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史(校对)第435部分在线阅读
第八十二节
噩耗
也就在卫广的捷报送来不久,另外一艘快船送来了新的消息。当时朱祁钰正在与众多将领讨论新一阶段的进攻行动,当消息送到的时候,他立即让众人先出去了。
金英将准备好的糕点送了进来,近日皇帝都在为远征的事情忙碌,有的时候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了,搞得这个内侍总管也有点神经质,不时就会送些精心制作的糕点进来,或者是牛奶,或者是水果什么的,仿佛害怕皇帝饿着似的。
“皇上,这是新做的糕点……”
“放下吧。”朱祁钰的神色很不对劲。
金英弓着腰退到了门边,刚站定,突然听到“哐铛”一声,当他赶紧抬起头来的时候,正好看到皇帝一头载到在了地上。
“皇上——”
外面的侍卫一听到金英的尖叫声,立即就冲了进来,带头的是一名少校军官。
“快,叫医生——”军官的反应很快,“还有,去叫顾将军,萧将军,还有东方先生,快去!”
不出片刻,顾成林等人就赶了过来,医生比他们先到,朱祁钰已经被抬到了床上,医生正在做检查。
“皇上只是操劳过度,而且受到了些刺激,所以昏了过去……”负责皇帝健康的是一名军医,“没什么大碍,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
顾成林把医生送走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东方明燃手里已经拿着那张信纸。
“东方先生,这是……”
“哎——”东方明燃长叹一声,将信纸交给了顾成林,“皇上是受到此事刺激,看样子,我们的远征行动要结束了。”
顾成林迟疑了一下,立即就迅速的扫了一遍,神色马上黯淡了下来,接着就把信纸交给了旁边的萧涯离。
朱祁钰是当天晚上醒来的,他没有吃什么东西,而是让人去把东方明燃,顾成林与萧涯离叫了过来。
“臣等叩见陛下——”
“顾成林,东方,萧涯离,你们都起来吧。”朱祁钰的身体仍然很虚弱,“看到国内送来的消息了吗?”
三人都微微点了点头,仿佛害怕再刺激到皇帝一样。
朱祁钰苦笑了一下,让内侍给三人端来了椅子。“坐吧,坐下说话,不要站着。”
三人有点尴尬的坐了下来,金英也赶紧给朱祁钰垫上了一个更高的枕头,让皇帝靠在了床头上。
“想不到啊,朕怎么也没有想到。”朱祁钰感叹了一句,“东方,你认为现在应该怎么办?”
“陛下,臣认为,江山社稷为重,皇上龙体为重。远征之事,可近可远,并不需要一蹴而就。此次远征业已达到目的,皇上保重龙体,业后仍能挥兵西征,扫平欧罗巴。”东方明燃这番话说得很小心,“臣认为,陛下应该马上起架回国。”
朱祁钰微微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顾成林。
“陛下,臣也认为应该如此!”顾成林说完就低下了头。
“萧涯离,你的意见呢?”
萧涯离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龙体为重,臣认为,陛下应该回国休养。”
“哎……”朱祁钰叹了口气,说道,“此次远征,朕本想彻底的解决帝国可能受到的威胁,谁能料到,谁能料到……也罢,朕近日就回国,可远征之事绝不能有所耽搁。”
“陛下……”东方明燃还以为皇帝要继续远征呢。
朱祁钰压了压手,接着说道:“朕回国之后,由东方先生协助顾成林与萧涯离将军,负责西面远征军的作战事务。顾成林……”
“臣在!”
“你为西面远征军总司令,萧涯离将军为副司令,东方先生为高级顾问,有什么事,你们得商量着办。”朱祁钰好像有点不放心似的,还多看了顾成林一眼,“扫荡欧洲的事情,由你来全权负责。这么多年来,朕一直相信没有看错人。你的能力,还有你的表现,一直让朕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担当起重任。此次,朕无法继续参加远征,顾成林,你会让朕失望吗?”
“陛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便粉身碎骨,也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朱祁钰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朕现在就加封你为帝国统军元帅,总管帝国海军,海军陆战队远征作战事务,负责欧洲西部地区的远征行动,以及远征后的善后工作。顾成林,从现在开始,你就是帝国海军元帅了!”
“陛下……”顾成林立即跪了下来,“陛下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必当精忠报国,以谢陛下!”
朱祁钰让内侍把顾成林扶了起来,然后又朝萧涯离看去。“萧将军,你虽大器晚成,可作战勇猛,处事冷静。朕任命你为帝国远征军大将军,全力辅佐顾成林元帅,你能担当此重任吗?”
