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8/735

  这几个问题在当时几乎是无法解决的,特别是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就更难以解决了。当时,郝东觉只想到了安排更多的侦察机配合战斗机部队行动,而没有采用其他的办法来弥补缺陷。
  实际上,后面两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当时美军大部分隐蔽部署的高射炮都需要由地面的炮瞄雷达引导作战,而帝国已经拥有了电子侦察机,可以探测到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这样就能够确定敌高射炮炮瞄雷达的具体位置,从而为战斗机提供警告信号,让战斗机避开高射炮阵地。另外,战斗轰炸机这种单一机种是无法完成所有任务的,而且当值配制的弹药也相当单一,如果采用多机种混合编队,分批进入,再适当增加弹药的种类,其压制与打击效果就要明显好得多。
  在17日与20日的两次作战中,承担“攻势护航”任务的战斗机部队都有比较惨重的损失,一名战绩达到了82个的超级王牌被高射炮击落,结果机毁人亡。郝东觉立即在20日停止了“攻势护航”行动,组织人员对前两次行动进行总结。
  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美军已经摸清楚了舰载航空兵的活动方式,两次作战遭受比较大的损失,都与美军提前做好了迎战准备有着密切的关系。很明显,战术上的缺陷已经限制了“攻势护航”,必须要改变战术,才能够更有效的击败敌人。
  当时,郝东觉不得不采用了参谋军官的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利用陆航的电子战机为进攻的作战飞机指明敌高射炮阵地。二是编入战术轰炸机,加强对地打击能力,同时也将战斗机从轰炸行动中解脱出来,让战斗机承担空战任务,也就是对付那些提前升空的敌军战斗机,掩护战术轰炸机行动。
  在24日的作战行动中,该战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时罗云冲派出了4架电子战机,引导攻击机群成功的绕开了好几个美军的高射炮阵地。而战术轰炸机在攻击敌机场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强的打击能力,甚至还有足够的能力对付敌高射炮阵地,扩大了打击范围。参加行动的战斗机也能够对付美军提前升空的战斗机,让战术轰炸机安全的进行轰炸。可问题同样明显,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指挥混乱,各部队之间的配合很不到位,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作战的飞行员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的话,恐怕这次行动也将惨败收场。
  当时,原本应该紧随战斗机之后到达的战术轰炸机群晚了大概十分钟到达,结果导致三十多架美军战斗机紧急升空,而前进的“游隼”机群都没有携带炸弹,只能与美军战斗机进行空战,而无法及时的将敌战斗机摧毁在跑道上。另外,侦察机与轰炸机之间的通信有问题,被击落的5架战术轰炸机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收到侦察机的警告,从而错过了避开敌战斗机攻击的机会。这些,都是指挥与配合上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新战术形成时的情况,在战术体系不完善的时候,只能够通过实战逐步总结,逐步改进。实际上,只有在经过了残酷实战考验之后,新的战术才会得到真正的完善,并且成为有效的战术。
  郝东觉立即组织人员再次进行总结,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指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更好的电台,以及更高效率的通信手段。这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郝东觉没有办法解决,最多把实际情况反映回去,让后方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去想办法。而他能做的,就只是通过调整作战部队的编制来提高作战能力。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郝东觉拿出了一份新的战术编制方案,这次,他将战术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以及属于陆航的电子战机全部揉到了一起,编成了一个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的战术作战部队。
  一个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仍然是中队,在一个中队里,拥有一个战斗机小队,配备8到12架战斗机,两个战术轰炸机小队,各配备8到12架轰炸机,一个电子战小队,配备1架电子战机与2到4架侦察机。
  一个中队是一个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其中电子战小队的任务是探测敌人的高射炮阵地,负责外围警戒,同时还要负责引导与指挥作战飞机进行战斗。战斗机小队的任务是对付敌升空的战斗机,同时全力压制敌机场上的战斗机,这样就需要为战斗机配备一些不会对战斗机空战能力有太大影响的对地打击武器,比如火箭弹。轰炸机小队的攻击的主要力量,其任务是轰炸机场,摧毁停在机场上的敌机,如果有必要,还得负责压制敌高射炮阵地,为后面的战机打开通道。
