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945

  没等舵手反应过来,他已经离开了舰长的位置,接住士官长递来的望远镜,朝左侧露台走去。
  在他来到露台上的时候,“攀枝花”号已经在全速转向。
  外面,操作高倍警戒望远镜的瞭望员在见到舰长后,明显被吓了一跳,而且不知道是否应该把望远镜让给舰长。
  没啥好奇怪的,在战斗的时候被分配到室外的,肯定是刚上舰的新兵。
  如果近处存在威胁,还可以在旁边的环形轨道上安装一挺13毫米重机枪,并增加一个机枪小组。
  卫少龙没理会那名新兵,在出来之后,他朝后方机库上的那门机关炮看了过去。
  那可不是一般的机关炮,那是一门采用加特林原理,有7根30毫米炮管,最达射速高达每分钟4200发的近防速射炮。
  这门采购价格高达1500万金元的速射炮,其头号价值就是用来拦截反舰导弹!
  追溯的话,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帝国海军就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外能源驱动的转管机关炮。
  可惜的是,到大战结束,都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此后,进入到喷气时代,防空导弹取代高射炮,在大战中表现突出的小口径高射炮首先遭到淘汰。
  原因无二,射程太近与射高太低,根本就没法用来拦截喷气式战斗机。
  在战后的30年里,除了能用来支援地面部队,以及在对付小型舰艇的时候还有一些价值的大口径高平两用炮之外,几乎所有高射炮都被防空导弹取代,海军也没再研制小口径高射炮。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8年之前,发生在南夕落洋上的那场战争。
  当时,布兰皇家海军最为新锐的,满载排水量达到4100吨,42型驱逐舰的首舰“谢菲尔德”号,竟然被一枚全重不到700千克,战斗部的装药量只有70多千克的“飞鱼”导弹送到海底!
  消息传来之时,帝国海军上下是一片哗然。
  不过,也只是一片哗然。
  在深入调查后,帝国海军才知道,事发的时候,“谢菲尔德”号上的对空搜索警戒雷达处于关闭状态,原因是,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会干扰卫星通信,而该舰当时正在用卫星天线接受来自后方的信息。
  此外,为了控制排水量,这种战舰的上层建筑物竟然用的是极易燃烧的铝合金!
  结果就是,在被导弹击中前,别说是开火拦截,甚至没来得及发射干扰弹。
  根据战后做的测试,42型驱逐舰的雷达干扰弹能够对“飞鱼”产生影响,比如让导弹脱靶。
  几天后的另外一场战斗,布兰皇家海军就成功干扰了一枚射向航母的“飞鱼”导弹。
  此外,还有损管不力的因素。比如在被导弹击中后,舰长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下达启动灭火系统!
  这么多的巧合,“谢菲尔德”号不沉才是怪事。
  从“谢菲尔德”号身上,帝国海军得出的结论就是,把战舰造得更大一些,避免让电子设备产生相互干扰。
  此后,帝国海军驱逐舰的吨位是扶摇直上,发展到现在,都接近1万吨了!
