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634

  
  “卓……卓静远,你说渤海公,他……他要造反?”
  眼见冬去春来,蒙古草原的积雪开始融化,从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蒙古诸部选出来的“美女”都陆续抵达了库伦,在库伦呆了一冬的曾国藩已经准备南下复命了。就在这时,他在北京时候的老相识卓秉恬忽然请他过府一叙,还说有机密事情商量,曾国藩到后,也又屏退左右,然后就告诉他这么一个惊人的消息!
  “涤生,我是素知你心怀忠义,不得已才附逆降贼的……如今朱逆倒行逆施,南朝百姓民不聊生,眼见就要天下大乱,我大清恢复有望,你还不赶紧弃暗投明?”
  卓秉恬沉声对曾国藩道。他和曾国藩不同,一直跟在奕欣身边,没有当贰臣的不光彩记录,所以在这里一本正经劝曾国藩再回到大清一边。
  “静翁啊!你你你……你莫不是在和曾某开玩笑?说得好好的要自请撤藩,怎么就要造反……”
  曾国藩一听这话,先生摔了个茶碗,然后就猛地跳了起来,抬着胳膊手指着卓秉恬气急败坏地道,“奕欣疯了,一定是疯了,静翁啊,奕欣年幼无知不知道明军厉害,你可得劝他回头是岸,这个返,可造不得啊!”
  “怎么是造反!大清才是天下正朔!”卓秉恬沉声言道,脸上已经露出了不快的表情。他可不会承认大明是天下正朔的,至于奕欣向大明称臣,受封渤海公什么的,不过是大清朝能屈能伸,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好东山再起而已。至于自请撤藩什么的,根本就是蒙骗朱济世的小计,没想到这个大明天子还真的上当了,真是愚蠢至极!
  “愚蠢!愚蠢至极!”饶是曾国藩这样的大儒,现在也沉不住气,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踱起了步子。“奕欣以为靠他的那点兵还能复得了大清?那是痴人说梦,就是个迷梦……静远,你知道吗,如今大明光是在东北一地就有可战之士五六十万,俱是洋枪洋炮!”
  “怎么可能?且不说五六十万兵怎么养,就是五十万条洋枪也不可能啊,朱济世哪儿搞那么多洋枪去?”卓秉恬不屑地道,“涤生,你言过其实了。”
  “言过其实?你以为大明天子和道光皇帝一样糊涂,买杆洋枪要二三十大洋?人家鼓励民间自办工厂,光是佛山一镇就有枪厂数十家,每家年产洋枪都有数万条,每条褐贝斯枪索价不过5元!50万条洋枪不过250万,朱皇帝如何拿不出来?”
  其实前装滑膛枪就是个作坊造的东西,英国的褐贝斯是1720年的老枪,都130年历史了,能有多先进?就算是贝色麦来复枪也没多少难度,佛山的那些小厂都能制造。难弄的是后膛击针枪,就是兰芳行的大厂里面的成品合格率也不高。不是气密性不行,就是撞针不合格——就是合格使用寿命也不长。
  “那也不怕。”卓秉恬笑道,“就算有50万洋枪兵也是不怕的,漠北草原从来就不的步兵的天下,我大清有数万精骑就足够周旋了。”
  奕欣在退往漠北之后可没有放松军队,而且还根据漠北蒙古的地形特点,将原先步兵为主的八旗新军改成了骑兵为主,还裁汰了一些上了年纪或是不足岁的兵丁,保持着一支五万人的常备军,其中步、炮兵约两万,骑兵马队多达三万,算得上是漠北草原上最强大的骑兵力量。
  “周旋?”曾国藩冷笑,“大概是准备周旋到西伯利亚去吧?”
  “就是去西伯利亚,也比去应天强!”卓秉恬认真地看着曾国藩,“涤生,你真相信朱济世会厚待皇上吗?”
  曾国藩一怔,细细一想,似乎也有道理,蹙眉道:“几十万旗人都去西伯利亚么?”
  卓秉恬苦笑:“和你实说了吧,若上天还没有抛弃大清,现在是大清复起的机会了。若天命真的不在大清这边了,你我就预备埋骨俄罗斯吧。”
  这倒是大实话,大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想要恢复真是有些困难,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是个迷梦。就连奕欣、卓秉恬都知道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去应天当寓公还是太危险了——亡国之君的日子历来都是很难过的,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赐下毒酒白菱要了性命?奕欣和卓秉恬都是熟读史书的,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怎么还有我啊!”曾国藩急道,“静翁,我可是好心好意到蒙古来想救六阿哥和几十万旗人的,你们可不能这样害我啊……”
  卓秉恬有些鄙夷地斜视着曾国藩,“涤生,要是皇上到应天后被朱逆一杯毒酒赐死了怎么办?”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就是“你曾国藩替朱逆除了大患,怎么都该有个郡公的前程吧?”
