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6/945

  所幸的是,丁镇南也做了足够的保证。
  除了由沙乌地提供的数千台运输车辆之外,联军还调动上千架直升机,而且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重型运输直升机,专门负责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确保突击部队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保障。
  此外,就是加强空中打击的力度,尽可能的降低突击部队的作战消耗。
  其实,陆战队自己也在努力。
  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里,就有一支陆战队的航空兵,除了有几十架武装直升机,还有一百多架攻击机。
  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都将在地面战争打响之后,进驻拉夫哈临时基地,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至于部署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攻击机,由联军司令部统一调度与指挥,不过主要面向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
  此外,陆军把一个独立炮兵旅留在拉夫哈,负责协助陆战队作战。
  必须承认,陆战队一直欠缺远程炮兵。
  不是陆战队买不起大口径榴弹炮与远程火箭炮,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登陆作战,或着在滨海地区作战,陆战队随时都能呼叫舰队提供炮火支援,海军的战舰就是陆战队的炮兵。
  帝国海军的所有驱逐舰与巡洋舰,都至少配有1门130毫米舰炮,还有部分护卫舰也配备了130毫米舰炮。
  这些大口径舰炮的主要价值,就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登陆舰队里,特别是在执行登陆作战行动的时候,往往会编入数艘专门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战舰。
  有的时候,甚至是火力强大的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他把能找到的支援力量都派了过来,而陆战队的任务也只是按照计划扫荡伊拉克南部地区。
  因为最先到沙乌地,还在7月份跟伊拉克军队打过一仗,所以刘尊山当仁不让的担负起了突击的重任。
  仍然是他指挥的这个合成营。
  与一个多月前不同的是,多了1个机步连、1个防空连与1个后勤保障营,加强之后的总兵力超过800人。
  要说的话,这还不算多。
  在理论上,一个陆战队的加强营最多能达到2000人的规模,在过去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团了。
  其实,小而全,一直是陆战队营级作战部队的特点。
  毕竟,在陆战队所面对的战场上,往往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确保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当然,承担突击任务的依然是3个装甲连与3个机步连。
  虽然是在野外突击,但是装甲部队仍然排成整齐的队列。
  5点30分不到,刘尊山驾乘的坦克就越过边境线,进入伊拉克境内。
  因为隐蔽得非常好,所以在该方向上并没有伊拉克军队守卫边境,也就没有在越过边境线的时候遇到阻击。
  6点不到,几架直升机从装甲部队的上方飞过。
  不是威武的武装直升机,是小巧的侦察直升机。
  按空军提供的情报,在塞马沃的南面并没有成建制部署的伊拉克军队,无需提前出动武装直升机。
  为了保险期间,陆战队还是派来了几架侦察直升机。
  当然,这是标准的突击战术。
  侦察直升机在前面开路,装甲部队能保持行军状态,不但能节省燃油,还能让官兵保持体力。
  如果敌人就在前方,突击部队就能在收到消息之后做好战斗准备。
  其实,刘尊山不相信会一帆风顺。
  从拉夫哈到塞马沃的直线距离超过了120千米,哪怕直接冲过去,以坦克在野外行军所能达到的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也需要足足4个小时,期间耽搁了的话,花上5到6个小时也正常。
  在这5到6个小时里面,伊拉克军队就什么事都不做吗?
