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医生(黎明医生)(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529

  这份新闻稿显然是再三斟酌过的,想让民众明白事态严重却不至恐慌,里面甚至没说“爆发”而是“出现”疫情。
  学医的人却听出更多的古怪,以往军团菌的传染力并没有这么厉害,“新型军团菌”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军团菌,但是这些应急措施之严厉,每一位民众都感受得到。
  李明秋大学毕业六年了,年近三十,是一家IT公司的程序员。
  下午的全市通知一出,公司里就人心惶惶了,大家都想马上走,但领导说指导文件让他们尽量留在公司等待撤离,而要尽快返回家中的是那些在街上走着的人。
  “有孩子照顾的可以先走。其他人自己考虑,外面交通很乱,人又多,出去乱跑反而更容易感染。”
  这倒是实话,从这写字楼中层的窗户望出去,街道上行人匆匆,出租车根本就不停了,已在交通瘫痪的边缘。
  李明秋因为不是本地人,也没结婚和孩子,就与人合租一间公寓住着,回去也没什么好,所以选择了留在公司。
  有半数同事留下,走的不全是因为家庭的,也有想去抢购物资而走的:“说等撤离还不知道要等多久,这病菌能污染水,去晚点矿泉水就被抢光了。”也有人觉得根本没什么大事:“吓唬人而已,套路。”
  中央空调当即关掉了,在这八月炎夏,办公室里立即热得要命,窗户还得按指导关着。
  “这次的疫情可能比非典还严重……”
  “是啊,国家肯定知道这么做很仓促,但还是这么做了。”
  办公室里一片闷热,留下的十来人待在自己座位上,经过最初激动的讨论,此时已是茫然的说得有一搭没一搭。
  这时候,正跟一位医生同学聊罢电话的魏小茹放下手机,对紧张的众人唉声道:“我那同学说军团菌有很多种,这次的应该是一种新菌,跟以前的都有不同。预防军团菌是要开窗保持通风的,不给它们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那我们还关上窗?”张大伟惊道,这也是李明秋等人的疑惑。
  魏小茹回想着道:“军团菌最主要的传播载体,是新闻说的气溶胶,但一般只能随风传播到半径二百米的空间、在自来水里生存一小时多。现在又要关窗、又要停水,我那同学说,这就只有三个可能。”
  “一是这种新型军团菌,载体更多样、传播范围更大、在水里存活时间更久;二是疾控那边认为,山海市已经到处……都被污染了。还有就是,前两个可能都是真的。”
  众人面面相觑,虽然不太懂医学,却都听懂了这有多么严峻。
  随风传播?随自来水传播?人总要呼吸和喝水的啊。
  “全市都被污染了?”张大伟满脸急愤,“怎么搞的,又他妈瞒报吗,搞成这样了才要撤离?”
  “我同学说……”魏小茹也很茫然,“这次疫情可能发展得很快,连国家都措手不及。”
  众人都又担忧又焦急,却只能等待着,这一等就到了夜晚七点,全市的上空响起了警报声,戒严开始了。
  他们从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街道上早已变得萧寂,只有从下午起就出现的疾控车辆、戒严车辆在马路上不时驶过,也有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疾控人员队伍走过,把还在外面游荡的个别民众抓上运输车带走。
  但新闻里早就说了,与疾控人员接触有更大的感染风险,所以不要故意走出去被抓捕。
  而且被带走不是离开山海市,是带去进行检查,一旦疑似感染就要进行隔离与治疗。
  警报声过后,城市的上空又响起了广播声:“请您尽快返回家中……”
  新闻里还说,如果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员出现不断咳嗽等的疑似症状,请立即远离疑似患者,并拨打求助热线。如果你出现症状,也请立即拨打热线,以尽快得到治疗。
  为什么要先撤患者再撤其他人?
