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校对)第2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5/634

  “弗里德里希,你来说说看,我该如何将这些人引到正路上去?”
  朱济世笑吟吟看着眼前这个恩大神,这些日子他一边担任着应天济世大学的教授,一边在考察江南的农村,研究中国农村问题。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是想将天下士绅的财力引向工商,同时还想让汉地过多的人丁移往东北、南洋吧?”
  看出来了,眼光还不错,到底是大神……
  朱济世笑着点点头,他站起身从一旁的酒柜里面取出一瓶1825年的香槟酒,给自己和恩格斯都倒上了一杯。
  “弗里德里希,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干,而且还那么急吗?”朱济世将酒杯递给了恩格斯,“我想你知道答案是什么吗?”
  恩格斯接过酒杯品了一口,笑道:“是杜特酒?口味很不错啊。”他顿了下,“杰森,我想你现在正面临一道很难解的数学题吧?”
  朱济世苦笑了起来:“是的,非常非常难解,千分之八到百分之一,甚至有可能达到百分之一点二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而基数是四万万,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后会是多少?”
  “八亿?十亿?或者……更多一些吧?”恩格斯轻轻转动手中的酒杯,“这不仅是道数学题,还是个社会科学题。这几年医学的进步很快啊!”
  “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朱济世喝了一大口香槟酒,“弗里德里希,你说我能不着急吗?现在中国的四万万多一点的人口已经吃不大饱了,如果未来五十年达到八万万……上帝啊!那将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八万万人在21世纪的中国看起来不多,但是在1900年如果就达到这个数字的话……
  朱济世在研究了1849年、1850年两年广州府、应天府的户口统计资料后,顿时就有些寝食难安了。随着和平岁月的到来,大明的人口似乎将要迎来一个爆炸式增长了!
  即使朱济世的历史知识并不丰富,他也知道连绵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战争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口损失。而这个时空,由于他的蝴蝶效应,不计其数本来应该死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人们活了下来,正在为大明的未来繁衍人口。
  而粮食的生产……眼下没有转基因技术,没有高产杂交农作物,没有足够多的化肥,也没有足够的农药,恐怕50年后也不会有。毕竟50年后也只是1900年罢了。靠朱济世一个穿越客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让中国农业达到1980年的水平,这不仅仅是几个金手指发明能解决的,而是整个人类的工业文明的进步速度跟不上。
  毕竟朱济世只是一个后世穿越来的医生,不是一台储存了人类全部工业和科技文明的超级计算机!
  “人口在未来50年很有可能增加一倍!但是粮食产量要增加一倍的难度很大,即使增加了一倍,恐怕也无法让八万万国民感到满意!”朱济世的语气已经放沉,“弗里德里希,你现在知道我面临多大的挑战吧?如果我不能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个难题,我建立的王朝很可能会在我死后崩溃。所以,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都是非常宝贵的,工业、农业和移民还有开拓领土一样都不能拉下。可是我的臣民却慢悠悠的一点也不着急,根本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第589章
均赋、移民、悌让
  
  松江府,川沙县。
  朱皇帝和恩大神的对话仍然继续,虽然双方的目标并不一定相同,但是都认为过多的人口的确是个扎手的难题。
  恩格斯淡淡地道:“但是对于人类,光是教诲引导还不够,有些人是需要逼一下的。”
  朱皇帝点点头,当然要逼了!人都是逼出来的,要是让这帮士绅继续舒舒服服的压迫贫下中农,他们干嘛要走工商兴业的路子?同样的,如果朱皇帝想点办法让大明的贫下中农日子再好过一些……比如搞个减租减息什么的,可以让他们勉强糊个口,他们肯万里迢迢去开拓新的家园?中国的老农民要是有这个劲头,新大陆、澳大利亚早没有白人什么事了!
  恩格斯道:“我以为杰森你目前要逼的是两类人,一是坐拥土地而不知经营的士绅;二是无寸土可立足或只剩下小片土地,家业日衰又无力回天的农人。”
  这个话出自恩大神之口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佃户贫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只有当他们失去最后的生产资料,只剩下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之后,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啊!
