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史(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436

  当然,顾成林也很快就判断出了皇帝的意图,他只需要在地图上仔细的看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明军地面部队要从南面进攻奥斯曼帝国的话,那就必须要攻占安条克城。所以,顾成林立即就派遣了数艘战舰在安条克城的外海活动。这天一早,那几艘战舰就看到了出现在安条克城外面的明军骑兵部队,虽然没有判断出是哪支部队,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不是近卫军就是第一军,反正都是明军。
  结果,顾成林就把李语然派了过来,让李语然联系上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而李语然在上岸之后,立即就与一支第一军的侦察骑兵碰上了,很快就被带到了谢正卿这边来。
  “现在,我们舰队正在准备进军北面的海峡,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不过,顾成林将军也托我带话过来,如果有需要的话,舰队随时可以为第一军提供支持,另外,我们还有一支陆战队,可以配合第一军作战。”李语然这一路上也算是辛苦了,在说话的时候,他还喝了几口水,“当然,按照皇帝现在的战略部署,攻占安条克城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完成攻占任务。而在安条克城北面,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本土,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随时有可能南下支援安条克城,如果时间拖久了的话,恐怕就意想不到的结果。”
  “顾将军的好意,我心领了,当然,要攻占安条克城的话,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难事。现在我们已经包围了安条克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这时候一名参谋军官快步跑了过来,在谢正卿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谢正卿的神色立即就变了。
  “对不起,我还有点事情要马上处理一下,请稍等。”谢正卿也顾不得失礼,匆匆道了句谦之后,就叫上那名参谋军官出了营帐。
  李语然并不觉得被人冷落了,毕竟谢正卿是第一军军长,陆军上将,军衔比他高了好多呢。而且,现在第一军正处于作战状态,军务繁忙,肯定有很多突发事件了。多等一会并没有什么,本来李语然就想休息一下再更谢正卿商讨联合进军的事情的。
  不多时,谢正卿就返回了营帐,他尴尬的朝李语然笑了一下,说道:“开始你说舰队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持?”
  李语然微微一愣,谢正卿前面半句话都在谢绝海军的支持,怎么现在态度突然转变了。
  “其实……”谢正卿笑得更尴尬了,“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一点帮助,不知道你们能否为我们提供一支炮兵部队呢?”
  “炮兵?”
  “对,其实……”谢正卿迅速的组织了一下语言,“我们的炮兵部队遇到了一点麻烦,本来该今天到达大马士革的补给物资在路上出了点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的炮兵没有足够的弹药作战,如果等下一批补给物资的话,需要大概十天的时间,当然,我们是拖不起这十天的,所以不知道海军能否支援我们一支炮兵部队,如果有炮兵的支持,我们就能够更顺利的打下安条克城。当然,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就只能组织强攻了。”
  “将军,我们的陆战队有两个炮兵营,大概有一百多门火炮,不知道这能否帮得上忙?”
  “当然,当然,一百多门火炮已经足够了,毕竟安条克城只是个小城而已。”
  “那好,我马上返回舰队,最快,陆战队明天一早就能上岸,如果第一军先设置好炮兵阵地,并且组织一批人员帮助运送火炮与弹药的话,那么明天下午,最迟明天傍晚就能让炮兵投入战斗了!”
  “我们马上开始准备。”谢正卿见李语然站了起来,也连忙站了起来,“当然,还要请你带我感谢顾成林将军,这次你们的帮助确实很重要,以后若有机会,我谢某人必定亲自向顾将军表达谢意!”