萧涯离也立即跪了下来:“陛下,臣死而后已,必不辜负陛下厚望。”
等到萧涯离起身之后,朱祁钰才向东方明燃看去:“东方,你虽不为明臣,却为明使。这么多年来,你行走西方,为帝国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功不可没。朕原本想在远征结束之后请你当帝国外交大臣,可……”
“陛下,臣等所做,皆为陛下,皆为帝国,绝无非份之想。”
朱祁钰笑了起来。“东方,你这就是客气话了。今后你用心辅佐顾成林元帅,远征结束之后,你再回帝国,朕回给你一个安排的。”
“谢陛下!”
迟疑了一阵,朱祁钰又说道:“尽快派人前去把杨天奉,卫广,卫平,陈豫,谢正卿等人请来,朕在回国之前,还要给他们做一番安排,不然朕放心不下远征大事啊。”
二十日后,杨天奉等人赶到了直布罗陀要塞,此时朱祁钰已经到了直布罗陀要塞。随即,朱祁钰对东面远征军的安排做了一番调整。
杨天奉为东面远征军元帅,总管军政要务,卫平与陈豫为大将军,辅佐杨天奉,卫广为前将军,谢正卿为左将军,张国涛为右将军。
从朱祁钰的安排上来看,很明显,杨天奉与顾成林为东西两面远征军的统帅,而且两人都晋升为了元帅。在帝国军队里,除了元帅之外,还有一个大元帅,而大元帅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本人。另外,元帅职务也多为虚职。后来,帝国形成传统,只有军种司令才能为元帅,因此,杨天奉与顾成林也就是公认的帝国陆海两军的第一任正式司令官。
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朱祁钰就启程回国了。这次,朱祁钰选择的主要是海路,因为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走陆路要麻烦得多,而且当时西亚地区并不稳定,因此走陆路也不是很安全。
十日后,船队到达了亚历山大港,花了五天时间穿越了苏伊士运河区,顺带视察了运河的修建工作。从苏伊士到大苦湖的河道已经基本上修通了,现在主要的工程集中在了北面,从大苦湖到地中海这一段。随后,朱祁钰就搭乘了一艘快速战舰进入了红海,两月之后,舰队到达了科兰巴,锡兰亲王到码头来迎接了皇帝。在科兰巴停留了半月,到信风来临的时候,朱祁钰再次上路,于二十日后到达了狮城。李天正专程总澳洲赶了回来,结果朱祁钰的病情加重,他没有能够见到皇帝。两月之后,舰队到达大沽,朱祁钰的身体也奇迹般的康复了很多。上岸之后,他没有做任何停留,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往了京城。
到达京城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朱祁钰没有回新宫,而是直接去了于谦的家里,当他看到灵堂的时候,差点又晕倒了过去。
“陛下——”
朱祁钰强打精神,没有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他快步走到了灵堂前。“于谦,朕来晚了,朕回来晚了……”
于谦的儿子于冕跪在一旁,无声的抽泣着。
当朱祁钰收到于谦病危的消息时,于谦就已经去世了。可以说,这是给朱祁钰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是他不得不在远征结束之前就回国的主要原因。
于谦在帝国中的重要性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果将明帝国比喻成一个强壮的巨人的话,那么朱祁钰就是这个巨人的大脑,而于谦就是这个巨人的脊梁。每当巨人的拳头挥舞起来的时候,都是依靠脊梁支撑着的。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朱祁钰南征北战,于谦做出的贡献最大。而且,朱祁钰唯一信任的也就只有于谦,每次出征,朱祁钰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将国家大事交托给于谦,而不需要为后方担心。从这一点来看,于谦更像是帝国的大管家,是朱祁钰最主要的辅国大臣。
于谦病故,这不仅仅对朱祁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整个明帝国来说也是如此。也许,在当时明帝国可以没有朱祁钰这样一个皇帝,那些将军迟早有能力帮帝国打下整个世界,可帝国绝不能没有于谦这么一个重臣。如果没有于谦,帝国远征军恐怕连粮草供应都无法保证,那还怎么远征?另外,帝国多年来的发展,都在于于谦大力推广新政,以及于谦所解决的内部矛盾。如果没有于谦,帝国恐怕早就爆发内乱了。
当时,唯一能够让朱祁钰放弃远征,急忙赶回国内,也就只有于谦病亡这一个可能。可以说,在朱祁钰的眼里,帝国可以少任何一个人,唯独不能少了于谦。少了陈懋,朱祁钰可以自己做总参谋长,或者是安排别的将军来顶替陈懋,比如罗国栋,卫平,严广儒等等,这些将军都有足够的能力来顶替陈懋。没有顾成林,下面还有龙四海,姬雄等人顶上去,没有了杨天奉,还有陈豫,卫广等人可以顶上去。而谁能顶替于谦?薛希濂只是法制方面的专家,而朱文正更适合玩阴谋手段,丁用也已经老了,柴汇被贬,东方明燃就只是个搞外交的。还有谁能顶替于谦?
