘛都看得津津有味,活脱脱就是俩浪荡僧。
  宣武皇帝的到来自然宣告了歌舞表演的结束,朱济世屏退舞姬,让侍女们准备了茶水、点心,就在欣赏歌舞的长乐殿内和朱国雄、潘祖荫说话。假和尚、真喇嘛还有兼管着太上御书房的玛丽亚太皇贵妃都被朱济世留下来坐陪。
  瞥了和尚、喇嘛一眼,朱国雄心道:太上皇怎么把他们留下来了?
  皇帝和太上皇之间的对话大多涉及国事,玛丽亚·克莱门蒂娜参与也就算了——这个女人一直在“妇人参政”,一开始让罗香梅忌惮的不行,朝廷里面也有些人颇有微词,不过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可是朱国卫和达赖喇嘛留下来算怎么回事儿?难道今天太上皇想探讨佛法?
  朱国雄正疑惑的时候,朱济世已经开口了,“玛丽亚,把《如来真经》给皇上还有潘左相看看。”
  如来真经?朱国雄和潘祖荫互相对视一眼,今天什么状况?太上皇帝居然一开口就是佛经?
  “太上皇,这是大日如来真经?”潘祖荫是信佛的,甚至能背诵不少佛经,其中就包括俗称《大日如来真经》的七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不过现在他手上拿着的文稿上的经文他却从来没有见过,而且看着也不像是佛经……
  “这不是《大日如来真经》,而是《如来真经》。”朱济世笑着一指假和尚朱国卫,“这是国卫在那烂陀寺悟道所得,达赖喇嘛又帮着修饰了一番。”
  ‘这真是那烂陀寺悟的道?怎么看着有点像是在耶路撒冷悟道的……’潘祖荫心里这样想着。
  “潘相,你是精通释儒道三教的,你看能不能再往《如来真经》里加一点儒学的道理?”
  潘祖荫面露难色,这部《如来真经》明显是“伪经”,他要是帮着一起作伪,天上的神佛不知道会不会降罪?
  朱国雄知道自己老丈人的心思,忙开口替他解围道:“父皇,潘左相事务繁忙,恐怕无暇参悟佛理,不如就由儿臣代劳吧,儿臣也是懂儒家道理的。”
  潘祖荫松了口气——这等亵渎神佛的事情,还是让身负天命的天子去做吧。
  “那就麻烦雄儿了。这部《如来真经》将来是要广传于印度和南洋的,佛教将来也要多出一个大宗,朕打算为其命名如来真宗。”
  这个……太上皇帝怎么和朱国卫一起发疯了?
  朱国雄和潘祖荫互相看看,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爪哇王国卫将会剃度出家,成为如来真宗开山之祖,法号真如法王。”朱济世只稍稍一顿,立即又往下说道,“那烂陀寺也将再兴于世,印度、孟加拉、东辉、爪哇、金州、锡兰、吉大、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将各建一座那烂陀寺。其中爪哇那烂陀寺将成为如来真宗总本山,其余各那烂陀寺将是如来真宗大本山。”
  “总本山?”朱国雄愣了愣,方才想起“本山制”是日本王国和新日本王国的寺庙管理制度,每一个教派都有一个本山负责管理下属的寺庙。
  “如来真宗将会引入‘本山制’,爪哇总本山是一宗之首脑,除了直辖爪哇教区之外,还负责领导整个宗门。8处大本山全都从属总本山,各自负责一个大教区。大本山(总本山)下再设立本山负责一中教区,本山之下则是末寺,负责一小教区。整个如来真宗,都必须服从爪哇总本山,下级寺庙必须服从上级寺庙,各级僧众必须以真如法王马首是瞻!”
  ‘这是佛教还是民意党!?’朱国雄在心里嘀咕。
  ——这就是民意党式的佛教!
