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民国(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979

  哈列普斯基指着地图上的满洲里和后贝加尔斯克一带的平坦地形道:“沿额尔古纳河沿线防御我不担心,有宽阔的河面和阿巴亥图山作依托,红军战士可以击败10倍之敌。不过后贝加尔斯克的地形过于平坦,一旦被中国军队的装甲集群突破,整个防线就岌岌可危了!政委同志。我建议后贝加尔斯克集群做好随时退往鄂嫩河以北的准备。”
  加尔马尼克插着腰凝视着地图,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政治委员。他当然知道军事命令最忌模棱两可,命令是指挥员决心和意志的体现,模棱两可的命令说明指挥员自己的信心都已经动摇,这样下面的同志还哪里有战胜敌人的信心?不过在目前的局势下,哈列普斯基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也是可以理解的,远东方面军所面对的敌人实在太强大了,不仅数量上有压倒性优势,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同样占据绝对优势。就是他自己也觉得心中无底,难道远东方面军真的要蒙受失败的屈辱么?他指着崔可夫:“崔可夫同志,去给统帅部(指国际无产阶级司令部)发电,将这里的情况如实汇报上去,并且请求指示。同时再给后贝加尔斯克集群下命令,要求他们坚决守住,不能后退一步!”
  和红军远东方面的情况类似,华军方面也面临两难。华军第1集团军司令长官陈继承上将,和常瑞青是江苏同乡兼保定同学,属于最心腹的将领,这次被赋予重任。指挥一个由两个装甲军、三个步兵军、一个空军师和一个独立炮兵集群组成的庞大集团军,负责沿中东铁路向苏联远东共和国首都赤塔进攻。但是北方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具体指示中却要求第1集团军“不以迅速夺取赤塔或割裂红军后贝加尔斯克集群一部为战役主要目标”,还要求第1集团军“应设法使战线维持在地形较为开阔之满洲里和后贝加尔斯克一线,以便最大限度消耗敌军有生力量”。
  接到这样的命令后,陈继承连日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敌情,调整部署,好容易将模仿苏联的大纵深突击的作战计划,硬生生改成一战的“静态战争”式的作战计划。但是在9月29日,预定攻击发起日前一天的时候。东蒙古方面的第7集团军却突然报告,发现苏军东蒙古集群正在向北撤退,似乎有退往鄂嫩河以北的迹象!随后,第1集团军也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让他们立即展开进攻,如果发现苏军有北退迹象应该果断投入装甲集群实行追击!这一战的开局,可真是有点混乱了!
  陈继承上将在接到命令后不敢耽搁,立即向部队下达了进行试探性攻击的命令,压迫苏军,将他们牵制在阵地上面,同时又不至于被吓跑,真是用心良苦。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带领幕僚前往一线阵地观察当面态势。这一战的指挥难道不低,所以他必须要掌握住第一线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进攻计划。
  陈继承的前敌指挥所设在了满洲里要塞之内,通过一架摆放在要塞掩蔽部内的炮队镜,开阔的平原尽在眼底。北面的苏联领土上。明显有一个相当完善的防御体系。反坦克壕沟、鹿砦、铁丝网、战壕层层叠叠,战壕后面还密布着无数个大小高低不一的“土丘”,陈继承知道,那些都是伪装起来的机关枪火力点和反坦克据点。
  当他到达的时候,中国军队的第一波试探性进攻已经被苏军打退。很显然,固守在后贝加尔斯克的苏联红军主力并没有开溜。
  战场上正在进行一场规模不大的交火,一枚枚的照明弹在平原上面缓缓升起。照亮了战场,照亮了苏军防线,也照亮了一队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这种武器其实是相当实用的。既是最高的坦克杀手,又能拿来当突击炮使用,掩护步兵进攻。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机动性较差,不能用来打闪电战。不过这会儿在攻击苏军阵地的时候还是大有用处的。一个连的14辆追猎者正一字排开在距离苏军前沿阵地约1500米的地方。用它们的75mm大跑平射苏军暴露的火力点。训练有素的中国装甲兵在这个距离上打固定目标是不大会失手的。就看见苏军阵地上不断有火团升起,隐隐还能见到武器的碎片和个把不走运的GC主义战士被抛上空中。苏军阵地上的反坦克火力也在拼命开火,有37mm反坦克炮,有12.7mm反坦克枪,甚至有团级的76.2mm野战炮。不过在追猎者呈60度布置的60mm装甲钢板面前,这种反坦克火力只不过是在挠痒痒,虽然震耳的金属撞击声不断响起,但是却没有一辆追猎者停止射击。
