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校对)第2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3/634

  “宗泽?”朱济世沉声道,“左相是担心孤王派个杜充去济南?”
  昔日宗泽为开封留守,整顿防务,训练义兵,修筑壁垒,独当大敌,将开封城变成了抗击金兵南下的坚强堡垒。可是宗泽病死之后,宋高宗不用宗泽之子宗颖,而用在开封军和河北军中没有多少影响力的杜充担任开封留守,最后酿成了义兵星散,开封弃守的恶果。
  左宗棠笑了笑道:“淮北诸镇本非朝廷直辖,类似唐季之藩镇,穆翁之兵更非明军,且孤悬山东,王上若冒然遣大员北上,焉能尽获其心?与其将帅内斗,不如任林镜枫(林汝舟)为我大明山东镇总兵,节制济南诸军;任孔伯海为山东巡抚节制曲阜诸军;任曾涤生为河南巡抚,命其借道淮北赴信阳上任,同时再任袁午桥为河南镇总兵。如此,中原诸藩镇皆可为我大明所有,将来或有太平天国军将来投,也可依例而为之。”
  “唐季强藩终为国家之祸。”朱济世微微摇头。
  左宗棠笑道:“唐室既衰,才有藩镇之祸,而我大明现在则是强干弱枝,待北方悉平,王上自可以杯酒释之。”他顿了顿,又道:“现在若收诸藩之权,必担诸藩之责,还请王上三思。”
  说实话,淮北诸藩,除了苗沛霖,其余并无枭雄之心,朱明若招其南渡也无太大困难。所以削藩之事并不急于一时,而且杨秀清的大攻势就在眼前,不如就让这些藩镇挡在前面充当炮灰。等到他们把杨秀清消耗得差不多了,朱明大军再北伐就容易多了。
  “那就依左相之计,让林汝舟、曾国藩、孔繁灏、袁甲三他们都来做我大明的守土之臣吧!”朱济世顿了一下,又道:“左相,孤王不日就将跨海扫北,国中政务就有劳你多担待了。”
  他的声音忽然放沉,一脸严肃地道:“明日孤王要去祭告太庙,在祖宗灵前起誓,不复辽东,誓不还朝!”
  
  第460章
八旗朝鲜
  
  大明光复2年5月23日,大明天子朱济世正式祭告太庙,发出檄文,宣告要亲率百万之兵,扫北复辽,以报200年来之国仇家恨。次日,朱济世便戎装亲征,在两万六千多名锦衣近卫军官兵(还有一个师留守)的护卫下,离开应天皇城,在下关马头登船,挂帆东下。
  与此同时,汉城景福宫内,大清摄政王恭亲王奕欣呆坐在御座之上,堂上顶戴花翎的官员们正吵成一团。
  “朝鲜有三千里江山,两千万庶黎(号称),财赋物产十倍于辽东,当允其内附,永为大清之土!”
  “朱逆已经公开宣称要跨海扫北,破灭我八旗根基,若再留大兵于朝鲜,盛京有失,我大清就要有覆亡之危!”
  “我八旗根基在弓马娴熟,在我十万八旗勇士,不在盛京的城池。满蒙辽阔,沃野万里,只要我八旗勇士还在,哪里去不得?何苦死守盛京?就不怕重蹈北京之祸?”
  “若允朝鲜内附,同困守盛京又有什么分别?明逆若跨海而来,我们守不守朝鲜?守的话,我十万八旗勇士难免就要血洒疆场,不守,明逆对朝鲜就是三造之恩!”