  “涤生,你可愿写信给曾沅甫劝他弃暗投明?”
  “卓静远,你想要我曾家灭族不成?”曾国藩白了一眼。“奕欣是不是已经调集了精兵包围我的监国衙门了?”
  “何止是监国衙门?四大汗部的王府,哲布尊丹巴的黄庙都已经围上了,涤生,你就安心在我府里呆着吧。”
  曾国藩吐了口气,一屁股稳稳坐在了椅子上:“那我就不怕了……奕欣这么个搞法是收服不了四大汗王的,没有他们配合,这漠北蒙古就不是大清的地头。还有,麻烦静翁回去和奕欣说一声,我曾国藩生是明臣,死亦明鬼,现在我要以死明志,我要绝食!”
  这个时候,外面已经响起了零星的枪声,不一会儿就密集地响成了一片,这个时空的满清残余势力,终于开始反扑了!
  ……
  就在奕欣策划发动“库伦事变”的同时,青海西宁城中,正上演着一场登基称帝的大戏。这回的主角是奕欣的四哥,爱新觉罗·奕詝。
  奕詝的这场登基大典是去年春天就开始筹备了。和奕欣随时预备跑路的盘算不同,奕詝没有打算跑去俄罗斯当寓公,所以还在登基之前命人在西宁城中给自己修建了个缩小版的紫禁城,作为自己的皇宫。
  在修建皇宫的同时,他还在柴达木和青海蒙古诸部汗王会盟,自称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蒙古可汗)。随后又遣僧格林沁统帅青海蒙古诸部大军进驻西藏。西藏本来就有满清的驻藏大臣穆腾额带领清兵驻防,虽然只有区区2000(乾隆时代开始的定额)人,不过还是足够压制西藏地方。因而僧格林沁入藏并未遭到任何抵抗,基本属于和平接管。
  拿下西藏之后,奕詝又着手扩编回八旗,由于太平天国在陕西和甘陕部分地区实行的强制推行拜上帝教信仰的错误,一部分不愿意改宗的地方宗族背井离乡,逃往河西和青海,多被奕詝收留,编入了他的八旗兵。使其实力大增,麾下兵力扩充到了近16万。1852年春,俄罗斯帝国援助的一批军火和军事顾问也抵达了西宁。
  西宁皇宫养心殿上,刚刚接受了群臣叩拜的奕詝挥动着手中一张单子,大笑着道:“好!好!好!如今大清手中可算是兵强马壮了,光是朕麾下就有16万八旗劲旅!恭王爷麾下还有10万精锐!这可不是原来北京城里养出来的弱兵,而是在漠北、青海的草原上摔打出来的精锐,还有俄国顾问手把手的教,朕就不相信打不过太平天国,打不过朱明!”
  
  第637章
拔苗保苗
  
  光复五年春,刚刚稳定下来的大明江山,忽然又变得风雨飘摇起来。倒不是因为奕詝、奕欣这对贼心不死的活宝弟兄。这个时代还不是后世的民国,造反叛变的时候都要发一通通电,弄得天下无人不知,有时候还会打一阵“电报战”,用通电骂街。眼下还木有那么好的通讯条件,电报什么的,库伦和西宁的人们别说用了,连见都没见过。所以他们造反的事情,应天方面一连好几个月都不知道,直到当年夏季才晓得奕欣造反,到秋季的时候才知道大清朝又回来了!
