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945

  在李铭博说这些的时候,白止战一直埋头沉思。
  过了一阵,白止战才问道:“你是说,坎宁安是在故弄玄虚?”
  李铭博明显愣了下,看得出,他根本没有这个意思,开始说那些,只是把这几个月的积累全部倒出来。
  当然,也可以说是超常发挥。
  虽然李铭博有不错的大局观,但是真要说起来,特别是对战局的判断,只是一般参谋的水平。
  平常吹牛够用,可是真要他说出个所以然,肯定是勉为其难。
  “没有错,肯定是如此!”
  没有半点征兆,白止战突然兴奋起来,还把李铭博吓了一跳。
  “李老哥,还是你厉害,这真是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坎宁安,不,是布兰皇家海军搞这么多名堂,就是在故弄玄虚,要我们疑神疑鬼,浪费宝贵的时间,也由此错过攻打狮泉城的最佳时机。”
  “想通了?”李铭博是暗自窃喜,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这么多。
  “说实话,局外之人啊!”白止战长叹一声,说道,“之前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经你点拨后,现在是豁然开朗。”
  白止战的感叹,也不是没有道理。
  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就算是白止战,做为当局者,需要关心的问题太多,无法看到更加本质的东西,自然抓不住要点。
  之前,白止战犯的一个关键错误,其实就是坚定不移的认为,布兰军队会不惜代价的守卫狮泉城。
  “饿不饿?”
  白止战愣了下,然后摸了摸肚皮。
  之前心事重重,就算饿,也没有感觉。
  现在,压在心头的巨石没了,饥饿感立即涌了上来。
  “我让厨师重新炒两个小菜,一边吃,一边聊。”
  “行。开始忘了问,好像有新的舰载机了?”在说这话的时候,白止战才转过身来。
  “才发现?”
  白止战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在来到飞行甲板上之后,才看到了停在尾部的几架新式舰载机。
  
第432章
新三件
  在过去几个月,变化最大的是舰载航空兵。
  去年年底,第41特混舰队在完成实弹测试后,留在旭海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舰载航空兵完成换装之后的适应训练。
  关键还有,3种主力舰载机全部更换!
  要说,变化最小的其实是舰载战斗机,更换的只是最新批次,把之前装备的“哮天”移交给二线部队。
  与前面前三个批次的“哮天”比,第四批次的“哮天”更换了发动机。
  整个大战期间,不管舰载机,还是陆航的作战飞机,在改进时首先考虑的都是更换功率更大的发动机。
  原因也很简单,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提高飞行性能的最简单办法。
  采用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800马力,紧急输出功率能达到2000马力的新式发动机,第四批次“哮天”的最快飞行速度超过了每小时575千米,为大战爆发后,飞得最快的舰载战斗机。
  此外,其他飞行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
  最显著的就是爬升速度。
  以紧急状态起飞时,爬升到6000米高度所需时间,由8分钟缩短到了6分钟,远远超过其他舰载战斗机。
  要在大约2年之后,“哮天”的这个爬升速度记录,才会被F6F超过。
  当然,在那个时候,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已经不是“哮天”了。
  相对而言,其他方面的改进较为有限。
  要说的话,也就是使用了功率更大的语音电台,工作距离提高到250千米,具备有限的编队指挥能力。
  此外,“哮天”的多用途性能得到了加强。
  在通常情况下,第四批次“哮天”的载弹量提高到了1000千克,不但远超之前所有舰载战斗机,还比“黄蜂”的早期型高一倍。虽然第四批次“哮天”在出厂的时候没有针对对地打击做专门强化,但是在服役之后,部队官兵在第四批次“哮天”的翼下安装了8个火箭弹外挂点。
  靠优秀的起降性能,“哮天”是大战期间使用最为广泛的舰载机。
  与战斗机相比,鱼雷攻击机与俯冲轰炸机,就不是新批次那么简单了,全都换成了最新型号。
