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735

  最先成熟的是墨西哥湾沿海地区,这离位于美国的南部,而且受到了墨西哥暖流的影响,气温偏高,种植的时间要早一点。另外,除了小麦之外,还有大量的玉米,土豆产区。同时,这里也是美国主要的圈养畜牧业产区,是美国本土生产猪牛羊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的主要地区,很多农场种植的都是饲养畜禽的农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这些农作物基本上都在六月,或者七月成熟。
  偏北一点的农场主要种植的就是小麦。美国人以面食为主,小麦是美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按照当时美国的战士配给标准,一名成年人一个月可以领到20公斤面粉,一个未成年人一个月是15公斤。也就是说,美国人主要吃的就是面食,小麦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了。而这些地区的小麦基本上都在七月份的时候成熟,收割时间贯穿整个七月,有的地区会延续到八月初,但是不会超过八月中旬。
  农业专家提供的这份报告的意思很明确,如果要想动手的话,那就得赶在六月份下手,如果让美国人把粮食都收割了的话,再下手就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而薛希岳拿到这份报告的时候,离29年6月份也就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要生产100万吨的橙剂,并且将其制成炸弹,最少都需要半年的时间,当然,任何需要催促首相尽快做出决定的报告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而这份报告也不例外,半年的生产时间已经足够了。
  在此情况下,薛希岳没有时间犹豫,立即就批准了该计划,立即动员帝国的化工厂,弹药工厂,全力以赴的生产“橙剂炸弹”,准备从29年6月份开始,全面破坏美国的农业生产。
  可以说,保密是绝对有必要的。当时这件事情都是秘密部署下去的,内阁与陆海军司令部知道这件事的人不会超过10个人,身在前线的罗云冲自然也不知情了。
  橙剂的生产工作是由化工厂负责的,为了保密,所有的橙剂都标上了“杀虫剂”,或者是“化肥”,或者是“燃烧剂”等一直在大规模生产的化学产品。兵工厂生产的炸弹则全部标为“燃烧弹”,反正当时帝国兵工厂生产得最多的就是燃烧弹。
  整个生产工作从28年底持续到了29年的4月初,在尽一切努力的情况下,100万吨橙剂被装进了220万枚炸弹里面。这些炸弹在生产出来之后就直接装到了停靠在青岛港里的特种运输船上,当然,当时所有的船员都只知道这是要运往前线的燃烧弹,而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种外观有点奇特的燃烧弹里面装的不是燃烧剂。只是有一点让船员们很是疑惑,负责看管与检验这些炸弹的都是技术人员,而不是以往兵工厂派来的管理人员,而且还禁止船员擅自进入货舱,另外货舱在装满后也完全密封,仿佛里面的东西有巨大危害性一样。
  而这些船只就是在五月份到达圣地亚哥的那些运输船!
第四十二节
化学战
  “化学武器”这个词所有人都不陌生,可总体二言,化学武器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而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因为受到了众多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条约的约束,加上化学武器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对敌我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可在“橙剂”这个问题上,却直接引发了唐帝国有没有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
  在第一全球战争期间,交战各国都在战场上大规模的使用了化学武器,特别是当时的欧洲西线战场,德英法三国都将化学武器做为了主要的武器之一。根据德国的记录,在西线数年的战争中,德军一共使用了300多万吨化学战剂。同样的,英法两国使用的化学战剂只会多,不会少。
  正是因为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在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使化学武器的危害性得到了公认。战后签订的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中,都限制了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甚至有部分条约提出了销毁化学武器的必要性,只是当时的国际局势仍然相当紧张,没有任何国家会放弃最有效的武器,因此销毁化学武器最多也就只是提一提而已。
  相对而言,在一战时期,化学武器本身的杀伤力并不是很强,比如当时主要使用的,属于窒息性毒剂的氯气对人员的杀伤效果就不是很明显,致命性也不是很大,基本上只能达到瘫痪敌军的目的。而当时很多威胁性极大的化学武器,比如致命性极强的神经性毒剂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中,化学武器还处于初期发展状态,没有左右战争的能力。