  两人也不再多罗嗦,李语然当天就返回了停泊在外海的舰队,向顾成林汇报了情况,而顾成林也立即派快速战舰去通知了跟在后面的陆战队,让陆战队立即调遣炮兵去支持第一军作战。当然,谢正卿这边也立即开始了准备工作,为陆战队的炮兵提前部署好了炮兵阵地。
  当时,原本应该分配给第一军的作战物资被拿去补充给了第二军与第三军,这其中就包括第一军最为需要的一批轻型野战炮的炮弹!虽然谢正卿对此很是不满,不过他也没有办法,毕竟第二军与第九军还有非常重要的任务,那批弹药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谢正卿不得不接受了海军的支援。
  第二天一早,第一军的一个步兵师就来到了安条克城外,而另外一个步兵师则返回了大马士革,等待下一批补给物资,然后运到安条克来。而陆战队也在上午的时候在安条克城西南方向上的海滩上上岸了,谢正卿安排的两千多名骑兵协助陆战队将火炮运送到了预先设定好的炮兵阵地上,并且将弹药也运送了过来。当时,顾成林的陆战队装备的也是轻型野战炮,所以比较便于运送。
  傍晚之前,两个陆战队的炮兵营全部做好了战斗准备,不过谢正卿没有急着开始进攻。当天晚上,他把陆战队的炮兵指挥官召集了起来,先部署了炮击任务,以及解决了一些陆战队炮兵与第一军进攻部队的协调问题。当时,陆战队采用的一套指挥方式与陆军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协调问题相当关键,如果协调不好的话,那就存在误伤的可能。同时,如果火炮压制不到位的话,那第一军的进攻部队就要遭到敌人的炮火打击了。
  第二天一早,第一军的进攻部队与陆战队的炮兵做好了准备之后,进攻安条克的战斗正式打响了。虽然双方已经事先约定好了指挥联络方式,以及炮兵对进攻部队的支援方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误伤事件并没有发生,可是陆战队的炮兵支援却没有那么及时,导致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一军付出了数百名官兵伤亡的代价。不过,最幸运的是,安条克的奥斯曼军队并没有做多顽强的抵抗,也许是害怕遭到明军火炮的打击吧,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火炮都没有完全用上,结果就被第一军攻破了南面的城门。
  进入了安条克城内之后,战斗就基本上是由第一军单独承担的了。不管怎么说,谢正卿不想再冒险了,他只让陆战队的炮兵进行纵深火力压制,而没有让他们支援步兵的近距离战斗。在攻占城区的战斗中,第一军的步兵主要依靠的是手榴弹,反正城区内的战斗也多半是在五十步的距离之内发生的,手榴弹已经能够起到压制作用了。
  陆战队的两个炮兵营在打光了带来的所有炮弹之后,谢正卿很是感谢了他们一番,然后就客气的将他们“请”回了舰队。这次陆海两军的配合算不上成功,不过这也只是个开始而已,当双方逐渐适应了对方的时候,陆海两军的配合作战肯定将更加的顺畅自如。
第五十二节
步兵的攻击力
  在冷兵器时代,步兵是最基本的兵种,同时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战斗力最差的兵种,特别是普通的步兵,即以往所说的刀盾手与枪兵,几乎可以说是军队中最不可能担任主力的部队了。不过,现代意义上的步兵却是战场上的主力,特别是在热兵器时代,当火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骑兵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在明帝国的定义中,后来出现的装甲兵是由骑兵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其他很多国家并不这么认为),步兵才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当然,步兵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更先进的武器支持。不过,在当时的明帝国军队中,有两支步兵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在这两支步兵军中,第八军与擅长防御而闻名天下,甚至连杨天奉这种擅长进攻的将军都认为,如果由他率领第五军来进攻第八军的防御阵地的话,他都没有一半的胜利把握。而另外一支地位崇高的步兵军就是第三军,而第三军出名的地方不是防御,而是进攻,特别是大规模的阵地进攻,这简直成了第三军实力的标榜。若论阵地进攻能力,恐怕,当时明帝国还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超过第三军。
  第三军的阵地战进攻能力其实从其编制上就能完全看得出来。从兵力上讲,第三军是帝国众多主力军中最庞大的一个,三个步兵师,六个炮兵团,以及一支规模在一千人左右的侦察骑兵部队,再加上后勤保障,医疗等等军直属部队,第三军的满员编制达到了四万六千人,即使平时非满员编制的时候,都有四万三千人。而在第三军中,最出名的就是其炮兵部队了,这大概也与卫平的身份有关吧。
  当时,明军的高级将领中,骑兵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而步兵出身的也不算少,只有炮兵出身的比较少见,比较有名气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卫平,一个是田宗。而这两人中,卫平可以说是真正的炮兵头号将领,不管是从思想上,行为上,语言上,还是从作战指挥方面来看,卫平都是个纯正的炮兵将领。比如说,在战场上,只要遇到顽强的敌人,卫平的首先反应,都是询问最近的炮兵在哪。如果换了胡沱的话,肯定是问最近的步兵在哪,而换了陈豫的话,那肯定就是问最近的骑兵在哪了。
  正因为卫平的这个身份,他所率领的第三军是明军中炮兵编制规模最大的一个军。从第三军成立开始,他们就一直是火炮数量最多的部队。当初,在日本平叛的时候,第三军装备的火炮就有上千门,而其他的步兵军,也就最多装备六百多门火炮而已。而在第二次军制改革之后,第三军又多了一个炮兵团,而在这次西征的时候,第三军与其他的军团都一样,得到了新的加强,而加强给第三军的,仍然是一个炮兵团!
