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4/735

  也就是说,从十一月份开始,韩绍锋这边的情况才有所好转。当时联合舰队也在十一月初的时候撤回了金斯敦,好让飞行员得到休息,同时好几艘航母都需要进行维护了。不过美军并没有能够借此扭转局面,特别是在十一月十日,工程兵完成了古巴几座大型野战机场的修建工作之后,美军航空兵就再也别向控制巴哈马群岛的天空了。韩绍锋在十一月三日的时候让工程兵全面恢复施工,抓紧一切时间,完成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的机场,并且扩大港口,修好从港口到野战机场的道路。
  因为之前受到了美军航空兵的侵袭与骚扰,就算韩绍锋在十一月初的时候,将之前在古巴修机场的工程兵调到了新普罗维登斯岛,而且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够将战术航空兵部署到新普罗维登斯岛。而陆战队的工程兵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中旬到大巴哈马岛,阿巴科岛上修建港口与机场,最快也要到29年初的时候才能向这两座岛屿上部署战术航空兵。
  很明显,陆战队的施工进度要比预期的慢了许多,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军战术航空兵在十月份的疯狂出击。
  这一个月的战斗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制空权本身比制海权更重要,同时,合理的应用航空兵是扭转战局的重要方法。指挥美军战术航空兵作战的正是阿诺德上将,当时他没有急着投入战略航空兵,正是考虑到战略航空兵的使用局限性,以及巴哈马群岛距离美国本土并不是很远,因此没有必要投入战术航空兵。
  这一个月的战斗也让所有在前线作战的帝国将领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还远没有被击败,特别是美国的航空兵还没有被击败,而要击败美国,就必须得首先击败美国的航空兵,不然就无法通过轰炸来击败美国。可以说,认识最深刻的就是罗云冲,而他的对手也就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这只是两人,以及两人指挥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航空兵的高强度对抗的开始而已。
  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击败美国航空兵属于一个战术问题,而且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认为航空作战本身也是战术问题,就连大规模战略轰炸中,每一次轰炸行动都属于战术问题。因此,很多人都在战术层面上寻找击败敌人的办法,从而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航空作战绝不仅仅只是战术问题,要想彻底击败敌人,就肯定得从战略的高度上着手。
  谈仁皓就最先认识到,击败美国航空兵应该从战略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寻找办法,而不是提出几种新的空战战术,或者是轰炸战术那么简单的。在没有其他事情,而罗云冲又专注于指挥轰炸行动的时候,谈仁皓就在集中精力思考击败美国航空兵的办法。
第二节
扩大战线
  战争打到28年年底的时候,唐帝国已经在战争实力上全面超越了美国,而在航空兵的战斗力方面,唐帝国也拥有绝对的优势。
  在28年年底,唐帝国陆军与海军一共拥有飞机127835架,其中战斗机,轰炸机一共74219架,部署在美洲战区的战斗机与轰炸机为21735架。同时期,美国陆军,海军,以及陆战队拥有飞机78432架,其中战斗机与轰炸机41387架,部署在东南部地区的战斗机与轰炸机为13247架。毫无疑问,唐帝国航空兵在规模上已经远超过了美国,而且部署在战区的作战飞机数量也远超过了美国。如果再将飞行员的素质考虑进去的话,在前线战场上,唐帝国航空兵理应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应该很快就夺取战场的制空权,可是为什么在努力了一年多之后,唐帝国航空兵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掌握制空权呢?
