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45

  和解?
  只要骆沙帝国还在,那就没办法和解!
  不要忘了,在阿泰战役之后,骆沙帝国被迫跟梁夏帝国签订城下之盟,通过一纸和约就把之前数百年辛苦打来的半壁江山割让了出来,丢掉了在东望洋的出海口,由此沦落为二流强国。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里,骆沙帝国的数位皇帝锐志改革,简直是卧薪尝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报仇雪恨。
  所幸,骆沙帝国已经成为了历史。
  跟骆沙联邦和解的最大好处,就是消除了西北方向上的威胁,让帝国能够集中兵力在东南方向上展开行动。
  由此,持续了数十年的陆海之争告一段落。
  虽然陆军的地位并没有降低,毕竟在西北之外,还有西南与东北,但是没有人否认,在下一场战争中,海军是绝对主力,而海军的战略选择其实就是帝国的战略选择,也就得慎之又慎。
  其实,这也正是海军每年都要举行舰队演习的关键原因。
  只有通过接近于实战的对抗演习,才能够搞清楚海军的实力,也才知道到底能打什么样的仗。
  可是,舰队演习搞了十几年,总体战略却始终没有确定。
  不说别的,每年的舰队演习开始之前,在准备阶段,也就是确定演习方案期间,本土舰队与南方舰队都会为了情景设定大吵一番。等到局面快要失控的时候,海军司令部就会抛出一个模棱两可,怎么解释都没问题的方案。十几年,没一次例外,原本应该简洁明了的情景设定也越来越复杂。
  是确定不了吗?
  显然不是。
  不可否认,这里面肯定有两个世家的因素。只不过,在根本上依然跟帝国的总体战略有密切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到底想打一场什么样的仗,以及想通过战争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要说起来,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
  不说别人,就连白止战,也是在最近几年才搞清楚南下战略与东进战略的区别,明白了祝世建的苦衷。
  什么区别?
  一场有限战争与一场全面大战的区别!
  南下战略,往根本上讲其实是进军梵炎洋,攻占位于巨大陆西端,跟西大陆与玄大陆相邻的,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新月带。如果能以此盘活整个战局,至少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还能控制全球最大的石油产地:波沙湾。
  其实,有石油就足够了。
  虽然梁夏帝国也有石油,而且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之一,但是自产石油根本不够用,也由此成了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上一次大战期间,帝国就高度依赖进口石油。到现在,情况不但没好转,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还有所提高。在和平时期,大约有四成的石油需要靠进口填补。
  战争时期,可以通过管制措施来降低民用消耗,还可以扩大从骆沙联邦的进口规模。此外能够在发电,部分石化行业中,用煤炭取代石油,从而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弥补进口减少产生的影响。
  只是,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
  即便按照最理想的情况,这种节衣缩食的战略,也就能维持两年。如果无法在两年之内扩大进口规模,帝国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很多跟石油相关的工业将遭受冲击,从而对军事行动产生影响。
  不说别的,生产炸药就需要用到石化产品。
  这也正是南方派支持南下的主要理由。
  只要能控制梵炎洋,攻占波沙湾,石油就不是问题。到时候,甚至能摆脱对骆沙联邦的依赖。
  此外,南下战略很和陆军的胃口。
  十几年来,陆军一直在强调,骆沙联邦不可信,绝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建立骆沙联邦的那些家伙,在本质上是民族主义分子,首先考虑的是本国与本民族的利益,他们绝对不会忘记当年的城下之耻。
  谁能保证当局势发生突变时,骆沙联邦不会把枪口对准帝国?
  在上一场大战当中,狭夷皇国在关键时刻反水的教训依然是历历在目。
  该战略有百好,不过有一个无法忽视,而且极为严重的弊端。
  没有找对目标!
  对帝国威胁最大的,或者说头号敌人是谁?
  那肯定是纽兰联邦!
  当初,要不是纽兰联邦出兵参战,梁夏帝国早就摆平了其他所有列强,完成称霸全球的伟业。
  南下战略,帝国把枪口对准的是布兰王国!
