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634

  “东王,咱们是去哪儿?”林凤祥低声追问了一句。
  杨秀清道:“你先领5万兵打我的旗号去济南走一趟!”
  ……
  “钱粮收入可真低啊……”
  归德府城,朱济世一边翻阅着归德府衙的账本,还有归德地方士绅送上来的效忠信一边嘀咕着。日前他亲率5万8千明军精锐攻归德府,只花了几个小时就破了城。其实也没有怎么打,守城的太平军不是什么精锐,数量也不多,领头的是个名叫钟良相的师帅,是湖北人,看到朱明大军的浩荡军容就吓瘫了,明军才一开炮他就遣使求降,当了太平天国的叛徒。
  朱济世把这个钟大叛徒找来一问,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儒生,在武昌求学的时候被太平军裹挟,因为有些办事情的能力,长得也像回事情,所以被北王提拔做了师帅,还兼管归德府的日常政务。不过看看归德府的钱粮账册,朱济世对韦昌辉的这个任命很不以为然,这个钟良相根本就是无能且怯懦之徒。
  诺大一个归德府,去年的秋税才收了不到10万石粮食和1300两银子,另外还有一些布匹、腌肉、牲畜、家禽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数量不多,加在一起顶多就值个一两千两银子。这点收入,换成大明朝廷直辖地盘上任何一个县都要翻它好几倍,也不知道够不够归德府的太平军驻军和乡官开销?
  “士绅效忠信倒有一大叠……看来太平军走的是城市被农村包围的路线……”
  翻看着一张张效忠信,上面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某某寨的寨主组织民勇,据守堡寨同太平军逆贼坚持斗争,作战N次,歼敌多少多少之类的。如果把这一叠效忠信上的歼敌数字加在一块儿,估计没有10万也不下8万!虽然不大可能真有那么多,但是把这个数字除一下十都是非常可观的。这太平军对农村的控制之弱便可见一斑了,只是河南地方上兴起那么多乡绅武装,将来总是个麻烦。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朱济世始料不及的,便是随着归德府落入明军之手,原本被太平军压制的归德士绅武装开始四下出动,搜捕杀害原来太平军的支持者!而散落的太平军又纷纷落草为寇,或盘踞险要,或打家劫舍,归德府地方上整个儿就陷入全面内战的状态了。
  军师罗泽南看到朱济世面色凝重,便苦笑道:“皇上,归德府这里素来民风彪悍,捻子、天理教、大刀会、八卦会等等民间会匪想来活跃,往日满清在的时候就已经隐隐压制不住,现在战乱连年,地方上已经完全失控,只怕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平静了。”
  朱济世点点头,由治入乱易,由乱入治难啊!
  “军师有何良策教我否?”
  罗泽南道:“皇上若想要求速治,就只能用豪强劣势,以毒攻毒了。”
  “用豪强劣势没有问题,大不了将来再清理,可是这些人一旦掌权,怕是要对太平军余众大肆屠戮……”朱济世皱眉道,“军师你去告诉钟良相,朕委任他做招抚,带着朕的免罪诏书去招安散落各地的太平军官兵,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安置在归德府城内,告诉他们朕与洪杨争天下,同他们无关,待中原事定,朕一定会妥善安置他们的。”
  
  第513章
明军也有圈套
  
  济南,山东巡抚衙门内一处僻静的院落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禁烟英雄,在这个时空里让道光皇帝恨之入骨的一代名臣,清流领袖林则徐,现在已经到了重病难愈的地步——当然也不是没救,不过是较为严重的疝气而已,中医已经没有办法了,西医嘛,本来也拿这个病没辙,不过自从朱大神医开创了外科手术的新时代以后,西医的手术技术在短时期内有了明显提高,已经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疝气了。