  
第105章
快速突击
  整个上午,刘尊山统帅的装甲营都在荒漠里面狂奔。
  虽然推进速度保持在每小时30千米以内,但是对于一支拥有30多辆主战坦克,近百辆步兵战车与数百台其他类型的作战车辆的装甲突击部队来说,还是在野外行军,能一直保持这个速度,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然,刘尊山他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除了轮番飞到队伍前面带路的侦察直升机之外,在后方边境上空,还有一架隶属于空军的“指-10A”。
  其实,就算没有侦查直升机,“指-10A”也能够及时发现逼近的威胁。
  突击部队一直没停,就是因为始终没有遇到真正意义的威胁。
  虽然“指-10A”发现了几辆伊拉克军队的装甲侦察战车,但是没让刘尊山他们动手,直接把打击任务分派给了突前的侦察直升机。结果是,那几辆伊拉克的装甲侦察战车没能靠近突击装甲部队。
  其实,那些侦察直升机,在其他国家,都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武装直升机。
  在正常情况下,“直-13F”会携带1具火箭发射巢与2枚重型反坦克导弹,或者用机枪吊舱替换其中之一。
  这样一来,即便是在执行侦查任务的时候,“直-13F”也具有较强的打击能力,对付敌人的装甲侦查车是手到擒来。
  其实,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会遭遇敌人的装甲力量。
  不然的话,“直-13”还能够做得更加轻巧一些,或者搭载更多的燃油,从而获得更远的飞行距离。
  因为进攻太过顺利,所以在到达塞勒曼的时候,刘尊山没让部队停下,只留下了1个机步连负责占领与控制这座位于沙漠腹地的小镇,主力部队则继续向北推进,在下午两点过才停止前进。
  不是刘尊山想停下休息,而是需要给坦克战车补充燃油。
  到此,已经推进了大约210千米
  按照作战守则,在执行作战任务,或者附近存在威胁的时候,装甲部队的燃油储备绝对不能低于60%。
  因为所有坦克战车都搭载了一具外挂油箱,所以在停下来的时候,内部燃油差不多还有60%。
  要说得话,这也是帝国陆军一直坚持采用柴油发动机带来的主要好处。
  设计ZT-99的时候,因为配套柴油机的研制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即输出功率无法达到帝国陆军要求的1500马力,所以为了确保ZT-99能够及时交付,帝国陆军同时投资研制了小型燃气轮机。
  此后,1500马力级小型燃气轮机按时完成了开发工作,而且主要性能全都达到与超过了陆军提出的指标。即便是油耗,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只使用内部油箱,ZT-99能获得大约300千米的野战行程,在铺装路面上能超过450千米,已经达到陆军提出的最低战术性能指标。
  其实,在某些方面,燃气轮机还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比如,燃气轮机对燃料没有特别要求,几乎能够使用所有成品油,因此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后勤保障的负担。
  此外就是,燃气轮机的启动速度远超过柴油机,能够赋予坦克更好的机动性能。
  正是如此,西骆沙的T-80与纽兰共和国的M1才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燃气轮机。
  当时,帝国陆军确实下定了决心,打算在ZT-99上使用燃气轮机,哪怕只是进行必要的尝试。
  也就在帝国陆军做出决定前,配套的双增压柴油机研制成功。
  虽然在某些性能上,柴油机不如燃气轮机,哪怕采用机械加涡轮增压系统,但是柴油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
  省油!
  在相同工况下,柴油机的油耗不到燃气轮机的三分之二。
  此外,双增压柴油机对气温不太敏感,因此在高温工作环境,柴油机的实际油耗比理论的还要低。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实际测试,使用柴油机的最大行程至少都能够提高一倍!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帝国陆军下定决心了。
  道理也很简单,在帝国陆军的战术体系中,主战坦克既是防御支撑点,也是反击的突击力量。关键是,帝国陆军主要面对广袤的大陆战场。这些因素都对坦克的行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帝国陆军在战后装备的坦克,无一例外的全都拥有高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行程。
  比如ZT-80,最大公路行程达到了600千米,而同时代的其他坦克一般在400到500千米之间。
  为了获得足够远的行程,帝国陆军甚至愿意牺牲一部分其他性能。
  同样是ZT-80,因为需要增大油箱的容积,导致车体尺寸没办法缩小,结果为了控制住战斗质量,就只能削弱装甲厚度。
  柴油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技术进步得到了解决。
  比如,过去的柴油机对油品都很挑剔,为ZT-99研制的双增压柴油机,甚至能直接使用汽油!又比如,柴油机的低温启动性能很糟糕,通过安装小功率的辅助发动机,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键还有,在双增压系统的助力之下,柴油机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就拿启动速度来说,双增压柴油机不比燃气轮机差多少。在2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海平面高度,冷车启动达到最大输出功率也就只需要20秒钟。理想情况下,能在大约7秒钟之内,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30千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6/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