  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或者说没有去考虑过这个问题。罗云冲也不例外,当他全神贯注的指挥轰炸行动的时候,哪有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并且去思考为什么在拥有绝对的实力优势的情况下,没有能够获得更大的胜利,而是仍然在与敌人争夺战场制空权。
  这次,谈仁皓是战略轰炸的局外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那些指挥轰炸的将领与参谋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的时候,谈仁皓却发现,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才是能够找到取胜的捷径。到十一月初的时候,谈仁皓已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而当他对这些信息进入了仔细的分析后,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表面上,当时唐帝国部署在前线的作战飞机数量超过了2万架,可是这2万架作战飞机并表示全部投入到一个方向上去的,比如还得分配不少的战机去支援古迅雷在墨西哥的作战行动。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作战飞机都在前线作战,相反,更多的作战飞机是在后方休整,也就是说,当时航空兵没有能够全力参战。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中,航空兵本身有问题,同时,战区的环境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在帝国航空兵中,飞行员有一套轮换制度,即完成一定的作战任务之后,飞行员都将获得一次休假的时间,虽然在大部分时候,飞行员不会返回国内休假,而是在前线休整,但是也不会参加作战行动。按照当时的规定,战斗机飞行员出勤25次,或者是总战斗飞行时间达到了120个小时,就可以获得一次为期五天的休假。战术轰炸机飞行员的标准还要低一点,出勤20次,或者是总飞行时间100个小时,就可以获得五天的假期。战略轰炸机飞行员的要求更低,出勤15次,或者是总飞行时间120个小时,也将获得五天的假期。
  这套制度本身有其合理性,毕竟飞行员也是人,而且高强度的作战飞行将消耗飞行员巨大的精力与体力,如果持续不断的作战,还将严重影响到飞行员的士气。也正是在实战中暴露出了这些问题,所以才形成了这套体制。可问题是,相关的一些体制却并不完善,或者说没有做相关的改革。
  比如,当时的战术航空兵仍然是一名飞行员对应一架作战飞机。也就是说,在飞机损毁之前,每名飞行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架作战飞机。这在以往是有好处的,比如飞行员的身高有差异,操作飞机的习惯也不一样,因此会对飞机的操作系统进行细微调节,以适应飞行员的需要,这就导致飞行员不一定能够适应其他人的战机。可是这套体制的弊端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武器装备。比如,“游隼”式战斗机在连续飞行500个小时之后才需要送回去大修,而实际应用中,往往会超过800个小时才大修一次。而飞行员120个小时就可以休息一次,结果导致很多作战飞机都被闲置在了后方,在仍然可以继续作战的情况下,没有投入战斗。
  提高作战飞机利用率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取消飞行员对应作战飞机的编制方式,由两组,或者是三组飞行员共用一架作战飞机。实际上,这成为了战后航空兵的基本体制之一,而当时只有战略轰炸机部队采用了这一体制,而且还很不彻底。同时,这一体制也需要培训大量的飞行员,在战争初期,帝国是没有足够多的飞行员的,而且飞行员也没有轮休的制度。现在,帝国已经拥有足够多的飞行员了,在前线无法部署更多的作战飞机的情况下,增加飞行员数量,提高战机的利用率,是提高航空作战能力的主要办法。
  除了航空兵体制之外,战区内的客观条件也是限制航空兵作战的一个大问题。
  当时,前线机场的容纳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就算古巴又增添了几座机场,可也最多只能容纳2000余架作战飞机,前提还是不部署战略轰炸机,全部部署战术航空兵。而巴哈马群岛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陆战队按照计划在大巴哈马岛,以及大阿巴科岛建好了数座野战机场,也最多就能容纳1000架战术飞机,加上其他岛屿上的机场,整个巴哈马群岛最多容纳2000架作战飞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机场,当然,这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兵,工程设备,以及工程物资,这对后勤保障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更不可能立即就建好更多的机场。
