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634

  而朱皇帝在中国搞“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很现实的。一是为了保持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工业化这种事情是不大可能完成的,那种一边打着内战一边就把工业化给办了的例子,在现实当中是不会有的。
  二是为了替工业化筹集足够的资金。只要研究一下大明帝国这些年来的进出口情况就知道了。支撑大明工业化的资金并不是朱皇帝在欧洲创立的济世行的收入,济世行只是为朱济世的事业提供了一点启动资金罢了。包括A油炸药、硫化橡胶、海洛因、K卡因、黄连素在内的一大堆专利,并没有为朱济世换来多少财富。
  真正支持大明工业化的恰恰是农业!这些年来,大明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如生丝、生胶、茶叶、黄连、大豆、猪鬃、桐油、棕榈油、咖啡、香料等等。在1853年度,这些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一亿五千万英镑!而同期,大明帝国的进口,也差不多是一亿五千万英镑。如果没有这么多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大明每年就要承受一亿五千万英镑,也就是四亿五千万银元的逆差,国内的通货早就紧缩得一塌糊涂了,经济想不崩溃也难——历史上日本工业化的初期就因为没有多少出口拳头产品,造成了大量金银的尽流出和纸币贬值。
  虽然,现在东北的集体农庄除了大豆之外,并不直接生成用于出口的农产品。但是没有东北的粮食,大明的东南沿海和南洋的粮食供应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宽松,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用于出口型经济作物的生产了。
  欧文说完了话,恩格斯又像变戏法一样掏出了另一份文件,递给朱济世道:“陛下,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给了我们一次加强经济管理和进一步推动集体化农业发展的机会。如果我们想尽快地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国家就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同时还要有一个强大的集体化农业做为后盾。这是我和欧文先生、斯克佩尔先生还有罗德里格斯先生讨论之后,拟定的一个经济改革方案。”
  原来这才是恩格斯把皇室财团的董事们都带来北京的原因。
  “经济改革方案?”朱济世接过文件,翻看起来。
  “主要加强对重要的出口农作物的扶植和管理,一方面加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方面通过这些经济作物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恩格斯道。
  恩格斯制定的计划当然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而这种社会主义就体现在发展集体农庄上面。
  首先是要将集体农庄的模式从东北推广到南洋和东南沿海!
  当然不是要全面铺开,而是将目标指向几个特定行业。如生丝、生胶、棕榈油、茶叶等重要出口农作物的生产。
  先利用眼下的战争局面,对中国的重要出口产品进行管制,每个重要出口产品都设立一个政府指导的大型贸易商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出口垄断。然后再利用这些大型贸易商会来整合这些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者,力争建立起一大批生产生丝、生胶、棕榈油、黄连、茶叶的集体农庄,以提高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和集中度,以便引进和开发各种新技术,保持这些产业的强大国际竞争力。
  其次当然是将各大商行从这些农产品出口上获取的巨额利润中的一部分,引导到不怎么赚钱的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说起来真让人汗颜,虽然这些年大明的工业化已经开始起步了,但是并没有多少投资是投在重工业上的。
  这几年,由旧式商人和大地主演变而来的大明资本家们,倒是开了无数的机器碾米厂、面粉厂、酿酒厂、织布厂、纺纱厂、陶瓷厂、刷子厂、榨油厂、火柴厂、家具厂、漆器厂、卷烟厂,哦,还有造小木船的造船厂,和造马车的车厂。但是投资重工业企业并不多,虽然造枪铸炮的工厂也有不少,但都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就是替兰芳行打下手罢了。
  唯二两家可以算得上是重工业企业的,也就是朱济世自己的兰芳行和南洋行。前者是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厂,其实也没有多少产量,不过二三十万吨铁,几万吨钢罢了。后者能够建造铁甲舰和蒸汽帆船(不过蒸汽机主要依赖进口,国产的很少)。而且这两家重工业企业的利润一直都不怎么理想,时不时还要亏点老本——没有办法,搞重工业的投入实在太大,而且还要高薪聘请大量的外国技术人员,还要花钱培训大批的中国工人,这成本自然是高居不下,而产品太贵了又卖不出去。因为大部分重工业产品的买家,就是手头很不宽裕的朝廷和中国铁路公司。
  既然连兰芳行和南洋行这样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搞重工业都不来钱,也就可以想象国内的普通资本家们为什么不肯把银子往重工业投了。所以,发展重工业的任务,也只有朱济世自己接过来了。但是皇室财团的钱虽然多,但也不是大风吹来的。所以现在有必要为任务艰巨的重工业建设,开辟更多的财路了。
  看完了恩格斯和欧文拟定的计划,朱济世沉默了一会儿,“唔,其实朕本来请弗里德里希和梅耶过来是想商量对黄连出口进行管制的问题,没想到你们提出了这么一个宏大的计划……”
  “我想,这是大明实现工业化所必需的。”恩格斯道,“如果完全让市场和私人资本去做,这条道路或许要走上100年!”
