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9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4/945

  可见,真要比地缘,优势全在纽兰共和国手里。
  “只不过,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
  “换到那个角度呢?”
  丁镇南笑了笑,说道:“我们看到的劣势,其实都是基于传统的战略观点,即不管我们付出多少,都必须面对来自陆地上的挑战。受文化、传统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随势力范围扩大,我们的扩张步伐必然放缓,在某个时候达到平衡状态。也正是如此,纽兰共和国这类离岸国家,才能够利用地缘优势抵消实力上的差距,并且通过持续的对抗,让我们在日益严重的内部矛盾当中轰然倒塌。”
  “照你的意思,还会有别的观点?”李天凌直接就问了出来。
  “我们真的不能消除地区发展差异吗?”
  被丁镇南反问一句,李天凌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就算能,也需要足够多的时间,至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次,反到是白华伟首先搞明白丁镇南的意思。“不说别的,只是文化认同就需要好几代人,绝对不是在我们能够预见到未来能够实现的。”
  “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不过只要走对了方向,那么迟早有一天能够将世界岛,甚至全世界统一起来。”
  “说这些太过遥远,”李天凌把话题拉了回来,“就目前来看,既然拥有如此明显的地缘优势,纽兰当局有什么理由再跟我们耗上几年?先不说别的,只是三年的战争开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纽兰共和国要想保持地缘优势,必须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至少能够阻止我们横渡两大洋。”白华伟瘪了瘪嘴,转而说道:“就算以战时速度,要想打造一支能跟我们抗衡的海军,至少都需要三年时间。考虑到我们也会加大投入,也许三年都不够,最多也只是勉强够用而已。”
  “这还是次要问题。”丁镇南接过了话题。
  白华伟愣了下,不过没接话。
  “打了几场大规模海战,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岸基航空兵,至少发挥了关键作用。很明显,在掌握绝对兵力优势之前,我们肯定不会进军孤大陆,更别说直接攻打纽兰本土。以发展的眼光看,别说是三年,哪怕再多出三年,我们也未必能获得足以进军孤大陆与攻打纽兰本土的绝对兵力优势。”
  白华伟瘪了瘪嘴巴,没反驳丁镇南的观点。
  丁镇南这番话,等于驳倒了他开始的论点,即纽兰海军需要花3年时间才能打造一支足够保护本土的海军。
  就海军的标准,所谓的“绝对兵力优势”不止要碾压敌人的舰队,还必须达到碾压敌方岸基航空兵的程度。
  显然,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帝国在掌握了绝对制海权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发起攻打纽兰本土的作战行动,最为关键的就是,哪怕依托部署到前沿基地的岸基航空兵,帝国海军都没有绝对优势可言。
  “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内部问题。”
  “纽兰共和国?”李天凌追问了一句。
  丁镇南点点头,说道:“就你开始提到的,三年的战争开支,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能承受,也必然会对纽兰的经济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关键是,除了利用战时状态来推行一些在平时没办法实施的法案与政策之外,纽兰当局必然会借此机会,对把控着国家命脉的利益集团下手。也就是我开始提到的,纽兰当局必须在大战结束之前,做好在战后跟我们长期对抗的准备。”
  “这……”
  “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收回铸币权。”
  白华伟的眉头迅速抽动几下,李天凌也显得非常的震惊。
  “真要说,战争开支是小头。今后长达数十年,甚至持续更久的全面对抗,以及在对抗期间不可避免的代言人战争,哪怕只是打造现代化军队,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所需的资金都会超过战争开支。更何况,这是在和平时期,没有战时的便利条件。如果纽兰当局没有办法赶在大战结束前收回至关重要的铸币权,那么在战后,最多只能坚持五十年,或许二十年之后就会完蛋。”
  “真要是如此,恐怕三年都不够。”说出这句话后,李天凌叹了口气。
  白华伟没接话,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对于纽兰共和国的这个问题,三个军人其实都没多少发言权,毕竟这需要足够丰富与精深的专业知识。
  当然,关键就一点。
  纽兰当局对国家的控制力度,根本没法跟帝国当局相提并论。
  说得简单一点,纽兰的华城政府更像是一家集团公司的总部,各个州,以及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尤其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就是集团下的子公司与分公司,集团总部与各个子公司与分公司并不是隶属关系,更像是合作关系。出于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需要一个总部性质的管理机构。
  可见,纽兰共和国更像是一个联合体。
  虽然纽兰共和国也是中央集权的政体,但是跟梁夏帝国的中央集权比,差距很明显,控制力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铸币权。
  纽兰共和国的铸币权掌握在民间金融机构手上,由几十家银行联合成立的机构掌控,华城当局没有发型货币的权利,只能够发型政府债券,或者说是让掌握铸币权的银行购买政府债券。
  关键就是,债券肯定要偿还,而且不是说华城当局想要发型债券,银行就愿意购买。
  相比之下,梁夏帝国的铸币权一直掌握在帝国当局手里,因此帝国当局能够通过控制发型的货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该方式把金融资本关进了牢笼。
  从这个角度看,在完成对本国金融体系的整顿,至少是在夺得铸币权之前,纽兰当局绝不会结束这场大战。关键是,纽兰的金融资本家也不会坐以待毙,更不会心甘情愿的交出铸币权。
  不要忘了,掌握铸币权的那些金融资本家,已经存在上百年,早已经掌握纽兰共和国的经济命脉。
  可见,三年时间还未必够用!