  当时,第三军中一共有六个炮兵团,其中配属给三个步兵师的都是轻型野战炮团,而由军直属指挥的是三个重型炮兵团。而三个轻型野战炮团各有三百门轻型野战炮,而三个重型炮兵团各有一百八十门重型火炮。换句话说,第三军当时一共装备火炮一千五百二十门。而参加西征的另外一个步兵军,即第八军,则只有火炮一千二百六十门。显然,这个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在明军步兵部队的新战术思想中,关于进攻这部分的战术思想有一个很基础的要点,那就是,任何一支步兵部队,在进攻时确定锋线宽度的依据不是投入的兵力多少,而是所拥有的火炮数量的多少。换句话说,要保证步兵部队的进攻获得胜利,那么就必须要保证战线上的火炮密度。当然,在防御作战中,火炮的部署密度其实也是一条非常关键的指标。在步兵的新战术体系逐渐完善的时候,火炮的部署密度就已经有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在进攻作战中,每里战线上的火炮数量最低不得少于二十四门,这样才能保证进攻的步兵部队得到足够的火力支援,如果敌人的防线足够牢固的话,那么火炮的部署密度还要加强,最高可以达到四十八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里大概是五百五十步,如果按照最高标准来部署火炮的话,那么这些火炮以直线排列,其间隔距离只有十步左右!
  其实,大部分步兵部队的军长在确定进攻战线,或者是防线宽度的时候,都是以火炮数量为基础的。以此来计算的话,那么第三军如果展开进攻,以最密集的方式部署火炮的话,其进攻战线的宽度可以达到三十一里半,如果以最低密度部署火炮的话,那么进攻战线的宽度可以达到六十三里!当然,实战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受到指挥条件的限制,进攻战线的宽度基本上都控制在十里左右,很少有超过十五里的,如果战场情况特殊的话,那么进攻宽度还要缩短很多。当然,适当的保留一支预备队,这是进攻获得胜利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没有任何一名将军会将手里所有的兵力都放到进攻的前线上去,这简直就是在自取灭亡了。
  毫无疑问的,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出来,第三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了。当然,卫平这个炮兵将领在实际指挥战斗的时候,还往往打破惯例。比如,在与莫卧儿帝国的战争中,第三军参加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卫平都是在见炮兵集中部署的,往往一个炮兵团的两百多门火炮(当时的编制),会被他集中部署在一块宽两到三里,纵深半里左右的阵地上,然后集中所有的炮火重点轰击敌人防线上的某一段,然后再用步兵进攻,达到迅速撕破敌人防线的目的。显然,在这种时候,第三军的火力简直是无法想像的,也大概只有他这样的炮兵将领才会用这样的战术吧。
  在这次的大型战役中,第三军担任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东线战场上摧毁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线,为接下来的大规模进攻打下基础。可以说,这才是整个战役中的重点,之前,明军攻占大马士革,贝鲁特,引诱安条克与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出战,这些其实都是前戏,是在为第三军创造机会。特别是摩苏尔守军的出击,让第三军获得了发动进攻的机会。
  摩苏尔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是一座位于两河流域上游高原上的城市,是奥斯曼帝国东部与南部地区的衔接点。这里也自然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御要地。当时,部署在这里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达到了二十万,其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作为东部战场的预备队,可以随时支援东部战场,另外一个则是控制南部战场。从奥斯曼帝国的军力部署上就看得出来,摩苏尔作为两大战区的兵力集结点,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部署在这里的军队更为重要。
  朱祁钰率军攻占大马士革,就是要迫使驻扎在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南下,这样一来,东面战场上的奥斯曼军队就没有了预备队,显然,对于防御的一方来说,如果没有了预备队的话,那么防线就将变得非常的脆弱!
