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0/945

  说得直接一点,用2到3艘“增强型航母”来替代1艘大型航母或者超级航母,能够显著提高在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时的战术灵活性,让特混舰队不再受航母数量的限制,获得更高的作战效率。
  在具体应用上,主要针对的也就是低强度作战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
  严格说来,这正是在启动“增强型航母”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小型舰队航母主要用于登陆作战,到后期更是直接编入登陆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增强型航母”更像是新时代的小型舰队航母。
  当然,得益于技术进步,特别是舰载机大型化,“增强型航母”没办法小型化。
  只是,相对于增强作战能力,更加得控制建造成本。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太昂贵,不如建造作战能力更加完善的大型航母。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设计阶段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军舰的设计标准提高生存能力,并且把建造成本控制在“替代型航母”的150%以内。至于具体的性能指标,比如载机数量与持续作战能力可以略微降低。毕竟“增强型航母”也主要在后方活动,能够方便的获得补给,不存在得独当一面的需求。
  按最初的设计方案,“增强型航母”也就是通过牺牲载弹量、载油量,并且缩减机库面积来增强生存能力。简单说,也就是利用节约下来的吨位来增强舰体结构强度,避免采用稀缺的高强度合金钢。
  关键,其实就是建造军舰必须用到的高强度合金钢。
  别说是在梁夏帝国,放眼全世界,军用标准的高强度合金钢都是战略物资。不止是建造战舰需要,其他武器装备也需要,比如陆军的主战坦克。即便是作战飞机,部分零件也是由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比如起落架。
  在进入战争状态后,包括高强度合金钢在内的战略物资,全都纳入了分配体系。
  显然,不是说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只是,用普通钢材替代,必然会导致结构重量增加,从而对性能产生影响。
  按照最初版本,“增强型航母”的载机数量减少到了36架,也就是4个半中队,载油量与载弹量都减少了四分之一,续航力降低到5000海里,持续作战能力仅5天,还无法为舰载机提供全面维护。
  当然,这也跟其他性能指标提升有关。
  比如为了让航速达到30节,而且在动力系统超负荷运行时达到32节,必须采用功率更大的燃气轮机,导致耗油率提高,还占用了更多的内部空间,也就只能缩小弹药库与燃料库等舱室的尺寸。
  可惜的是,该方案依然没能获得批准。
  不是因为性能太差,而是没有配套的产能,即能够建造中型航母的造船厂都没有控制的船台可用。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对“增强型航母”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在东望洋方向上,至少需要用2年时间进行部署调整,然后才有望发起战略进攻。前期的进攻行动,以攻打岛屿为主,投入的作战力量不会太多,现有的特混舰队已经足够。再说了,纽兰海军已经被击溃,短期内难以构成威胁,舰队决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帝国海军在近期的主要战场其实是在梵炎洋。
  简单的说,也就是支持南方次大陆那边的作战行动,包括封锁梵罗国,阻止纽兰共和国为其提供军事援助。
  因为帝国海军在梵炎洋上有很多军事基地,比如在梵炎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基地,所以对帝国海军来说,面向梵炎洋作战,对舰队的要求反到不太大,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以及掩护运输船队的护航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最紧缺的其实是用于护航作战的“替代型航母”。
  正是如此,在“替代型航母”大批量建造之时,“增强型航母”迟迟没有上马。
  不过,这并非坏事。
  等到帝国海军需要“增强型航母”的时候,高强度合金钢的产能提升了十几倍,不再需要为建造材料犯愁。
  关键还有,建造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
  当然,帝国海军也对“增强型航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简单说,也就是以中型航母的吨位,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填补大型航母不足产生的空缺。
  显然,帝国海军把“增强型航母”当成了大型航母的替代品。
  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
  道理也很简单:超级航母太昂贵,不但没法大批量建造,巨额的维持费用也让帝国海军难堪重负。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帝国海军也不可能无限制扩充舰队规模。
  再说,并非任何战斗都需要出动超级航母。
  至于大型航母,效费比显然不够理想。
  比如,“陈炳勋”级的建造成本大约是“薛远征”级的80%,而在高强度战斗当中的作战效率仅相当于“薛远征”级的65%。关键是,在低强度战斗中,“陈炳勋”级的效费比不比“薛远征”级高多少。
  换句话说,大型航母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此外,在“陈炳勋”级之后,帝国海军没再建造过大型航母。