  而在春季,真正搅动人心的却是报纸。报纸这个东西应该算是朱济世自己带到中国的。他在香港办的《大公报》当年就是一份强烈鼓动反清的革命刊物。虽然知道报纸宣传的厉害,但是朱皇帝并没有在占据广东之后采取严厉的新闻管制,而是允许一定限度的新闻自由。迁都应天之后,又在颁布的《钦定大明宪法》中明文规定了新闻自由的尺度——不得反对皇帝,不得危害大明国家安全,皇帝有权下谕实现新闻管制。稍后,朱济世又在鸿儒院下设立了新闻司,专门负责新闻审查。他怎么做倒不是在效仿西方的新闻自由,而是为了获得一个不完全受官僚控制的了解各地情况的通道,眼下的大明到处都是封建官僚,如果再实行严格的新闻管控,皇帝早晚被蒙蔽成瞎子聋子。
  不过在随后的两年中,大明新闻界一直没有给朱皇帝和官府找什么麻烦,甚至歌功颂德的内容占了报纸的主要篇幅——那些大清调教出来的儒生士大夫即使当了报纸编辑,还是非常小心翼翼的。直到敢于仗义执言的《清流报》的出现,大明报界才开始不断试探朝廷舆论管制的底线,试着批评起了朝廷的某些政策法规。当然,以《清流报》为代表的一批“批评派”报纸主要的标靶,还是大明腐败黑暗的官场,毕竟好皇帝被贪官蒙蔽的故事早就入了人心。
  到了光复5年春,随着一批上京请愿的山西名流抵达应天,向朱济世递上了“请调苗党离晋行晋人治晋折”,山西巡抚兼提督凤台郡公苗沛霖这个贪官兼军阀便在一夜之间成了舆论风口浪尖的人物了。
  包括《清流报》、《士子报》、《正气报》、《士林通讯》一大批自命清流,在读书人中间颇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开始大谈唐季藩镇之祸,或隐喻,或暗指,都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苗沛霖指为大明第一藩镇。《清流报》评论员白雨先生更是强烈呼吁苗沛霖向奕欣学习,自请入朝。
  “皇上,臣这次也不帮苗雨三说话了,他的事情做得是有些过了。不但死抓着苗家军不放,还让七八万淮人官兵全都入籍山西,摆明是要继续把持山西地方……”
  应天玛丽亚堡,将苗沛霖推荐给朱济世的军师罗则南身子埋在会客厅的真皮沙发里,皱眉如此说道。朝廷上下都知道他和苗沛霖关系很好,如果是贪污腐败之类的“小事”,他绝对帮苗沛霖说话。但是藩镇什么的,可是历朝历代皇帝老子最忌惮的。这个苗沛霖,的确有些不知进退了。
  而左宗棠和郑洪两位相爷,也都不停点头,似乎在附和罗泽南。且不说左宗棠怎么看藩镇,那郑洪可是大明复国第一功臣,曾经几次外放掌兵,每次办完事都老老实实把兵权交还,然后入朝做官。一个老粗都知道这个道理,苗沛霖居然不晓得。而且现在同样行过军管的四川、河南、山东、北直、云南、贵州、广西等七省,都已经实现了军政分离。地方官的任命权已经回到了朝廷,军官不再兼任地方督抚,地方的巡抚同样不掌兵。只有苗沛霖还是军政一把抓,而且还没有一点放手的意思。
  朱皇帝哪里晓得,历史上的苗沛霖其实就是这么个人,不仅爱权如命,还有一个反复无常的毛病,在太平天国和大清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弄了个身败名裂。不过在这个时空,苗沛霖倒一直是大明忠臣,虽然喜欢揽权,但绝对没有生过什么贰心。
  而在山西士绅请愿反苗的同时,苗沛霖的折子也递了上来,内容不是自请入朝或是要求解除兵权,而是揭发山西士绅图谋不轨,勾结渤海国,企图造反。还拿出晋商走私AN油炸药、军用火药、精钢等管制物品,卖给渤海国和太平天国恭顺王的确凿证据——据说是山西蔚字票号的毛鸿翙出首揭发的罪行。言之凿凿,倒也不似作伪。
  朱济世捏起苗沛霖的折子,在手里掂量了一下,然后又甩在了茶几上面:“苗沛霖所奏不法晋商种种罪恶,卿等以为如何?”
  他这一问,左宗棠、郑洪、罗泽南三人同时点头,他们都认为晋商当中败类颇多。毕竟八大皇商的前车之鉴就在那里,而且山西士绅领袖祁寯藻、徐继畲还在为奕詝效力。晋商又从蒙古的贸易线路上获益颇丰。他们同奕欣、奕詝有些来往一点也不奇怪。
  郑洪哼哼一笑:“皇上,我看他们两边都不是什么好人,奸商和奸臣在狗咬狗。”
  左宗棠点头道:“此事根底说来也不繁杂,就是一山难容二虎,而这二虎,都不是朝廷想要的。”
  “苗沛霖和那帮奸商是不一样的。”朱济世忽然打断道,“朕还是信任他的,晋商走私案可以交给他查处。”
  这句话让左宗棠等三人一愣,让苗沛霖去整晋商?这不是让老鼠去管米缸嘛!这帮山西老坑的家底还不让姓苗的给掏空了!
