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8/945

  更加严重的是,在正面迎战的F-16C/D只有12架!
  至于从两侧包抄的F-16C/D,就算弹药很充足,加速性能非常的优秀,也未必能够追上全速冲刺的“战-11B”。
  结果显而易见,靠前的那架E-3B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就转向规避。
  只是,预警机的飞行速度还不到每小时900千米,而“战-11B”在完成加速之后能够超过2马赫。
  至于正面迎战的12架F-16C/D,就算用“麻雀”拦截,也无法击落全部“战-11B”。
  随后,后方那架E-3B也不得不转向规避。
  为了对付“战-11B”,纽兰预警机不得不给梵罗战斗机下达命令,让那些笨重的二代机拦截“战-11B”。
  简单的说,场面顿时就全面失控。
  帝国空军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然制空作战的主力是“战-11B”这类重型战斗机,但是受产能限制,并非所有部队都能获得重型战斗机。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后,帝国都没有能够解决“战-11B”的产能瓶颈,或者说帝国空军没有提高“战-11B”生产效率的动力。原因很简单,在配置上全面升级的“战-11C/D”已经完成设计,前者是保留了制空作战能力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而后者是全面强化了制空作战能力的空优战斗机,均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后者还配有综合光电探测系统,制空作战能力比“战-11B”提高了数倍。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后,这两种改进型“战-11”就将投产,成为“战-20A”正式服役之前的主力战斗机。
  按帝国空军的规划,还会以C/D的水准对前期型号进行改进。
  正是如此,战术航空兵的很多前线作战部队装备的是“战-10B”。
  严格说来,“战-10B”的空战能力,特别是超视距空战能力比“战-11B”要强一些,主要是配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
  虽然在解决了小型化的技术难题之后,帝国空军没再发展无源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全都在向有源相控阵雷达看齐,而“战-10B”也由此成为了帝国空军唯一配备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但是就性能而言,无源相控阵雷达不管是在探测距离,还是在多目标交战能力上,肯定超过了传统的多普勒雷达。
  要说的话,还是“战-10B”稍微小了一点。
  因为是轻型战斗机,所以不管是机首雷达罩的尺寸,还是雷达的整备质量,都远远比不上重型战斗机,性能也就受到了限制。换成重型战斗机的话,只是扩大天线尺寸与增强发射功率就能大幅度提高雷达的性能。就拿“战-11B”这个级别的战斗机来说,换上无源相控阵雷达,对RCS为5平方米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能提高到400千米以上,跟踪距离能达到150千米。
  当然,也就是得益于无源相控阵雷达,“战-10B”才获得了不亚于“战-11B”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与“战-11B”相比,“战-10B”的最大缺陷,其实是作战半径偏短。
  在挂上3具大型副油箱,采用2+4的空战挂载,“战-10B”的作战半径才1200千米,比没有挂副油箱,而且多挂了2枚中程空空导弹的“战-11B”短了300千米。如果把中程空空导弹增加2枚,作战半径将缩短到1000千米以内。只有挂3具副油箱与2枚格斗导弹,作战半径才能达到1500千米。
  正是如此,空军前线指挥官一般让“战-10B”执行战区防空任务,用来保护机场等重要军事基地。如果是执行进攻任务,“战-10B”往往在重型战斗机后面,掩护预警机,以及充当预备队。
  通常情况,空军还会出动加油机,因此留在后方的“战-10B”能够较为方便的进行空中加油。
  这次也不例外。
  在“战-11B”机群后方,就是分成了4个编队的32架“战-10B”,其中2个编队负责掩护预警机与电子侦察机,另外2个编队的位置稍微靠前,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加速,缩短与重型战斗机编队的距离。
  按典型的空战战术,这2个编队的16架“战-10B”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战-11B”提供掩护。
  因为相距太远,所以E-3B并没有发现这些“战-10B”。
  等到距离缩短,两架E-3B都已转向规避,还在指挥引导梵罗战斗机,因此就算发现了“战-10B”,也未必能够及时警告己方战斗机,更不要说指挥已经乱成一团的F-16C/D前去迎战。
  此外,这些“战-10B”都是“满血”状态,全都挂了4枚KK-12A!
  对几十架从两侧包抄的F-16C/D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也就是遭到“战-10B”攻击,大部分F-16C/D没有能够完成夹击“战-11B”的任务,也就没有能够阻止“战-11B”全速突击。
  战斗进行到此,已经没有多少悬念了。
  
第224章
接踵而至
  梵罗空军帮了倒忙,不过近百架F-4E也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
  在“战-11B”冲上来的时候,12架F-16C/D直接就被冲散,在E-3B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F-4E机群赶到了。
  当时的局面简直是千钧一发。
  在第一批20架F-4E杀到时,突破了F-16C/D拦截的“战-11B”,距离较近的那架E-3B不到200千米。
  关键还有,冲在前面的几架“战-11B”都还剩下了几枚KK-12A。
  对付E-3B这类几乎没有机动能力的大型飞机,就算是尾追攻击,KK-12A的有效射程都超过120千米!
