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4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2/945

  对这种轰炸机,白止战知道得并不少。
  “神雕”的研制工作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开始,而且由贺鹏飞的公司自行投资,承担了全部研制风险。
  当时,怂恿贺鹏飞掏钱研制“神雕”的人当中,就有白止战!
  为了获得陆军青睐,拿到批量生产的订单,也是为了博眼球,“神雕”在立项时的性能指标订得极为离谱。比如载弹量至少都要达到9吨,作战半径至少要有300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得超过10000米,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500千米,配备数门20毫米机关炮,还要在驾驶舱等关键部位铺设装甲。
  这么先进的轰炸机,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也未必造得出来。
  首先就得解决发动机的问题。
  其实,在研制初期,或者说概念设计阶段,头号难题也就是欠缺合适的发动机。
  在前几版设计当中,全都采用6台发动机!
  原因无二,即便采用还在研制阶段的,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量产的2000马力级风冷发动机,也需要6台,才能够让“神雕”达到主要的设计指标。如果只用4台发动机,就必须降低载荷或者缩短航程。
  在大战爆发前,陆航肯定无法接受采用6台发动机的轰炸机。
  其实,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陆航对6发轰炸机也不太感冒。
  虽然在理论上,6台发动机能提供更大的安全冗余,但是也意味着更复杂,轰炸机的完备率更低。
  此外,还得考虑采购价格与装备维护成本。
  6发重型轰炸机的造价比4发轰炸机至少多出40%,可是通常情况下,作战效率跟4发轰炸机差不多。
  关键还有,只有不到10%的超远程轰炸任务是4发轰炸机无法完成的。
  总而言之,6发轰炸机的效费比太低。
  即便战时不存在经费的问题,也必须考虑综合成本。
  制造成本过高,或者维持与使用费用过高,都意味着无法大规模量产。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神雕”在获得军方投资之后,其主要设计方向也确定了下来。
  在只用4台发动机的情况下,首先得确保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次是保证至少6吨的正常载弹量。
  至于其他性能指标,都可以商量。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关键还是发动机。
  在主要行能指标确定下来的时候,能够获得的最好的风冷发动机,也就2000马力,产量还少得可怜,而且要优先满足海军的舰载机。关键是,这种专门为舰载机研制的星形风冷发动机也不够强劲,还存在输出功率随高度增加而快速衰减,无法满足轰炸机长时间高空飞行的致命缺陷。
  当时,能够获得的其实是1800马力的老式发动机。
  显然,如果只是使用1800马力的发动机,那么“神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载弹6吨的情况下获得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就算采用全铝结构,综合性能也就比前一种重型轰炸机,绰号“飞马”的重轰-4型稍微好一点,不会有本质提高。因为造价肯定下不来,所以肯定不可能取代“飞马”,获得大批量生产的机会很渺茫。
  不要忘了,电解铝并不便宜,使用铝结构的轰炸机肯定极为昂贵。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的一年多里面,也就是获得军方拨款,正式成为军方的装备项目之后的大约一年时间里,“神雕”都处于概念研制阶段,主要就是等待发动机,以及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
  有几个设计版本甚至用木材取代了铝!