  这时苏军阵地上忽然扬起几面红旗。紧接着是数百名红军战士翻出了阵地,呐喊着“乌拉”的口号朝追猎者坦克发起的冲击。他们中大约有一半人都扛着一根“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其余则手持步枪或冲锋枪,冒着中国步兵打过来的弹雨冲锋,不时有人中弹倒地,不过却没有人后退一步。苏军阵地上的火力也在这个时候爆发出了最大的威力,各种各样的炮弹不要钱似的打过来,将那14辆追猎者一下淹没在不断腾起的烟柱火光当中了。虽然这些有着钢铁装甲的坦克歼击车不怕苏军的炮弹,可是掩护它们的中国步兵却立时损失惨重。不得已,指挥这个装甲连的军官只得下令且战且退,撤向己方阵地。
  陈继承转过头来:“大家怎么看?”满掩蔽部的高级军官都将目光投向第一装甲掷弹兵师师长徐浩宇中将,刚才被红军步兵逼退的装甲连是他属下的部队。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道:“苏联人学得很快,已经仿造出‘铁拳’了,据说他们还将76.2mm高射炮平射来对付坦克……陈长官,我们一定要慎用手中的装甲部队,避免损失过大。”他沉默了下来,这些话也说到了在场军官的心里,大家都默默点头。眼下的中国虽然发展很快,重工业水平已经和苏联不相上下,但毕竟还是个穷国,一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造价大约是5万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中国工人100年的工资收入!
  第一装甲军军长顾祝同苦笑道:“如果用大纵深突击的打法,多损失一些也就罢了,集中几百辆坦克为后续部队冲开一条血路,只要能把老毛子击溃,哪怕损失50%也是值得的。但是现在这样用坦克打阵地战打消耗战,可就要多考虑一下成本问题了。”
  掩蔽部里面顿时响起了一阵附和的声音,其实这些国防军军官并不是为了替常瑞青省钱,而是对“收割机计划”不满。以北方方面军的实力,明明可以用一次大规模的大纵深突击打下贝加尔湖以东的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付出的代价顶多就是十几万人伤亡和1、2000辆坦克、强击火炮毁损罢了。如果按照“收割机方案”的思路,和苏联远东方面军打什么持久消耗战,不仅伤亡要大大增加,而且战果也不够突出,只能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打法。
  陈继承也知道手下这些将领们的想法,其实他和这些将领也有同感,不过上面既然这样命令了,作为军人自然只有执行了。他皱着眉头,喃喃道:“收割机方案相信诸位已经看过了,上面分析得很清楚。苏联是具有强大战争潜力的大国,不能指望通过几次成功的突击就把它消灭掉……这样的大国,不完全耗尽实力是不会灭亡的。而且苏军将帅也都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军人,知道怎么利用他们手中的军事力量,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犯什么致命的错误。这一战没有什么捷径好走,稳扎稳打和苏联人消耗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我们不能三下五除二就把远东苏军打跑,他们一跑就少了一个不断流血的伤口。远东这里距离苏联西部又有上万公里的距离,他们的后勤保障困难,在这里打消耗战对咱们也更有利,如果一年能消耗掉上百万苏联人,我们哪怕一时打不下远东也是巨大的战略胜利!”
  他微微顿了一下,又对顾祝同道:“你不用心疼追猎者的损失,总理提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构想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消耗战的问题了……5万块的造价虽然不低,但是还不到苏联T—28坦克的40%,和他们的T—26相当。而且随着产量的扩大,追猎者的成本还有降低的空间,最后压低到4万甚至是3万块也是有可能的。而且总理还说过,咱们造一辆追猎者只需要3000个工时,他们制造一个苏联GC主义战士,至少需要20年!如果苏联红军要用人命换装备,那可绝对是一笔赔本买卖。
  现苏联远东方面军既然坚守不退,那正好随了我们的心愿。墨三,现在我命令你的第一装甲军开始全线进攻,记住不要攻得太凶……打下一道堑壕后就整固一下,迎击敌方的反击。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把夺取的堑壕还给他们。我要要后贝加尔斯克一线变成一台不停吞噬苏军生命的绞肉机,就像一战中的凡尔登一样!”