  而在眼下大明国内,有这样高明医术的医术倒不是很多,只有两位。一位则香港济世医院院长李斯特教授,他在英国时候就和朱济世认识,是著名的外科手术医生,被朱济世聘请到济世大学医学院任教的。还有一位就是大明天子朱济世。朱济世本来想让李斯特北上来医治林则徐,不过林大清流对洋鬼子没有好印象,特别是英国鬼子,所以宁愿躺在病床上哼哼,等着皇帝老子打完仗以后再来亲自给他开刀,也不愿意挨英国大夫的刀子。
  这段时间,济南的围城已经解了,林则徐也将军务尽数交给曾国藩和刚刚抵达的苗沛霖,自己就卧床休养。潘世恩也到了济南,现在就在他的病榻前面,同他聊着这些日子大明朝廷的各种举措,其中有些事情让林则徐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林则徐靠在枕头上,半坐半躺卧在床上,静静地听着。等到潘世恩说完,又过了半晌,才皱眉道:“这个……立宪议会听上去倒也不坏,国家大事诉至公论,使下情得以上传,使朋党之争浮于表面,倒是不坏的,咱们也得争一争啊,只可惜我这身子骨已经不行了,否则福州那里,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
  潘世恩一笑,林则徐对立宪议会的态度果不出他所料,并不是非常抵触。其实这个议会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一个让人说话讨论朝政得失的地方。据说还能保证说话的人不会因言获罪,怎么都算是善政。
  唯一不好的就是立宪议会议员的产生方式同纳税挂钩。很有点铜臭味道!不过这对福建士林领袖林则徐和江南士林领袖潘世恩而言不是什么大问题,福建、江南的工商发达,纳税很多,在立宪议会中所占比例不会太低。不像湖南那样都是些土财主,守着几亩土地收租子,一辈子发不了大财,也纳不了几个税。所以湘湖派一开始对这个立宪议会是比较反感的,但是现在却由皇后居中联络之下同兰芳派结成联盟组织了正道会,眼下正四处拉拢名流入会。
  同样的,保皇会也在大张旗鼓的扩充人马。双方的眼睛都盯着北伐战争结束后的各地公局和立宪议会选举呢。虽然这个立宪议会并没有选举内阁的权力,但是建议和弹劾权也已经不小了,这个时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议会也不过是个咨询机构。
  “少穆,你和左季高关系不错,大概是要加入正道会的吧?”潘世恩捋着白胡子道,“老夫却是要保皇的。”他的孙子潘祖荫是御书房秘书,和翁同龢、王韬、俞文葆、赵烈文等并称御前五大才子——这可是皇上有意在扶植江南士子以分湘湖派的权力!潘老狐狸怎么会看不明白?不过他也知道,湘湖的势力肯定会被限制,但垮台是不可能的,朱济世也不会让保皇会独大,所以才会劝林则徐支持正道会。
  林则徐默默点头,并没有说话,这时他的儿子林汝舟忽然脚步匆匆走了进来,见到父亲醒着就大声嚷嚷道:“父亲,不好了,长毛(山东人民对太平军的昵称)又打来啦!”
  林则徐和潘世恩对望一眼,都露出了吃惊的表情,这长毛刚退不久,怎么又卷土重来了?
  林则徐问:“来了多少人?”
  “不计其数!正抵近黄河扎营,看来就要渡河了!”林汝舟吸着凉气回答道。
  当林则徐、潘世恩两人在仆人的搀扶下登上济南北门城楼用望远镜遥望黄河北岸的时候。杨秀清的王旗已经在黄河北岸新扎下的太平军大营外升起,密密麻麻头裹红布的太平军战士正忙着扎营和挖掘壕沟,修筑营墙。根据哨探回报的情况估算,济南当面的太平军很可能超过了10万之众。
  太平军大队兵马又一次出现在济南城下的消息传到归德府,锦衣近卫军和陆军第三军师以上军官都齐聚在归德府城内的大明天子行在,太平军主力出现,众人却都是一脸亢奋,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终于要上演了,这可是立功的良机啊!
  “至少10万人啊……现在出击,灭了这股太平军,杨秀清三成的人马就没有了,绝不敢再打下去!”
  罗大纲中气十足地呼喝着,他是接替苏玉娘出任锦衣近卫军军长的,不过他的声望不能和苏玉娘比,队伍上面有不少人不大服气,所以现在伸长了脖子想要立功。
  “才10万人……总参谋部估算,杨秀清所掌握的可战之兵很有可能超过30万,而且还拥有大量骑兵。剩下的20万人在哪里?”
  老皮尔摇头,10万太平军根本用不着锦衣近卫军和第3军出动,集结在济南的十几万练军就能对付。
  “剩下的20万人会不会正在往开封去的路上?”