  如果不是当时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化学武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成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那么就不会签署相关的国际公约,那么第二次全球战争就将变成一场彻底的高消耗战争。可问题是,即使在签署了大量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条约后,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放弃发展化学武器。
  两次大战之间,几乎所有的强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化学武器,研制更致命的化学武器。很多神经毒剂就是在此期间研制出来的。另外,各国都在扩大化学武器的储备数量,都认为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这些化学武器会派上用场。当时,在俄罗斯战场上,以及欧洲西线战场上,俄军与法军都曾经使用过化学武器,只是使用规模不大,而且唐帝国与德国军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有造成巨大的伤亡。
  对很多国家来说,化学武器都是“最后的武器”。在占领日本之后,帝国军队找到日军藏起来的上百万吨弹药库,而且从日本政府留下来的文件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已经准备在唐帝国军队登陆本土的时候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击败唐帝国,确保本土安全。而事实上,日均生产的很多化学武器是拿去镇压暴动的国民,在唐帝国军队登上日本本土的时候,日本已经战败了。
  同样的,在占领英国后,帝国军队也在英国找到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弹药库,如果不是英国已经投降的话,那么这些化学武器肯定会被用于战争。在法国,德军也找到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在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几乎任何一个有能力生产化学武器的国家,都发现了大量的化学武器。
  毫无疑问,当时唐帝国也储备了大量的化学武器,而根据战后40多年才解密的一份文件来看,当时唐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武器储备国,拥有的化学战剂总量超过了1200万吨。另外,在一份陆军提交给帝国内阁首相的,进攻美国本土的作战计划中就明确的提到,如果美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帝国也应该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而且主要使用方式是出动战略航空兵,向美国后方的城市投掷化学炸弹,从整体上摧毁与消灭美国。
  这份计划在帝国政府的绝密档案室里锁了四十多年,是最后一批解禁的战时绝密文件。从中可以看出,帝国还是很畏惧美国拥有的化学武器的,同时,帝国也决心在必须要攻打美国本土的时候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甚至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美国的平民。
  实际上,当时帝国政府还拿着一份情报部门提供的绝密情报,即美国化学武器的种类,储备情况,生产情况,以及可能的使用方式的情报。这份情报在战后不久就被销毁了,至于为什么销毁,恐怕就只有当时情报部门的负责人才知道吧。
  按照帝国情报部门的评估,美国拥有的化学战剂总量在1000万吨以上,也就是说,足够覆盖唐帝国本土的所有大中型城市了。至于要这么多化学武器到底有多少作用,恐怕这就是个心理问题了,对任何人来说,最后的防御手段肯定是越强越好,而终极武器自然是越多越好了。最关键的是,化学战剂的生产相对简单,而且价格低廉,甚至比生产炸药还要低廉,只是没有多少人想到,以后要销毁化学战剂的话,那付出的代价就是生产价格的上百倍了!
  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消息,美国的主要化学战剂已经由窒息性与糜烂性毒剂转变为毒性更强的神经性毒剂,而且有迹象表明,美国已经开发出了V型神经毒剂,并且即将投入生产。也就是说,美国不但拥有众多的化学武器,而且还拥有当时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化学武器,最致命的化学武器。
  可以用来投掷化学武器的手段相当多,火炮,轰炸机都是理想的投掷手段,甚至可以用运输机空投,或者是提前埋设等等。而按照情报部门的估计,美军将主要依靠火炮投掷化学武器,如果帝国军队被迫在美国本土作战的话,就要在前线面对美国上千万吨的化学武器的威胁!
  这份报告起到的作用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薛希岳支持海军的轰炸战略,而不支持陆军攻打美国本土的战略计划,以及后来陆军回心转意,开始全力支持海军的轰炸战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这份报告的影响。另外,帝国攻打美国本土将伤亡250万将士的这一理论也是从美国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中得出来的。
  按照情报部门当时的评估,帝国军队实际上没有完全做好应付化学战争的准备工作。比如,当时帝国军队储备的防毒面具只有250万具,而按照一般要求,一名士兵需要两副防毒面具,也就是说,这只能满足125万前线作战部队的需要。而要想赶制防毒面具,在29年初,也就最多生产500万套,可以满足375万作战部队的需要,而对美发动地面战争的话,那么需要投入的地面部队总数在500到800万之间,到时候会有数百万官兵没有防毒面具!