  也就是梵罗空军的F-4E及时杀到,并且立即向突前的“战-11B”开火,E-3B才摆脱了危险。
  不过,这也只是在浪费导弹。
  梵罗空军装备的F-4E的正式编号是E(I),也就是在E型的基础之上,根据梵罗空军提出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包括使用更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增加使用“天空闪光”空空导弹的能力。
  因为梵罗空军专用,所以用梵罗国布兰文的首字母加以区分。
  此外,这也是最后一批量产的F-4E型战斗机。
  客观的讲,F-4E(I)比纽兰空军自用的F-4E还要先进,尤其是空战能力,因为配备了更先进的火控雷达,使用性能更好的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达到了三代的水准。
  当然,价格也水涨船高。
  跟纽兰空军自用的F-4E相比,梵罗空军的F-4E(I)的采购价格高了一倍,全寿命费用更是提高了一倍多!
  原因也很简单,发动机与火控雷达这些来自西陆集团的设备,维护保养的费用更高。
  结果就是,采购数量从最先计划的280架,直接缩减到了120架,而且已有10多架在日常训练当中坠毁。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空军的F-4E(I)仅剩下了100余架。
  毫无疑问,F-4E(I)也是在获得F-15与F-16之前,梵罗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更是制空作战的主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战斗机全都部署在西北与东北地区。
  只是,在获得了F-15与F-16之后,F-4E(I)不再是主力战斗机,也退居二线,部署在本土南部地区。
  这百余架F-4E(I)还是梵罗空军手里仅有的对海打击力量。
  虽然梵罗空军从西陆集团购买了专用的攻击机,西骆沙的MG-27与布兰王国的“美洲狮”,但是没有获得能让这两种攻击机使用的反舰导弹,主要是西骆沙没有能够由攻击机使用的轻型反舰导弹,而“美洲狮”使用的“飞鱼”反舰导弹又因为洛克国不肯降价,一直都没能谈拢。
  为了增强对海打击能力,梵罗空军不得不选择AGM-84“鱼叉”反舰导弹,并且对已有的战斗机进行改进。
  显然,由舰载战斗机发展来的F-4是最理想的搭载平台。
  正是如此,在获得更好的制空战斗机之后,梵罗空军才把退居二线的F-4E(I)部署在南部。
  在梵罗空军的作战体系当中,F-4E(I)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靠近本土的梁夏舰队。
  因为纽兰远征航空兵就在特里凡,所以对梵罗空军来说,不用在这边部署专用的制空战斗机。
  只是,这些F-4E(I)保留了完整的制空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梵罗空军才把这些战斗机派了出来。
  因为使用性能稍微好一些的“天空闪光”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还在F-16C/D之上。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格斗空战方面,即F-4E(I)的机动性能远远比不上F-16C/D,而且配套的格斗导弹是用AIM-9P改进而来的AIM-9L(I),性能远不如纽兰空军自用的AIM-9L。
  这种导弹,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
  采用L的编号,只是为了让梵罗空军掏钱购买,毕竟L型属于第三代格斗导弹,而P型是第二代。
  必须承认,及时杀到的F-4E(I)机群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这些战斗机没能扭转局面。
  也就一个照面,准确说是在转向避开F-4E(I)射出的中程导弹,然后加速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之后,战斗就迅速宣告结束。一个大队的20架F-4E(I)在全军覆没之前,没能在格斗中击落一架“战-11B”。
  也就只是在转向规避的时候,有1架“战-11B”被“天空闪光”击落。
  接下来的战斗,还是一面倒。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战-11B”把机关炮都用上了。
  实战证明,在第三代战斗机面前,即便是视距内的格斗空战,F-4E(I)这样的第二代战斗机没有半点胜算。
  代与代之间的性能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的战报,只是“战-11B”就击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几乎都是格斗空战的战果,随后杀到的“战-10B”还击落了大约40架F-4E(I),超过一半由中程导弹取得。
  只是一场战斗,梵罗空军的F-4E(I)机群就全军覆没!
  其实,有很多F-4E(I)是在转向逃逸的时候,被追来的2个中队的“战-10B”用中程导弹击落。
  为此,帝国空军还紧急增派了4架“油-20A”,为返航的“战-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罗战斗机的奋勇拦截之下,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两架E-3B成果逃脱,避免了被击落的命运。
  可惜的是,没能改变惨败的结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8/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