  恩大神侃侃道:“我所说的士绅,就是世家豪门,本来不屑经营土地,财富也非来自农业生产,而是做官贪污所得。持有田土不过是因为没有其它既能稳当得利,又不必伤脑筋的生意可做而已。而且这些持有大片田土的士绅又不甘于只坐收薄租,于是便把脑筋动到了田赋国税上面。往往勾结胥吏官员,把持田税,巧立种种名目,苛收横索,故而你们中国人才有官吏如饿虎出林,绅衿如毒蛇发动之说。
  而无寸土可立足之或只剩下小片土地农人就是所谓的佃户贫农,虽然值得同情的人,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却是应该被淘汰出局的经营者,因为中国乡间的农业生产主力并不是这些佃户贫农,而是拥有一定财力和经营头脑的大户。”
  恩大神所说的大户,其实就是中农、富农和中小地主——种地是一门需要将头脑、体力还有吃苦精神结合在一起的生意。既然是生意,就有失败者和成功者!而以士绅为代表的官僚地主不是种地这门生意当中正常参与者,因而对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没有丝毫益处。而佃户贫农是种地这门生意的失败者!在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意失败者要么去自杀,要么沦为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绝不可能继续把亏本买卖年复一年的经营下去。
  可是在眼下的大明,由于士绅这个不正常的农业经营参与者的存在,造成农业资源不能集中到真正有能力的经营者手中,而是让士绅出租给了根本没有经营能力的“失败者”,士绅又将本应由他们自己承担的税赋转嫁给了善于经营农业的中农、富农和中小地主,从而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将数以亿计的贫农佃户束缚在几亩薄田上,最后变成一颗注定要摧毁整个士绅阶级的超级炸弹。
  所以要发展大明内地的农业生产力,就必须将士绅和贫农佃户同时清出局,而留下最有竞争力的中富农和中小地主,未来的农场主、农业资本家只能从他们当中产生。
  当然这样事情只能发生在走资本主义康庄大道的强国,被淘汰下来的贫农佃户可以通过工商业的发展或开拓殖民地来消化。如果中国还是沿着原有的轨迹发展成了半殖民地,当然就没有办法通过对外扩张消化这些过剩人口,最后也就只能走上一条社会革命的道路了。
  恩格斯接着说道:“杰森,我的第一个办法是将田赋改为土地税,不再区分上田、中田、下田,也不管这些农田用来种植什么样的作物,都按照统一的税率和标准收取税赋。据我所知,现在的士绅阶级大多将自己的上田变为了中田、下田,而将别人的中田、下田变成了上田。因而将一个合理的税收办法变成了不合理,所以政府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拿出一个最容易操作但是不合理的税收方法。”
  朱济世闻言微微叹了口气,他忽然有了一种无力感,自己这个皇帝好像在和整个官僚系统斗智似的。
  “嗯,这倒是一个办法!那些没有背景的农户本来就在按照较高的标准收税,如果制定一个一刀切的税率对他们肯定是有利的。而士绅……他们会不会又想出什么坏主意?弗里德里希,真不知道普鲁士陛下会不会像朕一样整天和自己的官僚较劲儿?”
  “那倒不至于,普鲁士君王的麻烦来源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恩大神点了一支古巴雪茄,抽了一口笑吟吟地道。“杰森,我想你将来肯定也会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头疼的。”
  “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吧,不过眼下……除了调整税收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朱皇帝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觉悟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没有西方的同行那么喜好斗争和民主什么的。
  “当然有办法了,不过比较危险。”恩格斯吐了口烟,笑道,“我发现你的政府在救灾问题上有着超乎想象的高效率,去年对长江流域水灾和中原饥荒的救助,就超过欧洲某个列强。”
  这个列强就是大英帝国,在爱尔兰遭遇饥荒的时候,英国政府的反应极为迟钝,甚至还不如土耳其帝国的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捐出了一万英镑,在遭到英国政府的反对(因为捐款数量超过了小胖子女王维多利亚),又暗中派出三艘装满食物的船只前往爱尔兰。
  “杰森,根据我和济世大学政学系的几位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乡绅也在救灾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中国,农民遇到灾荒之时都有一个被称为吃大户的习俗。而士绅阶级则只能很不情愿的拿出他们心爱的粮食来喂饱成千上万聚集而来的灾民,这个时候士绅对农民的控制力是最薄弱的……我想他们一定恨不得所有来吃大户的农民都滚去南洋和东北吧?”