  在作战中,电子战小队一般首先在机群的最后面,到达作战空域后,电子战机将位于机群的中央,侦察机在四周。因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由侦察机引导其他战机作战,电子战机也只能与侦察机进行联系,因此侦察机是整个作战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情况的不同,在进入战区前,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在前方开路。一般情况下,由战斗机首先进入,确保制空权,轰炸机进入的时间只晚2到5分钟。如果航线必须要经过敌人的高射炮阵地,那就得由轰炸机首先摧毁敌高射炮阵地,然后再让战斗机前进。
  很明显,这套战术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当时的技术很差,所以战术的灵活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而为了让飞行员之间的配合更为有效,在郝东觉组建的第一批四个中队里,几乎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且郝东觉还召集这些飞行员,对其详细的介绍了新战术的实施与执行方法。另外,在四个中队中,负责领队的不再是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飞行员,而是侦察机的飞行员。也就是说,由侦察机的飞行员负责指挥其他作战飞机行动,这也算得上是航空兵指挥体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吧。
  三月的最后一天,四个“攻势护航”中队全体出动,第一次按照新的编制执行任务,这次,四个中队将要负责压制四座美军的机场,掩护罗云冲的轰炸机去附近的美军军事基地。可以说,作战难度是相当大的,郝东觉也豁出去了,如果他的新战术还起不到作用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寻找别的办法了,而且当时也不会有人能够想出比郝东觉这套战术更优秀的作战方案了!
  当时,郝东觉也有点没有把握,说白了,一切几乎都是从头开始,能否成功,谁都没有把握,而且这套新战术的复杂性太大了,就算出动的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几乎所有作战飞机的飞行员都是王牌,甚至是超级王牌。可问题是,真的能够成功吗?焦急的等待对谁来说都是很痛苦的,可是郝东觉必须要等待,而且还得耐心的等待!
第三十七节
秘密装备
  三月三十日的这次“攻势护航”算不上成功,也算不上是失败。四个中队都成功的完成了任务,罗云冲的轰炸机群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可同时,四个中队都有损失,最让郝东觉心痛的是,在这次作战中损失了一名超级轰炸王牌与两名空战王牌。
  当时最肯定“攻势护航”的还是罗云冲,因为罗云冲是获得实际好处的。自从郝东觉的舰载航空兵采用了“攻势护航”后,轰炸机的损失率一直保持在1%以下,在三月下旬的几次轰炸中,平均损失率还不到0.5%呢,因此,在四月一日,罗云冲就给郝东觉额外提供了8架电子战机,希望郝东觉再组建8个“攻势护航”中队,也就是说,让第二特混舰队全部换上“攻势护航”中队,而一个“攻势护航”中队的舰载机数量是26到40架,一艘“岛”级航母也就最多能够容纳四个中队而已。
  为了让郝东觉下定决心,罗云冲将12架与舰载航空兵配合作战的电子战机全都部署到了百慕大岛的机场上,为此,韩绍锋还不得不安排工程兵把机场跑道延长了200米,同时建立了为电子战机提供支持的停机位。
  郝东觉也很清楚“攻势护航”的好处,虽然舰载航空兵的损失并不小,但是轰炸机部队的损失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果总体损失仍然降低了不少,人员损失更是降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罗云冲的轰炸机部队是主体,而舰载航空兵只是辅助力量。在罗云冲提出了要求后,郝东觉也没有拒绝,毕竟由舰队主宰战争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由罗云冲的战略航空兵在主宰战争。
  在四月五日之前,郝东觉又编成了8个“攻势护航”中队。因为只需要改变编制,作战飞机不需要进行改进,所以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最重要的是,当时第二特混舰队集中了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所有精英,几乎当时空战与轰炸的超级王牌都集中在了第二特混舰队,而且这些飞行员的士气根本就不需要担心,郝东觉也就不需要为人手的事情而操心了。
  到四月中旬,12个“攻势护航”中队已经前后共执行了43次行动。在这43次行动中,损失了21架战斗机,18架轰炸机,5架侦察机。总体来说,损失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有近一半的战机都是在外海迫降的,飞行员被营救了回来。可对郝东觉来说,这样的战绩是绝对无法接受的。高达4%的损失率,在舰载航空兵对地作战行动中,这肯定是偏高了。而且“攻势护航”本身就是去打击敌人的防空力量,随着敌人防空力量被削弱,损失率应该降低才对,而不是一直升高!