  
  第781章
工业化的支柱
  
  对1854年的大明帝国来说,工业化不能完全依靠刚刚起步的民族资本家,更加不能指望外资。因而只能利用国家和朱家王朝的力量推动工业化了,而工业化的积累,除了祖上的那点老本,就只有从农业中攫取了。好在眼下的大明帝国拥有几种附加值非常高的经济作物,用不着如历史上那样出口粮食套取外汇了。
  所以,恩格斯现在提出这一套“王朝社会主义”加集体农庄的办法,的确符合目前的情况,有成功的可能性。不过,朱济世还是打算征求更多的意见。
  朱济世扭过头看着汇丰银行的首席大班,“斯克佩尔,你看呢?”
  “陛下,我不明白您为什么那么急于推动工业化?”斯克佩尔显然不赞成恩格斯的计划,“而且,我更不明白您为什么要在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投资建设一家钢铁厂?这显然不是一笔很有前途的买卖。”
  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南方唯一有条件开始钢铁厂的地方,那里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朱济世很早就指示在美国有投资的济世行在美国南方寻找投资钢铁厂的机会,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朱济世很想告诉斯科佩尔,等到美国南北战争开打的时候,你这个南方佬就知道一家钢铁厂的价值了,对美国南方人民来说,它比一亿亩棉花田都重要!
  “当然。”朱济世皱皱眉道,“这是一笔长期的投资,朕很看好美国的未来!”他又看看玛丽亚,“亲爱的,你觉得恩格斯先生的计划可行吗?”
  玛丽亚·克莱门蒂娜笑道:“当然了,拿破仑三世也在大力发展法国的重工业,因为法兰西帝国不能只有香水、葡萄酒和珠宝首饰。”
  朱济世点点头,又问道:“梅耶,启文,你们俩觉得怎么样?”
  “陛下,我觉得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步子太大。”梅耶·布隆施泰因道,“贸然对大明所有的重要出口产品实行管制是有风险的,很可能引起英法的不满。不如选择其中几个进行管控,比如黄连、茶叶、橡胶、棕榈油。”
  朱济世插话道:“可以加上丝绸和茶叶的,绝大部分洋商并不直接向丝农、茶农收货,有一个进出口商会其实也是方便他们做生意。另外,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这几年增加很快,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法国的生丝产业发展也很快,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我想,生丝进出口商会还应是一个促进中国丝和丝绸工业发展的商会。还应该设立丝绸研究所,派人去法国学习新丝织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促进机器缫丝厂的发展,培养新蚕种和新技术,设立检疫站。同时在江南和闽粤地区,优先扶植一批养蚕业的集体农庄,大规模地生产无病蚕种出售给其他蚕农。而且,还要在北京附近的皇室土地上开办从事桑树种植的集体农庄。”
  说起这些年法国蚕丝业的发展,其实和朱济世是有很大关系的!就是因为他提前开创出了细菌学,才让法国科学家发现了几种危害到蚕宝宝的病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无病蚕种这个概念,从而让法国的养蚕业摆脱了疫病的侵害。我们的朱大皇帝很担心未来的法国养蚕业将会打败中国养蚕业,要知道这生丝出口可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生丝贸易的总金额,占到了大明本土出口总额的30%以上!同兰芳的橡胶一起,是整个帝国的两大出口支柱。可万万不能倒了。
  朱济世并不知道,历史上法国的养蚕业虽然有技术优势,但并没有做大。真正终究中国养蚕业优势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生丝进口国,其国内的生丝产量不到500吨。而在短短四十年后的1909年,日本养蚕业就打败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这个工业国最大的出口产品都是生丝。可以说,日本的工业化资金来源,除了剥削中国就是出口生丝了!