  哪怕能够速胜,也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而纽兰联邦完全能够在如此充分的时间里面完成战争动员。
  东边还有狭夷皇国。
  总而言之,要南下,就没办法对付纽兰联邦与狭夷皇国。
  等到纽兰联邦完成战争动员,哪怕帝国使出了全力,最终能够取得的,也就只是有限的胜利。
  当然,更有可能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扫荡梵炎洋与攻占波沙湾之前,跟纽兰联邦开战。
  那么,值得为了波沙湾的石油错失开战后的良机吗?
  
第59章
深谋远虑
  与之相比,东进战略是另外一个极端。
  简单的说,东进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在开战之后,集中力量打败最强的敌人,也就是纽兰联邦。在控制了东望洋之后,再考虑南下。只不过,也有一个极为明显的问题,难度实在太大了。
  此外,东进战略看上去很美,可是很多地方根本经不起推敲。
  比如在最初的时候,包括祝世建在内,没有几个人把狭夷皇国算进去,都认为在对付纽兰联邦的时候,顺便收拾狭夷皇国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单独罗列出来,甚至用不着把狭夷皇国当对手。
  可事实呢?
  在“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落地之后,狭夷皇国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得到公认的海军强国。
  按照条约规定,狭夷海军在战舰的总吨位、主力舰吨位与母舰吨位上全都为三个一流强国的七成。在二级主力舰上,也就是由条约规定的重巡洋舰,狭夷海军还占了便宜,获得百分之百的份额。
  发展至今,狭夷海军的规模与实力已经是全球第四,东望洋第三。
  因为纽兰联邦在东望洋对岸,隔着一万多千米,纽兰海军也主要在东望洋东部活动,很少来东望洋的西部,所以严格说起来,狭夷海军才是帝国海军的头号大敌,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威胁。
  等到战争爆发,狭夷海军肯定会充当列强的马前卒。
  继续无视狭夷海军?
  显然,那是在自欺欺人!
  正是如此,在新历95年之后的每一次舰队演习中,都少不了狭夷海军的戏分,有几次还是主角。
  演习搞了几年,再也没人敢忽视狭夷海军。
  关键就是,如果把狭夷海军考虑进去,那么就算出现最为理想的情况,帝国海军也无法速战速决。
  要是演变成持久战,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要忘了,没有攻占波沙湾,帝国最多能坚持两年。严格说,其实是一年,因为调整战略要一年时间。
  只用一年来打败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扫荡与控制占地球表面积一半的东望洋!?
  如果狭夷皇国与纽兰联邦提前做好了准备,能够在一年之内击败狭夷皇国,夺回至关重要的南北撒豆群岛,顺带打下被纽兰联邦控制的南珠国,在西东望洋建立防线,巩固帝国的基本盘就很不错了。
  就算在最乐观的人眼里,也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击败狭夷皇国与纽兰联邦。
  其次就是,东进战略求的是全面胜利。
  站在军人的立场上,肯定希望能夺取全面胜利。问题是,在政治家的眼里,全面胜利太过虚幻了。
  不说别的,什么叫“全面胜利”?
  打败所有敌人,逼迫所有的敌国签订投降条约,还是说出兵攻占所有敌国,甚至是吞并所有敌国?
  直接一点,打败了所有敌国之后,又该做什么?
  占领与吞并敌国肯定不现实,在政治与军事上都行不通。要知道,在阿泰战役之后,帝国花了近半个世纪,才基本上稳定了占领地区,对这块只有几百万居民的地方进行了有效的管辖。说得严重点,在上次大战期间,帝国陆军始终没在西部战线上取得突破,就与当地的民情有关。
  既然无法吞并,那么“全面胜利”又从何谈起?
  在根本上,进入工业时代后,除了对荒蛮之地进行开拓之外,开疆拓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近数十年来,没哪个列强把领土扩张当成发动战争的目的,反到在竭力避免陷入拓地模式之中。
  原因也很简单,开疆拓土在经济上属于入不敷出的亏本买卖。
  可见,帝国当局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在下一场战争中夺得全面胜利,更多在考虑如何保住现有格局。
  此外,唐祖德之后的历任首辅全都沉浸在战后虚假繁荣当中,没有哪个真正的感受到迫切的战争威胁,更别说产生警觉,也就没有认真的思考,当战火再一次点燃的时候,帝国到底有没有退路。
  没有退路的话,还有“全面战争”的顾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