  四月十二日,第二特混舰队返航,结束了在大西洋上长达半年的作战行动。这也是自上次随同联合舰队离开金斯敦,前去歼灭大西洋舰队之后,第二特混舰队第一次踏上返航的航线,创造了在海上持续活动时间最长的纪录。对舰队里的绝大部分官兵来说,长达半年的海上生活绝对可以让人疯狂了。
  十五日,舰队到达了金斯敦。郝东觉给官兵们都放了大假。比起谈仁皓,郝东觉更放纵手下,他甚至找到了雷少卿,提前支付了4月份的津贴,好让官兵们上岸之后有钱去消遣,特别是去那些自愿为帝国军队服务的日本人开办的娱乐场所去消遣。郝东觉没有把所有人都放走,在把舰队维护的事情丢给了参谋长之后,他就与几个航空参谋军官开始检讨前段时间的作战行动,希望能够改进战术,降低损失率。
  次日,一支船队在天亮前到达了金斯敦港。这支船队是从前往圣地亚哥的甲2217运输船队里赶到金斯敦来的,一共只有4艘运输船,而这4艘运输船上都装着一批极为神秘的货物。当时,连罗云冲都没有收到相关的消息,直到运输船靠上了码头后,一名负责押运的宪兵少校就找到了港口司令部,随即就找到了郝东觉。本来,这名少校要找的人是罗云冲,或者是战区司令部的高级将领,可是当时罗云冲在圣地亚哥忙着指挥他的战略轰炸,而战区司令部又设在巴拿马城,在金斯敦最高级别的将领就是郝东觉了。
  这支船队送来的是一批极为保密的电子设备,大概有3500套,是刚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到损坏,其包装与运输方式都非常的特别,不但单独包装,而且在货舱里还塞满了塑料等填充物。
  当郝东觉听少校军官介绍完之后,他都有点不相信,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竟然搞出了这么神奇的东西。郝东觉立即就通过加密频道联系了罗云冲,当时罗云冲正忙完了一次轰炸行动,哪有精力来处理这批货物,就让郝东觉全权接管,并且配合少校军官的工作。第二天,郝东觉就带着少校军官去了附近驻扎着舰载机部队的机场,同时去机场的还有20多名电子工程师,以及由他们亲自携带的10套神秘的电子设备。
  电子工程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四架“猎鹰”上装上了这种电子设备,随即在当天下午就进行了第一次测试。郝东觉一直等着测试结果,在轰炸机降落后,他就去找到了飞行员,直到他从飞行员嘴里停到了测试结果后,郝东觉才不得不相信,南京电子研究所的那些工程师终于弄出了一种真正有用的电子设备,而不是以前的那些“玩具”。而这些电子设备,就是世界上第一种“雷达告警机”。
  事情还要从27年底说起,当时帝国海军正在攻打小安德烈斯群岛,在占领了多米尼克岛之后,陆战队找到了一部损坏极为严重的雷达,因为之前帝国军队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见过类似的雷达,所以这部雷达的残骸立即就被运送回了帝国,交给了南京电子研究所进行研究。
  很快,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就断定,这是一部用于引导高射炮作战的炮瞄雷达,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火控雷达。在海军战舰上,火控雷达并不希罕,而且早在27年初的时候,南京电子研究所就为陆战队与陆军的高射炮部队研制出了第一种部署在地面上的火控雷达,只是因为笨重,转移困难,所以当时没有急着大批量生产。而陆战队在战场上找到的这部美军的火控雷达是安装在卡车上的,也就是说,可以随同高射炮部队一起行动,相当轻便。
  很快,情报部门的谍报人员就找到了更重要的情报,美军确实拥有了引导地面高射炮作战的火控雷达,而且性能还不错。当时大批量装备部队的用于引导大中口径高射炮对付中高空目标的火控雷达,只是美军肯定在研制用于引导小口径高射炮作战的,更为先进的火控雷达。
  新的威胁出来了,火控雷达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了,可以说,这是舰队防空作战的基本保证。如果美军地面防空部队也大规模的装备了火控雷达的话,那么轰炸美国的轰炸机就要损失惨重了。当时,南京电子研究所搞出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电子战机。问题是,电子战机本身只能够发现雷达,然后再引导其他的轰炸机远离高射炮阵地,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敌人的雷达,或者说轰炸机已经进入了高射炮的打击范围的话,那怎么办?