  另外,防毒面具不是可以防所有的化学战剂的,通过皮肤作用的糜烂性与神经性毒剂就无法用防毒面具防护,必须要有全套的防化服,而当时帝国只有专业的防化学部队才有配套的防化服,作战部队根本就没有配备防化服,因为防化服很笨重,士兵穿上后基本上就无法灵活行动,很难执行作战任务,而且在战场上,也不会有多少士兵愿意穿防化服,对他们来说,穿上防化服很容易被敌人干掉,比起子弹与弹片来,化学战剂的威胁还小得多呢。
  根据这些情况,情报部门得出的评估结果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如果美国真的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战剂,特别是神经性毒剂的话,那么损失将相当惊人。虽然250万有点夸张,可是牺牲100万官兵,这是很有可能的。
  当时薛希岳采用海军的轰炸战略也是迫不得已,帝国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数百万将士,没有任何理由再让上百万的将士去牺牲性命。可是,当薛希岳批准使用橙剂的时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帝国在发动一场化学战争了。
  使用橙剂到底算不算是化学战,这在战后成为了一大争论。
  从根本上讲,化学武器的最终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其他的生物,更不会是植物。至少在橙剂大规模使用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专门去开发针对植物的化学战剂。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橙剂不算是化学战剂,使用橙剂也不算是化学战,因此帝国没有在大战期间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更谈不上发动化学战争了。
  反对者的观点也很明确,橙剂本身对人有着巨大的危害性,而且正是通过化学作用危害人体,因此橙剂本身就是化学战剂,唐帝国在战争中大规模的使用橙剂,就是发动了化学战争。
  在橙剂对人体的巨大毒性得到证实之前,这个观点的主要分歧就是,使用橙剂是直接针对人,还是针对的是植物。在相关的国际公约中,只将针对人,且能够产生巨大杀伤与危害的化学药剂定义为了化学战剂,因此唐帝国一直坚持橙剂不属于化学战剂,因为橙剂不直接针对人。可事实上,橙剂确实对人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在橙剂的致癌性得到了证实后,数百万美国人都是因为橙剂而患上癌症死亡,那么橙剂就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杀伤力与危害性,橙剂就应该属于化学战剂。
  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战后都不可能因此而追究唐帝国的责任。事实上也是如此,战后,唐帝国只对那些因为进驻遭到橙剂污染地区的帝国官兵进行了赔偿与补偿,而对于美国人的集体诉讼根本就没有理会,打了几十年的关系,都没有搞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唐帝国一直不承认使用橙剂属于化学战争的范围,因此不需要承担因此而导致的后果。而帝国对军人的补偿也是以高危险海外服役津贴,抚恤金等方式发放的,而不是说因为这些军人受到了化学武器的危害而进行赔偿。
  也正因为橙剂这模棱两可的“身份”,加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性,战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在已经有能力击败美国的时候仍然大规模的使用橙剂,这是属于最不道德的战争行为。甚至连部分帝国的百姓也持同样的观点,在很多人看来,当时使用橙剂实在是没有必要,按照帝国战略航空兵的轰炸效率,即使不使用橙剂,美国也会在29年战败。
  持这一观点的很多人就是依据罗云冲后来写的战争回忆录中的一些观点,就连罗云冲本人都认为,橙剂只起到了推动战争结束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真正击败美国的还是战略轰炸。
  暂且不管战略轰炸能否迫使美国在29年投降,使用橙剂对击败美国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这一点,罗云冲本人也没有否认过,而在他看来,使用橙剂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个道义,另外一个就是对战争起到的推进作用与后来产生的巨大危害到底哪一个影响更大。
  人人都可以做事后诸葛亮,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又有几个人知道,战争会在几个月之后就结束,而不是拖上几年呢?而且,又有谁能够保证美国会在轰炸下投降,而不是选择顽抗到底呢?