  也就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战斗快要结束的时候,卫平收到了消息,第三军的进攻开始了。这次,首先发威的仍然是第三军的火炮。
  当时,第三军是秘密进入了白羊王国狮头军与鹰头军的阵地的,而且第三军的火炮也是夹杂在作战物资中运送到前线上去的,当然那些作战物资中,绝大部分都是炮弹。整个秘密部署工作就花了五日的时间,而第三军的官兵在正式进攻之前,穿的都是白羊王国军人的军服,不过,在进攻开始之前,他们全都换上了明军的军服。
  阿贾尼国王(已经正式登基了)以及侯赛因亲王(在阿贾尼担任国王的时候,侯赛因与穆拉图都是亲王,当然,换位之后,这个称呼也将改变)被卫平邀请到了前线,观摩第三军的进攻行动。如果说,两人之前已经认识到了明帝国骑兵部队在快速突击作战中的厉害的话,那么这次,他们彻底的领会到了明军的火力到底有多强大。
  当大地开始震动,如同闷雷般的轰鸣声不断的传来,铺天盖地的炮弹飞向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炮弹爆炸后产生的浓烟几乎完全笼罩了敌人的阵地时,两人的表情都完全变了。他们曾经见过第五军的炮兵团作战时的情景,显然,这根本就无法与第三军的炮击相提并论。短短两刻钟的时间,六个炮兵团的一千多门火炮就打出了数万发炮弹,几乎用炮弹将整个奥斯曼军队的防御阵地犁了一遍。
  接着,三排整齐的步兵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防线推进,而重型炮兵团的炮火也开始向敌人防线后方蔓延,而轻型野战炮团则跟随步兵同时推进,每前进一千步,这三个炮兵团就会停下来一次,然后对步兵锋线前的敌人阵地进行数轮炮击,然后再继续推进。
  整个作战行动卫平没有下一道命令,所有部队都是在按照战前就已经制订好了的作战计划在行动,而且所有的前线指挥官都非常清楚自己该怎么指挥军队作战,每一名士兵也都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进攻虽然缓慢,但是却非常有节奏,而且整个步兵锋线的推进都非常的顺畅。炮兵已经为步兵扫清了大部分的障碍,即使偶尔有躲过了炮击,仍然在抵抗的敌人会造成一些威胁,不过在步枪的密集弹雨下,这些顽抗的奥斯曼军人也都被迅速的消灭掉了。战场上,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弹爆炸声,如同爆豆般的枪声,以及不时传来的模糊的惨叫声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声响了,当然,步兵队列整齐推进的时发出的脚步声也许是最有规律,最有节奏的吧。
  很明显,步兵的推进速度确实不快。从步兵战线开始推进算起,半个时辰只内,步兵战线仅仅前进了五里。不过,步兵的进攻却是最为强大的,在步兵所经过的地方,将不会留下任何一个敌人。当然,这种进攻也只有在战地战的时候才会出现,当敌人的防御阵地被步兵所攻克,当敌人的抵抗一直被步兵与炮兵所摧毁,当敌人的预备队根本就来不及组织新的防线时,那么战场上就有了新的主角。
  而这新的主角就是李天长的第二十二军,以及杨天奉的第五军。这两支骑兵部队是在战斗开始前一个时辰才从后方的集结地点赶过来的,当他们到达白羊王国军队的阵地上的时候,第三军的步兵已经完全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御阵地,并且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向西北方向上推进。当然,现在轮到这两支骑兵上阵了。
  两个分别有三万多骑兵的骑兵军迅速的从第三军的步兵奉献两翼的缝隙处冲了过去,接着,在骑兵快速推进中,两军的骑兵都排列成了锋线宽大五里的骑兵冲击线。在奥斯曼军队的预备队没有赶高战场,没有组织起新的防线之前,明帝国骑兵的进攻机会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可以说,在这场战斗中,炮兵,步兵,以及骑兵之间的配合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而这造成的效果不仅仅是让奥斯曼军队在东部防线上被撕开了一个宽度达到了十多里的大缺口,一万多守在前线阵地上的奥斯曼军人全部被歼灭。更重要的是,前来观战的阿贾尼与侯赛因真正的认识到了明军的强大之处。
  如果说明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骑兵,最好的步兵以及最好的炮兵,这都没有错。不过,最重要的是,明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三个兵种几乎就如同是一支军团在作战一样,明帝国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能力绝对是最好的,而这也是明帝国军队能够所向披靡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第五十三节