  “除了生丝,生胶和棕榈油也是咱们大明万万不可失去的出口支柱。而且兰芳大公国已经占领了婆罗洲90%以上的土地,有足够的土地来发展橡胶园和棕榈园。的确可以将集体农庄的生产模式引入到兰芳,用于扩大生胶和棕榈油的生产。”
  “好吧,那就首先建立生丝商会、生胶商会、棕榈油商会,茶叶商会,黄连商会,不仅控制出口,还要负责促进产业发展。重点是生丝、生胶和棕榈油。”恩格斯帮着朱皇帝做了下总结,“而促进这三个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建立相关的集体农庄。同时,还要引导从事相关商品出口的私人商行将一部分的利润投入重工业。可以在皇室财团之外,再成立一个新的财团,作为吸收这些投资的工具。”
  “唔,就叫中华兴业财团吧。”朱济世点了点头道。
  大明保皇会会长刘鹏在今日的“董事会”上没有说话。在会议结束后,朱皇帝安排恩格斯等人去清漪园休息,却将刘鹏单独留了下来,和自己还有玛丽亚·克莱门蒂娜一起用午膳。
  “慕文,刚才开董事会的时候,你一直皱着眉头,有心事吗?”侍女们在阿莱德莱的指挥下一个个上菜的时候,朱济世就拉着刘鹏和玛丽亚在一旁的客厅中喝茶。
  刘鹏微微摇头,吐口气道:“皇上,此乃与民争利。”
  听到刘鹏的话,朱济世苦笑了一声:“这利不争不行啊!皇室财团去年的纯利是5600万银元,属于朕的份额有4200万。可是现金分红不过2100万,扣掉利息税还有1995万,其中995万拨给了皇室教育集团,朕所得不过1000万。再加上兰芳大公国的150万年金,朝鲜王国的30万年金,朕这个皇帝一年的现金收入就是1180万。其中皇室的日常花销就占了180万,宫殿、陵寝的营建维护费用每年要开支220万。眼下在草原军团服役的四万多日本武士都算是淑宫和横藩家臣,他们的薪俸和赏赐都是朕自掏腰包,在战时一年至少要花500万。每年祭祖和祭祀天地还有给蒙古王公、西藏活佛的赏赐合计不下100万。最后就剩下130万,还要给工商促进会80万,给墨西哥基金会50万。慕文,你说朕要是不与民争利,还有银子推动工业化吗?”
  皇上也会哭穷了!刘鹏用眼角偷瞄了一下玛丽亚·克莱门蒂娜,这个女人的收入怕是不下700万吧?
  “皇上,臣就怕朝中和民间会有非议。”刘鹏停了一会儿,“而且现在做出口生意的,不止华商,还有洋商。”
  “朕又不是要通吃,只想分润一些,搞个《战时产业促进法》如何?用战争需要的名义,先把黄连、生胶、生丝、棕榈油、茶叶等五个行业的出口管制起来。”
  刘鹏思索了一下,“可是管制这五样产品的出口理由何在呢?”
  朱济世道:“黄连是重要的药材,不能让俄国人得到。生胶可以用来生产车轮、输血袋、输血管、医疗手套,也是蒸汽机密封圈的材料,重要程度不亚于黄连,也不能让俄国人获得。棕榈油则是生产润滑油的原料,对机器工业极为重要,是战略物资。而生丝……是生产炸药和火药包的主要原料。至于茶叶,呃,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是草原作战行军的必需品。”
  对于生丝和茶叶的出口管制理由还真是够奇葩的。
  “那还得加上钢铁、火药、炸药、洋枪和大炮等军用物资吧?这样看着才有像是战时管制啊。”刘鹏提醒道。他知道朱济世现在为什么要和他讨论这个《战时产业促进法》了,那是想让立宪议会自己提出通过这个法案,然后恳请皇帝批准。省得民间有人议论他与民争利。
  “唔,好的。钢铁、火药、炸药、洋枪和大炮这些军用物资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由陆军部负责发放。”
  
  第782章
各取所需
  
  “皇上,这么多的商会由谁来管啊?”