  恩格斯这一番讲述,让朱济世一声长叹:“我怎么就忘记了呢?若是少救一点灾,大概可以多招募到几十万人去东北吧?”
  恩格斯笑了:“据我所知……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后每遇灾害,政府就采取移民代赈的办法,东北和南洋的殖民地一定会很快被填满的。”
  “另外,杰森,你有没有听说过长子继承制?”恩格斯又道,“我想中国人不愿意离开家乡可能同析产继承制有关……每一个儿子都能得到一小块土地,同时也被这份小小的家业给束缚住了。而在欧洲,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家产,剩下的儿子只能出去闯荡一番了。”
  “长子继承制……”朱济世当然知道这个制度,他的老朋友罗伯特·丘吉尔就因为不是长子,所以没有布伦海姆宫的产权,也无法继承丘吉尔家族的巨额财产。
  “析产制度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两千多年,早就深入人心了。”朱济世皱眉道。其实他倒是很想在中国实行长子继承制的,但是民间财产继承的问题根本不是他这个皇帝发一道谕旨就可以解决的。
  “那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嘛。”恩格斯笑了笑道,“比如可以给农家当中自愿放弃继承权的儿子在东北授田,当然不是立即给予产权,而是要以集体农庄的形式运作20年,然后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
  
  第590章
交通大建设
  
  “这倒是个办法……”朱济世沉吟着道,“不过每户农家只能得到一次机会仅限一子,而且这个法令的有效期只有10年。还要起一个好听的名称,就叫《悌让授田法》。”
  悌的意思就敬爱兄长,让的意思则是让出家业继承权,加在一起就是给因为敬爱兄长而让出家产继承权的弟弟授予田地。这个法听上去是很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儒家将孝和悌并列为实行“仁”的根本条件。不过用“悌”的名义,把一票“好弟弟”从父母身边骗到东北那旮旯去,好像也不是仁君所为吧?
  在听取了恩格斯大神提出的三个办法之后,朱皇帝又趁热打铁,把左宗棠和郑洪这两个丞相从应天府招到了川沙行宫。
  “左相,郑相,你们觉得《均赋法》、《移民代赈法》和《悌让授田法》等三法可以颁布施行吗?”
  左宗棠和郑洪两人对视了一眼,郑洪当然是皇上说什么是什么了,连忙表态道:“臣以为三法完全可行,《均赋法》统一田赋征收标准于中下之间,对大部分的农户来说是降低了税赋的。《移民代赈法》也不错,灾年出流民,与其让他们四下流动,还不如将他们引去东北。至于《悌让授田法》更是千古未有的良法,一定会让万民称颂的。”
  朱济世点点头,心说自己这么英明的皇上理由被万民称颂,郑洪说的是实话。
  左宗棠则皱眉思索了半晌,才道:“皇上,臣以为《均赋法》实行之后,可能会让少数下下之田抛荒……”
  原本的田土划分有上上到下下一共九个级别,非常复杂。朱济世上台之后就让人简化为上中下三级,便于收税。现在又将所有的田赋收取标准定为中下,的确会造成部分下田、下中田和下下田抛荒。
  朱济世也皱起了眉头,还没有说话,郑洪就先开口道:“左相,你说的也不尽然。其实田土的上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能善积肥料,兴修水利,也是可以把下田改造成上田的。按照原来的收税办法,改造成了上田就要多缴税,农民岂不是白辛苦?那样谁还出资出力经营土地?另外,许多下田、下下田都是些很难种的梯田、盐碱地和石头地,撂荒了也无妨。”
  左宗棠一想也对,点点头又道:“看来《均赋法》还是可行的,就是让一些士绅吃点小亏。不过《移民代赈法》和《悌让授田法》就有些……皇上,咱们有那么多的田吗?”