战役收尾
  朱祁钰这次动用了除第八军之外,远征军中其他七个军(第二十一军来没有来得及参战,战役就结束了)发动的这场战役,是明帝国正式进军奥斯曼帝国的开始。而按照朱祁钰的要求,这场战役不但要达到大量歼灭敌人,并且沉重打击奥斯曼帝国军民士气的目的,还要将整个战线向前推进一百到两百里,并且将东部战区与南部战区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战线!
  从进攻大马士革开始,战役的四个关键阶段,即攻占大马士革与贝鲁特;歼灭安条克与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在东部战线上取得突破,并且围歼东部战线上的奥斯曼军队;攻占安条克城,打开奥斯曼帝国本土的南大门都已经完成,或者是接近完成阶段。不过,整个战役有五个关键阶段,而最后一个,就是攻占摩苏尔城,将东南两个战区衔接起来,这也将是战役的扫尾阶段。执行这一任务的是第二军,以及第九军。
  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战斗结束之后,近卫军被留下来负责清理战场,而按照作战安排,第二军与第九军立即杀向了摩苏尔城。这次,两个军都炮兵部队都被带了上去,而且两军都安排了一支后勤部队去运送弹药,这也就导致了原本应该补充给第一军的弹药在半路上被第二军给截了下来,然后被送到了第二军去。本来,计划中是没有这一部分的,但是因为战场情况的改变,第二军与第九军在幼发拉底河的阻击作战中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所以朱祁钰也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先保证攻占摩苏尔城,然后再考虑第一军的需要。
  在两支骑兵部队的先锋部队在相差不到两刻钟先后到达了摩苏尔城外面的时候,第三军正在东部战线上扩大突破口,而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则在迅速的包抄突破口两侧的奥斯曼军队,准备围歼部署在这边的数万奥斯曼军队。当时,陈豫与张国涛并不知道东部战线上的情况,而且他们也一直认为,卫平那边要想获得胜利,怎么说也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吧,所以就没有急着对城防非常空虚的摩苏尔城发动进攻。
  其实,朱祁钰也没有想到第三军,第五军以及第二十二军的作战行动能够在一天之内就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按照朱祁钰的预料,第三军要撕开奥斯曼军队的防线,用上一两天时间是很正常的。毕竟奥斯曼军队在这条防线上守了好几年了,后来第五军在突击行动时都不得不绕开这条防线。当然,朱祁钰这种低估了明军各部队战斗力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第一军攻占大马士革的战斗,他就没有想到。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朱祁钰对全面换装之后的明军还缺乏了解,准确的说,他对使用了新式装备的明军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仍然按照上一次西征时的情况来进行判断的。显然,这必然会让他将战役的时间估计的更久一些,也就自然无法准确的预料到各个战场上的进展速度了。
  可以说,陈豫也正是相信了皇帝的判断,所以他才没有急着进攻。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第二军与第九军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阻击作战中已经有了一些伤亡,所以陈豫不想继续付出无谓的牺牲,因此没有在炮兵到达之前就发动进攻,而是决定让炮兵先来干上两手,然后再攻占摩苏尔城。
  正因为如此,第二军与第九军在摩苏尔城外耽搁了一天极为宝贵的时间。其实当时摩苏尔城根本就挡不住这两个骑兵军近八万人的进攻。与安条克城不一样,摩苏尔城原本是属于白羊王国的,而且处于奥斯曼帝国与白羊王国边境附近。奥斯曼帝国在占领了这里之后,只是部署了更多的军队,而没有有意加强摩苏尔城的防御。特别是在第五军参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认为,摩苏尔城的价值虽然重要,但是却没有办法抵挡明军的大规模进攻,而且城内的百姓也不一定会配合守军作战,所以耗费宝贵的力量在这里巩固防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后,他们甚至将原本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十多门火炮都给运走了。