  后来薛希岳也承认,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美国还会坚持多久,不管是从确保帝国的利益,还是尽快恢复世界的稳定来看,尽快击败美国是最为重要的,而要击败美国,就会采取所有可行的手段。可以说,薛希岳的观点正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只要美国一天不投降,那么帝国就会使用上所有的手段,而橙剂仅仅只是一种极端战争手段而已。
第四十三节
黑夜天使
  针对美国农业产区轰炸行动开始的时间被定在了六月初,罗云冲有20天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当时,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搜集情报,掌握美国东南部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各主要农业产区内农场的分布情况,还有将在六月份到达的收割部队的部署与活动情况。为此,罗云冲专门安排了上百架侦察机去执行这个任务。
  从五月十日开始,侦察工作就全面展开了。这次情报部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帮助,甚至安排了近千名情报分析员到圣地亚哥协助罗云冲的战略航空兵司令部分析侦察机拍回来的照片,从而确定需要轰炸的目标的坐标,确定各农业产区需要投入的轰炸力量,对付农业收割队需要投入的轰炸力量等。
  罗云冲也在五月中旬开始调整战略轰炸机部队的编制。针队农业区的轰炸行动基本上是分散进行的,轰炸范围大,密度小,因此这对机群的编组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当时罗云冲还很担心轰炸机的损失率,毕竟分散行动的轰炸机很难得到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不过,到了五月十八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当天,罗云冲盼望已久的第一批夜间护航战斗机到达了战区,按照陆军司令部的承诺,在30日之前,将为罗云冲至少提供20个中队,720架夜间护航战斗机,而且都是当时帝国最先进的夜间护航战斗机。
  夜间战斗机与昼间战斗机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一个最显着的区别就是,夜间战斗机要比昼间战斗机大得多,一般都是双发动机的重型战斗机。而本质上的区别是,夜间战斗机必须配备雷达,同时以截击轰炸机为主,而不是以对付敌人的战斗机为主。
  整个大战期间,因为帝国本土一直没有遭到威胁,而且帝国的主战场是在太平洋上,太平洋战场并不是重型轰炸机的主战场,对夜间防空作战的要求几乎没有,因此帝国陆海两军都不是很重视夜间战斗机,只是帝国陆航拥有一种型号的夜间战斗机,主要负责在大陆战场上对付俄军的轰炸机。
  最重视发展夜间战斗机的是英国与德国,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本土都在战争期间遭到了大规模的轰炸,而且都遭到了夜间轰炸。当时,英国与德国都是用速度快,机动灵活的中型轰炸机改装为夜间战斗机的,比如英国非常有名的“蚊”式轰炸机就有夜间战斗机型号,而且是一款相当不错的夜间战斗机。德国也改装了其Ju-88式轰炸机为夜间战斗机,也有着不错的性能。可是,归根结底,这些由轰炸机改来的夜间战斗机,准确的说,叫夜间截击机在性能上有很大的缺陷,只能应急,而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战争需要。
  美国也属于较早研制夜间战斗机的国家,当时美国称其为重型战斗机。早在美国参战之前,P-38式重型战斗机就已经在美军中服役了。最初的时候,P-38没有安装雷达,因此无法在夜间执行截击任务,只是一款航程相当远的重型战斗机。不过,在太平洋战场上,P-38的表现并不怎么样,毕竟在白天的战斗中,重型战斗机很难是更灵活,速度更快的战术战斗机的对手。正因为如此,美军一般用P-38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当作轰炸机使用,很少用其执行护航与防空任务。
  在战线推进到了巴拿马的时候,唐帝国与美国都考虑到,如果今后要轰炸美国本土的话,那么不管是护航,还是防空,夜间战斗机都相当重要。直到这时,两个国家才重视夜间战斗机,并且都启动了相关的研制计划。
  美国人搞出了一种很奇怪的飞机,军用编号为P-82,实际上就是将两架P-51连接到一起,成为一架有两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其测试时的性能是相当可观的,在6400米高度上能够达到400节的速度(比“游隼”与“鹰”都要快),爬升率每分钟1150米(当时大部分高性能战斗机也不过就每分钟几百米而已),绝对升限11900米(这已经赶上“鹏”式轰炸机)了。更恐怖的是,其航程达到了3600公里,也就是说,作战半径至少都有900公里!如果使用副油箱的话,航程还能进一步的提高。
