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民国(校对)第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79

  听了这番话,常瑞青多少有了些茅塞顿开的感觉,而且也觉出了对方愿意为自己效力的意思。他啪嗒一个立正,对着金永炎毕恭毕敬就是一个军礼,语气诚恳地道:“校长,如果您不嫌山高路远,学生想请校长一同南下,以便早晚请教一二。”
第082章
内交之策
  “校长,您是说要我举办一场订婚仪式?”
  常瑞青用不解的眼神,看着自己那位新鲜出炉的“客卿幕僚”金永炎金大校长。
  金永炎哈欠连天,天色已经是深更半夜,他明显也有些疲惫了,不过还是强打着精神在给自己的“东主”常瑞青出谋划策。
  “耀如,你还是不太会做官……带兵打仗你是一把好手,我没有什么好教你的。可是论到做官,你还是太嫩了一点。最基本,最起码的官场应酬,拉关系、走门路、套交情你一个都不会,全凭着徐又铮的提携和你带兵打仗的本事爬上来……这可不是长久之计,你要知道,看得见的敌人永远不是最可怕的,而最可怕的敌人永远在你的身后,和你在同一个阵营里面,就是你的同僚,你的上官!知道了吗?要想把官当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最起码的。而如何做到这点呢?就只有交朋友了,朋友越多越好,哪怕是狐朋狗友也行,哪怕连狐朋狗友都算不上,能混个脸熟也是好的。可如何得到这些狐朋狗友,如何让整个官场都知道有你这号人呢?
  办法就只有应酬了。只知道埋着头带兵打仗是不行的,还要学会利用各种机会拉近你和同僚、上官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耀如,我记着你在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的时候好像挺能拉关系的,怎么到了北京就只会埋头带兵了呢?这样太过清高,在官场上很容易被孤立起来的,除非你将来真不打算在北洋的圈子里混了,否则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这回你和那个王若男小姐订婚我看就是个机会,大肆铺张一下,把京、津地区的达官显贵,能请的都请个遍。不求别的,最少也要让你在他们面前混个脸熟吧?要不然以后就是有钱使进去,他们也不知道谁跟谁啊。”
  常瑞青也不是蠢人,被金永炎一提醒,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几个月他的心思的确都在带兵打仗上面,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仅限于拉拢身边的那些保定生……这样干也不能说错,不过是有些太孤傲了,除非今后不在北洋混了,大家见面是敌非友,不用讲什么交情了,要不然多个朋友总是多条路的。
  “校长教训的是,学生这段时间的确是忽略了。”常瑞青思索着道:“学生这就着人去安排,校长,您觉着学生的订婚仪式,有什么人是必须要请到的呢?”
  金永炎打了个哈欠,掰着手指头道:“徐又铮对你有知遇之恩,这是一定不能忘掉的,而且你请他一定会到。此外,北京周围那些师长、旅长一级的北洋将领一定要请。他们或是和你平级,或是高你半级,照例都会来,不来也会派代表送上一份贺礼。如果你不请他们就是瞧不起人了。再一个就是各方面驻天津的代表……我想你一定听过北京是前台,天津是后台的说法吧?”
  常瑞青点点头,这个说法是形容北洋政局的,他在后世的历史书籍上看到过,在这个时代也听说过。金永炎又接着说:“这些代表驻扎天津就是拉关系、走门路的,你今后也要在天津派有专人来联络各方。”
  “学生明白了。”常瑞青心说,这个幕僚倒是挺负责任的,还教了自己不少混官场的基本功,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好好安排个优差的。
  金永炎看了眼常瑞青,又缓缓的又接了下去:“除了这些人之外就是北洋的文官和北洋财团的经济界人士了……当今乱世,文人和商人的地位都没有军人来得高,你一个混成旅长发帖子,除了几个特别有势力的,多半会过来捧场,将来你如果需要治理地方,恐怕还是需要文官的,现在多结识一些是有好处的。哦,还有天津的那些东西洋行的大班也要请到,日后你要买枪买炮可离不开他们。最后就是京、津地区的文化人,特别是报纸记者、大学教授什么的,你千万别小看这些书生,一支笔有时候胜过十万兵!能拉拢还是拉拢一下为好。唔,基本上就这些了。再多,估计利顺德大饭店的大厅也就坐不下了。”
  ……
  就在同一个夜色当中,离开北洋大学宿舍的蒋介石带着几个随从悄悄走进了天津日租界。他的目的地是日租界里面的一个相当僻静的小别墅。几个矮壮敦实的汉子在小别墅周围游荡,蒋介石知道这些都是驻天津的日军所派出的人员。由于《辛丑条约》的规定,中**方在天津的驻军不能超过300!而日本却在天津驻扎了近5000人的大军,因此他们才是天津实际上的主宰!任何一个在天津活动的中国方面的势力,或多或少都在接受日方的“保护”,国民党或者是革命党也不例外。
  蒋介石匆匆地走近了这个小别墅的大门口。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背后。那几个化妆成中国人的日军人员都知趣的散开了。铁门吱呀一声从里面被推开了,走出来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年青人,似乎认识蒋介石,也没有说话,就恭恭敬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蒋介石冲他微笑点头,然后就跟着他向花园里面走去,而蒋的随从,则留在了门口,警惕的四下张望着。
  穿过花园,在宽敞的客厅里面。已经早有人在等候了,一个个子不高,约莫三十多岁,长相斯文,好像是一个白面书生似的中年男子坐在沙发上面。看见蒋介石进来,就起立相迎:“介兄一脸的喜色,是见着赤色旅的头目了吗?”
