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945

  这就是平均航速在10节左右的“自由轮”,以及增强了动力系统,平均航速超过15节的“胜利轮”。
  在纽兰联邦参战后,这两种万吨巨轮的建造进入快车道。
  巅峰时期,平均每天就有3艘自由轮下水!
  为了降低建造难度,或者说加快建造速度,也因为没人相信这些货轮能够在潜艇密布的航线上跑几个来回,所以自由轮与胜利轮的都做了简化设计,尽可能减少或者放弃不必要的投入。
  比如,自由轮使用的三胀式蒸汽机与燃煤锅炉,而且是单轴推进。
  胜利轮换成了蒸汽轮机,不过依然用燃煤锅炉。
  最关键的调整,其实是船体结构强度。
  在设计的时候,纽兰海军只要求这些船只能够正常航行5年,而最多能够航行10年就行了。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大战的损失速度,货轮的平均寿命在10个航次,即5年左右。
  其实,也没人相信,这场大战真的能持续5年。
  按上次大战的情况,在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之后,没有一个参战国能够坚持5年。
  真要持续5年,哪怕没有被敌人击败,也会因为国内动荡而导致政府垮台,甚至让国家变得四分五裂。
  工业时代,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5年。
  受此影响,所有自由轮与胜利轮都非常的“脆弱”,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建造速度快得惊人。
  迄今为止,已有接近20家造船厂在建造这些货轮。
  当然,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钢铁等资源的用量也大得惊人。
  虽然说降低了质量标准,但是建造万吨轮所用的钢铁并没有减少。一艘自由轮的钢铁用量在4500吨以上,而一艘胜利轮在5000吨左右,跟条约型轻巡洋舰差不多,远远超过大批量建造的大型驱逐舰。
  只是钢铁用量,就是个巨大麻烦。
  即便纽兰联邦的工业实力很强大,为全世界仅次于梁夏帝国的第二工业国,钢铁产量跟梁夏帝国相差不大,可是平均每天要用近2万吨的钢铁建造货轮,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沉重负担。
  那么,用来建造战舰的钢铁,还剩下多少?
  显然,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管尼兹有多么巨大的雄心壮志,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为了保住海运航线,至少目前看来还有不少价值的布兰王国,并增强奥洲对梁夏帝国构成的威胁,就得建造足够多的自由轮与胜利轮,而且不能因为建造战舰就压缩这两种货轮的产量。
  除了钢铁之外,战舰与货轮没有直接冲突。
  前面就已提到,为了降低建造的成本,自由轮在胜利轮在设计的时候,就尽可能采用了成熟设备。只是因为对速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胜利轮采用蒸汽轮机,而不是早被战舰淘汰掉的三胀式蒸汽机。
  至于燃料,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可惜,也就是钢铁产能不足,所以得对战舰的建造规划做出调整。
  在尼兹强调了,必须保证航母与战列舰的建造之后,那么能够牺牲的,也就只有其他主力舰。
  首先被砍掉的,肯定是造价高昂的大型巡洋舰。
  虽然在几个月之前,包括尼兹在内的,众多海军将领还认为,大型巡洋舰是弥补防空力量不足的第一选择,但是到现在,连尼兹都不得不承认,造价达到“衣华”级八成,战斗力却相差甚远的“阿拉斯”级大型巡洋舰其实是一块鸡肋,说成拖累也没错,完全没必要继续建造。
  为此,尼兹也向洛福斯做出保证,在已经开工的4艘建成后,不再建造大型巡洋舰。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尼兹没有提梁夏海军。
  原因也很简单,梁夏海军首先建造大型巡洋舰,而且没有因为造价高昂而放弃,反到加大了建造数量。
  当然,这是因为梁夏帝国的工业实力更加强大。
  虽然按照战前,新历98年与新历99年的统计数据,纽兰联邦的钢铁产量分别达到梁夏帝国的94%与96%,差距是微乎其微,但是一个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肯定不会体现在统计数据当中。