  从布兰皇家空军那几种用木材制作的飞机来看,在大幅度降低造价的同时,主要性能并不算太差。
  至于高品质的木材,对幅员辽阔的帝国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不说别的,帝国的极北地区几乎全是原始森林。
  当然,要治本,仍然得在发动机上下功夫。
  直到现在,帝国的大型风冷发动机都没有进入量产阶段。
  按照规划,为“神雕”专门研制的2400马力双增压风冷发动机,要在新历103年的第四季度才能够投入量产。
  所幸的是,发动机的问题在迢曼帝国那里找到了替代品。
  迢曼帝国有一种最大功率接近3000马力的发动机,即用在He-177双发轰炸机上的DB610系列发动机。
  这种组合增压液冷发动机有很多问题,比如可靠性非常糟糕。
  受此限制,He-177的产量一直都不是很高,而且使用范围收到严格的限制。
  可是,帝国陆航并无更好的选择。
  引进这种发动机的时候,在军方的要求下,承担生产任务的厂家做了一些调整,主要就是去掉第二级增压系统,以此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由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直接降低到了2200马力,而且高空性能非常差,也就限制了配偶该型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的实用升限。
  只是,200马力的差距,以及高空性能大幅度缩水,其实都不算问题。
  至少,这是一种能够立即获得的,而且暂时只有“神雕”能够匹配的大马力发动机。
  关键还有,承担生产的是小厂家。
  因为大型水冷发动机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所以在决定引进许可证的时候,国内的大型发动机厂都以产能饱和为由,拒绝了合作邀请,最终只能由军方出面,把几个小厂家组织到一起进行联合生产。
  为此,军方还专门派遣专家,为厂商提供技术支持。
  好处就是,不存在得跟其他发动机抢生产线的问题。
  正是如此,在6月份的时候,“神雕”获得了陆航批准,正式进入到量产阶段,而第一批的订购数量为500架。
  为了保证生产速度,第一批500架都没有为今后改装做准备。
  如果需要追加订购,那么从第501架开始,就得对机翼的发动机挂点做出调整,方便在今后换装2400马力风冷发动机。
  现在,已经交付了的20架,全都在斯里兰卡。
  
第552章
兜底
  李云翔在科伦坡呆了3个月,甚至没回去参加作战会议,跟这种即将加入战斗序列的轰炸机有关。
  现在,交付给陆航的“神雕”已有60架。
  除了斯里兰卡的20架,还有20架在无极高原接受高原环境测试,而另外20架在帝国极北地区,准备在10月份开始进行严寒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在斯里兰卡这边,是在进行高温与高湿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要说的话,高温环境对轰炸机行能的影响跟高原差不多。
  温度越高,气压就越低,发动机在海平面的输出功率就越低,轰炸机的起飞重量就会大幅度降低。
  此外,高湿环境还会对主要设备,以及轰炸机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就算不用考虑机体寿命,也要考虑发动机、电台等设备的可靠性。
  当然,还要通过试飞来确定轰炸机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航程,以及极限条件下的无故障工作时间。
  这些都将影响轰炸机的作战能力。
  3个月的时间,足够完成大部分的测试工作了。
  按照李云翔的介绍,“神雕”还没有达到完美状态。
  在高温高湿的热带地区,发动机在起飞阶段的输出功率至少降低15%,因此实际可用最大起飞重量只有56吨,比设计的64吨降低了8吨,起飞的滑行距离长达2100米,超过几乎所有野战机场的跑道长度。
  关键还有,得使用硬质跑道。
  如果保证6吨的载弹量,所能达到的最大作战半径,在半程顺风飞行的情况下仅有2500千米。
  要想达到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只能把载弹量降低到3吨,即多装3吨航空汽油。
  根据测试,如果不配备自卫武器,并且减少武器操作员,能够在3000千米作战半径下让载弹量达到4吨。
  要说的话,最大问题其实是升限。
  即便载弹3吨,而且剩余40%的燃油,也就是只有返航燃油的情况下,“神雕”的可用升限也就只有7000米。
  这个高度,可以说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设计的时候,陆航就把10000米的升限当成最理想的防御手段,还投入巨资开发了高空轰炸的瞄准设备。
  按战前的观点,因为绝大部分高射炮的有效射高都不到10000米,所以只要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在10000米以上,就能避开地面的高射火力。
  此外,就算有少数能打到10000米以上的大口径高射炮,也没有准头可言。
  还有,很多在大战爆发前设计与生产的战斗机,实用的作战升限都在10000米以内。
  也就是说,连战斗机都飞不了那么高。
  如果飞得比战斗机还高,那还需要害怕什么呢?
  飞得够高,不但能降低作战损失,还能让轰炸机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投弹,从而提高轰炸的效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