  显然,只是重新设计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大型航母并不是理想选择,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调整了“增强型航母”的性能指标,要求用6万吨的舰体,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
  显然,这个要求一点都不低。
  简单的说,也就是保持“陈炳勋”级90%的战斗力,排水量降低24000吨。
  即便采用最先进的造舰技术,也有很大的难度。
  不说别的,要想让战斗力达到超级航母的60%,至少需要配备3部弹射器,也就对动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采用最新型号的燃气轮机、回热蒸汽发射器与弹射器,所能减少的吨位都很有限。
  正是如此,在动工建造之前,帝国海军对性能指标做了调整,降低了要求。
  按最终的要求,“增强型航母”只配备2部弹射器,2套动力系统与2套推进系统,舰载机的出动率相当于“薛远征”级的50%,而续航距离、持续作战时间与最高航速等性能指标则有所提高。
  显然,“增强型航母”最终演变成了中型航母。
  不要忘了,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海军一直排斥中小型航母,可最终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强型航母”其实是在走下坡路。
  不过,也不能由此完全否定该项目的价值。
  在战术层面上,“增强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头号难题。在不大规模扩大舰队规模的前提下,增强了舰队作战的灵活性,弥补了由于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不足产生的兵力缺口。
  只是,关键是在技术层面上。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增强型航母”期间所启动的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后来取代了蒸汽弹射器的电磁弹射器。
  虽然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在着手研制电磁弹射器,但是受技术,以及现实需求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进展。主要是,现在所使用的蒸汽弹射器,完全能够满足海军的各项要求,因此在研制新式弹射器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紧迫性,也就导致海军不愿意投入太多经费。
  “增强型航母”的出现,为研制电磁弹射器提供了理由。
  道理也很简单,不管是配备2部,还是3部弹射器,电磁弹射器都是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的唯一选择。事实上,只需要2部电磁弹射器就够了,而配备3部电磁弹射器能让“增强型航母”的出动效率达到超级航母的水准,从而让“增强型航母”成为货真价实的主力航母。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开始重视电磁弹射器,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来研制电磁弹射器。
  虽然没有能够赶在大战期间研制成功,不然帝国海军也不会降低性能指标,但是战时进行的这些研究,为战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成为帝国海军在战后继续推动电磁弹射器研制工作的关键因素。
  道理也很简单,需要投入海量资金的前沿技术,在战时就已取得突破,或者说已经投入了足够的资金。
  要说的话,“增强型航母”是一种能够改变海军面貌的产物。
  可惜的是,诞生得稍微晚了一点。
  如果提前两年,甚至一年开始大规模建造,“增强型航母”很可能成为帝国海军的绝对主力。结果是,等到帝国海军决定大规模建造“增强型航母”的时候,已经没有相关的战术需求。
  结果就是,到大战结束,“增强型航母”仅建造了8艘,而且都在战后出售给盟国。
  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依然是以“薛远征”级为首的超级航母!
  
第210章
中流砥柱
  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对超级航母的心态其实非常的复杂,充满了矛盾。
  毫无疑问,在大战爆发之前,超级航母在帝国海军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战舰,可以说是帝国海军的最爱。哪怕新军事学说已经对超级航母的军事价值提出质疑,也没有改变帝国海军对超级航母的钟爱。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持超级航母成为了政治选择,不容许任何的质疑跟抨击。
  不过,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跟军事无关。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帝国海军热衷于建造超级航母,主要是为了确保军种霸权,巩固在帝国军事体系中的地位。
  说得难听一点,超级航母成了象征海军强大实力的图腾。
  感情,没有了超级航母,帝国海军就变得一无是处,丧失了存在价值。
  换个角度来看,这完全能够理解。
  关键就是,在海军的装备库里面,没有一种武器装备能够在作战效能、战略威慑与军队形象等等方面完全取代超级航母。在任何时候,向热点地区派遣一支以超级航母为主的特混舰队,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换成其他的武器装备,哪怕是几百架战略轰炸机,都无法与之媲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