  干扰雷达是一个方面,可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作战飞机避开高射炮阵地。那么,就得找一种可以让作战飞机感知到危险的办法。这时候,工程师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利用火控雷达本身特点的一个办法。
  与只负责搜索的雷达不一样,火控雷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要连续照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从而引导高射炮作战。也就是说,火控雷达在探测到目标之后,就要开始连续照射目标,电磁波就会连续射到目标上。而工程师想到的办法就是利用连续照射的雷达波来发出警告信号。
  接受电磁波本身并不困难,而最大的麻烦是,雷达所发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并不一样,而以往所用的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设备只能接受一个频段的信号,如果需要接受一个频段范围内的所有信号,那么接收器就会做得很庞大,难以装到飞机上。不过,火控雷达有一个极大的特点,那就是波段都集中在超短波,这是保证探测精度的唯一办法,而探测精度又是火控雷达的最主要的性能指标。
  经过了近一年的研制,工程师首先解决了接受电磁波信号的问题。接下来的工作就要简单得多了。在接收器接受到了雷达发出的持续的电磁波信号之后,就将把信号反馈给一个回路,随即激发连接在该回路上的扬声器,发出刺耳的警告声。这就是最简单的雷达告警机,原理实际上相当简单,即利用雷达发出的连续电磁波判断是否已经被发现,是否已经被敌人瞄准,然后警告飞行员,让飞行员立即进行规避。
  28年底,第一批雷达告警机制造了出来,随即就在陆航进行了秘密测试。最初的几次测试效果很不好,主要的问题就是告警机过于敏感。到29年1月份,陆军远征军在墨西哥战场上缴获了两部完好无损的火控雷达,并且立即用空运的方式送回了帝国。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研究,然后用这两部美军的雷达来测试雷达告警机的性能。
  整个试验一直进行到了2月底,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误警率降低到了1%以下。随即,陆航将一个中队的装备有雷达告警机的“狼鸠”式轰炸机部署到了墨西哥战场上。当时这事是直接由陆军司令部负责的,而且转移工作也是由远征军负责的,没有通知罗云冲,这主要是为了保密的要求,而且雷达告警机在战场上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恐怕还真没有几个人知道。
  经过了三月上旬的测试之后,雷达告警机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肯定,那一个中队的“狼鸠”在执行了十次任务后,没有一架被击落,甚至没有一架被高射炮击伤。另外,在其中5次夜间作战中,都遭到了美军夜间战斗机的拦截,正因为有雷达告警机,轰炸机都提前避开了敌人的夜间战斗机,安然返回了机场。
  当时,生产工作已经全面开始了,到三月二十日,已经生产出了3500部雷达告警机。这批告警机立即被装上了四艘快速货轮。这四艘货轮在十多艘驱逐舰的保护下于四月初就到达了珍珠港,随后被编入了运输船队,赶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到达了前线战场。
  经过部队的实际测试,毫无疑问,雷达告警机有着极其巨大的价值。当时郝东觉并不知道,测试的那十台告警机都是针对帝国高射炮部队的火控雷达的,说白了,就是拿来测试,诶前线指挥官做演示的,而真正装备到轰炸机与战斗机上的告警机都是针对美军火控雷达的。当时的告警机实际上只能针对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雷达频段,而不可能对所有频段上的电磁波信号都做出反应。
  既然是极有价值的装备,那郝东觉就自然不能错过。当时雷达告警机是首先提供给陆军战略航空兵的,而郝东觉立即就找到了罗云冲,要求给舰载航空兵也分一份。在郝东觉的死缠滥打下,罗云冲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要求,分了500台给舰载航空兵,这足够郝东觉武装他的12个“攻势护航”中队的所有战机了。当然,这种装备到底有多大的用途,还要通过实战检验!
