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6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9/924

  卫国人借兵,也没说出多大规模的好处费啊。
  正讨论着,瓦邑城内也来了一匹骡子,是个传令兵。
  “报告!”
  “说。”
  “卫人说这几日郑人多有试探,让我军小心提防。”
  “瓦邑这地方,还用提防?四战之地,南有濮水,北有河水,防个屁的防。多此一举。”
  骂骂咧咧间,两个大队长还是商量着怎么布置晚上的岗哨。
  现在看来,卫郑两国都是学逼阳之战学得很深刻,万一连夜袭也要学,那上哪儿说里去?
  虽说是过来打辅助,见势不妙就要撤,可万一阴沟里翻船,他们自己嗝屁事小,给主公丢脸事大。
  老大出道以来未尝一败,总不能让他们去抹小黑点儿吧。
  “从瓦邑借五百民夫,在小城上修几个垛口出来。”
  “好。”
  眼见着卫郑双方打得稀奇古怪,两个在小城的大队长,虽说并不担心,可还是难受得很。
  他们也是没想到,这卫郑两国,有样学样这么快,这才多久,连防御工事都大幅度跟进。
  就是活儿次了点,但再次也是在学习,在进步。
  事物只要在变化,就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问题。
  “我看,郑国人说不定还真会夜袭。”
  “就算不是真的夜袭,佯攻、疲兵,总归是会的。”
  “先把大弩都架起来,鹰羽箭堆上墙,万一真有郑人来袭,也好从容应对。”
  “就这么办。”
第589章
军事采购
  “吴人弓弩甚是古怪,诸君以为此等吴弓有何妙处?”
  “淳于君擅射,可以一试。”
  驻扎廩延的卫国君臣,此刻对进献而来的奇葩弓箭都是非常感兴趣。瓦邑尉在卫国内部评价比较高,军事上的事情,只要开口就很有说服力。
  能让瓦邑尉专门进献一把弓过来,说明这个弓,肯定有独到之处。
  得了君命,一个身材高大,双臂舒展的壮士出列,行礼之后,便从卫侯那里接过弓箭。
  略作观察,此人手指勾了一下弓弦,愣道:“这是何物所制?非综非丝非麻非革。”
  弓弦就很古怪,弓身更是显得奇葩,并非是一个整体的样子。
  拇指扣住弓弦,用力拉了拉,弓力相当的足,不是极品神器,但也不是蹩脚货。
  “好弓。”
  赞了一声,搭上一支没有箭头的鹰羽箭,顿时摩挲出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眼前一亮很是喜悦,当下此人便道:“诚如瓦邑尉所言,善射者,可为神射者!”
  嘭!
  一箭射出,“叮”的一声,居然中了廊柱下的青铜吊灯灯盏。
  “好兵器!”
  “淳于卿以为,若有几何,可使全军振奋?”
  “君上,以臣所见,若是人人带弓,自是威力无比。”
  “人人带弓,力有未逮。”
  真要是人人带弓,以卫国的国力,那是根本没戏的。
  不过卫侯倒也不觉得自卑,反正晋国也玩不起,连秦国、齐国这种弓矢制作有优势的国家,也是装备不齐。
  能装备几个方阵,就已经是很好了。
  “若有一万张弓……”
  淳于君想了想了,说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卫国前线的主力部队,也就是三四万,来一万张弓,不给主力部队,给预备队,那也是不错的。
  手中的弓箭训练起来有大优势,这种犬牙交错的局面,弓弩是必不可少的,一天的箭矢消耗量,不管是敌人郑国还是卫国自己,都是海量。
  十几年前,两国偶有摩擦,主力还是战车。
  但自从耕地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之后,战车更多时候充当的只是中坚屏障。
  留给战车驰骋的环境越来越少,一条壕沟就能解决的事情。
  而两次逼阳之战,不管是冬季的冰雪之墙,还是入夏的逼阳城二环水陆交通,都让人大开眼界。
  子橐蜚攒了那么多年的战车,就是个摆设,最终还是要看重步兵的发挥。
  然而弱势一方的逼阳国,通过疯狂地砸钱,依托防御工事,轻轻松松地就把宋国部队怼了回去。
  而且化被动为主动,只要宋国出现失误,背靠庞大防御体系的逼阳守军,就主动出击,抓住一瞬间的战机。
  宋国联军中的戴国部队,就是这样被吃掉的。
  整整三万,战后归来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
  列国观察员对第二次逼阳之战的印象,最深刻的就三点。
  一是防御工事居然还能这么玩,当然诸侯们能这样玩的很少,但减配一下,还是没问题的。
  二是扼杀了战车的发挥之后,大国战力直接去了一半,最终考验的,还是步兵发挥。
  三是逼阳城守军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在远程兵器上,开发出了大量让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武器装备,但传统箭矢的使用量,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卫国内部也是有统计的,第二次逼阳之战中,逼阳城守军,一天箭矢消耗量,少则一万,多则两万,每天都有大量损毁的弓弩。
  但当时的逼阳城有钱,不但有钱,还有生产加工的能力,前线消耗多少箭矢,后方都能供应上。
  不但城内有工坊,通过邗沟,源源不断往北运输箭矢的舟船,也是络绎不绝。
  卫国除非要打保家卫国战争,否则是如何都压榨不出这样的产能运力来。
  讲白了,卫国可能整体上来说比逼阳城有钱,但像逼阳城那样的用法,想都不用想。
  第二次逼阳之战,像李解那样大摇大摆敲诈勒索列国商人的,独此一份。
  卫国做不到逼阳城那种程度,又不能像李解那样毫无顾忌,那么还是老办法,防御工事上减配,生产效率上,也可以减配。
  对外赎买鹰羽箭,反而成了相对比较划算的一件事情。
  虽说也担心淮中城会不会突然涨价,但因为卫侯有个门路,有人作保,可以帮忙稳住价格,这才大大方方地通过商队,从淮中城运输武器装备。
  “一万张弓!”
  “淳于君,此弓做工精妙,只怕价格不菲。”
  “诸君,此弓精妙之处,吾已知晓。只是,若士卒训练射术,以此弓为主,目力所及,发箭必至!”
  淳于君和瓦邑尉一样,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看问题,至于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是他的事情。
  国君和大臣,才是解决这个办法的负责人。
  “淳于济长于治军,君上,臣以为,当询价淮中,以备不时之需。”
  “臣附议。”
  “臣附议。”
  卫侯见大臣们想法都差不多,自己也是颇为意动,便道:“之前共氏女子为豆子所用,其中孟姜为办公室主任,虽不知职遣何为,不过既为主任,亦是有谏言之责。不若再行遣使,命行者询问孟姜,代为疏通。”
  “善。”
  “君上所言甚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9/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