  除了机场本身的容纳能力之外,维持航空兵作战的另外一个关键条件,即机场所在岛屿的港口的吞吐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圣地亚哥港的吞吐能力达到了每天10万吨,这几乎是其极限了,如果不扩大港区,新建码头,并且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的话,就不可能继续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而这些都是大工程。从港口到机场的运输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当时能够并行两辆卡车的公路干线,一天也就最多运送2到3万吨的物资而已,而且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卡车与司机,不然的话,就无法保证将公路的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最理想的地面运输方式是铁路,可是修建铁路不但费时,而且耗费巨大,当时也不会有人愿意在前线修建铁路。这些后勤保障方面的难题都很难解决,在设法增强后勤保障能力的同时,还得设法分散后勤保障的负担。
  后勤保障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严峻问题,那就是战机的维护工作。任何一种作战飞机都不可能不一直在前线作战,除了那些在战斗中被击落的飞机之外,其他的所有战机在使用达到一定时间之后,都需要进行维护。按照不同的要求,维护又分成了好几个等级,比如战场维护就是在执行任务期间进行的,主要就是由地勤人员检查飞机的状态,以确保飞机能够飞起来。前线维护则是指战机在出勤达到一定次数之后,要对其主承力结构进行检查,以确保战机能够继续作战。而最关键的还是大修。
  “游隼”的大修间隔时间是500个小时,后来延长到了1000个小时。而“鹏”式轰炸机的大修间隔时间只有250个小时,大概执行20次任务之后就需要大修一次。以往,大修工作都是在工厂里进行的,或者是在拥有维修设备的航空兵基地里进行。而整个美洲地区,就只有巴拿马拥有为“游隼”式战斗机提供大修服务的设备,而“鹏”式轰炸机的大修工作是在瓦胡岛进行的。也就是说,到了大修的时候,轰炸机得飞回瓦胡岛,花上数天的时间进行大修,然后再飞回来。别说大修本身就需要很多时间,以及要烧掉几十吨燃料,光是往返飞行就需要两天的时间,而且浪费近三十个飞行小时,真正在前线的作战时间不超过200个小时,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轰炸机的使用效率。
  在前线建立飞机大修厂是肯定有必要的,可这并不只是军队的事情,还牵涉到了飞机制造厂。当时,陆航与海航都在与飞机厂协商在前线建立大修厂,或者是维修基地的事情。各飞机厂也相当配合,因为飞机大修本身就是主要的服务项目,而且在陆军与海军压低了采购价格之后,通过维修赚取的利润成为了飞机厂的主要收入之一,既然陆军与海军有要求,那么飞机厂也就自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了。
  实际上,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哈飞,成飞等几家飞机厂不但在中美洲地区建立了飞机维修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几条最主要的零备件的生产线。也就是说,可以为作战飞机生产大部分备用零件,从而减少了后勤保障方面的压力,提高了作战飞机的利用率。当时,还有很多工厂都建到了前线去,比如青岛兵工厂在圣地亚哥就先后建造了三条弹药生产线,其中两条生产线用于生产燃烧弹,一条用于生产普通炸弹。而这三条生产线所需要的工业原料都不是从帝国本土送来的,而是通过大西洋航线,从波斯帝国运来了汽油,从英国运来了炸药,从巴西运来了钢铁。而这三条生产线上生产出的炸弹,占到了投掷到美国本土弹药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来运送弹药的话,那么就至少要多动用1500艘次的万吨轮往返于太平洋东西两岸之间,如果由一支50艘商船的运输船队来完成运送任务的话,那就需要花上15年的时间。很明显,这对后勤保障带来的意义有多么的重大。
  可以说,为了尽快击败美国,帝国军队的后勤保障人员恨不得在前线建立所有的军事工厂,以避免长途海运带来的巨大麻烦。当然,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当时也就只能针对最重要的后勤保障物资在前线建立工厂,以减少后勤保障上的压力。
  归根结底,航空兵作战不利的因素是很多的,可有一点却不是硬件,以及制度上的问题,而是战略上的问题,那就是,航空兵的战场太狭窄了。
  任何部队要在战场上行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而航空兵是对活动空间要求最大的兵种之一。当战场上的兵力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提高兵力密度就没有明显的作用了。从后来总结出的航空兵战术来看,在古巴-巴哈马群岛-美国东南部地区,帝国航空兵最多只需要投入2000架作战飞机就足以使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发挥到极限,如果再继续增兵的话,不但不会起到明显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些负作用,比如增加了指挥上的麻烦,降低了作战效率等等。
  也就是说,当时帝国航空兵投入的2万多架作战飞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换一个角度看的话,就应该通过扩大战场,来扩大航空兵的活动范围,从而投入更多的兵力。其实,这也正是拖垮美国航空兵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国航空兵的规模本来就小得多,只要延长战线,扩大战场,那么美军航空兵的兵力就将捉襟见肘,从而难以确保在每一个战场上都投入足够的力量,最终输掉整场战争!