第三十八节
关键因素
  第二次全球战争是第一场拼综合实力的战争。从战略层面上讲,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从军事角度讲,拼的则是军队的综合作战能力,而绝不是某一个兵种的战斗力,或者是某一种武器的性能。
  绝大部分时候,某一种先进的武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力量的。可是,当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某一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却很有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到双方军队的战斗力。这就是军事学中的“突出效应”,或者叫“关键因素”。
  从总体军事技术上看,当时唐帝国与美国是处于同一水平的,而双方主要的差距不是技术,而是生产力,以及官兵的素质。可以说,当时双方主战武器的性能都相差不大,从航母到作战飞机,从坦克到步兵手里的步枪,基本上都没有性能上的明显差距。不过,某些关键因素对双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就非常大了。
  “侦察鹰”算得上是一个关键因素,电子战机也算得上是一个关键因素,而在29年4月份投入大规模实战应用的雷达告警机也肯定算得上是一个关键因素。雷达告警机的最大意义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战损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可以说这对当时的战略航空兵,以及舰载航空兵来说,雷达告警机的价值绝对顶得上好几千架作战飞机,以及好几万名飞行员与机组成员了。
  从四月十六日开始,罗云冲就陆军安排轰炸机前往牙买加安装雷达告警机。雷达告警机本身并不复杂,体积也不大,重量还不到20公斤。不管是对重型轰炸机,还是战术战斗机而言,都可以装上。当时,为了确保不让这种秘密装备落入美国人的手里,每部雷达告警机上安装了自毁装置,即在战机的主起落架上安装了一个捷联装置,如果战机没有放下起落架而坠毁的话,那么安装在雷达告警机里的一枚小炸弹就会炸毁里面的主要设备。炸弹的威力很小,不足以威胁到战机本身的安全,不然飞行员肯定不愿意在飞机上安装一枚投不掉,而且随时有可能因为故障而爆炸的炸弹去执行轰炸任务。
  改装工作也不是很复杂,只是要为2000多架轰炸机,还有数百架舰载作战飞机进行改装,工作量却不小。罗云冲与郝东觉也只能轮换让战机进行改装。4月20日,已经有40个中队的“鹏”式轰炸机完成了改装,罗云冲立即安排这40个中队的轰炸机在21日执行了一次针对受到了大量高射炮保护的美军高价值军事目标的轰炸行动。
  在当天的轰炸行动中,出动的480架轰炸机只有6架被击落,其中只有1架是被高射炮击落的,而且没有一架被高射炮击成重伤而报废,雷达告警机的作用得到了初步证实。根据大部分飞行员的反映来看,雷达告警机都及时的发出了信号,让他们及时的避开了美军的隐蔽高射炮阵地,从而避开了高射炮的打击,而当时被击落的那架轰炸机是没有及时跟随编队转向,大概是雷达告警机出了故障吧。
  23日,罗云冲组织了一次夜间轰炸行动,测试雷达告警机能否对美军夜间战斗机上的雷达做出反应。这次轰炸行动出动了50个中队的600架轰炸机。分成了10个小编队的轰炸机群先后避开了美军夜间战斗机的4次截击,而且都是雷达告警机提前截获了美军战斗机上发出的雷达电磁波信号,飞行员及时的转向,避开了夜间战斗机。而这次轰炸行动也没有护航战斗机,结果让罗云冲很满意。
  与雷达本身不一样,雷达告警机在接收距离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双方的距离如果为S的话,那么雷达要探测到目标,就必须要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而电磁波信号传递的距离就是2S。如果雷达告警机的灵敏性与雷达本身的接受器一样,就能够在距离雷达2S的距离上探测到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并且发出警告信号,提醒飞行员进行规避,而此时,雷达还无法探测到轰炸机呢!