  如果仅仅看这些性能,P-82绝对是一款很不错的战斗机,一款在性能上超过了战术战斗机的重型战斗机。可实际上,当时美国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P-82的所有设计工作,而且所采用的发动机也是优先提供给其他部队的,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发动机,加上成本等各方面的因素,到29年初的时候,只有少量不完全成熟的P-82完成了生产,而没有正式装备美国航空兵。
  当时美国主力夜间战斗机是P-38与P-61这两种型号,其中P-38的数量最多,P-61只少数装备用于防御首都的部队。因为在性能上的局限性,P-38也只能承担夜间截击任务,是美国当时主力夜间战斗机。而且当时美军的P-38有好几个大型号,十几种小改型,虽然改进可以提高性能,但是改进带来的后勤保障问题却相当严重,很多P-38就是因为保障跟不上,结果停在机场上无法出动。
  比起美国人来说,帝国在此时的研制能力是非常充足的。陆军在27年底提出了要求时,包括哈飞,沈飞在内的好几家飞机制造厂都参加了竞标,当时每个飞机厂都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成飞的设计方案最为超前。当时,成飞已经在与德国方面合作,拿到了几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正在研制喷气式战斗机。在接到了招标书之后,成飞就提出了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一种设计方案,即将两台发动机吊装在机翼下,腾出机头的位置安装雷达,配备两名飞行员,其中后座上的是雷达操作员。这个方案的性能指标最高,可是风险也最大,研制时间最长,投入也最大,最关键的是,航程只有1500公里,远达不到陆军的要求,就最先被淘汰掉了。
  哈飞的设计方案最复杂,即用两台活塞发动机与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平时用活塞发动机巡航,作战时启动喷气发动机提高速度,而且也安排了两名飞行员。可结果与成飞的设计一样,太复杂,研制周期太长,就算其设计航程达到了3200公里,但是风险太大,也很快就被踢出局了。
  沈飞的设计最为保守,即将发动机安装在机身后面,同时用从机翼中段延伸出来的支撑梁支撑尾翼,这样就腾出了机头的位置安装雷达。可是该设计的性能指标是最低的,最大速度还不到350节,而且飞机内部空间狭小,改进余地相当有限,最后也被淘汰掉了。
  西飞提出的方案最稳重,可也相当保守。采用类似于P-38的设计,发动机吊装在机翼上,然后利用连接在发动机舱后面的尾梁支撑尾翼,机体就好像是挂在一根巨大机翼上的吊舱一样。该设计的各项指标都还不错,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00节左右,航程3000公里,4门20毫米航炮的标准火力,而且还可以改装为战斗轰炸机。
  当时设计指标最好的是南飞的方案,该方案借鉴了P-82的设计思想,即将两架战术战斗机结合到一起,两名飞行员位于各自的座舱里面,其中左面的是驾驶员,右面的是雷达操作员,雷达则安装在中间的横翼上。其设计指标是相当高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40节,升限12000米,配备4门20毫米航炮,4挺12毫米重机枪,且全机关键部位都有装甲保护,不挂副油箱的航程就能达到3500公里。
  陆军最后采用了西飞与南飞的设计方案,要求两家飞机制造厂在28年年底的时候就拿出样机来,然后进行对比测试,最终挑选一种最为合适的战斗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两家飞机制造厂立即着手完善设计,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问题更多,而且很多性能是无法达到设计指标的。比如西飞的方案最终的速度只有390节,比设计指标低了10节以上,而南飞的设计方案在安装雷达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的麻烦,主要是安装在中段横翼上的雷达受到了两侧机体的干扰,探测范围有限。