  如果有一种能够拦截导弹的手段,那就完美了。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帝国海军翻出了已经尘封30多年的转管机关炮,并重新投资开始研制。
  只是,初期研制投入并不是很大。
  不要忘了,波伊战争才结束5年,帝国还处于战略收缩阶段,首先遭到削减的就是帝国海军。
  不过,这种局面也就持续了几年。
  4年之前,“昭通”号在波斯湾遭到“飞鱼”导弹攻击之后,帝国海军立即认识到了硬杀伤拦截手段的重要性。
  关键就是,“昭通”号并没有犯低级错误。
  如果一定要说有啥失误的话,也就是在接到袭击警报后,“昭通”号没有立即转向离开危险海域。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昭通”号及时撤离,那架伊拉克战斗机未必会发起攻击。
  可问题是,在受到威胁之后转向撤退,绝对不是帝国海军的作风。
  反正就是,挨了打之后,帝国海军立即加大在末端防御系统上的投入。
  也就过了1年,研发代号为“730”的速射炮,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能够拦截掠海导弹的末端防御系统问世。
  正式装备的其实第二代,也就是绰号“火旋风”的“730B”。
  不是说“730A”不好,而是设计在的时候考虑欠周到,把至关重要的火控系统放在了别的地方,没有跟火炮系统联动,因此存在反应速度慢,以及精度偏低等问题,没有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指标。
  有趣的是,因为“730A”更加便宜,所以出口销量是“730B”数倍,装备数十个国家的数百艘战舰。
  相对而言,“730B”的主要改进,就是把搜索火控雷达整合到炮座上。
  为了提高毁伤效果,帝国海军还专门研制了一种用来对付反舰导弹的炮弹,即30毫米次口径穿甲弹。
  在理论上,只需要命中1发,就能摧毁“飞鱼”这种级别的战术导弹。
  即便拦截重型导弹,也只需要命中3到5枚就能够确保摧毁。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测试,在持续时间为3秒的短点射中,对“飞鱼”这种尺寸的反舰导弹的命中概率高达85%。如果开火时间设定为5秒,命中率能够达到95%,只是持续作战能力会大幅度的降低。
  至于选短点射,还是长点射,由实际情况决定。
  此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帝国海军集中采购600多套“火旋风”,装备了所有大型战舰。
  像“攀枝花”号这类3000吨级的护卫舰,一般就只有一套。
  其实,“攀枝花”号已经服役了10多年,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需要安装重达10吨的速射炮。
  所幸的是,直升机的机库顶部够宽敞,安装一套“火旋风”的难度还不大。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无法应付来自正面的反舰导弹。
  当然,反舰导弹一般是从侧舷方向上射来。
  看到“火旋风”转动的时候,卫少龙暗自松了口气,不过随后举起挂在胸前的便携式望远镜,朝西北方向看去。
  开始的电话是大副从作战指挥中心打来的。
  预警机探测到了一个高速飞行的目标,推断是那架攻击机发射的反舰导弹,并发出导弹袭击警报。
  如果真是导弹,肯定来不及躲避。
  “呜——呜——”
  几秒钟后,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
  只是,首先开火的并不是速射炮。
  “嗖”的一声,位于舰桥前方的八联装通用导弹箱射出了一枚绰号“海蛇”的近程防空导弹。
  “攀枝花”号只是一艘3000吨级护卫舰,武备算不上强大。
  在舰首的八联装发射器里面,通常装填4枚反潜导弹与4枚防空导弹,而且火控通道就只能对付一个来袭目标。
  可惜的是,那枚导弹直接就浪费掉了。
  当然,没什么好可惜的。
  “海蛇”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近程防点空导弹,因为不是很重视,更因为预算实在是非常的紧张,所以帝国海军只能退而求其次,直接就用“KK-6”中程空对空导弹,在改进一番之后当防空导弹用。
  性能肯定不算先进,主要是物美价廉。
  要说,其实是价廉。
  其实,也就是“海蛇”问世,让“攀枝花”号这类3000吨级反潜护卫舰,第一次获得了有效的防空手段。
  在此之前,护卫舰就只能靠主炮执行防空任务。
  大部分时候是躲在巡洋舰与驱逐舰的羽翼之下。
  别说是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即便是拦截中高空的敌机,“海蛇”的单发命中率也只有六成。
  在复杂环境下,就只有心理安慰的效果了。
  其实,也就只有10来秒钟。
  这次开说的是设置在舰首的主炮,一门速射型80毫米舰炮。
  至于效果,同样是聊胜于无。
  主炮开火,意味着导弹已经进入视野之内,而且炮弹在海面上炸起的水柱指明了导弹的来袭方向。
  拿着望远镜搜索了一阵,卫少龙才看到那个小光点。
  确实只有一个光点,而且受到炮弹炸起的水柱影响,还时隐时现。
  “舰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