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4/945

  沙乌地等产油国也非常重视跟巴铁的关系。一是巴铁有2亿多人,是穆阿国家中的人口大国。二是巴铁跟梵罗国打过两次大规模战争,实战经验很丰富,有一大批素质出众的军事人才。三是巴铁与梁夏帝国关系特殊,更加容易获得梁夏帝国提供的支援,比如在第一时间获得先进武器。
  总而言之,巴铁与沙乌地等产油国是相互依靠。
  为此,沙乌地等产油国每年要向巴铁提供数十亿金元的无偿援助,帮助巴铁推进国防现代化。
  做为回报,巴铁允许本国公民去沙乌地等产油国服兵役。
  其实,巴铁还是梁夏帝国与穆阿国家,特别是沙乌地等产油国之间的桥梁。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梁夏帝国在新月地区一直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那怕在波伊战争之后都没遭到削弱,依靠的就是巴铁跟沙乌地等穆阿国家的关系,以即通过巴铁跟沙乌地等国建立的战略互信。
  要说的话,战略层面的互信,具有无法衡量的价值。
  比如,科威特遭到入侵,沙乌地王室当即答应向帝国开放本国的军事基地,并且无条件提供支持。根据军情局在8月获得的一份情报,如果帝国没有立即出兵沙乌地,并对伊拉克发起空中打击,哪怕只耽搁几天,迢曼帝国都有可能出兵伊拉克,即承认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合法性。
  对刘尊山等基层部队的官兵来说,最大的便利,其实是能随便对沙乌地皇家军队的官兵发号施令。
  等付小兵忙完,爬上坦克的时候,刘尊山才把一根香烟递了过去。
  后面,另外30来辆坦克还在为出发准备,发起进攻的时间暂定为5点半,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
  这才9月中旬,在6点之前就会天亮。
  把进攻安排在天亮之后开始,算得上重大调整。
  在过去一个多月里,联军的空中打击,几乎全都集中在夜间进行,特别是针对那些得到重点保护的高价值目标。
  如果得在白天轰炸,也是出动大批轰炸机,在几千米的高空投弹,进行地毯式轰炸。
  靠先进的夜视设备,联军能在夜间获得更大的优势。
  当然,夜战优势同样体现在地面部队这边。
  在7月份的那场边境战斗中,由刘尊山指挥的装甲营已经用行动证明,靠先进的红外成像夜视仪,帝国陆军的坦克战车能在夜间获得足够的战术优势,从而形成一面倒的局面,轻松击败缺乏夜视设备的对手。
  按照这个思路,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会想当然认为,联军会在天亮前发动进攻。
  这也是把火力准备安排在凌晨0点过后的原因。
  通常,进攻之前火力准备的持续时间不会朝过2个小时。
  因为打击目标较为有限,主要击中在阵地前沿,而且火力准备是以协助地面部队突破敌人的正面防线为主,所以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2个小时足够了,延长火力准备时间的意义不大。
  在凌晨2点过,也就是火力准备“结束”之后,伊拉克军队就会陆续进入防御阵地,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进攻。
  按照安排,第二轮火力准备在凌晨3点半左右开始,持续时间仍然是2个小时。
  在这一轮火力准备当中,由陆军与陆战队的远程炮兵当主力。
  此外,已经到达波沙湾,编入了炮击编队的4艘“炎海”级战列舰也将加入到火力支援行动中来。
  这是帝国海军保存下来的最后几艘战列舰。
  “炎海”级是帝国海军在上次大战中建造的最后一种战列舰,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南珠海”级增强防护后的改进型。
  因为在动工建造的时候,“旭海”号与“炎海”号已经无偿赠送给了迢曼海军,而且为了跟“旭海”级加有所区别,所以首舰延用了“炎海”号的名字,二号舰就顺理成章的命名为“旭海”号。
  与“南珠海”级比,“炎海”级的最大的改进,其实是提高了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确保在增强防护,排水量增加了大约1万吨的情况下,航速依然能够达到33节,并且具有足够的火力。
  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改动。
  比如,依然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而且仍然是“南珠海”级所使用的55倍径400毫米舰炮。
  没有增强火力,主要是没有这个必要。
  帝国海军决定采购“炎海”级的时候,大战已经到最后阶段,敌人还只剩下陷入混乱之中的纽兰联邦。关键是,纽兰海军的主力已被歼灭,协约集团也即将对纽兰东海岸地区进行战略轰炸。
  造船厂肯定是重点照顾对象。
  打到这个时候,在全球范围之内,帝国海军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敌人了。
  订购“炎海”级战列舰,主要是为了维持舰队规模。毕竟在那个时候,帝国海军就只剩几艘“南珠海”级,其余快速战列舰要么性能已经落后,要么无条件转让或者援助给迢曼帝国等盟友。
  对全球存在的帝国海军来说,肯定需要足够多的战列舰。
  从摘取战争的胜利果实,维护全球利益的角度来看,帝国更加需要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关键还有,对任何濒海国家来说,一艘出现在家门外的战列舰远比一艘停在远海的航母更有威胁。