  “有啊。”朱济世笑了笑,“东北空旷着呢,估计8亿亩土地都能垦出来,兰芳的土地也很多,总面积相当于两个广东,好好开垦的话1亿亩总是有的。另外红河省总有两三千万亩土地吧?”
  朱皇帝说的东北耕地面积当然是包括历史上被俄罗斯强占的外东北土地的,在后世,中国的东三省加上东北部分的内蒙古一共有近5亿亩土地,而割让出去的外东北并没有怎么开发,耕地面积在五六千万亩左右,如果充分开发的话,3亿亩土地应该是有的。即使按照人均(每个农民,包括妇女和孩子)15亩计算,也能够安置五千多万农民,加上东北的城市人口,应该有七千五百万人在未来的三十年内前往东北生活的,平均到每年至少要移民200万。
  往南洋和美洲的移民最好也能达到这个数字。另外,将来平定西北,开拓中亚之后,往新疆和中亚的移民工程也会及时跟进,未来三十年中或许还会有数以千万计的汉地人口迁往西北、中亚。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复合增长,中国的汉地,在未来三十年后人口数量应该会比当下的水平减少数千万人,维持在3.5亿人左右,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率也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估计将有1亿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如此农村人口将会下降到2.5亿左右,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可以达到5亩以上。虽然不至于富裕,但是生活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了。
  “左相,郑相,还有一事朕想同你们说一下,国家应该有一个修建全国铁路网的计划。粤汉铁路、京汉铁路、应沪铁路、津浦铁路、京津铁路、北辽铁路、徐洛铁路的建设计划都应该尽快确定下来。力争在15年内修建起一个覆盖东部和东北主要大城市的铁路网,使大明铁路的运营总里程超过两万里!”
  大明的铁路修建起步很早,早在朱济世夺取广州之后就拉开序幕了,其中又经历了一些波折,不过现在已经大致上了正轨,但是步伐并不是太快。因为大明的钢铁工业的发展始终跟不上工业化的脚步。直到不久前兰芳行的大班贝色麦写信来向朱济世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他已经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炼钢的办法。
  贝色麦在信中写道:“我的发明是:如果把空气或氧气吹到足够数量的铁水中,那么它会引起液态金属的强烈燃烧,并维持和升高温度,使金属在不用燃料的情况下保持液态,并除去碳(部分)……为此我们选用了来自印度、琼州、韶州、辽阳等地的铁矿石进行试验,发现来自印度和辽阳的部分铁矿石在使用吹氧法进行冶炼之后,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钢。而且他地方的铁矿石则只能炼出低品质的钢材,至于原因我们正在寻找。另外我们计了一台1米多高、内部衬有耐火砖的转炉,并附加了一台强力鼓风机,我管它叫贝色麦转炉,并且进行了试验,效果非常不错。所以我们准备在辽阳兴建大型钢铁工厂,使用当地的优质铁矿进行冶炼,这很可能将是世界上单厂钢产量最大成本最低的工厂……”
  朱皇帝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告诉他,利用吹氧法去除铁矿石中的碳原子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去除磷和硫,因此贝色麦用磷硫含量较高的铁矿进行的试验才会失败。来自印度和辽阳(南芬露天铁矿)的部分矿石应该是磷硫双零的优质矿石。不过铁水脱磷的办法并不困难,可以用碳酸钙给铁水脱磷。朱皇帝准备把这个原理告诉贝色麦,让他去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法。相信大明的钢产量将会在未来的十年内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高质量铁轨的供应量也将大增。因此现在是时候开始大建铁路了。
  “除了铁路,官道的配套建设也须要加快,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使用硬质路面,争取形成一个以铁路为主干,以官道、水路为支线的交通网,涵盖东北和东部的所有省份。”
  要发财先修路的道理朱皇帝当然听说过了,而且计划中的大移民也是需要交通网络相配合的。
  这个时代中国内陆的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所以在水网密集或是沿江靠海的地区,工商业往往较为发达,现在输出移民较多的省份,也都是沿海、沿江省份。如北方的山东、北直,南方的沿江五省和浙、闽、粤三省。
  至于官道虽然也密布全国,但是运输量却不大,主要还是用于军队调动的。现在朱济世打算花个几十年时间建立一个和水路交通网连接在一起的铁路、公路网络,将中国的东部和东北地区连成一片。这样不仅可以方便人口的流动,还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对一个统一市场的形成应该也是极有益处的。
  不过一想到要达成这个目标所需花费的时间,朱大皇帝就忍不住叹息了一声: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大明帝国建设起帝国主义美好家园的那一日了!怪不得某朝太祖要搞什么大飞跃,大概也是等不及慢慢种地了吧?再想想一帮子总是掉链子的封建官僚,这治天下,果然是比打天下更困难啊!