  在巅峰时期,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有近三十万,不过在数年的消耗战中,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不断的向摩苏尔城增兵,不过部署在这里的军队数量一直在下降。在这次战役爆发的时候,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就二十万的样子。结果,十八万守军在南下救援大马士革的时候被明军消灭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而留在摩苏尔城的两万多军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力。而且,当时摩苏尔城的百姓在听闻明军已经杀了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里应外合,配合明军攻占摩苏尔城。
  显然,如果当时第二军与第九军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攻城的话,就算没有炮兵的支持,他们也能够轻易的攻占摩苏尔城,甚至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不过,陈豫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实,这就是陈豫的一个缺点,即他在指挥作战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能够发挥出很好的创意来,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陈豫的思想是属于老一代将领的,那就是严格按照战役计划行动,只要条件许可,他绝不会轻易的改变作战安排。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陈豫的这个缺点表现得并不突出,甚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陈豫的缺点。特别是在日本战场上,陈豫的很多次表现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将领。不过,这却忽略了一点。在日本战场上,朱祁钰是很少约束手下的,给了手下将领大量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且,当时陈豫是由陈懋指挥的,参加的都是西部战区的作战行动。其实,陈豫这个表现得不算太明显的缺陷,正是他无法步入最优秀将领行列的一个根本原因。可以说,在朱祁钰时代,如同邓茂,杨天奉,顾成林,胡沱,谢正卿这些最优秀的,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来都只把战役计划当作参考,而在实际作战的时候,绝对是首先考虑战场情况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战役计划其实只是确定了最终的战役目的,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所付出的代价,所消耗的时间更少的话,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改变计划,采用新的战术安排。
  当然,不管陈豫这次决定延迟进攻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最终都完成了任务。第二天,第二军与第九军的炮兵团赶到了摩苏尔城外,虽然两个团所带的弹药并不算充足,不过在数轮炮击之后,摩苏尔城的城门打开了,而奥斯曼军队通过投降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战斗。而这也是这次战役行动结束的标志。
  在此之前,东部战场上的战斗可以说是最为激励的,而且第三军与第五军,还有第二十二军的配合进攻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当然,这对于处于防线前面的数万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来说,这只能是他们最为悲惨的一次战斗。
  第三军利用强大的炮火撕开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之后,步兵向前推进了二十里,随后,步兵转向两翼扩大突破口,并且压缩奥斯曼军队的防区。而第三军的炮兵部队也迅速的跟了上来,虽然重型炮兵团的转移速度很慢,不过也基本上跟得上步兵的推进速度。而轻型野战炮团完全可以配合骑兵作战,就更能够轻易的跟上步兵的速度了。
  在第三军想两翼扩张的时候,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也迅速的完成了突击。两支骑兵部队在向奥斯曼军队的纵深防区推进了五十里,而没有遇到顽强抵抗之后,也按照战役部署,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后方穿插迂回,完成包抄行动。