第608章
收割生命四
  虽然只是10月初,但是地处高海拔的莫斯科已经可以感受到冬天的脚步,克里姆林宫的窗外全都是秋风呼啸的声音。现在已经深夜,整个苏联首都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不过克里姆林宫里却仍然灯火辉煌。
  从世界革命全面爆发以来,这里的灯火就没有熄灭过。每天晚上都有政治局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在国际无产阶级司令部里坐镇,这个司令部同时也变成了事实上的最高统帅部。有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瓦采季斯、沙波什尼科夫这些杰出的军事家坐镇中枢,还有伏龙芝、乌博列维奇、亚基尔、布柳赫尔、叶戈罗夫、加尔马尼克、哈普列斯基这样的名将四方征讨,又有上千万用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思想武装起来的GC主义战士在前线前赴后继的拼杀。所以这个时空苏联在二战中的开局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
  进入10月后,又有不少好消息传来。首先是中东方面军攻克了反动的沙特家族盘踞的老巢利雅得和Y斯兰教的圣城之一麦地那,歼灭了超过10万效忠哈里发的反动军队!
  接着印度方面也有捷报传来,在解放了印度西北最大城市卡拉奇后,布柳赫尔指挥的印度方面军继续高歌猛进,一路沿印度河北上,击溃M斯林联盟控制的反动武装,解放了整个信德省和大半个旁遮普省,一路则直奔英属印度首都德里(新德里)。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印度共产党的干部在这一次“印度解放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斗争精神。他们一方面在英占区或是M斯林联盟、国大党(自治党)控制区发动工人和学生运动。扰乱敌后秩序,瓦解敌军斗争。一方面又随同苏联红军一同进军,在“解放区”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印度人民政权。发动解放区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种姓革命,没收婆罗门、刹帝利和M斯林上层阿訇的土地和财产,组织首陀罗、达利特等下等种姓的劳动人民起来斗争婆罗门和刹帝利等高等种姓。还喊出了从**上消灭婆罗门和刹帝利,从经济上消灭吠舍的口号!
  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人头落地,而打倒婆罗门和刹帝利后翻身做主的首陀罗、达利特种姓的贫民,也在印G的动员下纷纷报名参加印度红军。仅1932年9月。印度红军的人数就从原来不足万人扩充到了30万之多!印度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巴尔干方面的消息同样令人鼓舞。虽然罗马尼亚的反动王朝得到了德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依托喀尔巴阡山暂时保住了西北部分的国土。但是红军巴尔干方面军却没有止步于罗马尼亚国境线,而是在1932年9月下旬强渡多瑙河。攻入了保加利亚王国首都索非亚,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携带政府和家属逃亡意大利。9月30日,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索非亚正式宣告保加利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且对英德中三个帝国主义国家宣战。
  不过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消息还是来自远东方面军的捷报!这个人数仅有130万(包括日本援兵)的方面军。在放弃了部分地盘收紧防线后。居然顶住了强大的中国北方方面军的连日猛攻!加尔马尼克和哈普列斯基在报告上说,从9月30日凌晨开始,中国侵略军就出动飞机、坦克、大炮和大量步兵对后贝加尔斯克一线的红军阵地发起猛攻,但是在广大红军战士的顽强抵抗下,中国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截至10月3日夜,苦战四昼夜后,中国侵略者平均只向前推进了不到3公里,为此他们至少付出了10000人的伤亡。后贝加尔斯克火车站附近的平原上,到处都是被红军战士击毁、击伤的中国坦克和装甲车……
  远东防御问题一直都深深困扰着托洛茨基。现在听到这样的捷报革命先知的心情一下子就畅快了许多。自开战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板着的面孔,也少见的露出了笑容。
  瓦采季斯见状也露出了笑脸,看了看身边还微蹙着眉头的图哈切夫斯基,说道:“主席同志,看来远东方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困难了,用不了多久远东的气温就将迅速下降,中国人将不得不转入防御,我看是时候让中亚方面军展开进攻了。”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你怎么看?对中亚方面的进攻有信心吗?”。托洛茨基又问起图哈切夫斯基的意见。
  “中亚的行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图哈切夫斯基皱着眉头道:“但是我还是有些看不懂远东战场。中国人有压倒性的优势,不管是兵力数量还是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绝对优势,他们的进攻却……”
  “我知道,他们在佯攻。”托洛茨基的军事才干还是出类拔萃的,一看到远东方面军的报告就知道中国人没有尽全力。“不过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印度革命的革命形势非常好,我相信最多再有一年,布柳赫尔和鲁易就能把3.5亿印度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印度红军的数量也将很快扩大到1000万!到时候就轮到我们狠狠教训一下中国这个修正帝国主义国家了。现在嘛,先给他们一些小教训吧。”
  图哈切夫斯基明白托洛茨基这番话的意思,一直以来,苏联红军都在研究两线作战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自然只有集中力量先做掉一个对手了!和常瑞青猜想的情况不大一样,在先打败中国修正主义还是先打败德国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托洛茨基其实一直有些犹豫。
  “主席同志。还是看中亚方面军的战果再决定下一步的战略吧。”图哈切夫斯基是主张先灭了希特勒这个祸害的,不过他也不愿意就这个问题和托洛茨基发生争论,反正打败德国和打败中国都不是眼下马上要考虑的事情。
  “对。还是先看中亚的战果吧!”托洛茨基沉吟了一下,看着瓦采季斯道:“瓦采季斯同志,去给伏龙芝同志下命令吧,让他狠狠地打!一定要把中国人打疼打怕!”