  赛尚阿、耆英、桂良他们几个顾命大臣正在景福宫的大殿之上分作两方,相争不下。
  他们所争的事情,是是否要允许朝鲜内附。所谓内附,自然就是去了藩国的名号,行郡县,彻底成为大清的国土。当然,朝鲜国内的男子也须剃发易服,同大清子民一样的打扮。
  而提出“内附”的,则是被软禁在昌德宫内的朝鲜国王李奂。不过,内附大清肯定不是李奂的本意。但是面对汹汹而来的十万八旗天兵,朝鲜上下竟然提不起一点抵抗的勇气,除了遣使往江华岛向明军求救,就只能老老实实等着大清天兵开进汉城。
  虽然大清现在已经失去了关内大部分土地,连道光皇帝都被太平天国捉了去,国力军力更是一落千丈,但也不是朝鲜王国可以对抗的。这可不是夸张之词,这朝鲜王国国防力量之弱,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到了奇葩的地步。历史上淮军将领吴长庆和袁世凯就曾带着3000淮军就长驱直入开进汉城,将朝鲜国王之父,手握一国政权的兴宣大院君逮回中国囚禁。
  现在摄政恭亲王奕欣亲统十万八旗天兵跨鸭绿江而来,朝鲜君臣哪里还敢抵抗?连向朱明求援或者是弃汉城逃亡的事情都议论了好长时间拿不定主意,最后朝鲜国王李奂又一病不起,根本无法行动,只能躺在昌德宫内等着八旗兵来“保护”了。
  本来奕欣等人只是想来朝鲜抢一把就走,没有考虑过让朝鲜内附成为大清之土。但是占了汉城之后,瞧见汉城街道上面摩肩接踵的朝鲜民众,北清君臣都不由自主想到了昔日繁华热闹的北京城和眼下萧条得不成样子的盛京。现在的北清,虽然还有万里之土,但却只剩下一百多万国人,而且老弱妇孺的比例太高,能够生产作战的青壮太少。稍有闪失,就要落个有国无民的下场。
  因而才会有“朝鲜自请内附”之事。
  御座上的奕欣也犹豫不决,几度想要开口,却没能发出声音。
  朝鲜的千万人口,他是很想掳为已有的,但是大明的战争威胁,他也不敢视若无睹。而且他也知道历史上满清搞剃发易服惹出了多少反抗,如果现在在朝鲜搞这一套,极有可能激起民变,朱明在趁机来攻,好不容易恢复点元气的大清,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
  另外,他也不能不考虑自己好不容易才积攒起一点的威信。现在是“抗明援朝”得胜,只要带着战利品和掠或的人畜浩浩荡荡回了盛京,就能堂堂正正坐上龙椅,成为大清皇帝,而不是现在这个摄政恭亲王。
  可要是自己在朝鲜兵败,狼狈逃回盛京。下面的众臣还会拥护自己当皇帝吗?但是,靠北清现在能够掌握的一百多万人口,又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呢?要知道在户部账面上的120万大清之民中,有80万是八旗子弟,无需缴纳任何税款!这大清一国,能靠40万追随而来的汉民供养?若不允朝鲜内附,大概用不着朱明来攻打,大清就要因穷而亡了。
  看着吵得面红耳赤的几个顾命大臣,恭亲王就觉得无比悲凉,他从道光皇帝手中接过来的摊子实在太烂,想不当亡国之君都难,现在就是拖延些日子,也对得起大清的列祖列宗了。
  恭亲王暗自哀叹:“孤非亡国之君,可偏偏接手了一个必亡之国啊!”
  今天这场议论最终没有得出结果,反正朱明大军还没有进攻的迹象,也就不忙着决定要不要跑路了。
  回到了景福宫寝殿,书房之内已经有两个顶戴花翎的臣子在恭候了,看见恭亲王进来,就要大礼叩拜。
  “免礼,都坐,坐下说话……傅方,肃顺,八旗朝鲜的事情弄得怎么样了?”
  来访的原来是历史上那位恭亲王的对头爱新觉罗·肃顺和在滑县会战中断了一臂的富察·傅方。
  这两人算是现在北清少有的能战之将,所以得到了恭亲王的重用,现在是八旗朝鲜的左右大都统,负责征召朝鲜勇士参加八旗新军。
  顺便提一下,北清目前也在酝酿一场改革,不过不是什么立宪法、开议会的改革,而是一场“八旗复古运动”。所谓八旗复古,就是要巩固和加强八旗军制,将北清治下的臣民全部纳入八旗体系,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希望通过这场改革,将原先松散不堪的八旗子民最大限度地凝聚动员起来,恢复到往昔八旗铁骑,天兵无敌的时代。
  虽然纯属妄想,但却是恭亲王现在所能想到的最佳办法了,否则靠那么点人口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同太平天国和朱明鼎足而立的。
  而且“复古”的八旗除了原有的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之外,还增加了八旗朝鲜和回八旗两个新成员。其中八旗朝鲜当然是在朝鲜招募,计划招十万户,四十万口,编为八个旗,每旗两万五千户,十万口,有兵两万五千人。
  回八旗则由惠亲王奉命大将军绵愉在甘陕和新疆自行招募,招多少则由绵愉和僧格林沁自行决定,盛京方面不会过问。
  另外,追随恭亲王到满洲的汉人也一律编入了汉八旗。不过汉八旗的待遇和规制同满八旗、蒙八旗、回八旗、朝鲜八旗是不一样的,他们不需要当兵出征,但是必须负担重税,是北清朝廷主要的税赋来源!