  最先确定要扩大战场的就是谈仁皓,十一月上旬,谈仁皓就找到了罗云冲,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随即罗云冲就同意了谈仁皓的观点,并且让韩绍锋全力配合谈仁皓,争取尽快扩大战场范围。
  当时,谈仁皓唯一的选择就是百慕大群岛,在帝国陆海两军都没有确定是否要去攻打纽芬兰岛,或者是新斯科舍半岛之前,百慕大群岛是美国东海岸附近唯一拥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而且,百慕大群岛也是美国东海岸地区最后的屏障,打下百慕大群岛的战略意义也并不仅仅是为航空兵多提供一个前进基地那么简单!
第三节
前沿岛屿
  百慕大群岛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地之一,不过在战争爆发之后不久,英国就为了获得美国海军的一百多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驱逐舰,将百慕大群岛租借给了美国,租期20年。因此,现在驻扎在百慕大群岛上的不是英军,而是美军。
  百慕大群岛的总陆地面积仅50余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位置最靠北的珊瑚礁岛群。群岛各岛地势平坦,最高海拔点不70余米。岛屿上多盐沼以及平地,海岸线曲折,有很多天然的深水港湾,是理想的天然港口。在7座主要的岛屿中,有3座岛屿上可以修建机场,其中哈密尔顿所在的百慕大岛上可以建立大型机场,部署重型轰炸机。另外圣乔治岛,以及萨墨塞特岛上可以建立小型机场,部署战斗机。
  百慕大群岛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哈密尔顿距离诺福克1150公里,距离华盛顿与纽约都不到1300公里。也就是说,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的远程护航战斗机完全可以飞到美国东海岸上空巡逻。另外,潜艇也可以部署在这里,缩短作战距离,延长战斗巡逻的时间。陆战队也可以将这里当作前进基地,登陆舰队与运输船队可以部署在岛屿内部的天然港湾内,今后不管是北上攻打纽芬兰岛与新斯科舍半岛,还是向西进攻美国本土,百慕大群岛都是理想的前进基地。
  也正因为百慕大群岛如此重要,谈仁皓早在十月份的时候就提出攻打百慕大群岛,可是当时陆战队要首先攻打巴哈马群岛,而且还得继续在古巴与美军作战,韩绍锋根本就腾不出手去收拾百慕大群岛。最重要的是,舰队也需要时间维修,也无法立即北上,因此,攻打百慕大群岛的行动就暂时搁置了起来。
  在此期间,美军想尽一切办法加强了百慕大群岛的防御能力,到十一月初的时候,部署在百慕大群岛的美军地面部队已经达到了25000人,而且哈密尔顿机场上还部署了250架作战飞机。奈何百慕大群岛只是一座珊瑚礁群岛,自然条件并不有利于防御。太平洋战场上的多次岛屿争夺战就证明了珊瑚礁岛屿是很难守住的,只要进攻方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与支援火力,就算防御的一方修建再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最多只是延迟了沦陷的时间而已。
  当时,最大的问题并不在陆战队,按照韩绍锋的估计,出动两个陆战师,一支支援舰队,只需要让联合舰队先去炸掉岛上的机场,陆战队就能打下百慕大群岛。真正的问题就在联合舰队,而且这是谈仁皓当时没有办法忽略的问题。
  第一舰队在27年底离开母港,开赴加勒比海战场,随后就一直在战场上活动,虽然期间多次进港维护,但是一直没有返回母港,也就是说,大部分战舰都没有进行规定的大修与全面维护。工程维修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特别是战舰的动力系统,都只能在有基础设施的母港进行维修,而不管是之前的直布罗陀,巴拿马,还是现在的金斯敦,都没有可以用来维修战舰动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很多战舰的锅炉都因为长期得不到足够的保养,热效率降低了很多,比如“湖”级航母的最大设计速度是33节,而实际上,能达到31节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另外,战舰长期在海上航行,舰体上必然会有很多的海洋寄生物,战舰必须要在进入干船坞滞后才能够清除掉舰体上的寄生物,而加勒比海地区是没有大型干船坞的,这也降低了战舰的速度。
  第三舰队的情况比第一舰队还要糟糕,当时第三舰队是在协助陆战队打下了瓦胡岛之后就开赴加勒比海战场的,而在此之前,第三舰队已经在海上作战了大半年。虽然期间回过一次阿普拉港,可只有少数战舰得到了维护,其他的战舰都没有进行维护。也就是说,第三舰队里已经有很多战舰有一年半的时间没有进行过大修了!