也难怪朱祁钰如此悲伤,如此心痛。在于谦倒下之后,竟然没有人能够顶替于谦,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如同于谦那样来顶起帝国的脊梁,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这个时候出来为帝国,为皇帝分忧。
当朱祁钰抚摸着于谦的灵位时,心里的悲痛是可以想像的。当他看到了于谦病危的书信时,就已经知道,就算他插上了翅膀,也不可能见到于谦最后一面了。一路上,朱祁钰想了很多,而他想得最多的,还是怎么来安排于谦之后的帝国内政。在管理内政方面,朱祁钰已经进步了很多,可他知道,自己绝不是于谦那样的人,绝无法像于谦那样把一个庞大的帝国管理得井井有条,更不可能如同于谦那样,为帝国的战争机器提供足够的动力。那么,还有谁能够充当于谦的接班人呢?
此时,摆在朱祁钰面前的问题远比远征军遇到的麻烦更严重。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远征就等于白说,就算远征胜利了,也无法保证获得所有的胜利果实,甚至无法保住之前所获得的胜利果实。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才是帝国的基础,才是帝国的根本。不管远征结果怎么样,都必须要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国内基础之上。一个强大的帝国,才能够维护帝国所建立起来的新秩序。
当然,由于谦病故而引来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内阁改组,政府改制等等,这些都是朱祁钰要面对的挑战。无可否认,朱祁钰在帝国的地位是不会受到动摇的,他在帝国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可问题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就必须要有很多强力助手,要有能够协助皇帝的伟大人才。
而这也直接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于谦之后,朱祁钰也认识到,帝国不能够仅仅依靠少数人才,而且,帝国的扩张也不是无限制的,帝国必须要走内部发展的道路,巩固帝国的根基,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事情!
终章
夕阳余辉
明帝国朱祁钰时代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一是红夷入侵南洋,这是明帝国最终向欧洲扩张,也就是后来数次西征的根本原因。第二个分水岭就是于谦病故,从此开始,明帝国的扩张速度慢了下来,并且以国内发展,巩固内政为主。
这两个分水岭实际上就是明帝国在重外与重内两个方向上的转变。红夷入侵南洋之后,明帝国的基本政策都是以扩张为主,通过扩张来达到发展的目的,而且发展的动力也是扩张。而于谦病故之后,朱祁钰开始重视国内发展,扩张的速度放慢了很多,国家的发展也不再以扩张为基础了。
三个月之后,朱文正被正式任命为帝国第二任总理大臣,负责总管帝国内政外交事务,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而朱文正只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四年,就因病辞职了。帝国的第三任总理大臣是前外交大臣何山。何山也只当了五年,就因为能力不足而辞职。而朱祁钰时代的最后一任总理大臣为于谦的儿子于冕。也正是从于冕开始,于氏家族成为了帝国最为显赫的政治家族,其地位仅在帝国皇族之下。
朱祁钰也再没有发动远征,至少没有亲自率军远征。对欧洲的远征行动在四年之后结束,当瑞典王国的古斯塔夫国王承认了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之后,远征结束。虽然,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明帝国的远征军仍然在世界各地征战,包括后来在新大陆上对几个印第安国家的远征行动,但是朱祁钰再也没有参加过远征,甚至可以说,远征只是明帝国继续巩固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动而已,而不再是帝国的主要任务。
陈懋在两年因老辞职,罗国栋成为了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五年后,杨天奉接任了这一职务,此时杨天奉已经是帝国陆军元帅,陆军司令,帝国陆军头号人物。而在朱祁钰时代最后的一位总参谋长是顾成林。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帝国陆海两军司令官轮换担任总参谋长的规矩被确定了下来。
因为朱文正,何山两人都不是于谦那中全能型的总理人才,因此,朱祁钰在半年后,开始亲理朝政。因此,朱文正与何山也被认为是“幌子总理”。在两人担任总理的九年中,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是由朱祁钰处理的,两个总理实际上等同于皇帝的高级顾问与秘书。也就是这九年时间,朱祁钰巩固了他在此之前二十一征战所获得的战果,巩固了帝国的根基,同时也让帝国避免了内乱。
在朱祁钰亲理国政的九年中,内政发展永远是帝国的重点,而且这重点中的重点是人才的培养。这大概也是因为失去了于谦对朱祁钰产生的巨大影响吧。在于谦之后,帝国竟然无一人能够顶替。这让朱祁钰深感震惊,也让朱祁钰深感后悔。帝国在人才的培养,以及选拔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这九年中,朱祁钰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系统。
明帝国第一个正规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朱祁钰确定的教育系统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基础公共教育,由国家负担教育费用,所有适龄儿童,不分贵贱,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性别,只要是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都将进入帝国政府开办的学堂,接受五年的基础教育。而这一阶段的教育中,以读书识字,以及基本数学,自然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为主。第二个阶段为拓展教育阶段,所有完成了基础教育的少年都将参加这一阶段的学习,家庭困难者,将由帝国政府出资赞助学习,而家庭有能力支持学习者,将自费参加学习。而这一阶段的教育也是五年,分成了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拓展基础知识,二是掌握职业技能。