  “回恭王的话,八旗朝鲜的招募已经完成,朝鲜之民慕我大清之威仪,皆愿为我大清之前驱,因而踊跃应募。”肃顺拱了拱手,开口都是套话。
  不过招募八旗朝鲜的事情的确比较顺利,因为朝鲜这里人多地狭,无地贫农极多,恭亲王以满洲的肥沃土地为饵,又有免除一切税赋的优惠条件,要是招不到人才奇了怪啦。
  当然,这也朝鲜的消息闭塞有关,应募的朝鲜贫民只当是天上掉馅饼,可以成为上国贵人,没有几人知道大清上国实在已经破落不堪,满洲的土地可不好拿!
  “十万八旗朝鲜……都可用吗?”恭亲王皱眉问道。
  “配上咱们满洲的军官就可用了。”傅方接过话题,“奴才等所招募的八旗朝鲜俱是朴实农民,身体强健,只需严格训练,再配以鸟枪、长矛,应该可以一战的。”
  
  第461章
内附不如共君
  
  济州岛,牧马城。
  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大陆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经是个独立的小国耽罗国的所在,该国在公元1105年被高丽所灭。但是到了1273年,该岛又被蒙元所占领,划入了蒙元版图,直到蒙元灭亡几十年后,岛上的元朝官员才向朝鲜投降。而到了公元1848年冬,这个被朝鲜统治了四百多年的岛屿,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落入了大明之手,占领济州岛的是崔阿圃、沙吴仔所指挥的水师。不过两人对这个孤悬海外的“荒岛”没有太大兴趣,掳掠一番之后,就转手交给了大明朝廷用来养马了。
  这座岛屿的气候条件适宜牧马,历史上蒙元就在这里设“牧马府”,时至今日,岛上还有少量人工饲养的马群存在,都是供应朝鲜军队所用的。而大明陆军部接管了济州岛后,就在岛上靠近汉拿山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星堡,取名“牧马城”,还运来上千匹采购自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良种马饲养在汉拿山山脚下,还专门雇了不少善于饲养军马的印度锡克族人。
  而这座牧马城,现在就成了跨海亲征的朱大天子的行在。就在牧马城内一座小小的官衙之内,朱济世正高坐在一张御座之上,低头看着跪坐在自己对面,正如泣如诉哀求自己的一个朝鲜老太婆。
  “大皇帝陛下……之前的过错都是赵妃一党所为,臣妾一直苦劝赵氏绝交鞑虏而遵奉大明,可是赵妃一党却一意孤行,愚忠鞑虏,以致朝鲜一国为鞑虏所窃据,两千万臣民沦为奴仆。如果大皇帝愿意发兵替朝鲜驱除鞑虏,我朝鲜一国情愿内附……”
  朱济世认真地听着,脸上却全无半点表情。实际上他根本听不懂这个姓金的朝鲜女人在说什么,他也不懂朝鲜话啊。
  不过这个女人的身份和来意他已经知道了,她是已故朝鲜纯祖大王的王妃,眼下朝鲜国王李奂的祖母。也就是眼下朝鲜两大势道之一的安东金氏的总后台。在奕欣的八旗兵开进朝鲜的时候,手握兵权的安东金氏不敢抵抗,而是保着身为大王大妃的金氏一路南逃,跑到了朝鲜半岛西南端的武珍郡,同时遣使向江华岛和应天府求援。听说大明天子跨海亲征到了济州岛。这位金大妃更是在哥哥兵曹判书金左根的陪同下,亲自到济州岛觐见朱济世。还提出了用“内附”为条件,换取朱明的援助。
  而同样的条件,在昔日壬辰之役时,就曾经向大明朝廷提出过。不过朱济世也知道,所谓“内附”不过是说说而已,等到朱明帮他们复了国,保管忘得一干二净。
  金大妃的话刚说完,她身后跪着的金左根就用生硬的中文大声道:“大皇帝陛下,大王大妃所言,句句都是我朝鲜万民之肺腑,望大皇帝解救我朝鲜千万庶黎于倒悬。”
  朱济世闻言却微微一笑:“朝鲜想要内附大明是吗?这个很好嘛,只是朝鲜内附之后,你们安东金氏还有丰城赵氏怎么办?都到我大明朝廷来做官?”