  李明秋琢磨了这个问题一个下午,越想越觉得除了人手不足,应该就是整个山海市都被污染了……
  这病有潜伏期吧,谁带病菌、谁没带,看不出来的,一个患者就能扩大受污染范围,感染上千上万的其他人。
  所以不能随便乱撤,要用时间让患者们自己先显露出来,从而确定山海市哪里还是干净的。
  也许只有干净区域的健康者,最后才会真正得到撤离……
  众人正沉默着,忽然这时候,那边坐在自己办公椅上话不多的一位同事林明达猛地咳嗽了:“咳,咳……”
  一下子,他们都霍地转头望去,只见林明达的面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得有些难看。
  完了,李明秋心脏发紧,浑身像是垮了下来,旁边的魏小如也白了脸色。
  “啊!”张大伟后退了几步,惊慌说着:“打电话叫人,快打电话……”
  “我,我……”林明达想说什么,却只是更加剧烈地咳嗽了起来:“我,咳咳……”
第二百四十八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山海市是个小城市,山海市的江兴镇更是个小地方,虽在海滨边却没有旅游业。
  就在这个小地方的镇医院,8月2日从早上到晚上已经收治超过20个相似的病例:发热,乏力,咳嗽。
  病情轻者疑似感冒,病情重者疑似肺炎。
  当急诊内科值夜班的黄琳主治医师诊治一位名叫沈浩轩的18岁患者时,听到患者明确说出自己是在公交车上被一名中年大叔咳嗽传染的,她顿时察觉到不对劲。
  这像是一种传染病暴发。
  于是黄琳警觉起来了,把医院全天收治的类似病例都在病历系统中翻出来看了一下。
  沈浩轩口中的中年大叔确有其人,是今天上午8点多从急诊收进大内科住院的一位43岁患者,王国新。
  黄琳越看王国新的住院病历,心头的不安就越重。
  当值医生张波对王国新的初步诊断为“右下肺肺炎”。
  王国新的病情挺严重,体温39.5℃~41℃,咳嗽,咳深褐色粘稠痰,偶有咯血,以及咯出疑似糜烂腐肉,考虑为肺部炎症腐烂组织。伴乏力,全身酸痛,右肺背部可听到明显湿罗音,X线胸片显示右肺下野6cm×8cm片状非均质性模糊阴影,炎症很严重,却没什么特异性。
  他说自己咳嗽几天了,今天早上开始特别难受,咳痰增多,并且有咯血,因此感到害怕,才来医院看看。
  当时张医生给予患者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等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张医生结合急诊的X胸片检查结果,考虑为肺部细菌性感染,给予送检痰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之后,立即进行经验用药,给予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抗感染、酚磺乙胺止血、糖盐水补液支持等治疗,还有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热。
  患者的体温单却让黄琳的心翻腾起来,虽然口服了退热药,但患者的体温没有降下来,一直在39℃以上。
  “希望只是我敏感吧。”黄琳当即给住院部打去电话了解王国新目前的病情,结果一颗心直沉到了冰窖底下。
  当值护士给她反馈,患者的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明显加重,精神更加萎靡……
  黄琳感觉,这并不像是一般的肺炎。
  张医生可能误诊了……
  大学时的实习经验告诉黄琳,如果是三甲大医院,一天收治四五十个肺炎患者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江兴镇医院而言,一天二十个肺炎患者就太多了,本科毕业后在这里工作了几年的她对此也是很清楚。
  王国新是今天收治的第一例肺炎患者,到下午三点多出现第二例,再到晚上七点后呈汹涌暴发之势。
  经她手已是收治了十八例肺炎患者了!再加上沈浩轩的说法……
  “这可能是一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黄琳把自己发现的这个情况告诉了在急诊室值班的另一位医生,负责外科的赵玉涛,考虑要上报疫情。
  镇医院规模小,急诊室就一内一外的两个医生。
  “疫情!?”人到中年的赵玉涛闻言大皱眉头,“这几天天气闷热,比平时多几个肺炎患者很正常的。”
  一旦上报疫情,不管最后是真是假,事情可就多了。尤其现在大晚上的,赵玉涛有些不情愿。
  赵玉涛一向就不怎么喜欢这个黄琳,她是名牌大学生,从东州大学医学院本科出来的,又年轻气盛,总是喜欢搞麻烦。“那个你说的首发病例就转送市医院让人家治吧,我们这条件有限。”他还要劝说。
  “赵哥,这次真的不寻常。”黄琳坚持了自己的判断,“要请市疾控那边的人来。”
  她当即打电话给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和医务科,就是以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进行报告,而且不是出现一个病例,是已经暴发疫情。
  “首发患者的潜伏期应该在五天以上,有前驱症状,但今天早上出现发热后,病情发展得就非常快。另一名疑似被首发患者传染的患者也是这样,6~7个小时就已经咯血!”
  黄琳说得很严肃,也说清楚了严重性,要求那边立即上报。
  传染病疫情是有报告时限的,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
  当乙类出现疫情暴发时,则按甲类的时限和方式报告。
  但那也可以是两个小时之内。黄琳真的担心医务科那边拖上一拖,一小时后才上报。
  现在每一分钟都极为宝贵,每早一分钟做出疫情控制措施,就可能每多救一条人命。
  医务科那边反应还算迅速,给市疾控中心打去电话的时候是8月2日晚的20:32。
  而黄琳做完报告回到了岗位上,也收治到第二十一例肺炎患者,然后是第二十二例,第二十三例……
  当数量迅速突破三十例,这下赵玉涛才慌了,院感科那边也慌了,一众护士全都明白不对劲。
  与此同时,市疾控中心针对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作出部署,要求江兴镇医院做好隔离病人、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等的工作,另一方面派出了首席专家何峰带队去做流行病学调查,并且负责现场的处理。
  “哦,好,好。”何峰接到中心打来的电话时,正一家人在家吃着晚饭,“我这就出发。”
  妻子也是疾控的,对此明白,但七岁大的女儿妞妞不太开心:“爸爸你吃完饭再走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52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