  当然,讨论到这里,也就没必要继续说下去了。
  大战还会持续,至少在3年之内不会结束!
  
第283章
终章
  吃完晚饭之前,准确说是在快到下半夜的时候,白华伟接到海军司令部的电话。
  就像丁镇南预测的那样,白华伟已经完成了在南方次大陆的主要使命,没必要继续留在这边打酱油了。按照海军司令部做的安排,他首先去狮泉城,然后随同第十一特混舰队返回帝国本土。只要没发生意外,他将在2月份率领舰队前往西南东望洋,担任帝国海军西南东望洋方面的总指挥。
  趁着这个机会,白华伟通过电话,向海军司令部询问了几个涉及丁镇南的问题。
  第三十一特混舰队仍然会留在南方次大陆,继续协助陆战队作战,在短期内不会有别的安排。
  此外,如果东部战线的作战行动在3月底之前依然没能取得突破,海军会增派一支特混舰队,确保陆战队能在4月份完成由丁镇南拟定的作战计划,也就扫荡冈伽罗平原,攻入梵罗国腹地。如果有需要,海军还会考虑增派岸基航空兵,协助空军加强在冈伽罗平原的进攻力度。
  关键还有,海军的特混舰队随后将转战穆阿海。
  虽然在这件事情上,海军司令部那边含糊其辞,但是暗示的意思非常清楚,第三十三步兵师最快将在4月中旬,最迟在4月下旬就会参战。换句话来说,针对梵罗国的总攻肯定会在4月份开始。
  显然,帝国高层已经对南方次大陆上的战况很不耐烦了。
  至于为什么在4月。
  按照丁镇南的推测,肯定跟大陆战场有关,而且在南方此大陆这边的总攻行动,多多少少有点佯攻的味道。说得透彻点,也就是在为大陆战场的春季攻势打掩护,至少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其实,这也是变相给丁镇南施压,借海军调动来告诉丁镇南,要想做出成绩来,就要抓紧了。
  只是,帝国海军的这番调动同样证明了丁镇南另外一个推测。
  进军南夕落洋。
  到4月份,不管丁镇南在南方次大陆这边打得如何,在梵炎洋这边至少有两支特混舰队处于部署状态。虽然海军司令部没有提到,但是以当前情况,都是三航母特混舰队,不过其中3艘会是重新启用的大型航母。
  对重返陆心海来说,仅有6艘航母的两支特混舰队肯定不够。
  那么,唯一的可能,也就是派往桌湾,加强在南夕落洋上的存在,同步增强在夕落洋的破交作战力度。
  如果战争还要拖上几年,首先考虑的,也就是破交作战。
  不说别的,等到春季攻势在4月开始,西陆集团肯定需要来自北孤集团的支持,也就要加强封锁力度。提高破交作战效率的最佳办法,不是部署更多的潜艇,而是设法提高潜艇的作战效率。
  只是,未必是把2支特混舰队全都派过去,很可能会让1支特混舰队去西南东望洋。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都会加强在西南东望洋的存在,不会给纽兰海军机会,并且压缩纽兰海军的活动范围。
  此外就是,帝国海军会积极寻找跟纽兰海军交战的机会。
  道理也很简单,兵力优势在帝国海军这边,而且现在的相对优势,到了下半年,随着第二批“尼兹”级下水与交付,肯定回有明显的缩小。因此帝国海军要发起反击,就得充分利用上半年。
  其实,这也是把白华伟调往西南东望洋的主要原因。
  虽然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的结果算不上理想,但是在帝国海军当中,暂时没有比白华伟更能打的指挥官。至于涌现出来的年轻军官,比如江文龙,就算能力很不错,也欠缺担任舰队指挥官的资历。
  可问题是,纽兰海军未必会给帝国海军交战的机会,哪怕率先派往西南东望洋的第十一特混舰队只有3艘大型航母,看上去很好欺负。不是说纽兰海军不想取胜,而是这样的消耗战根本没意义。
  换句话说,就算打赢了,又能怎么样?
  仅有4艘航母,哪怕毫发无损的歼灭了第十一特混舰队,夺得制海权,也没法反攻奥洲大陆。
  此外,消灭3艘大型航母扭转不了双方的强弱对比。
  与之相反,却需要为此冒巨大的风险。
  可见,哪怕第十一特混舰队故意示弱,纽兰舰队也会躲在安全的后方,没有理由去西南东望洋跟帝国舰队决一死战。
  至于让白华伟带着舰队主动出击,至少在上半年办不到。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多余的航母可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4/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