  第六军军长任怡江试探着分析道:“莫非杨秀清也分兵两路,一路抵挡东路军,一路抵挡西路军?”
  这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过却不大高,因为杨秀清的兵虽然不少,但战斗力终究比明军差一大截,分兵把口是必败的。他最大的优势是内线作战,可以集中兵力对来犯之敌实行各个击破。以杨秀清的军事才华,他不可能放弃唯一的翻盘机会。
  “杨秀清的20万大军很可能在什么地方等待我们……杨秀清手中有大量的骑兵,而济南府以西的地形非常平坦,黄河又处于封冻状态,很适合骑兵作战。他可能想要以逼近济南的10万军队为诱饵,吸引我军赴援,在中途将我们击败。”
  老皮尔取过一张地图,在上面勾画出一道由归德府城前往济南的路线,又在中途打了几个叉。
  这个分析看起来比任怡江的分析更贴近实际情况。眼下集中在归德府的明军有5.8万,还有大量的辎重和民伕也到了归德府,这些都需要留兵保护,归德府本身也需要留下守军。这样一来,能够增援济南的部队只有不足5万,杨秀清集中20万人打5万,似乎有点胜算啊!
  “皇上,不如将计就计,和杨秀清打一场吧!”罗大纲在心里稍一盘算,就认为此战必胜,“我锦衣近卫军上下,惟愿一战!”
  “以一敌四……要打败他们容易,要聚歼可有把握?”朱济世望着左手边的热罗姆·皮尔。
  热罗姆·皮尔肯定是朱济世这边最牛逼的将军了,他在心中默算,以一敌四,打胜是肯定的,但是要让杨秀清输个底掉却也不大容易,比较杨秀清不傻,看到苗头不对肯定会跑。虽然明军的6000骑兵战斗力很强,10倍的太平天国骑兵也不是对手,但是毕竟人数太少,太平军要散开来跑路又能追上多少?
  “需要给这位太平天国的东王殿下再设一个圈套,需要冒一点风险……要让杨秀清看到更大的胜算。”
  
  第514章
对付杨上帝的法宝
  
  公元1850年2月1日,河南范县。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策马奔上黄河岸堤,极目望去,黄河以南仍是一片白雪皑皑。旷阔的平原上极少人烟,映入眼帘的几个村落也是一幅完全荒废了的样子。只有小队骑兵在平原上往来奔驰,他们都是由捻军改编而来的太平军马军。
  “我大军行踪必须完全保密,这都是你们马军的职责,务必彻底遮断周遭战场!”杨秀清大声向身边的豫王张乐行命令道。
  黄河堤坝之下,大军主力犹如数条并排而行的长龙一样浩浩荡荡的开进,气势壮阔,令人血液沸腾。再加上细作哨探的禀告了朱济世已经亲率近卫军约两万五六千人,自归德出发赴援济南的消息,让杨秀清差点忍不住要仰天长啸。
  根据原本得到的情报,杨秀清知道朱济世所率之军的战兵只有8万到9万人,虽然分了兵,但是朱济世自领一路起码还有四万余人。如果尽数往济南赴援,那杨秀清所部可以形成5比1的优势兵力。而现在,朱济世只带着2万5千多人出动,这就意味着杨秀清所部如果能找到朱济世决战,那就是8比1的兵力优势!而且杨秀清现在又多了一个选项,就是直接南下突袭归德府,先灭了朱济世留在归德府内的一万多人,而后再汇合开封的韦昌辉攻击已经挺进到许昌一带的明军西路军令一部。只要击破这两部,朱济世的这次北伐就算败北了!
  这一仗赢面极大!
  根据情报,这支赴援济南的军队打着朱济世的赤底团龙旗,行军路线也比较靠南,走单县、金乡县往任城县,似乎准备从曲阜折返北上。这样远离黄河的行军路线在杨秀清看来,正好证明了朱济世就在军中——他是去济南亲自主持同太平军的会战!
  “传令,大军加快动作,2个时辰内必须全数渡过(其实是从冰面上走过)黄河!”