  取代“黄蜂”的是轻轰-4型“朱雀”俯冲轰炸机。
  严格的说,“朱雀”是第一种在大战爆发之后完成设计,与开始量产的舰载机。
  虽然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立项,而且完成了前期招标,但是直到去年的第二季度,也就是4月,这种新式俯冲轰炸机的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并且通过了海军验收,在当月获得海军订单。
  此外,“朱雀”是第一种专用舰载俯冲轰炸机。
  陆航也参加了前期研制,只是在进入正式采购阶段之前,打了退堂鼓,转而采购另外一种俯冲轰炸机。
  有趣的是,陆航选中的“猎鹰”俯冲轰炸机其实在海军的招标中,因为太笨重而败下阵来的“鱼鹰”。关键是,陆航后来对这种俯冲轰炸机也不够满意,只采购了几百架,并且很快淘汰给二线部队。
  陆航一直没有采购“朱雀”,主要是面子问题。
  要说的话,“朱雀”跟“黄蜂”相比,有点像“哮天”跟“台风”的对比。
  虽然单论性能,“黄蜂”在大战初期的俯冲轰炸机当中,并不算糟糕,后期型已经算得上非常强悍了,各方面都超过了99舰爆与SBD。从战果来看,“黄蜂”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的头号功臣。但是到战争中期,特别是随着交战范围扩大,“黄蜂”固有的缺点也被迅速放大。
  比如,速度慢、航程短、载弹量低等。
  要说,“朱雀”的性能优势,也就体现在这几点上,特别是航程。
  “朱雀”可是帝国海军第一种最大航程超过2500千米,挂上500千克炸弹后,作战半径能达到750千米的舰载机。
  正是如此,“朱雀”还是帝国海军第一种被选为侦察机的俯冲轰炸机。
  取代“飞鱼”的是轻攻-4型“霹雳”鱼雷攻击机。
  如果说“朱雀”是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霹雳”就显得很平淡无奇了。
  跟“飞鱼”相,“霹雳”在主要性能上的最大提升,只是把最快飞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时475千米,对海作战半径到达了700千米。在其他方面,比如爬升率、巡航飞行速度与敏捷性都没有多大提升。
  当然,肯定更加的结实,也意味着更加的笨重。
  要说,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三种舰载机当中,鱼雷攻击机的载弹量最大,而且攻击阶段需要在超低空以最快速度飞行,对机身结构强度要求最高,往往还要多一名乘员,所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制造机体,鱼雷攻击机最为笨重,如果用相同的发动机,或者是技术水平相当的发动机,飞行速度也肯定最慢。
  正是如此,面对“鱼雷机陷阱”的不止是帝国海军,而是所有列强的海军。
  只是在制海作战中,鱼雷攻击机又是不可或缺的舰载机。
  梁夏海军与纽兰海军都在加紧建造后条约型战列舰,而实弹测试证明,鱼雷是对付战列舰的头号利器。
  更加要命的是,后条约型战列舰,无一例外的把多出的吨位主要用来增加防护。
  随着舰载航空兵迅速的发展壮大,相对传统的威胁,也就是大口径穿甲弹,舰载机投下的鱼雷与炸弹更有威胁。
  结果就是,从条约时代开始,列强格外重视战列舰的水平防护与水下防护。
  到后条约时代,水平防护基本到了天花板,重点加强的就是水下防护!
  如此一来,就得增加鱼雷的威力,也就是加大战雷头装药量。
  此外,随着战舰的防空火力增强,肯定要通过提高鱼雷射程来增强鱼雷攻击机的战斗生存率。
  这些要求,都导致航空鱼雷往大型化方向发展。
  结果就是,要想提高鱼雷攻击机的载弹量,因为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机体,所以只能降低或牺牲其他性能。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没有对鱼雷攻击机的性能提出太多过分的要求。
  在总体上,鱼雷攻击机的基本飞行性能依然是远远比不上俯冲轰炸机。
  为此,舰载航空兵针对鱼雷攻击机存在的缺陷,对攻击战术做了调整。
  现在,所有的指挥官都转飞“朱雀”,而且在常用攻击战术当中,鱼雷攻击机被放在最后面。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为了避开防空战斗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