  关键还有,梁夏帝国的钢铁产量,其实一直是过剩。
  因为劳动力的价格更加昂贵,所以在和平时期,梁夏帝国几乎不出口钢铁,生产出来的全都自用。
  结果就是,梁夏帝国的钢铁厂几乎全都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
  战争时期,哪怕不进行动员,梁夏帝国的钢铁产量都能提高大约40%。
  至于纽兰联邦,因为一直是钢铁出口大国,钢铁厂的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战时的增幅不会太大。
  只是就大型巡洋舰而眼,还跟双方的设计思路有关。
  梁夏海军建造的大型巡洋舰,其实就是用来取代快速战列舰,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的防空舰。
  主要价值,其实就两个。
  一是掩护航母,二是指挥舰队的防空作战。
  其他战术指标,哪怕必须有,也不追求过高的目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梁夏海军的第一种大型巡洋舰,配备的从迢曼帝国直接引进专利生产的280毫米舰炮。
  因为拿来就用,还跟“迢曼”级装甲巡洋舰的主炮通用,所以生产成本非常低。
  当然,性能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此外就是,因为梁夏海军有专职旗舰,所以不需要由大型巡洋舰充当旗舰,只是电子设备就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至于装甲防护,更是只是重巡洋舰的水准。
  通过这一系列办法,梁夏海军把大型巡洋舰的造价,控制在同时期重巡洋舰的一点五倍左右。
  当然,排水量也限制在25000吨以内。
  可惜的是,纽兰海军把大型巡洋舰当成快速战列舰的替代品,不但要具备强大的防空战斗力,其他方面也不能降低。
  比如,配备的12英寸舰炮就是全新研制。
  因为采购数量有限,所以在平摊研制费用之后,价格十分的离谱。
  此外,4艘“阿拉斯”级都是按照舰队旗舰的标准建造,配备了大量通信设备,进一步推高造价。
  与高昂的造价相比,性能自然是不值一提。
  用洛福斯的话来说,采购4艘“阿拉斯”的经费能够建造3艘“衣华”级,那为什么不建造“衣华”级?
  可问题是,对纽兰海军来说,“衣华”级同样太过昂贵。8)
  
第539章
必然的选择
  有趣的是,纽兰海军当初决定建造“阿拉斯”级大型巡洋舰,其实就是因为“衣华”级的造价太贵了。
  严格说来,大型巡洋舰在纽兰海军中有自己的定位,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尼兹提出建造准舰队航母之后,更加需要一种比快速战列舰小一些,不过防空战斗力不会差太大的大型战舰,充当准舰队航母的贴身保镖与带刀侍卫,以增强准舰队航母的战场生存能力。
  毫无疑问,大型巡洋舰肯定不行。
  不要忘了,由尼兹提出的准舰队航母,其实是以后条约型重巡洋舰为基础,标准排水量在15000吨到18000吨之间的“次航母”,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造价低廉,能在战时大规模建造。
  当然,肯定经得起消耗。
  拿更昂贵的大型巡洋舰为准舰队航母提供掩护?
  不说是否划算,仅仅是建造速度,大型巡洋舰肯定跟不上准舰队航母。
  正是如此,尼兹才提出,在取消后继几个批次的“阿拉斯”级的建造规划之后,扩大加快“巴尔的摩”级的建造规模与建造速度,提前启动下一种重巡洋舰,也就是即将完成设计的“俄勒冈”级的建造工作。
  如果时间足够,还需要对“俄勒冈”级的设计做出调整。
  主要就是,通过放大排水量,适当的提高作战性能。
  要说的话,只有通过扩大排水量,才能获得更加宽敞的甲板面积,也才能布置更多的高射炮。
  当然,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得考虑安装中等口径的高射炮。
  梁夏海军已为部分战舰,特别是专职防空的远洋巡洋舰配备了80毫米高射炮,其作战效率明显超过130毫米两用副炮,所以纽兰海军同样得考虑尽快让3英寸,即常说的76毫米高射炮量产。
  显然,这必然要更宽的甲板。
  此外,还得考虑采用口径更大的主炮。
  当然,尼兹也明确提到,对海作战是次要需求,首先确保的是防空能力与建造速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