  雷达告警机对轰炸战术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现在罗云冲就可以在没有夜间护航战斗机的情况下出动轰炸机执行夜间轰炸任务了。另外,轰炸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航线,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完全遵照严格的飞行航线前进,这样就可以让轰炸机执行更丰富的任务。最后,因为可以避开敌人的高射炮阵地,就可以采取小机群分散进入的轰炸战术,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集中上百架轰炸机组成大机群,以确保有足够的轰炸机能够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就可以打击一些原本没有必要出动大机群轰炸的小目标,以及次要目标,比如分散的军事基地,分散的工厂,桥梁,隧道,交通枢纽,小型中转车站等等。
  当时很多人对雷达告警机的重要性还没有彻底的认识,加上第二阶段战略轰炸的任务没有完全完成,仍然有很多大型目标需要进行轰炸,罗云冲也就没有急着分散机群去对付小型目标,仍然专注于轰炸美国的大中型城市,大型军事基地等需要出动上百架,甚至数百架轰炸机的战略目标。
  相对而言,海军舰载航空兵从雷达告警机中获得的启发与灵感更多,特别是对“攻势护航”部队来说,雷达告警机的出现解决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怎么避开美军的隐蔽高射炮阵地。
  24日,12个“攻势护航”中队的战机都装上了雷达告警机,舰队的休整工作,战舰的维修工作也在几日前完成,郝东觉立即率领第二特混舰队前去接替第2支援舰队,继续执行“攻势护航”作战任务。
  27日,舰队刚到达百慕大群岛南部海域,郝东觉就派出了6个中队,对南卡罗来纳州的六个美军航空兵基地进行了打击。当时,这六个机场都驻扎着美军的战斗机,而且一直是拦截北上执行轰炸任务的轰炸机群的主要防空战斗机部队。当6个“攻势护航”中队在完成任务返回舰队的时候,只有2架“猎鹰”没有返航,损失率降低到了1%以下,这要比之前4%的损失率低得多。
  郝东觉亲自找到了六个中队长,询问了他们的实战体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雷达告警机的意义相当重大。
  当时,有四个中队需要穿过美军的高射炮阵地,雷达告警机让机群及时规避,避开了美军的高射炮阵地,不然的话,损失会更为惨重。另外,还有部分轰炸机飞行员在收到了告警信号之后,首先引诱美军高射炮开火,在确定了高射炮阵地的具体位置之后,再进行了轰炸,而且都成功的摧毁了高射炮阵地。
  这是航空兵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防空压制,而是针对航空兵的死对头,地面防空系统的压制作战行动。当然,比起后来的专业防空压制部队而言,这次作战行动都属于飞行员的自发行动,意义并不是很大。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可以在战术轰炸机上安装上可以确定敌高射炮阵地的电子设备,也就不可能对敌人隐蔽的高射炮阵地进行主动的打击了。
  到4月底的时候,第二特混舰队的12个“攻势护航”中队分别执行了37次作战行动,损失率一直在1%左右。雷达告警机在战斗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然,对罗云冲的战略航空兵来说,雷达告警机起到的作用也非常的显着。
  从4月21日到4月30日,安装了雷达告警机的轰炸机一共执行了6219架次的轰炸任务,只有11架轰炸机被美军的高射炮击落,而在其中的2457架次的夜间轰炸行动中,只有3架轰炸机被美军的夜间战斗机击落,2架被高射炮击落。同时期,没有安装雷达告警机的轰炸机执行了5983架次的轰炸行动,有24架轰炸机被高射炮击落。很明显,雷达告警机使美军的高射炮作战效率降低了近七成。
  可以说,29年的4月下旬是战略轰炸的转折点之一。从此之前,美军防空战斗机的作战效率已经明显被削弱,高射炮部队承担起了大部分的防空作战任务。而在4月下旬之前,美军高射炮的作战效率大概是用3000发炮弹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而在4月下旬,需要用5000发炮弹才能够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从5月开始到战争结束,平均要用8500发炮弹才能够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而到了美国宣布投降前的一个月,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2000。