  朱济世继续道:“凤台郡公都54岁了,还在为国操劳,真是难能可贵,朕又怎好亏待功臣呢?那帮山西士绅竟想离间朕和苗卿君臣,实在可恶。而且我大明宪法明文规定,臣民有迁徙自由,淮人入籍山西是完全合法的,他们上书反对,完全是无理取闹。朕要驳回他们的请愿。”
  “不过苗沛霖如今的所为,的确不是保全之道,如果换成别的猜忌心重的君王,还不趁机整治他一番?轻则削夺官爵,重则首领不保……朕不希望功臣受宵小构陷,但是三人成虎的道理苗沛霖也该知道。”
  三个大明重臣已经明白了,皇帝老子是想让苗沛霖在山西的士绅奸商身上捞一把,然后急流勇退啊。这一手虽然不是光明正大,但是也算对得起功臣,至于那些不法晋商,完全是咎由自取。
  “军师,你走一趟山西,把朕的意思和苗沛霖说清楚,问问他整治完山西士绅豪商以后,他是想当山西巡抚还是想继续督军。如果还想在战场上搏个王爵出来,那就该准备进军甘陕了。”
  朱济世的话才说完,左宗棠忽道:“皇上,苗兵已经不大堪用,若要进兵西北,还是宜用大明精锐。”
  “苗兵不堪用了?”朱济世有些不解,苗沛霖的军队虽然不是朱明嫡系,但是在地方军中还算强悍,到底是打败过太平军精锐的。
  郑洪接过话题道:“苗兵终究不是新式陆军,军官都是淮北豪强,军兴数年,他们的腰包里都揣满了银子,是到了该享福的时候了,谁还肯打仗,现在最好能够遣散苗军,让苗雨三做山西巡抚吧。”
  “原来如此,军师,那就规劝一下苗沛霖吧。”朱济世点点头,心道,“只怕苗沛霖不愿意放弃兵权,这个老儿一直都以为自己用兵如神的。”
  
  第638章
你追我赶
  
  “快,快,让马车再快一些!”
  长江北岸,沿着大运河修筑的一条自南向北的官道上,四匹骏马正拉着一辆黑色四轮马车疾驰而过。
  马车里面并排坐在两位乘客,其中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人却嫌车子跑得太慢了,不停高声催促。此人留两憋八字胡,一身锦袍,双目迥然有神,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人,他乃是太谷曹家第19代掌门人曹凤翔。
  “轶千兄,用得着这么急吗?这马车都快飞起来了。”坐在曹凤翔身边的正是领衔这次晋绅请愿的山西籍前清举人赵洪猷,他已经被颠了一路,骨头都快散了架了。
  “能不急吗!脑袋就要没有了!”曹凤翔咬咬牙道。
  他们太谷曹家发迹于前明和清朝相交之际,先祖曹三喜在辽东经商,后随清兵入关,为清兵提供军事物资,由此发家。不过曹三喜的身家和影响力还赶不上八大皇商,所以并未列入《逆贼传》,但是大明朝这边,肯定是个极不受欢迎的人物。因而曹家在东北(东北是太古曹家经营的重点)的商号,在明军复辽之后被全部没收。曹家在东北的族人,也都被划入汉军旗籍,战后作为俘虏罚做苦役,两年半下来,已经有四分之一不堪劳苦而去世了。
  此次曹凤翔跟着晋绅请愿团一起南下应天府,除了正经的请愿之外,还在四下活动,想要在大明朝廷中找到新的靠山,以便让曹家的事业可以在新朝安然无恙发展下去。
  在大把银元开路之下,曹凤翔还真找到一些门路,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人物,都是一些秘书官、副官之类能够把话往上递的角色,甚至还搭上了玛丽亚·克莱门蒂娜的心腹女官阿莱德莱。可就在事情看似要有转机的时候,那些大明的贪官污吏们突然转了性子,将所收的礼物统统返还!和满清官员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曹凤翔当时就意识到情况不妙,随后朱皇帝又正式驳回了山西士绅的请愿折子。作为“皇帝喉舌”的《大公报》上还一连几日登出了“八大皇商”卖国求荣的故事,还暗指这样的商人现在仍然存在!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曹凤翔如何还看不清形势?朱皇帝是要拿晋商开刀杀给全天下那些蠢蠢欲动的士绅豪强们看啊!
  “轶千兄,真有那么严重?”赵洪猷还是不大相信,“不至于吧……皇上真要动你我,你我能离开应天府城?”
  “当然不是在应天动咱们了!”曹凤翔苦苦一笑,“咱们到应天是代表山西士绅请愿,他怎么好动我们?”
  “那你这是……”
  “可皇帝也不会放过咱们山西人的,他是让苗沛霖来当这把杀人的刀子!”
  赵洪猷怔了一下,他和祁宿藻本是想用一个请愿给朱济世收拾苗藩的借口,让朱苗狗咬狗的。现在怎么变成山西士绅去和苗沛霖咬了呢?这苗沛霖可不是什么讲道理的主,要是落在他手里还不如落在锦衣卫手中呢!想到这里他不禁就打了一个寒颤。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苗沛霖是藩镇啊!他一个皇上居然不担心藩镇作乱……”
  曹凤翔闻言就是一声叹息:“还没有想明白?现在皇帝老子要斗的就是士绅!天下士绅都对他的新政不满,他早就想杀鸡儆猴啦!咱们山西这次正好跳出来,不拿咱们当鸡,还能拿谁?”
  “那……那可如何是好?”赵洪猷几乎瘫软在座位上了,他不过是个八股文章考出来的举人,遇到这等事情如何不六神无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6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