  如同俗话所说:真理只存在于舰炮的射程之内。
  在大战结束前,帝国海军分两个批次,总共订购了12艘“炎海”级,不过只有第一批次的4艘与第二批次前4艘开工,而且在支持海军建设的薛远征卸任之前,只有6艘完成了船台建造。
  结果就是,没有来得及下水的2艘都被拆掉了。
  在大战结束前,第一批4艘交付给了帝国海军,而在大战结束后,第二批的2艘才重新获得拨款。
  要说的话,还多亏了纽兰共和国,即纽兰共和国并没有战败。
  此外,梁夏帝国跟迢曼帝国的矛盾已经浮上了水面,并且由合作转为对抗,因此需要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这6艘战列舰,“炎海”号、“旭海”号、“高狭海”号、“穆阿海”号、“珊瑚海”号与“陆心海”号,成为了帝国海军,乃至是全球海军战列舰的绝唱,也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列舰。
  只是,这6艘战列舰自诞生之后,就命运多舛。
  最先建成交付的“炎海”号与“旭海”号,等官兵完成基本训练,大战已接近尾声,而其唯一的实战,就是烧掉几万吨重油,往返航行2万多海里,到地球另外一边,炮击了纽兰东海岸的几座港口城市,用掉上万发库存的400毫米高爆弹,取得了摧毁几座造船厂与钢铁厂的战果。
  “高狭海”号与“穆阿海”号在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大战已结束,没获得实战机会。
  直到十多年之后的波伊战争,这6艘战列舰才再次披挂上阵。
  在整个波伊战争中,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快速打击舰队都在波沙湾活动,负责打击沿海地区的军事目标。
  只是,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海军的兵力规模迅速缩减,而所有的快速战列舰都在裁减名单当中。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属于战列舰的时代早就落幕了。
  关键还有,在新时代的海上战争当中,原本是战列舰强项的防空作战,早就被配备防空导弹的巡洋舰抢了风头。再说了,拿战列舰去改造,为其配备防空导弹的成本甚至超过了新建防空巡洋舰,而其作战效率反到还比不上防空巡洋舰,因此就算海军不情愿,也没有保留战列舰的理由。
  在大裁军的浪潮下,其他战列舰全都退役,而且除了少数几艘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海军博物馆之外,别的全都当成废品卖给拆船厂,只有6艘“炎海”级因为舰龄较短,舰体比较新,加上主要海军将领一直在据理力争,最终保存了下来,准确的说是封存处理,编入海军预备役。
  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开始推行“600+200”项目的时候,6艘“炎海”级战列舰才迎来了第二春。
  当然,不止是重新启封那么简单。
  重新服役之前,这6艘“炎海”级都被送回造船厂,做了必要的改进,比如换上了功率更大的柴油发电机,为新增的雷达等电子设备供电。不过最为关键的改进,其实是拆掉了全部的副炮,换上了6座730型速射炮,以及8座4联装“画戟”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且把副炮弹药库改造成了导弹库。
  如此一来,“炎海”级能搭载256枚巡航导弹执行打击任务,一次最多发射32枚巡航导弹攻击1500千米范围内的32个目标。
  这个攻击能力,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所有战舰。
  哪怕“青州”级配有128具垂直发射装置,而且三分之二能装载巡航导弹,但是在实战当中,最多都只有4个单元用来装载巡航导弹,总共只有32枚,远程打击能力根本算不上突出。
  当然,战列舰的主要武器依然是9门400毫米舰炮。
  因为不存在需要用穿甲弹来对付敌人战列舰的可能,所以在战后,帝国海军没再生产采购穿甲弹,反到研制了一些特种炮弹,比如装药量达到150千克,杀伤半径达到了250米的增强型高爆弹。
  这些炮弹,赋予了战列舰极强的对陆打击能力。
  关键,还大幅度的提高了炮管的使用寿命。
  主要就是,不再需要全装药发射,而在减装药发射高爆弹的时候,400毫米炮管的寿命超过5000发。
  当然,炮弹也非常便宜。
  一枚重达1吨的400毫米高爆弹,批量采购价格跟1000千克级航空炸弹相当,是用得起的弹药。
  至于炮击精度,肯定要比轰炸机从高空投掷的非制导炸弹高得多。
  正是如此,在上个月的时候,海军就把4艘“炎海”级派了过来,参加对伊拉克南部沿海地区的打击行动。
  当然,主要是跟陆战队协同作战。
  在帝国海军的作战体系当中,战列舰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
  这也是帝国海军坚持采用130毫米舰炮的关键原因。
  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时候,130毫米舰炮的威力跟陆军150毫米榴弹炮相当,而且舰炮的射速更快,还能够用全尺寸炮弹,所以1门速射型130毫米舰炮,相当于陆军一个150毫米榴弹炮营。
  显然,80毫米舰炮肯定没有这样的威力。
  在第二轮火力准备当中,4艘“炎海”级战列舰是南部战场的绝对主力,打出的400毫米炮弹有巨大的吸引力。
  不过,那不是主攻方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4/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