  
  第591章
争的就是生存空间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要一边打天下一边治天下,当然是最难的。朱皇帝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想要把天下治理好了再去大肆扩张是不行的。因为现在大明汉地的人口已经接近土地所能承载的极限!如果不想尽办法扩张拓地,想要维持内部的稳定都会变得困难,哪里还有向外开拓的精力?
  “皇上,这一次杜文秀在越南打得的确有些幸苦。因为眼下的越南阮朝正处于国力鼎盛时期,阮朝的第二代君主阮福晈乃是一代明君,在位21年,是西元1820年即位,继位之后就效仿我中华,以儒学治国,励精图治,使国力达到鼎盛。此外,还对征服真腊、哀牢,使越南疆域达到有史以来之最大。在西元1839年时,阮福晈还废除了清廷赐予的国号,改称为大南,自称为大南明命皇帝。在这位明命皇帝死后,阮朝的国力有所衰弱,但是比起朝鲜国还是要强大许多的……”
  大明皇家陆军的副总参谋长钟子良一脸苍白地在“大明”号三级战列舰的船舱里面,很尽职的和朱济世解说着越南的局势。正如其所言,杜文秀部在越北地区打得幸苦。虽然在谅山取得大捷,但是深入越南内地之后却遭到越南军民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稍后又由于明法联军在岘港登陆,迫使越军京兵主力十二营(每营2500人)回援顺化,才让杜文秀和刚刚开进越南境内的张嘉祥第10军拣了个便宜,轻取越南东京河内。不过随后战局又起了变化,法军主力从岘港南调去攻打嘉定(西贡),因而顺化之危暂时解除。大南皇帝阮福时一面发兵包围由3000明军据守的岘港要塞,一面御驾亲征指挥二十营京兵三十营奇兵,总共五十营大兵北伐,号称要反攻河内。还同南下的杜文秀部在清化展开会战,居然打败了杜文秀,将其迫回河内。
  得到张嘉祥发来的败报之后,刘鹏立即就让钟子良赶往上海,上了朱济世的座船“大明”号,当面报告并且请示对策。
  听到杜文秀在越南打了败仗,随同朱济世南下广州的郑洪和罗泽南的脸色一下子严峻起来了。他们都知道,越南是个扎手的刺头!
  历史上永历大帝就曾经讨伐过安南的胡朝,由名将张辅带兵取了安南全境,然后又让明朝扶植的傀儡陈朝带着安南内附,于是安南回归中国,不过这场回归只维持了21年,就由黎朝创始人黎利带着越人起义成功,把明军赶来出去。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又趁着黎朝覆亡之际,出兵一万八千进攻越南的西山朝,扶植黎维祁做傀儡国王。虽然一度攻占了升龙,把黎维祁扶上了王位。可是又被西山朝皇帝阮惠打了个大败亏输,死了一个提督两个总兵一个知府,折损兵力一万多人。不过就是这样一场几乎全军覆没的战争,居然也被乾隆皇帝列入了十全武功,真是有些恬不知耻了。
  而且在越南吃了亏的还不止明清两朝,之前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再早先的宋朝都在同越南的战争中败北!可以说这个越南自从独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同北方王朝的交战中输过(暂时的失败是有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5/6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