  “幸不辱命,今天总算是见着左民了,溥泉兄,你的主意还真是管用啊!”
  蒋介石口中的“溥泉兄”正是国民党在北方地区的负责人张继,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呃,实际上国民党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不是后人想象中的“水火不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当然,由于历史上国民党一派的“社会主义者”接触到的社会主义理论,多是来源于日本或者是欧洲原版,因此思想也比较混乱,更多倾向于反动的社会民主主义,而非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见着左民了?”张继的脸上闪过一丝讶异。蒋介石耸了耸肩,笑道:“应该是巧遇吧?小弟的运气不错。”
  “哦。”张继点了点头,伸手指了下沙发,请蒋介石坐下,又吩咐下人上茶。然后就一边饮茶一边向蒋介石询问起同左民见面的情况来了。当他听到蒋介石估计左民接受过长期严格军事训练,并且很可能是接近北洋陆军核心的军官的时候,眉毛不禁微微皱了起来。
  “介兄,你凭什么认定他是北洋军的核心人物?”张继不解地道。
  蒋介石微笑着解释:“因为他告诉我,段祺瑞、冯国璋已经达成了联合共治的协议,准备废除《临时约法》,解散国会,下一步就是武力统一中国了!这样的机密,除了北洋核心的人物,还有谁会知道呢?”
第083章
各有所谋
  “知道他是谁吗?”张继追问了一句。
  “现在还不知道。”蒋介石一笑:“不过也不难打听出来……这位左民同志的长相可是相当引人注目的,别说是北洋了,就是整个中国也不多见吧?”
  “他长什么样?”张继又问道。他长期在北方活动,又是国会议员,对北洋人物的熟悉程度自然要超过一直在南方活动的蒋介石。
  “大概24、5岁,是个大块头,很结实,比我高出差不多一个头,国字脸、高鼻梁,面相也颇为威严,一看就是个带兵打仗的料子。”蒋介石三言两语就将常瑞青的长相描绘了个大概。
  “是24、5岁,不是34、5岁么?”张继皱着眉毛将他所熟知的北洋人物在脑海里面过了一遍,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人物,不过年纪却是对不上号。
  “顶多25岁,是个年青人,这一点是不会错的。”蒋介石很肯地答道:“溥泉兄,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人了?”
  张继微微摇头:“如果只有二十多岁就不好找了……北洋系统里面有实力敢绑架溥仪的,应该是上了年纪的,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在北洋里面能混上个营长已经是异数了……对了,有个叫常瑞青的好像就是个大大的异数!”
  “常瑞青?”蒋介石突然眼前一亮,拍了一下巴掌:“对!就是他!一定是他!北洋后起之秀,再造共和首功之臣……张勋复辟那会儿,他不就带兵在北京吗?有下手的机会,也有成功的实力。”说到这里,蒋介石突然愣了下,眉心又紧紧拧成了团:“可是他为什么要告诉我那么机密的事情?他不是段祺瑞、徐树铮的心腹吗?”
  张继冷冷一笑:“他们北洋的规矩已经做坏了,心腹什么的不过就是说说而已……段祺瑞提拔过那么多人,要都对他忠心耿耿,也不会有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了!这个常瑞青如果真是左民,那他也早就是身怀贰心了,介兄,我看这个左民或者是常瑞青的工作咱们还要做下去。呵呵,北洋中央陆军第31混成旅……可是正儿八经的军队,比起民军来不知强了多少!”
  “拉拢?我们凭什么拉拢他?他现在已经是旅长了,过不了多久又有25万两金子的军费,我们还能给他什么?”蒋介石轻轻叹了口气,望着张继。
  “野心!”张继的眼睛里却闪过一丝嘲讽:“他有野心!不管是赤色旅还是那25万两金子的军费,都是实现野心的工具!现在他有了军队,有了金子,接下去该谋求什么了?”
  “地盘。”蒋介石两眼放光,好像看到常瑞青麾下的一旅精锐已经投靠到了国民党旗下似的。“有钱有军队,如果没有地盘总是无根飘萍,他现在一定想要得到一块地盘,而地盘……恰恰是北洋给不了的!凭他一个保定三期生,短短几个月就提拔到了混成旅长,虽然是凭着再造共和的功劳上来的。
  不过北洋的那群老人还是不会服气的……混成旅长的差事段祺瑞能给,督军、镇守使的缺可给不了,眼下还不知道有多少资格比他老,实力比他强的老北洋在等着呢!所以他要地盘就只能和我合作!”
  最后那句话,蒋介石说的是“和我合作”而非“和革命党合作”,说得一时有些激动,喘了几口气。张继在一旁听着他的分析,也满意地笑笑:“介兄,你暂时不要回南方了,留在北方专门做常瑞青的工作。先生(指孙中山)那里我会去电报说明的。至于拉拢他的条件,除了两广、云贵、四川,其他的地盘都行。只要他肯背离北洋追随孙先生,咱们的地方势力就全力拥护他当督军,当镇守使!此外就是军火了,钱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人也不是问题……中国有的是人!他现在所缺的,除了地盘就是军火,这方面我们在日本有点门路,你也可以给他允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