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4/945

  此外,该师是帝国陆军唯一在任何时候都处于满编状态的特级装甲师。
  该师有2个装甲旅,1个机步旅,1个炮兵旅,1个师属远程火箭炮营,1个师属独立侦察营,1个师属野战防空营,1个师属后勤保障营,1个师属防化营与1个师属医疗连,通常还会获得1个独立航空旅加强。
  装备方面,该师拥有主战坦克480辆、步兵与骑兵战车360辆,自行火炮240辆,火箭炮36门,以及各类轮式车辆2000余部。如果获得航空旅加强,那还要加上400到450架直升机。
  说得直接一点,第7装甲师就没有普通的步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第7装甲师一直在巨大陆面对西陆集团,装备建设都是围绕着突击作战展开。
  该师也是西北战区的主心骨,是施授良的嫡系部队!
  当然,施授良就是从第7装甲师走出来的,在当了12年的师长之后,才进入了平步青云的晋升通道。
  其实,来自西部战区的第17装甲师,并不比第7装甲师差。
  在兵力上,第17装甲师2.1万,也就只比第7装甲师少了1000人。
  不过,这2.1万官兵中,有大约8000人来自预备役部队,即第17装甲师的常备兵力只有1.3万。
  与第7装甲师相比,第17装甲师差的是炮兵,即炮兵旅少了一个重炮营,也没有师属远程火箭炮营。
  此外,在主战装备上也有所差别。
  只有一个装甲旅获得了“ZT-99B”型主战坦克,另外一个旅是“ZT-99A”。
  这种差别,并不是厚此薄彼。
  第17装甲师面对的高加索地区,主要负责安纳托利亚,也就是忒尔共和国这边的战略防御。
  因为主要是在山地作战,还分散部署在十几座军事基地里面,所以第17装甲师并不需要太多的重型装备。
  按国防部安排,第17装甲师将在下一次编制调整时改变成快速反应部队。
  其实,装备上的差别并没有太大影响。
  按照陆战队的装甲营在8月1日夜间展现出的突击力量,帝国陆军2个装甲师,足够解放科威特。
  用施授良的话来说,只要后勤保障跟得上,再各增强一个航空旅,他就有把握用这两个师打到巴格达。
  这不是在吹牛。
  不说别的,算上陆战队的2个装甲营,有1000余辆“ZT-99”系列的主战坦克,而伊拉克陆军的T-72M总共都没这么多。即便在巨大陆战场上,1000余辆主战坦克都可以发动一次战役级别的大纵深突击行动了。
  要说的话,关键是后勤保障。
  这也是帝国陆军没有派遣更多地面部队参战的头号原因。
  后勤保障没法跟上,派再多部队去沙乌地,都只能在后方看热闹。
  只是依靠帝国陆军,肯定没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关键就是,在新月地区的荒漠里,根本就没有解决后勤保障所必须的交通设施,尤其是铁路。
  不管是在西北战区,还是在西部战区,帝国陆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全都是建立在花了几十年才营建起来的基础设施之上,而且总体上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也就不存在后勤保障跟不上的问题。
  就拿西北战区来说,在上次大战之后,帝国以战后重建之名,通过“廉旭升计划”为骆沙联邦共和国提供数百亿金元的援助。在此后几十年里,骆沙联邦共和国修建了上万千米的铁路与数万千米的公路。
  和平时期,这些基础设施是骆沙联邦共和国的经济支柱。
  战争时期,上万千米的铁路与数万千米的公路,将成为军事运输的大动脉,成为帝国军队作战的底气。
  可惜的是,波沙湾这边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这也是需要众多盟友参加地面作战的关键所在。
  在答应出兵参与地面作战行动的7个盟国当中,就只有高巨王国、岱曼王国与巴铁派了作战部队,其他4个国家派遣的都是后勤保障部队。事实上,只有高巨王国答应出兵攻打伊拉克,而且承诺会在地面战争开始前,至少会向前线部署一个装甲旅,并自行完成运输等方面的工作。
  出于后勤保障,丁镇南把高巨王国的这个旅留在了滨海地区,没有让其跟随帝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作战。
  结果就是,名义上有几十万大军,其中的30多万都是“后勤保障部队”!