  圆明园,勤政亲贤殿内,左宗棠一脸疑惑地看着朱济世。
  “当然是由朕这个皇帝来管了。”朱济世笑道:“左相,你尽管放心,这些个商会只管商不涉政,参加商会的商行仍然要遵守我大明律法,依法经营纳税。”
  “可是促进产业、引导资本投入重工业似乎该是内阁和各地方政府的职责。”左宗棠道:“而且根据《战时产业促进法》,从事黄连、生胶、生丝、棕榈油、茶叶出口贸易的商家,都必须强制入会,凡是不入会的商家将会失去经营出口的资格。”
  这个左大丞相的确不好糊弄,不过为了使这个法案在立宪议会顺利过关,朱济世还是得和左宗棠商量好了。他正色道:“左相,这个法案是暂时的,等到明俄战争结束,就会立即取消。在战时对经济特别是进出口进行管控是国际上的惯例,在拿破仑战争时,拿破仑皇帝一共颁布过四个旨在封锁英国的赦令。如今我们要打败俄国,也必须对经济进行一定的管制,这个就是总体战。”
  “总体战?”左宗棠看着一本正经的皇帝,半晌才道:“真的有这种战法吗?”
  “当然了!”朱济世道:“总体战就是要动员全国军民的力量用于作战,昔日战国时期的秦国实行的就是总体战。”
  左宗棠思索了一下,“但是秦国的总体战是由国家控制的,不是由秦王个人控制的。”
  老左也不是傻瓜,怎么会看不出皇室财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简直都快成了影子政府了呢?如果再接着《战时产业促进法》控制了大明的出口,将来内阁不仅要看皇上的脸色,搞不好还得看皇室财团总经理的脸色呢!
  “左相想让内阁控制这些商会?”
  “正该如此。”
  朱济世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绝对不成,内阁的文官哪里懂产业?”
  这是事实,大明现在几个大宗出口产品中的生胶、棕榈油和黄连就是朱皇帝发展起来的。剩下的几个,则是上千年的积淀,和内阁文官们没有什么关系。
  “那更得让内阁参与,这样内阁的文官才好跟着皇上学习啊。”左宗棠也言之凿凿,“臣知道,论起发展产业,皇上的本事是全世界第一,臣等万万不如。所以,内阁官员都想拜皇上为师,学习产业促进之经验。不如就将工商促进会改为产业促进总会。让郑王和刘慕文做正副会长,再选派一些年轻官员充任干事如何?”
  “郑洪?他的右丞相兼殖民地大臣还当不当?”
  “产业促进涉及国之根本,郑王哪里还有空管内阁和殖民地事务?不如由郑王专任产业促进之责吧。”
  这是要把郑洪从右丞相的位子上踢走!朱济世不由咂了咂嘴。这大概就是左宗棠支持《战时产业促进法》的条件吧?
  “那右相给谁来当?”
  “臣举荐大学士府首席大学士骆秉章。”左宗棠道。
  左宗棠和骆秉章当然极其投缘的。而且骆秉章不是个主意很大的人,在朝中也无党无派可依,如果当了右丞相一定不会对左宗棠有所制肘。
  “殖民地事务大臣呢?”
  “臣举兼绥远巡抚苗沛霖。他是中原豪强,熟知中原民风,现在官府动员移民的重点地区就是中原。”
  听到这个人选,朱济世沉默半晌,才道:“苗沛霖倒是能做事情的……动员移民的事情,他是很拿手的。只是他肯放弃绥远的地盘入朝吗?”
  左宗棠微微点头,然后道:“皇上是真心要用他,他是聪明人,如何会不知道?他不肯放手那点军队,无非是因为早年起兵之时行事狠辣,仇敌颇多,而且还同太平天国和满清都有过些交集。皇上只要待之以诚,他是肯入朝为皇上所用的。”
  朱济世想了半晌,然后笑道:“那就选苗沛霖的女儿或是孙女当太子侧妃,再让他推荐新任绥远巡抚吧。”
  “若如此,绥远隐患将迎刃而解矣。”左宗棠道,“皇上,臣再推荐鄂国公当首席大学士,胡林翼任湖北巡抚。”
  鄂国公就是常大淳,常妃的爷爷,常玉春的后人。在湖南巡抚和湖北巡抚任上干了快六年了,是时候挪个窝了。而胡林翼在铁路督办衙门上的差事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功劳苦劳都有不少,升任湖北巡抚也是酬功同时又扩大了湘湖派的势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6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