  28年底,两家飞机制造厂都各自完成了12架样机,随即进行对比测试。到29年1月,陆军宣布技术性能要差得多的西飞方案获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飞的战斗机不存在雷达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而招标书上明确说明,要的是夜间战斗机,而不是一架重型战斗机。南飞对此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因为除了雷达之外,南飞设计的战斗机在各项主要性能方面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战术战斗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了。
  陆军没有因为南飞的抗议而修改决定,很快就向西飞下达了订单,要求西飞在4月份之前完成至少500架的制造工作,同时通过陆军的验收。而作为安抚,陆军也给南飞拨了一笔继续研究的经费,要求南飞去完善自己的战斗机。
  生产工作迅速开始。战争期间,西飞主要生产陆军的战术轰炸机与运输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几家飞机厂一起生产“鹏”式轰炸机,而西飞负责轰炸机的后机身的生产工作。因为陆军已经停止订购战术轰炸机,对运输机的需求也降低了很多,29年只有不到200架的订单,西飞有足够的产能满足陆军的要求,甚至是超过陆军的要求,到4月初,西飞就完成了两个批次,共720架战斗机的生产任务。
  这种战斗机被陆军命名为“猫头鹰”,原本是取名为“夜枭”,不过之前陆军已经有一种战术轰炸机用了“夜枭”这个名字,所以就改用了俗名。
  在西飞完成了第二批战斗机的生产任务的时候,陆军的测试工作也已经完成。虽然“猫头鹰”在速度,升限,乃至火力方面都不算拔尖,而且比起当时很多战斗机来说都差了不少,但是陆军对其总体性能还是满意的,认为是一种成熟的,可靠的,而且坚固耐用的夜间战斗机。
  确实,“猫头鹰”仅仅只能达到385节的速度,9500米的升限,3200公里的最大作战航程,以及2门20毫米航炮,2挺12毫米重机枪的配制,这些性能指标都不怎么样,当时几乎所有活跃在战场上的战斗机都要比其优越。可是,“猫头鹰”作为夜间战斗机,其最主要的是雷达的性能,而这是得到了陆军认同的。其配备的帝国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的性能足以使其成为最优秀的夜间战斗机了!
  四月上旬,运载着这720架战斗机的船队就离开了松江港,一路东行,在五月中旬到达了加勒比海。因为都是装船运送的,所以这些战机在到达之后,还要进行组装与测试,至少也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对罗云冲来说,他一直想要得到的夜间战斗机终于到达了。而这时候也有参谋提出,应该集中在夜间轰炸美国的农场。夜间轰炸的效果明显要比白天好得多,而且夜间大部分的农业收割队都在休息,农业机器也都比较集中,白天收割的粮食也没有转运,容易毁坏。因此,在夜间轰炸的时候,收到的效果更大。
  最关键的是,能够在夜间威胁到轰炸机的只有美军的夜间战斗机,而轰炸机借助雷达告警机的帮助可以避开美军的夜间战斗机。其次,夜间护航战斗机可以组成自由猎杀部队,专门去对付美军的夜间战斗机,这些都有帮助。
  罗云冲采纳了参谋的意见,随即就命令司令部的参谋军官开始着手策划轰炸行动的具体方案,并且动员部队准备执行轰炸任务。按照罗云冲订下的时间表,5月30日,轰炸行动就可以开始了!
第四十四节
枯萎的大地
  五月三十日,罗云冲组织了第一次带有检验性质的轰炸行动。这天十个中队的120架“鹏”式轰炸机给携带了16枚“橙剂炸弹”,在两个中队72架“猫头鹰”的伴随下对以麦库姆为中心的十几个大型农场进行了夜间轰炸。
  因为这次轰炸规模并不大,而且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出动的夜间护航战斗机提前拦截了美军的夜间防空战斗机,轰炸机无一损失,全都安全的返回了机场。次日上午,罗云冲派出了侦察机,前去拍下了找到“橙剂轰炸”的地区的照片。
  侦察机返航之后,情报军官用最快的速度将航拍照片冲洗了出来,随即就对照片进行了甄别分析。当天下午,罗云冲拿到了最终的轰炸报告,在遭到轰炸的12个农场中,一共有75000亩田地的农作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另外还有大概10000亩的农作物受到了严重破坏。
  报告与科研人员的分析结论基本上一致,大部分农作物在数个小时之后就枯死了,而且橙剂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及时是埋在地面下的土豆也无法避免遭到破坏。肯定了轰炸效果之后,罗云冲随即就命令能够出发的轰炸机,按照已经制订好的轰炸计划,轮番袭击美国东南部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所有大型农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