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万人敌(校对)第5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0/924

  每个小学的规模都不大,似乎就是五十人左右。
  只是老者似乎想起了什么,有些奇怪:“东城庠序,似是有二百人以上者,其中不同……何解?”
  “东城富庶?”
  “岂有富庶拥挤,贫困宽敞之说?”
  指了指小学,光建筑面积的利用率来讲,显然应该是越穷的地方越拥挤,把大量的贫困人家子弟集中在一起教学,节省地盘不说,还节省教学资源。
  有钱的地方,才应该开小灶啊。
  “这……”
  父子二人也没有搞明白,来了淮中城,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需要一两个月的适应,刚来的时候,带着翻译也还好,时间久了,就能甩开翻译,自己去走马观花,看到的也就更加真实。
  到了一处小学门口,父子二人抬头望去,小学名字叫“西城小学第四分校”。
  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一户人家,只是这户人家前有庭后有院,面积比较大。
  学校围墙的墙基是夯土,但墙面是篱笆,没有糊泥巴,反而是竹棍木杆上缠绕着大量枯败的栝楼藤蔓。
  门口设有岗亭,门子在其中发着懒劲,岗亭之外,一只煤炉正燃着,上头架着水壶,冒着烟气热气,白蒙蒙的一片一片。
  见一辆马车过来,有点残疾的门子立刻起身,然后打开岗亭移门,手持一根齐眉棍,一瘸一拐地走到门口,冲来着行了一礼:“不知两位良人,为何前来?”
  “老者勿虑,我齐国千乘人也。”
  说着拗口的怪话,本地的方言,因为鳄人们的到来,都被带歪了,以往列国的“通传”翻译官们,到了淮中城就是一脸懵逼,彻底的怀疑人生。
  “原来是齐国君子。”
  门子虽然面色稍舒,但手中的齐眉棍没有松懈。
  老父子面面相觑,都是感到一点点惊讶,尤其是做儿子的,小声地用齐国方言对父亲道:“夫子,此人虽有腿疾,却非常人。手中长杆,白沙勇夫曰‘哨棒’,乃是江阴特制。”
  这么一说,老夫子顿时明白,眼前这个不卑不亢的看门残疾人,只怕还曾经是李解麾下白沙勇夫中的一员。
  “我等前来,是想解心中所惑。”
  老夫子也没有再七拐八绕,直截了当地拱手询问,“敢问本地人家,如何有闲余家资,以助子孙受教?”
  “补贴啊。”
  “……”
  “首李发补贴的。”
  “……”
  “每四个分校,一年七万石粮食补贴。”
  门子看着这对齐国父子,并没有隐瞒什么,眼睛盯着两人,手又向后一指,“学校的地皮是我私人的,跟幕府签了十年租赁合同。”
  “……”
  一听学校地皮居然是眼前这个残疾门子的,这对齐国父子,直接懵了,傻站在那里久久说不出话来。
  都无从说起,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每四个分校……七万石粮食补贴,一年?”
  “一年。”
  门子点点头,“每一旬前往幕府签字画押,凭证领取。折算下来,四五百石上下。倘若不要米粮,可折算肉干、咸鱼、绢布之类,桌椅板凳亦可。”
  “……”
  这对齐国老父子一副活见鬼的模样,他们还以为是淮中城的本地人特别富裕,而且对教育非常重视呢。
  结果是吴国猛男的个人骚操作?!
  每四个分校,补贴七万石粮食,这还是一年?
  整个淮中城,多少个分校?!
  整个淮中地区,多少亩田?!
  难怪会是画风奇诡的配给制,难怪会到处圈地开荒,难怪淮中城附近都是沟渠灌溉工程,难怪淮水流域的吴舟,运得最多的就是粮食。
  这一桩桩一件件串联起来,更是让齐国老父子有一种奇幻的感觉。
  他们齐国对于教育,有没有补贴?有的。
  但止步乡士、乡大夫这一层级,绝对不会深入到乡野、里巷。
  对统治者来说,没必要太过要求庶民有完备的礼节啊,深入的教化成本之高,只要想一想,都会觉得难如登天。
  偏偏在这里,一个野人出身的吴国王命猛男,居然玩得这么大?
  “淮水伯天下英雄,凡出征而战,靡费甚巨,岂能舍本逐末?!”
  老夫子很是好奇,冲门子躬身行了一礼,诚恳地问道。
  “舍本逐末?”
  门子情不自禁地将齐眉棍抱在怀中,双手抄在衣袖中,然后思忖了一会儿,看着齐国这对老父子:“商君、下柳君早先也这般劝过首李,说是军政为先,教化在后。不过后来首李召开了大会,说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情……”
  “……”
  “……”
  跟“西城小学第四分校”的门卫,实际上的校长告别之后,齐国的这对老父子在马车上都是神情激动。
  连一开始还很淡然的老夫子,此刻是也是拂须大笑:“可在淮中置业。”
  “善。”
  驾车的儿子也是面带微笑,连连点头。
第532章
投资背后
  发现淮中城本地的“庠序”少儿教育意外发达之后,在淮水两岸行走的齐国商人,聚集在淮中城开了个会。
  原先齐国人在淮中城,并没有特别的馆场,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个豪商牵头,在淮中城的东城,斥巨资盖了一个“千乘会馆”,显然是效仿“江阴会馆”。
  “千乘会馆”有两重寓意,一是南来的齐国地方官商,多以齐国千乘邑为主;二是表明齐国当初是以“千乘诸侯”起家。
  至于现在,齐国乃是货真价实的“万乘大国”!
  千乘邑高氏,就是“千乘会馆”的第一任馆主、馆长。
  之所以南来的齐国商人以千乘邑为主,也跟齐国的产业巨头分布有关。
  从齐国淄水两岸出发,想要前往地理条件相当复杂的南方地区,除了舟船之外,就是走马。
  当然也可以大量组织民力,肩挑手提的,也能充当运输载具。
  只不过和牲口比起来,人力显然要次一些。
  因此从齐国出来做大宗生意的家族,往往封地或者说采邑,都是以放牧为主。而千乘邑,就是齐国三个大型养马地之一。
  能够组织马队、车队,将物资运送到千里之外进行交易,这样的能力,自然是千乘邑这样的养马地才能拥有。
  东城千乘会馆之中,千乘高氏的一个老者,邀请老乡吃茶,这是江阴邑去年的最后一批茶,即便在淮中城高层眼中,已经属于蹩脚货,但在高氏眼中,这依然是相当不错的饮品。
  “昔日先君于麦丘得长者之祝,今日老朽斗胆,亦以长者自居,恭祝诸君。”
  持杯敬了周遭宾客一杯,算是以茶代酒。
  “善。”
  众人还礼之后,这才各自放松了心情,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杯中的热茶。
  这几日淮中城外相当的热闹,本地的春耕,和齐国大不相同,农具更是极为诡异,复杂不说,规模还大。
  尤其是轮式重犁,几头牛在前面拖拽,其效率抵得上几十个农奴。
  至于自带覆土功能的播种机,齐人也是第一次见到,原本是想要订购的,但是一想老家主要还是靠牧业赚取利润,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把这样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回齐国,对千乘邑的官商集团来说,这无异于“资敌”。
  以高氏为首的牧业势力,主要在济水以北,而农业区则是在淄水,虽说中间也有老牌贵族盘亘,但大体上来说,高氏的利益支柱,就是马匹、战车。
  而淄水贵族们的利益主体,则是粮食、武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0/9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