  除了舰队维护的事情之外,十月中旬,三支“岛”级航母战斗群到达了战区,谈仁皓将这三支航母战斗群全部分给了第二特混舰队,而第二特混舰队原来的三艘航母则返回帝国进行大修。换上了新的战舰之后,第二特混舰队就一直在进行训练,直到十月二十七日才参加了掩护陆战队的作战行动。而这也只是为了训练,通过实战来检验三艘新航母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郝东觉得出的结论是,“岛”级航母的航空作战能力至少是“湖”级航母的两倍,如果发挥得好,第二特混舰队的战斗力将超过另外任何两支航母特混舰队。
  第二特混舰队的战斗力得到了飞跃,这是不争的事实,可问题是,训练工作远没有到位,要让第二特混舰队达到最佳状态,两个月的训练时间是最基本的,如果可以那还应该延长训练时间。因此,当时第二特混舰队能否参加攻打百慕大群岛的作战行动,谈仁皓都有点拿不定。就算没有第二特混舰队参加,打下百慕大群岛也不是个大问题,可是,谈仁皓不想让郝东觉缺席这次战役,说不定,这很有可能是由海军单独承担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了。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官兵的情绪也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不管是多么优秀的部队,在离家作战一年多之后,其状态会是个什么样子,这都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当时,每天送往联合舰队的书信的总重量就超过了25吨,平摊下来,联合舰队平均每人每五天收到一封家书,同时寄出一封家书!为了稳定军心,海军调用了上百架运输机专门负责运送官兵的家书,可这只能缓解官兵的压力,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以说,当时舰队官兵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回家探亲的休假,而不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可是谈仁皓无法改变现状,在彻底击败敌人之前,他还不能率领舰队返回帝国。另外,他还得尽快打下百慕大群岛,在海陆两军就攻打纽芬兰岛与新斯科舍半岛做出决定之前,为舰队官兵争取到回家探亲休假的时间。
  可以说,官兵的士气与精神状态成为了当时谈仁皓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问题,谈仁皓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在十月期间,就先后有五支慰问团到达,另外还有一支艺术团赶到金斯敦,连续三个晚上为联合舰队的官兵表演节目。由帝国政府组织的一支特别慰问团也在十一月初的时候到达了金斯敦,随同而来的数百名年轻女性还成了当时金斯敦的一道风景线。可是,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尽快完成作战行动,率领舰队返回帝国,让官兵们回家与亲人团聚。
  十一月八日,谈仁皓就让严宇龙去着手策划作战行动,同时下达了舰队动员命令。当天,他还单独找到了刚率领舰队完成了出海训练,返回金斯敦的郝东觉,询问了第二特混舰队的情况,在确定第二特混舰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战斗力之后,谈仁皓就让郝东觉去动员舰队,准备参加作战行动。
  首先展开的还是情报收集工作,而谈仁皓则主要负责与韩绍锋沟通。当时陆战队的重点已经不在巴哈马群岛,韩绍锋也已经接到了罗云冲的命令,准备配合谈仁皓去攻打百慕大群岛。可问题是,陆战队本身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与舰队不一样,陆战队还可以轮换,按照陆战队的规矩,一支作战部队在执行了半的作战任务之后,都将被调回去休整2到3个月的时间,而当时并不缺少运送陆战队官兵的船只。韩绍锋最初的时候也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可是在打下了古巴之后,就不是所有的陆战师都有机会回国休整了。当时主要的力量是在为古迅雷,以及罗云冲服务,当时不是缺少运送陆战队返回帝国的船只,而是缺少将陆战队运到前线来的船只。在没有替换兵力的情况下,在前线作战的陆战队自然就得继续坚持下去了。到十一月份的时候,已经有八个陆战师在前线作战的时间超过了半年,其中三个陆战师的作战时间长达9个月,最早到达的一个陆战师已经在前线呆了近一年了。可以说,陆战队官兵的精神状态也是个问题,再加上仍然在古巴与美军作战,搞得很多部队的士气都不怎么高。