  “好的,”瓦采季斯嘴上答应,脚上却没有挪步,而是迟疑了下。问道:“主席同志,前日伏龙芝同志来电请示,解放外疆和北疆后要怎么处理那里的一千多万中国移民?是否要重建中国人民革命党和中国人民革命军?”
  这番话问到了托洛茨基的痛脚上。经历了两次惨痛的失败之后,国际G运上下对中国革命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托洛茨基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指出:“中国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最大障碍,中国革命想要走向胜利,就必须从打倒儒家思想上着手。只有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才有可能破除中国人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GC主义革命才有可能在真正在中国发生……”
  既然要先革文化的命才能革中国修正主义的命,那么眼下也就不必劳心费神去支持第三次中国革命了,所托洛茨基摇摇头道:“暂时不需要考虑中国革命的问题,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利用。至于外疆、北疆的中国移民……”托洛茨基稍稍停顿片刻,擦上支雪茄吸了两口,继续说道:“告诉伏龙芝同志。这些人统统都是殖民者,而且全都拥有土地。属于地主和富农,应该没收他们的土地和财产,特别是粮食。情报上说,中国的外疆省伊犁河地区连年丰收,所有的粮仓里都堆满了粮食,这是中国殖民者掠夺中亚人民的铁证,应该统统没收,用来支援世界革命。”
  苏联的粮食生产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且现在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都参加了红军,国内的粮食供应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托洛茨基才开始打占领区的主意。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共产党已经得到为世界革命提供军粮的暗示,不过这两国国内的存粮也不太多,不像中国的外疆省连年丰收,但受制于运输不畅,只能将大量的粮食库存起来。托洛茨基又吸了口烟,又扭头对瓦采季斯说:“再发布一道命令,将卡拉干达劳改营交给中亚革命军事委员会管理,让他们立即开工修建连接比什凯克和阿拉木图的铁路,可以使用劳改营里面的囚犯,无论如何都要在1933年6月以前修通铁路,要做好在1933年6月后迎战中国军队反扑的准备。
  此外,伊犁河两岸有大批已经开垦的良田,不应该让它们荒芜,可以让劳改营派人去耕种。记住,我们同中国修正主义的斗争很可能是长期的,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
  公元1932年10月3日。
  接到托洛茨基的最高指示后,昔日列宁麾下的头号战将伏龙芝就立刻拿出了吃奶的力气督促红军中亚方面军发动进攻。除了潜伏于阿亚古兹附近的24个骑兵师之外,其余的12个步兵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分成东路、西路和南路三个集群,分别从巴尔喀什湖以东、西南和天山南麓向中国的外疆省境内发动猛攻。在主攻方向所在的巴尔喀什湖东面,伏龙芝投入了整整6个集团军,2000门大炮,以6个坦克旅的近500辆各式坦克和6个半摩托化步兵师为先锋,发起了疯狂的猛攻。
  数十万发炮弹呼啸而来,铺天盖地地落在了单薄的中国国防军防线上中国国防军的主力已经提前南下,坚守在第一线的不过是少量民兵,根本阻挡不了红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短短2个小时,部署在巴尔喀什湖和阿拉湖之间的防线就被全部粉碎。边境重镇干恰拉尔和列普索在苏军发动进攻后24小时内就先后沦陷,数以万计的国民警备队士兵被“突然”降临的攻击打得损失惨重,纷纷丢盔卸甲大踏步后撤。跟随红军进攻的苏联随军记者则发回了一篇又一篇极度乐观的报导,一时间整个世界革命阵营都在为苏联红军即将取得的又一场伟大胜利而欢呼雀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