虽然美军高射炮部队作战效率急剧降低与其本身的战争实力严重被削弱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雷达告警机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当时,雷达告警机的主要用途还是对付高射炮,而且大部分昼间战斗机上是没有雷达的,因此,雷达告警机对轰炸机,以及专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战术战机有着明显的意义。直到战争结束,帝国航空兵都没有为战斗机配备雷达告警机。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雷达告警机接受了实战的考验,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其本身存在的技术局限性也是无法否认的。
  在五月底,美军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才导致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急剧下降。当时美军在一架坠毁的轰炸机上找到了雷达告警机,只是因为这部雷达告警机已经自毁,所以美军没有立即察觉到唐帝国的航空兵有了专门用来规避高射炮火控雷达的设备。直到六月初,在受到了多次惨痛的轰炸后,美军才逐渐意识到,也许是他们用来指挥高射炮作战的火控雷达出了问题,才导致唐帝国的轰炸机能够提前发现高射炮,并且及时规避。到六月底,美国的情报部门终于搞到了可靠消息,知道了“雷达告警机”的存在,而且知道这种设备正是利用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为飞行员报警的。
  当时美军已经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而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变火控雷达的工作波段。在七月初的时候,美军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有了一些提高。当越来越多的飞行员报告,在遭到高射炮攻击的时候,雷达告警机没有发出信号之后,罗云冲立即将情况反馈给了南京电子研究所。工程师立即找到了原因,知道美军调整了火控雷达的频率。在电子战机弄到了美军火控雷达新的工作频率之后,工程师对雷达告警机做了一番调整,随即美军高射炮的作战效率再次急剧降低。
  当时双方的科研人员都基本上摸清楚了雷达告警机的工作愿意,相互的对抗也就开始了。不过,到七月底的时候,离战争结束也没有多久了,而且美军的高射炮数量已经急剧减少,美军再改进火控雷达都没有多少意义。不过,当时美国的电子工程师提出了好几个解决办法,而且都对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有所启发。
  战后,帝国获得了美国大量的绝密技术,这其中就包括了一项用来对付雷达告警机的技术,即捷变频率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让雷达的工作在好几个波段上,以此使对手的雷达告警机难以发挥作用。实际上,捷变频率技术的作用远不止如此,这对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有很重大的意义。当时,美国的电子工程师只提出了基本的技术原理,战争随即就结束了。而唐帝国的电子工程师在受到了启发之后,在战后不久就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部捷变频率雷达,只是具备实际装备部队的价值还要等到十几年之后了。
  可以说,当时双方在雷达与雷达告警机方面的对抗是世界上第一次电子对抗战,虽然这远没有后来的电子对抗战那么激烈,但是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内,这给了很多人巨大的启发与启迪。后来,引导帝国军队首先走入电子化时代的好几名将领当时就是参加过电子对抗的年轻军官呢!
第三十九节
春季攻势
  到五月初的时候,美国东北部地区几乎所有大中型城市,重要的军事基地都已经遭到了轰炸。只是很多目标没有被摧毁,罗云冲并不满足这样的结果,正在他策划着利用美军高射炮作战效率严重降低的机会扩大轰炸规模,将美国东北部地区变成“无人区”的时候,一道从帝国首相府送来的命令让罗云冲不得不立即改变了轰炸方案,并且提前结束了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行动。
  五月五日,也就是在罗云冲收到了首相命令的第二天,他就安排了上百架侦察机去美国东南部地区执行侦察任务,而这些侦察机都不是飞往城市的,而是飞往乡村与农场,其任务是将沿途的所有农场的情况都拍摄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