  陆战队作战装备的维护也是个问题,特别是那些重型装备,都是修修补补,能用就继续用,根本就不可能送回帝国进行大修,而计划在圣地亚哥修建的坦克车辆维修厂也要到明年初才能动工,大部分装备都只能依靠部队官兵自己维修,其状态自然差强人意。
  隶属于陆战队的登陆舰队,运输船队,特别是支援舰队的状况比联合舰队更为糟糕。支援舰队里的护航航母都大量采用了民用船只的建造标准,以加快建造速度,降低建造成本。可这样一来,护航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就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大部分护航航母每半年就得全面维护一次。十月底的时候,第1支援舰队已经去了英国的港口进行维护,第2支援舰队要坚持到第1支援舰队返回之后才能离开战区,可是其状况也极为糟糕,能否正常执行作战任务都是个问题呢。
  火力支援船的情况比护航航母还要糟糕,大部分火力支援船都是商船改造而来的,其结构强度本来就不怎么样,在持续的高强度作战行动之后,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另外,火力支援船上所使用的火炮都是从战舰上退役下来的,特别是火炮的身管,都是被战舰打废了之后提供给火力支援船使用的,而这些炮管几乎都达到了极限寿命,都需要更换,可是当时联合舰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废炮管,而从帝国运来的废炮管又没有到达,所以很多火力支援船根本就无法继续作战。
  当韩绍锋把这些情况反映回来的时候,谈仁皓也意识到,在十一月份攻打百慕大群岛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两人都尽最大的努力让部队恢复战斗力,加上增强的海运能力带来的帮助,也要到十二月初的时候才具备进攻的实力。
  这些都是由严宇龙等人计算出来的,舰队在十二月初完成了基本维护之后,最快能够在三日左右离开金斯敦。陆战队也要在十二月初的时候获得十个替换的陆战师,从中抽调两个陆战师前去攻打百慕大群岛,这样的话,陆战队可以在十二月五日左右离开圣地亚哥。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如果情况有变,或者是在此期间美军在古巴发动大规模进攻,韩绍锋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陆战队去巩固防线,或者是古迅雷在墨西哥战场上遇到了麻烦,不得不分配更多的海运力量给陆军远征军的话,那么要到十二月中旬才具备攻打百慕大群岛的能力。
  得到了严宇龙的报告后,谈仁皓只能让舰队加强准备工作,并且让官兵在此期间进行休整,除第二特混舰队之外,其他舰队不再出海执行作战或者训练任务。同时他也通知了韩绍锋,尽量在十二月上旬完成出发的准备工作,以攻打百慕大群岛为首要任务,而古巴的战斗能拖就拖,只要不让美军打到机场去就行了。
  当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那就是搜集美军的情报,特别是美国海军的情报。攻打百慕大群岛最大的障碍仍然是美国海军。也正是在十一月份送到的几份情报,最终让谈仁皓确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利用进攻百慕大群岛的行动,最终歼灭大西洋舰队,消灭美国海军,彻底掌握大西洋的制海权!
第四节
最后的挣扎
  十一月十二日,谈仁皓收到一封重要的情报,而且这是一封得到了多方证实的情报,美国海军最新一批战舰服役!