  “这个……微臣自当竭诚效忠大皇帝陛下。”金左根心里面倒吸一口凉气,心说这个大明天子好像把自己提出的内附当真了!这可怎么办啊?朝鲜真要内附成了明朝的一个省,安东金氏怎么办?难不成真给大明皇帝去当官?大明皇帝真能把安东金氏当回事儿?
  而且朝鲜成为独立之国已经上千年了,这国祚怎么都不能断绝在自己这一代吧?
  看到金左根的脸色阴晴不定,朱济世冷哼了一声:“金左根,当着孤王的面是不可妄语的,朝鲜如真心内你附尔就说内附,孤王当以侯爵之位相待,若朝鲜还是维持独立之国,就不要用内附来欺瞒孤王,否则就是欺君了!”
  金左根脸一下涨得通红:“微臣……微臣不敢。”
  “不敢?那就是不愿内附,也罢,那就说说你们打算用什么条件换取我大明的援兵吧。”
  金左根一时语塞,这大明天子果是商人出身,居然在和自己讨价还价,他思索半晌才艰难挤出了一句话儿。
  “朝鲜愿筹集百万金珠以谢皇帝陛下厚恩。”
  朱济世嗤地一笑:“一百万?兵费都不够……孤王这次出动用了两个军外加一支舰队,兵费起码五百万。金左根,你不能让孤王做亏本买卖吧?”
  果然在谈生意!堂堂天朝上国居然有这样的皇帝,看来中华礼仪之邦终究是礼崩乐坏了。这儒门正宗,还得看朝鲜!想到这里,金左根心里面就升起了一丝傲然。
  “皇上,朝鲜虽国小民贫,但也有三千里江山,2000万子民,若为满清所有,满清之势必强,陛下的复辽大业可就要困难许多了。”金左根面色郑重地道,“而且陛下灭满复辽之后,朝鲜之国也将光复,恢复朝鲜,不过是顺水人情而已……”
  朱济世看着这个乌纱蟒袍打扮的朝鲜老头,笑了笑道:“顺水人情……算你说的有理,那么你们也给孤王一个顺水人情如何?听说朝鲜国王李奂无后,又身患恶疾,将要不治而亡。李奂一死,李朝就该断绝了吧?”
  金左根一愣:“皇上,李朝庶流颇多……”
  “一些破落户而已,日子过得比你们安东金氏还不如,如何可以做一国之君?”朱济世摆摆手,笑道,“金左根,你可知道西洋有共君之国吗?”
  “共君之国?”
  “就是两个或几个国家共有一位君主,而此二国或数国又各自保持独立状态。”
  金左根心下一沉,试探着道:“皇上的意思是……”
  朱济世笑道:“内附就免了,但是这些朝鲜国王,孤王倒想做一做,不知道能不能行?”
  金左根只是僵坐,一言不发。朱家天子居然心血来潮要做朝鲜之君!虽然朝鲜的藩国地位还在,但是……
  朱济世见金左根不说话,便放沉了语气道:“朝鲜本就是我大明藩属,藩属王室断绝,孤王以宗主之君兼任藩国之王,于情于理有哪点说不过去?”
  他的身体微微前倾,又放缓了些语气:“孤王兼摄朝鲜之君对你们朝鲜,对安东金氏也是有好处的。这些年西洋列强都在窥视朝鲜,法国军舰还以朝鲜镇压天主教徒为名,携带法国国王国书前来,英国军舰萨马朗号还侵犯朝鲜近海进行测量。如果没有孤王的保护,你们朝鲜的国门早晚要被西洋列强敲开,到时候朝鲜说不定就是列强的殖民地了。如果孤王当了朝鲜国王,试问天下还有谁能敲开你们朝鲜的国门?”
  金左根还是一言不发,大厅之内,空气慢慢绷紧,正在相对无言的时候儿,外面守候的秘书官潘祖荫突然急步走进了,轻声禀报:“陛下,刚刚收到消息,朝鲜国王李奂已经病逝,清鞑恭亲王预备立兴宣君李昰应为朝鲜国王。”
  “兴宣君?此人如何?”朱济世笑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3/6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