选择职业技能学习的学生在完成这一阶段学习的时候,已经是十七岁的成年人了(帝国以十六岁为成年标准),而在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就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劳动力,可以在社会上自力更生,参加社会生产等活动。而选择基础知识拓展教育的,将有机会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高级教育阶段。这就是后来的大学,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他们离开大学的时候,就将成为帝国最为重要的精英人才。而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相关方面的学科,进行深化学习。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套由国家出钱资助,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教育体制。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的时候才出现类似的教育机制。显然,在这一点上,明帝国远远的走在了前面。也许,在朱祁钰时代,这套教育体系的优越性,以及所能带来的巨大好处还没有体现出来,可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帝国的绝大部分人才都是依靠这套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可以说,明帝国能够在朱祁钰时代之后,仍然领先世界数百年,朱祁钰所建立的教育体系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完善教育,为帝国建立起培养人才的体系之外,朱祁钰还在这九年中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即政府考核。在政府以公务员的形式确定了工作人员与官员的分别之后,一直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这样优秀的人员很难在政府中冒头,也就很难被选拔出来。因此,政府的考核机制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人才能否被发现,以及能否被利用起来。而真正做这件事的不是朱祁钰,而是朱文正。在朱文正担任首相的四年中,这是他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而朱文正在玩弄权术方面的能力使他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政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可以说,朱文正在这一点上的贡献,就比他在其他各个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更为重大。
除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之外,朱祁钰在这九年中做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完善帝国的交通网络。这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同时也是朱祁钰在帝国与外界褒贬不一的一件大事。
修路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在后朱祁钰时代,帝国仍然在不断的修路,通过完善道路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比如,早在景泰九年,朱祁钰就开始修路,征集大量日本劳工,为帝国设计了九条主要干道。而现在,随着帝国步伐向外迈进,帝国的道路体系也就越来越重要了。而在景泰二十八年,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诞生之后,修路(铁路)更成为了帝国的头号大事,而这也是帝国控制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主要手段。铁路的出现,让帝国首次拥有了在大陆深处大范围快速调遣军队的手段。
其实,朱祁钰只是拉开了修路的序幕。到16世纪末,帝国已经修建了十五万里的铁路,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善的铁路系统。到了17世纪的时候,帝国完成了横贯亚欧大路的铁路干线,可以不再依靠海洋来运送兵力。当然,在铁路沿线出现的大量定居点,也为帝国移民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都是帝国迅速扩张的根本动力,到了18世纪中叶的时候,乌拉尔山以东,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整个地区都已经在帝国的控制之中了。而到19世纪的时候,帝国已经拥有近六亿人口,新扩张的领土也都得到了巩固,明帝国成为了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是最强大的国家。
在朱祁钰时代,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就是从帝国京城出发,一直延续到了伊斯兰堡的大干道。这条道路的总历程达到了三万里。这条路直到景泰二十九年才最后完成,沿路一共设了一千五百多个驿站,三百多个移民据点,以及一百多个兵站。而参加这条道路施工的劳工达到了五百多万人,其中有一百多万日本劳工倒在了路基旁,再也没有站起来。
对苏伊士运河的拓展工程(第二期工程)也是当时的主要工程,这也被归为了修路方面,当然,这是水路。这一期工程从景泰二十七年开始策划,景泰二十九年开始动工,一直延续到了朱祁钰时代之后。当苏伊士运河的河道得到了拓展之后,帝国新型战舰与大型帆船都能够从此通过了。而后来为了让蒸汽船通过,苏伊士运河还扩建了数次。当然,拓展苏伊士运河的同行能力的代价是极为巨大的。
朱祁钰在其后期所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发展帝国的科技,可以说,这对整个明帝国的影响一点都不在发展教育,兴建道路之下。明帝国一直以科技立国,以科技为本,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明帝国在科技方面的领先程度是非常巨大的。朱祁钰也特别重视科技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这也让明帝国后来的诸多皇帝都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就算在明帝国处于内乱,处于低谷的时候,明帝国都仍然能够傲立世界强国之首,在数百年间维持着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