  这种局面,也直接决定了地面战争的规模。
  说得直接一点,除非帝国当局答应投入更多的兵力,增派几个师,不然得把地面战争的范围控制在科威特周边。
  去打下巴格达?
  别看施授良是信心满满,可是真要以此为目的,他会在第一时间飞回帝都,向首辅哭诉兵力不够。
  不是说他胆怯,而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在地面战争当中遭受更大的伤亡。
  优秀统帅,绝对不会让统帅的官兵去做没有意义的牺牲。
  其实,施授良一向就以护短出名。
  2个师的兵力,即便是解放科威特都显得有点捉襟见肘。
  关键就是,不可能为解放科威特而解放科威特。
  说得直接一点,不能因为只为解放科威特,就只盯着科威特,把作战范围严格限制在科威特境内。
  做策划的时候,丁镇南就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此战不但要解放科威特,还要全歼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而且是歼灭,不能打成追击战。
  简单的说,就是不能让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逃回去!
  这样一来,就必须打包围战,需要从西边突击,因此2个装甲师的兵力还真不够用!
  所幸,还有陆战队。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陆战队就想包圆,即承担全部作战任务,提出最多可以向波沙湾地区部署3个师。
  可惜,这显然不大可能。
  别说施授良是陆军上将,不会让陆军作战部队坐冷板凳,就算首辅周涌涛,也不会让陆战队专美。
  此外,陆战队其实是在吹牛。
  道理也很简单,陆战队常备的作战部队也就只有5个师。
  第一陆战师负责守卫从斯卡帕湾到迪戈的,夕落洋与梵炎洋上的所有战略基地。第二陆战师负责守卫从阿留群岛到库克群岛,东望洋中部群岛链上的几十座军事基地。这两个陆战师属于战略级别的守备部队,别说是和平时期,哪怕在大战爆发之后,也要在替换部队到位之后才能调动。
  可见,陆战队能调动的其实也就只有3个师的兵力。
  其实还不到3个师。
  驻扎狭夷皇国、北马群岛与图克要塞的第四陆战师,最多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驻守斯里兰卡与东南地区的第三陆战师,也只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因此实际可调用的只有1个师又2个旅。
  能成建制出动的第五陆战师,还是战略预备队。
  虽然跟陆军不一样,陆战队的5个师不存在缺编的情况,但是充当预备队的第五陆战师的战备率一直都不太高。
  和平时期,第五陆战师只有约60%的官兵在岗。
  当然,这也跟陆战队的轮换制度有关。
  不过,也不是说陆战队没法投入3个师的兵力,只是真要投入3个师,就必须立即进行动员。
  在陆战队的编制体系中,还有5个在编预备师。
  只是,这5个师其实都只有师部,平时的编制人员不到3000人,得从预备役部队征召兵员。
  虽然在理论上,最多只需要15天就能够完成整编工作,但是在大战之后,帝国从来没有征召过这5个陆战师。
  原因也很简单,太麻烦,而且耗费也太大。
  关键不是人员,是主战装备。
  因为平时只保留了指挥框架,所以这5个预备师并没有配备主战装备,在整编的时候只能启用封存的装备。
  先不说封存装备的性能如何,只是启用就非常麻烦,而且需要不少的经费。
  在用完了之后,重新封存又要花一大笔钱。
  正是如此,陆战队才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轮换制度。在和平时期,让各个陆战师的官兵交替轮换,从而依靠大约60%的主战装备,让所有的在役官兵都能获得足够的训练时间,保持足够高的战斗力。
  当然,出动不了3个师,派1个师参战还是没问题。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
  到底是哪个师!?
  即便到了现在,陆战队都没有发来确认的消息,只保证,肯定能够在发动地面进攻之前让1个陆战师部署到位。
  其实,丁镇南需要的就只是1个陆战师的兵力。
  按照由他亲自拟定,并且得到了施授良肯定的作战计划,在地面战争阶段,由陆战队在两河河口进行两栖登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4/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