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族长(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269

  比如不义之财什么的,能找到苦主就把钱还给苦主,找不到苦主就把钱收进国库搞建设。
  再比如贪官污吏、为富不仁、奸商等等。
  王淳之虽然不是帝王,行使的却是帝王权利。
  这样一来,他还能坐的住,他底下的那些人却坐不住了,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送王淳之登上那个位置。
  “主公,请您登基为帝。”谋士们跪下来请求道。
  “主公,请您登基为帝。”武将们跪下来请求道。
  文武泾渭分明,两支队伍排出很长一溜,打开的大门外是更多的百姓们,声音高低起伏,也是在请求王淳之登基。
  真正的民心所向。
  王淳之睁开眼睛,道,“我纵观历史思索良久,为什么每隔数百年就会有一次王朝更迭,就会发生天下大乱?”
  那些请求王淳之登基的人都愣了,没有想到王淳之会说这个。
  “我于微末中走来,见过太多百姓流离失所,路边尸骨遍地,更有同类相食,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我不愿数百年以后我的子民们也经历这种痛苦。”
  已经开始有百姓呜咽出声,声音里是无尽的心酸和泪水。
  “所以,为了防止我晚年糊涂昏庸,后世子孙无能不肖,对不起天下万民,所以我决定,从今以后,天下只设内阁,不设帝王。”
  “……更迭以五年为期,最多三任,惟愿我中原大地从此免受内乱之苦。”王淳之道。
  听完王淳之的话后,所有人都愣了,完全没有想到王淳之居然真的放弃了皇位这个唾手可及的位置。
  更别说他还只规定了一世,这就意味着王淳之的子孙能力要是差点,这个他祖宗亲手打下来的江山就不是他家的了。
  这个牺牲真是太大了,扪心自问,他们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天下九成九的人更是看不透王淳之在想什么。
  除此没有帝王之外,朝廷的内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一改之前只有一个声音的传统,而是来了一个彻底颠覆。
  阁老之位设立了三个,分别是文、武、世家,呈三足鼎立之势,每个派系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同,相互之间交叉纵横、融合和彼此制衡。
  三角关系是稳定的。
  以前的王朝之所以那么容易崩坏,就是因为它是跷跷板样子的,总有一方会高,一方会低,平衡性非常的难以把握。
第229章
  现在则不同,
王淳之把那些暗地里无法言喻的潜规则都给他们摆在了明面上。
  利益是永远都不可能消失的,王淳之并没有指望自己能够荡平天下不平,他也做不到,
这世间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
  所以王淳之直接给他们来了一个利益捆绑。
  三方势力三足鼎立,
一旦某一方的人做出律法红线之外的事情,另外两方就有把他们分而食之的权利,当然,战利品会上缴国库,
谁剿的谁有这笔钱的最先分配权。
  人的利益会随着各种立场而转变,
这也就导致他们三方永远都不可能会和睦相处。
  他们三方要真有联手起来祸害天下的那一天,
那这个国家也就快完蛋了。
  起码王淳之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主席会在三个阁老中进行选拔,比如王淳之这个主席,担当的就是世家家主的阁老,
王沛良是政阁老,
忘川是军阁老。
  一句话,除了没有帝王之外,众人的身份和地位基本没有变动。
  等内阁的事情的忙完之后,
王淳之他们就忙着给下面的人分派系。
  王朗和谢小天他们身为世家子,
自然是要进王淳之一系的,负责掌管世家们开设的九成工厂,
还有天下的商户缴税状况。
  其余大都出身寒门的谋士和官员则入了王沛良的名下,
负责治理天下,
处理各种民间、政治案件。
  武将们自然当仁不让的入了忘川一脉,内阁这样的划分让文武彻底的分开来,比如说军队和军饷,还有大型杀伤力武器,也全都归军队所有,
可以说军队以后不需要再受制于人,只会受制于法。
  当然,军政世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是相互之间彼此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过王沛良和忘川两人都很听王淳之的话,这也就代表着这个天下还是王淳之的一言堂。
  之前就说过,纵观历史,律法已经足够完善。
  之所以还能落得个亡国的下场,知法犯法违法的人要占九成的责任。
  律法和道德应该是最低底线,当有一天这两条底线都被人反复横跳时,这个国家也就快要亡国了。
  所以新国的律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动,只是执行力度却大大的增加。
  就是这样一群崭新的人,却为这个世道注入了一道蓬勃的生机。
  确定好政权之后,王淳之他们并没有停歇下来,而是准备继续北上。
  他们要去更北方的边关处。
  那里有着他们最终的战场。
  王淳之他们很早以前就在对抗那些茹毛饮血的外敌们,但是以前一直都没有时间亲眼过去看看。
  而这一次,王淳之带着大部分的军队和武器,准备给那些外敌来一个大清洗。
  至于留下他们,相信任何一个当政的人都不会有如此天真而又荒谬的想法。
  更别说,那些只是一群披着人皮的畜生们而已。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传承,只有血淋淋的野蛮和野兽一般的行事作风。
  就在得知王沛良现在所处的时间线后,后世人道,“能让我们也见识见识么?”