  朱济世对于佛教在教派斗争中败于印度教、真神教有着更加透彻的认识。繁琐的宗教礼仪和经文,不利于统治者的平等思想并不是最致命的弱点。佛教最大的弱点其实是无组织、无纪律!整个佛教就是一盘散沙。而佛教的对手真神教和基督教的组织却相对严密,真神教有哈里发,基督教有教宗、牧首。一盘散沙的佛教遇上有组织、有纪律的真神教,不败才有鬼呢。
  如果想要用如来真宗去同真神教和印度教争夺地盘,那么如来真宗就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体系和纪律——“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是必须的!只有将如来真宗变成民意党一样的斗争机器,才能完成抗衡真神教,同时传播中华文化和儒学思想这两个艰巨的任务。
  不过这样一个组织起来的强大佛教教派对于大明朝廷和大中华诸国的王廷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威胁。对此,朱济世早就有了安排。
  “第一代真如法王将会颁布法旨,除了东辉、金州、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四座大本山所辖地域之外,如来真宗不得在大中华诸国领土之上开设寺庙。大中华帝国议会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对宗教活动加以限制。”
  如来真宗就是一个辅助大中华扩张的佛教派别,朱济世可不想让这个教派在大中华帝国内部发展得太过强大——强大的宗教,无论宣扬的是什么教义,都会成为禁锢人民思想的牢笼。所以宗教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大而不强,如同西方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教派一样,虽然信众颇多,但是没有了罗马公教那样强大而严密的组织。
  实际上中国的儒学也和西方的基督教新教一样,相信的人不少,但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儒教教派体系——如果将中国的儒教看成一个宗教教派的话,那么它的教主就是皇帝,各级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就是高级神职人员,没有官身但是拥有举人、秀才功名的士子则是中下级神职人员,还有一些没有功名在身的私塾先生应该算编外神职人员。
  不过儒教并没有真的打出宗教旗号,而是以学派的面目出现的。因而儒教是可以同别的宗教结合在一起——除了极度排斥异己的真神教。
  而朱济世预备在南洋、印度推广的如来真宗非但不会排斥儒学,而且还会和儒学相辅相成——以佛治心,以儒治人一直是朱济世同化南洋政策的核心。之所以要佛儒并用,其实和儒家的大道理对普罗大众没有多少吸引力有关。基督、真神有天堂有地狱,佛家除了天堂(极乐世界)地狱之外还有往生轮回——这都是虚无缥缈的好处,好像是开空头支票,能不能兑现只有天知道。
  而儒学是“修今生”的,求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天子堂”肯定没有天堂大,能容纳的儒家精英实在有限。大部分研习儒家经典的儒生,终其一生连个举人都考不中,当个秀才挤进士绅阶级的大门已经不容易了。如果是大户高门的秀才,倒是能结交士林养成人望,然后把持地方分润税赋,保住一门富贵。可要出身小门小户,哪怕中了秀才也是个穷酸。
  因此儒学的“传教”能力根本不能和基督教、真神教和佛教相比。要不然中原大地也不会被外来宗教一再侵入了。所以朱济世知道不能让儒学直接去和真神教、印度教打擂台,只能佛儒并用。
  首先将儒家的道理融入如来真宗的佛理。所以《如来真经》中的佛理是允许僧众结婚生子的,同时还提倡让没有传宗接代任务的儿子(长子以外)和女儿出家侍奉佛祖,反对独子出家,还提出僧侣也需尽孝道的理论。
  而后,朱济世和朱国卫还计划招募一批儒僧——既懂佛理又通儒学,用他们作为如来真宗的核心。这是推广如来真宗的关键!朱济世的计划是不拘一格,广选良材。因为如来真宗的佛理简单,高级僧侣又不必戒色戒荤,而且待遇优厚,还可以孝敬父母,其实和做官没有什么区别,想来可以吸引到一些不在乎有没有头发的“儒士”和别的宗派的和尚尼姑加入。不过挑选什么样的人,又要如何加以训练,还是需要仔细琢磨的。
  之后就是依托如来真宗的寺庙开设学校书院,传授《如来真经》、儒家经典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其实这就是基督教教会学校的翻版,对南洋、印度的土著少年儿童用如来真宗的佛理和儒家思想进行洗脑,同时再传授一些实学以方便其中的佼佼者进一步求学或出任官职。
  而在开设寺庙学校之后的,当然是建立起以儒为主,以佛为辅,再兼以实学的科举体系,以选拔南洋、印度土著子弟中的精英担任官员。当然,类似的科举取才也会在僧侣中展开,便于低级僧侣晋升到高级僧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6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