  这是美国在战败前服役的最后一批战舰,也是美国海军最后一线希望,其中包括了三艘“中途岛”级航母,以及两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美国海军最初是计划在28年底建造六艘“中途岛”级航母,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真正服役的战舰数量只有一半,主要原因就是战火烧到了美国本土,美国不得不将更多的资源拿去制造战机,高射炮,坦克,火炮等更为重要的武器装备,而不得不削减战舰的建造数量。而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肯定是三艘“中途岛”级航母。
  “中途岛”级航母是美国海军自“约克城”级航母以来批量建造的第三级航母,也是美国海军真正需要的大型航母,其地位与唐帝国海军的“岛”级航母极为相似。而该级航母的建造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实际上,不管是“湖”级航母,还是“埃塞克斯”级航母,这两种在大战中出尽了风头,而且成为唐美两国海军在大战期间绝对主力的舰队航母都不是两国海军真正需要的航母,而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临时完成的一种过渡型的航母。
  从大战前唐美两国海军制订的造舰计划也能看得出来,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湖”级与“埃塞克斯”级的建造数量都不会很多。战前,唐帝国海军最多只计划建造3艘“湖”级航母,以取代有严重性能缺陷的“皇帝”级。即使在海军条约失效之后,唐帝国海军也就计划多建3艘,以保证拥有对日本与美国的航母优势而已。同样的,美国海军最初实际上也只计划建造3艘“埃塞克斯”,以替换3艘“约克城”,后来增订了2艘,替换“列克星敦”。当时,两国海军都没有把这种过渡型的航母当作战争期间的主力航母看待。
  战争最终造就了“湖”级与“埃塞克斯”级航母的“神话故事”。其中“埃塞克斯”级是世界上建造数量最多的舰队航母,而“湖”级是战果最辉煌的舰队航母。可这并不能够掩饰两种航母的缺陷,特别是在防御与生存能力方面的严重缺陷。在“湖”级开工之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已经着手设计新的航母,也就是后来的“岛”级航母,而美国海军也一样,在动工建造“埃塞克斯”级的时候,也开始了“中途岛”级航母的设计工作。
  实际上,当时不管是“湖”级,还是“埃塞克斯”级航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能力差,防御能力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航母的排水量,增加装甲,放宽设计上的限制。可以说,“岛”级与“中途岛”级航母都采用了增加排水量,以提高生存与防御能力的办法。
  美国海军最初要求“中途岛”级有更强的载机能力,可是大量的实战证明,搭载120架作战飞机,这基本上已经是航母航空作战能力的上限了,而且120架作战飞机足以让航母应付所有类型的战斗需要,没有必要再继续增强载机能力。因此,后来美国海军降低了对载机能力的要求,让工程师将设计重点全部放到了提高航母的生存能力上来。
  “中途岛”级的设计工作于23年启动,并且在24年8月份就在美国海军正式注册,并且于25年10月底开工建造。可是很快建造工作就被迫停止,原因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损失了大量的航母,需要的是更多的航母,而不是更好的航母,而“埃塞克斯”级更容易建造,造价也更便宜,同时建造工艺更为成熟,所以美国海军紧急叫停了“中途岛”号的建造工作,将原本分配给“中途岛”号的建造资源全都拿去建造“埃塞克斯”级航母了。
  当时,美国海军叫停“中途岛”号的建造工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埃塞克斯”级在实战中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而很多是在“中途岛”的设计上也存在的,因此需要工程师修改设计,以避免出现同样的缺陷。也就是说,在26年初的时候,美国的工程师不得不对“中途岛”级航母的设计进行全面修改。
  当时主要的改进有:安装全装甲甲板,增强抵抗航空穿甲弹的能力,实战已经证明,航空穿甲弹是航母的最大威胁。取消了203毫米舰炮,换上了127毫米高平两用炮,以增强航母自身的防空火力。安装高射炮炮瞄雷达,在配合使用VT弹的时候,大幅度提高了大口径高射炮的拦截能力。重新设计了防鱼雷隔舱的结构,增强了对鱼雷的防御能力。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修改之后,“中途岛”的设计满载排水量剧增到了近6万吨,而且其最大载机能力达到了137架,超过了当时唐帝国正在设计的“岛”级航母。可是当时美国的工程师没有采用斜角飞行甲板,仍然采用的是直通飞行甲板,而且设于甲板中轴线上的升降机严重影响到了航空作业的效率。这造成了后来海军第二次下令修改设计,耽搁了建造工期。