  对于后世人来说,那些外敌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因为在未来,那些外敌是属于绝种一般的存在,有关他们的资料不是很多,所以后世人想趁这个机会补全它。
  王沛良无所谓道,“你们想跟就跟吧。”
  很快,后世人就传送过来一样东西,那是一个拍摄装置,为了不被发现,还特地做了透明伪装。
  王淳之知道这件事后也没说什么,而是直接带兵出发。
  越靠近边关,就越荒凉,王淳之他们快速行军,还没到边关处就被人提前发现了动静。
  一个身穿道袍的道长从隐蔽的地窖中爬出来迎接王淳之他们,在得知王淳之已经收复整个中原,现在能抽出时间彻底灭了那些外敌们,喜不自禁。
  “陛下,您稍等,我这就告诉大家伙们这个好消息去。”道长心里激动万分道。
  北方边关有电报这个东西,消息的传递速度非常快,还没等王淳之他们和那位道长告辞呢,王淳之过来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个边关。
  无数边关百姓们听后喜不自禁,纷纷奔走相告。
  他们心里牢牢的记着王淳之,知道王淳之是他们的大恩人,当年如果不是王淳之送来粮食、棉花、武器和疗伤药,他们边关这些百姓也不会坚持这么久,更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安稳日子过。
  更别说,他们还通过道长们已经臣服了王淳之,王淳之就是他们的君王,这么久终于能见到真人了。
  除了边关的百姓们,最激动的就是和道长们一同自主来边关支援的义士们,他们激动于中原山河的再次统一,听到这个消息后,无数义士眼中泪水滚落。
  至于无能的旧朝,他们都是没有放在心里的,从朝廷只知道内斗,而不先去解决残害边关百姓的外敌们,他们就对旧朝没有多少留恋了,反倒对王淳之这个一直在他们身后大力支持他们的王家堡堡主很是好奇。
  要知道自从得到王淳之的帮助后,北方边关的伤亡率就快速的下降着,也是王淳之,让他们免去了和那些外敌同归于尽的下场。
  所以王淳之每到一处就会收到许多晶亮的目光,那目光中感恩激动不一而足。
  北方边关百姓们身上穿的大都是羊皮,外表看上去很是保暖,他们并没有很多精良的装备,更没有锋利的武器。
  可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失去边关军队后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挡外敌们的脚步,这个地方可谓流尽了他们的鲜血。
  外敌之所以没有对中原长驱直入,他们功不可没,在得到王淳之的各种物资支援下,他们更是悍勇的把外敌阻挡在边关外。
  如果不是边关外依旧还有外敌如野兽一般垂涎徘徊着,边关这边的战事其实已经算是了结了。
  “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你们可以好好的整理自己的家了。”王淳之对他们道,随后派大部分人去帮边关的百姓们重新建设他们的家园,一小部分人则带着武器去了边关之外。
  边关百姓们目送着他们的离去,眼中充满了敬意,却不知,他们才更可敬可佩。
  直到看到军队之后,那些还活着的义士们这才彻底的放松下来,把边关这块彻底的交给他们,他们则去为那些已经死去的义士们收敛尸骨,准备过后带着他们魂归故里。
  那些外敌距离边关并不远,但因为边关百姓们手中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他们只能在外面徘徊,而不敢再冲过去。
  边关外是一望无际的荒凉平原,并没有什么建筑,外敌们住的也是简单便于迁徙的大帐篷。
  除此之外,他们身上还有衣服、器具等,据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从边关百姓们手中抢夺过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2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