  当时第五军是向东北方向迂回的,他们的任务是切断这个方向上两万多奥斯曼军队的退路,然后与第三军的步兵与炮兵部队配合歼灭这股敌人。对第五军来说,这样的任务太简单,太轻松了,就算没有第三军步兵与炮兵部队的配合,第五军都可以轻松的干掉这两万多敌人,要知道,在第五军征战奥斯曼帝国的这几年中,歼敌超过三万的战役就打了十多次,要对付两万多敌人,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也正是如此,第五军也是最先完成组站任务的。从上午开始突击,到歼灭最后一股敌人,仅仅花了五个时辰不到,而战斗结束的时候,天色还没有暗下来呢。而当时,第三军的步兵根本就没有跟上来,大部分的作战行动都是第五军单独完成的。用第五军第一师师长高瞻的话来说,这简直是在拿第五军开涮,这样的战斗,对第五军来说,连热身活动都算不上。
  相对而言,第二十二军这边的战斗就要艰难得多了。第二十二军的任务是包围战场西南方向上的敌人,而这边的奥斯曼军队的规模在四万人左右,整个战场的宽度也要大得多,显然,作战难度自然增加了不少。
  第二十二军与第五军几乎是同时转向的,不过到下午的时候,第二十二军才完成了迂回行动,切断了奥斯曼军队的退路。不过,战斗并没有迅速结束。在黄昏时,奥斯曼军队开始有组织的突围,战斗进入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在第二十二军的防线上,虽然压力并不大,不过官兵们仍然需要尽量挡住突围的奥斯曼军队。
  夜间,第三军的一个步兵师,以及两个跟上来的轻型野战炮团歼灭了断后的奥斯曼军队,开始协助第二十二军歼灭这股最后的敌人。不过,因为受到夜晚的影响,双方的战斗虽然激烈,不过却都没有达到目的。明军没有能够完全歼灭敌人,而奥斯曼军队也没有能够成功突围。不过,这对奥斯曼军队来说,他们已经失败了,如果无法在夜间突围的话,那么在天亮之后,他们就将彻底完蛋。
  天亮之后,第三军与第二十二军对最后残余的近万名奥斯曼军人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战斗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结束了。这要比第二军与第九军攻占摩苏尔城早了大概三个时辰,而距离第三军发动全面进攻,差半个时辰就到一整天。
  此时,提前完成了作战任务的第五军也已经按照计划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一百五十里,兵不刃血的攻占了第比利斯,阿哈奇赫,查尔迪兰这三座城市,完成了战役推进的任务。随后,第二十二军也赶了过来,而最后到达新的战线的则是速度最缓慢的第三军。
  可以说,这是当时明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进攻行动,整个战役分别在六个战场上进行,参战明军达到了二十三万,而其他的非战斗性部队超过了十五万(主要是提供后勤保障的联合军团)。奥斯曼帝国参战的军队超过了七十五万。结果,明军仅仅以不到五千人的伤亡代价歼灭了七十三万敌人,夺取了大马士革,贝鲁特,安条克,摩苏尔,第比利斯,阿哈奇赫,查尔迪兰等七座城市,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一百五十到两百五十里,并且成功的打通了前往地中海的地面通道,与顾成林的大西洋舰队取得了联系,完全实现了战役目标。
  这是明帝国在与奥斯曼帝国宣战之后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当然,这绝不会是最后的一场大型会战。明军用战役的结果证明了,当两支军队的实力相差太悬殊的时候,战斗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确实,好几次战斗,都是明军在屠杀奥斯曼军人。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已经彻底的证明了,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足以对战争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第五十四节
扬帆出海
  战役结束之后,朱祁钰进行了防御性的部署。当时,大部分将领都主张继续进攻,甚至连杨天奉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利用奥斯曼帝国阵脚大乱,后方防御部署完全没有到位的机会,派遣骑兵向伊斯兰堡发动进攻,一举消灭奥斯曼帝国。不过,朱祁钰却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些将领的意见,直接下令,让部队在新的战线上转入了防御状态。当然,朱祁钰这么安排,有很多理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