  到26年底,美国的情报部门第一次获知唐帝国海军准备动工建造新的航母,很明显,新航母的性能将全面提升,“埃塞克斯”级必然落后,美国海军也需要新的航母。这时候,“中途岛”的设计交到了美国海军部,在经过了反复审议之后,美国海军部基本上认可了设计方案。
  27年初,就在美国海军准备重新动工建造“中途岛”级航母,而且一口气就下了六艘航母的订单的时候,美国的情报部门送来了一组照片,那正是在帝国的船厂里建造的“岛”级航母的照片,而且还有几张是“岛”级航母最后的设计平面图。这时候,美国的工程师才知道“斜角甲板”,而且很快就发现斜角甲板能够极大的提高航空作战效率,提升航母的战斗力。美国海军部也在这个时候要求对“中途岛”级航母进行重新设计,而这次设计的重点是在保持原来的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提高航空作战效率,并且可以适度的降低载机数量。
  重新设计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不仅仅是改变甲板形状的小问题,还要涉及到调整升降机的位置,改变机库的布局,以及甲板重量增加后带来的不稳定性因素,从而必须要修改舰体的设计。这与重新设计一种新的航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战后,唐帝国海军为延长“湖”级航母的寿命,为其改装斜角甲板时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但设计麻烦,而且改装费用接近建造一艘新的“湖”级航母的价格了。
  一直到27年10月份,新的设计工作才完成。经过了重新设计的“中途岛”级航母已经完全变了样。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先后动工建造了20多艘“埃塞克斯”级航母,而且知道唐帝国的新式航母最迟在28年就将服役,所以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中途岛”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前三艘分别是“中途岛”号,“罗斯福”号,以及“珊瑚海”号。在27年底,美国海军又增加了三艘的订单。
  实际上,当时“中途岛”级航母仍然存在在严重的缺陷。比如其设计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了65000吨,比之前的60000吨超出了5000吨。虽然通过改进舰体水下部位的设计增加了一些浮力,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航母储备浮力少,而且稳定性差的缺点。因为干舷过低,加上斜角甲板的外飘部分,航母的横向稳定性相当差,加大了飞机着舰的难度。另外,设置在侧舷的升降机很容易溅水。这些都是严重的设计缺陷。另外,该舰的额定官兵数量超过了4100人,而航母上的生活空间并不比“埃塞克斯”级大多少,就导致生活空间拥挤,官兵的居住条件极为恶劣。另外,在改进设计的时候,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工程师忽略了舰体内部管道与走廊的布局,导致航母内部结构复杂,而直接后果就是损管抢救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
  与唐帝国海军从容不迫的完成了“岛”级航母的设计来看,“中途岛”级航母实际上就是美国海军为了不被对手抛下,仓促之间拼凑出来的一级新式航母。虽然在很多硬件数据上,“中途岛”级都不输于“岛”级航母,可是在实际的作战能力上,肯定有不小的差距。当然,这并不能否定“中途岛”级强悍的作战能力,如果与“埃塞克斯”级相比的话,其战斗力可能超过了很多。
  从“中途岛”级的设计,建造,以及服役情况来看,美国的造舰能力实际上已经被唐帝国远远的抛在了后面。对唐帝国海军而言,“岛”级航母是技术进步后的自然产物,如果没有“岛”级航母,唐帝国海军照样能够击败美国海军,获得战争的胜利。相反,“中途岛”级航母是美国海军为了追赶唐帝国海军的产物,而且就算有了“中途岛”级航母,美国海军也没有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仍然输得一败涂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