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945

  用哈里里的话来说,只要投入足够的作战飞机,承受巨大的作战损失,就能让梁夏空军尝到苦头。
  按照哈里里的分析,两轮高强度冲击之后,部署在沙乌地的梁夏空军将基本上丧失作战能力。
  到时,别说继续维持禁飞区,恐怕连保护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都办不到。
  这也是最让侯赛因感兴趣的地方。
  在夺得制空权之后,特别是在梁夏空军的增援到达之前,空军将集中力量,对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进行狂轰滥炸。
  只要顺利,肯定能瘫痪这座沙乌地北部地区最为关键的军事基地。
  在面向伊拉克这边,哈立德国王军事城是唯一能够为数百架作战飞机提供支持,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军事基地。
  如果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瘫痪,联合部队的作战行动必然受到影响。
  或许,还能逼迫沙乌地当局改变立场。
  其实,只是打乱梁夏帝国的作战部署,就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正是如此,哈里里还在最后着重强调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价值。
  按照哈里里的说法,梁夏空军能够凭借全球最强的战略空运能力,在接下几天之内,向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增派上百架战斗机。
  言外之意,错过现在这个时间点,今后就没机会了。
  当然,伊拉克空军也已做好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除了已经有数十架战斗机升空,还有近百架战斗机在地面待命,能在侯赛因下达作战命令之后立即升空。
  参与这轮行动的全是精锐飞行员。
  此外,哈里里还带来了几十名飞行员的请战书。
  总而言之,空军是同仇敌忾,将竭尽全力打赢这场战斗。
  哈里里那样子,简直就是不成功,则成仁。
  可是,能够打赢这场战斗吗?
  在哈里里做完介绍之后,侯赛因没有立即下达命令,而是以到了服药时间为由,离开了大会议室。
  他是去找迢曼顾问。
  虽然在伊拉克军队里面,有上千名迢曼军事顾问与教官,而且伊拉克军队的主战装备几乎全都从西陆集团引进,但是侯赛因格外重视一个问题,即尽可能的淡化迢曼顾问在决策层面的影响。
  简单的说,任何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出自侯赛因,而不是来自迢曼顾问。
  这关系到他在军队里的威信。
  只是,所有的重大决策,侯赛因都会去跟迢曼顾问商量,或者说需要迢曼顾问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不是说侯赛因缺乏主见,而是需要迢曼帝国的支持。
  那些军事顾问,代表的就是迢曼帝国!
  当然,这次也一样。
  在侯赛因简单的说明了情况之后,由7名军事专家组成的高级顾问团就给出了建议。
  就像哈里里强调的那样,这是唯一能够逼迫梁夏帝国妥协的办法,而且时间窗口也就只有几十个小时。
  等梁夏空军的增援部队赶到,那就什么都晚了!
  何况,梁夏海军同样在调兵遣将,支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那可不是吹出来的。
  开战之后的第一战至关重要,根本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也不能抱任何的幻想。
  用军事顾问的话说,这关系到100多万伊拉克将士的斗志与士气,就算没多大把握,也不能退缩。
  联合部队划出的禁飞区,有一半在伊拉克本土上空。
  那是伊拉克的领空!
  连本国领空都做不了主,跟战败有何区别?
  当然,顾问团也给出了另外一个建议。
  如果担心战败,那么当前的合理选择,是马上从科威特撤军,承认科威特为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
  只要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科威特,迢曼当局就可以出面进行斡旋。
  显然,那些顾问是专门这么说的,或者说是在玩激将法。
  放弃已经占领的科威特?
  侯赛因要在这个时候撂挑子,哪怕梁夏军队没有把他赶出总统府,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会亲自动手。
  关键还有,在持续的宣传下,伊拉克军民全都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省!
  不要忘了,十多年之前,侯赛因就是靠军事政变上台的。
  做为一个始终保持强硬形象的军事独裁者,侯赛因最忌惮的,就是让手下将领认为自己软弱。
  只有一个选择!
  随后,侯赛因回到大会议室,下达了作战命令。
  不过,他依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担忧。
  哈里里提出的作战方案,竟然与顾问团的建议如出一辙。
  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呢!?
  
第19章
龙的天空
  两个中队16架战斗机,分成了四个编队,每个编队里各有两个双机编队。
  在传统的空战战术当中,双机编队是标准阵容。
  只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发现双机编队存在很多的缺陷,率先对空战战术进行调整。
  当时出现的几种编队方式中,最有名的是三机编队,一架长机带两架僚机。
  按照帝国空军做的统计,在波伊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有六成属于三机编队,而传统的双击编队仅占了不到两成。
  关键还有,三机编队在空战中的损失率不到双机编队的一半。
  三机编队在波伊战争中大行其道,跟主要使用机关炮的传统空战模式不无关系,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
  要说的话,在上次大战期间,三机编队战术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空战战术由技术决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很不成熟的中程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足够好的性能与可靠性,对空战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帝国空军也根据这个变化,再次调整了空战战术。
  双机编队仍然是空战的基础单位,不过在此之上增加了编队协作。
  通常情况,由两个双机编队组成一个战术单位。
  如果战场局势较为复杂,比如对手拥有足够先进的技术装备,还需要两个战术单位协同作战。
  这也是空军把中队规模设定为8架的主要原因。
  只是现在,对手算不上强大。
  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在东边巡逻,靠近波沙湾,负责盯住部署在巴士拉那边的敌机。
  这么安排,其实是在照顾李天凌。
  不要忘了,李天凌之前架机返回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耽搁了不少时间,因此由他指挥的战术单位留在西边。
  “战-10B”中队也分成2个战术战术单位,不过都在中低空飞行,而且位置要稍微靠前一点。
  这么部署,跟“战-10B”的性能,或者说缺陷有关。
  做为制空为主的中型战斗机,“战-10”在设计阶段,严格采用当时才提出来的能量机动理论。在依靠高性能发动机获得足够高的推重比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提高敏捷性,即增强水平机动性能。
  至于其他性能,空军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
  “战-10”本身就是“战-11”的备胎,是低端产品,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没理由提出太多要求。
  结果就是,“战-10”成为帝国空军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加三角翼的战斗机,并且凭此获得了极为优异的敏捷性。
  要说的话,盘旋性能在第三代战斗机当中无出其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