  即便感到赢面极大,杨秀清依然有一丝忧虑,自己率领的军队过于庞大,要想长久掩藏踪迹几乎不可能。一旦大军行踪暴露,朱济世和归德的明军都有可能急走。他们人数较少,机动性远比杨秀清的20万大军要高。
  “东王殿下,不如由末将带骑兵先行,好缠住朱妖头。”豫王张乐行建议道。
  “也好,不过不是缠住朱妖,而是围住归德府城!”杨秀清凝眉道,“朱妖是活的,归德府是死的,据传朱妖身边也有一队精锐骑兵,你的马队一旦靠近就会被他发觉,还是围归德府城为上。另外,再留一个马军遮护全军。”
  归德府城就在范县正南约300里,步兵走5天就能赶到,换马队顶多就是3天,杨秀清估计朱济世率领的两万几千人那时应该已经到了济南,肯定来不及回援了。而西路军的另一路兵应该会在许昌附近,距离归德府城有300多里,如果他们要援归德,那正好来个围点打援,将这两路兵一并击破。
  “末将领命。”张乐行就在马上拱拱手,便策马下了岸堤去调集本部骑兵南下了。
  杨秀清的大军预备渡黄河的时候,远在山东济南的林则徐和苗沛霖三人正在召集军议,讨论战守事宜。
  另一支打着杨秀清王旗的这路太平军并没有渡过黄河,就在黄河北岸扎了连营,虽然扎了个十几里的连营,看上去声势不小,但是一连几日不敢渡河交战还是露了怯。
  济南城内山东巡抚衙门的议事厅里,换上了明朝式样官袍的林则徐病恹恹地坐在公案后面,看向苗沛霖:“雨三,咱们试探一下如何?”
  苗沛霖笑道:“但凭穆翁吩咐。”
  林则徐道:“那老夫就做一回主,雨三,涤生听令。”
  “属下在。”苗沛霖和曾国藩对望一眼,双双起立。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巡抚的名义,林则徐却是“病休”之身,只授了闽侯郡公的爵位。不过却能号令苗、曾二位扶台。
  “你二人各点起三万兵马去太平军营前挑战,若他们不敢出战,那就多半是一路虚兵了。”林老头捋着胡须思索一下,又道,“若是虚兵,那杨秀清的实兵又在哪里?”
  苗沛霖道:“或许在北路吧?北路军的战兵只有两万六千人,若杨秀清集中十倍之兵,还是有望击破他们的。”
  “或许是西路吧?”林则徐笑道,“皇上正往咱们这里来,只带了一个军的扈从,咱们最好派人去接应一下。”他看着自己的儿子,“镜枫,你也点上3万兵马,如果黄河北岸的那位东王不敢出战,那你就去接应一下皇上吧。”
  几乎就在同时,河南归德,罗泽南手扶着城墙,望着城外被白雪覆盖的平原。第六军的两个步兵师已经开出了城,正在归德府城外挖掘壕沟,修筑工事,预备守战,还有四个硕大的圆球状物体摆在护城河旁的平地上,几个洋鬼子正在周围摆弄着什么。
  他低声问身边的第六军军长任怡江:“宜臣,咱们是不是把兵散得太开了?”
  任怡江点了点头:“的确散得很开,第三军往许昌去了,近卫军和骑兵又往济南而去……杨秀清要再不过黄河,那他大概就和道光一样,预备守北京了吧?”
  “他要来了你能守住归德府吗?咱们的辎重粮草可都在归德,要是失去了,这仗可没法打下去。”
  任怡江笑了笑:“怎么会守不住?现在是就怕他们不来,只要他们一来,我们就不怕赢不了……现在不是能不能守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把杨秀清留下的问题。”
  “对了,那四个圆滚滚的东西是什么?”罗泽南有些好奇指着那四个大圆球问。
  “那四个吗?”任怡江故作神秘地笑了笑,“那是对付杨上帝的法宝,只要一祭出来,杨上帝可就不灵了。”
  “对付……杨上帝的法宝!?怎么还有洋人啊?”罗泽南愣了又愣。
  “这是洋法宝,当然得由洋人来操作了。”任怡江笑吟吟地说。
  而在朱济世亲领的锦衣近卫军的大队当中,也有四个一模一样的“法宝”,不过不是圆滚滚的模样,而是折起来装在几辆四轮马车上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6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