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735

  在谷甄云收到了江文翰发来的战斗警报的时候,舰队东北方向上,一场“游隼”猎“蚊”的战斗已经开始了。这场空战基本上都是在云层之中进行的,英国皇家空军的“蚊”式轰炸机飞行员在战争中已经磨练了好几年,而且绝大部分飞行员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飞行员还以胆大出名,在战争期间,很多“蚊”式轰炸机就是在没有任何护航力量的情况下单独深入敌后,对敌人进行骚扰性轰炸的。可以说,敢于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行员都非常有胆量,没有点胆子,还真不敢去呢。这些飞行员也很精明,在那架发现了第六特混舰队的侦察机被“游隼”击落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唐帝国舰队上空有防空战斗机,因此就主动进入了云层,希望依靠云层的遮挡隐蔽靠近唐帝国舰队,然后发动出其不意的打击,可哪想到,因为两架轰炸机不小心飞出了云层,结果他们的行踪暴露了。
  江文翰上校是第一个驾驶着“游隼”钻入云层的。虽然这不是雷暴雨云层,但是云层内部的能见度最多只有300米。对普通人来讲,300米也许算得上是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了,一个普通人跑完300米,大概需要1分钟的时间,可是对于速度超过了400节的作战飞机而言,这只有1.5秒钟的飞行距离而已!也就是说,在云层里作战,江文翰他们只有1.5秒钟的时间去发现,瞄准,并且击落敌机,并且还得在完成攻击后迅速转向,避免撞上敌机。对一般的飞行员而言,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没有胆量在云层里与敌人作战!
  大概英国飞行员也正是这么想的,在以往,除了极个别的德国空军的超级王牌敢在云层内截击“蚊”式轰炸机之外,德国空军还从来没有哪个飞行员能够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对付他们呢。另外,当初在欧洲作战的帝国远征航空兵的战斗机部队也很少在云层内攻击“蚊”式轰炸机,甚至很少有成功击落“蚊”式轰炸机的战绩。可这些飞行员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初唐帝国派到欧洲来的远征航空兵的飞行员都不是唐帝国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且唐帝国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一直以高素质而闻名。这些英国飞行员更不清楚,江文翰率领的第二特混舰队舰载战斗机部队里,有超过一半的飞行员是空战王牌,其中战果超过了20个的超级王牌近20人。更重要的是,江文翰这批飞行员绝对属于世界上胆子最大,打起仗来最不要命的那一批了。在掩护舰队的防空作战中,帝国海军的战斗机飞行员的勇猛在太平洋战场上得到了无数次的证实,而现在,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飞行员也要领教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以命相搏”。
  江文翰上校的第一轮俯冲没有能够找到目标,可他没有放弃。战斗机刚刚钻出云层,就迅速拉了起来然后以机会垂直的角度向上再次钻入了云层。这次江文翰没有空手而归。刚进入云层不到两秒钟,他就看到了前方一个灰色的影子。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江文翰瞄准了那架轰炸机,同时扣下了扳机,四排20毫米机关炮的炮弹刚刚窜出炮口,“游隼”就做了个倒筋斗转弯,迅速的俯冲离开了云层。
  “蚊”式轰炸机的生存能力是相当出色的。因为大量采用了木结构,所以机身不但轻,而且经得起攻击。在欧洲战场的战斗中,“蚊”式轰炸机就经常被德军的战斗机击中之后还安然返回了机场。可问题是,德国空军战斗机以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重机枪,而不是机关炮(后来就是针对“蚊”式轰炸机不容易被机关枪击落,德国空军开始在战斗机上安装20毫米航炮),而“游隼”的武器是4门20毫米机关炮。那架倒霉的“蚊”式轰炸机也成了这场战斗中被击落的第二架英国战机,也是第一架英国轰炸机。炮弹击中了轰炸机的左发动机,而且还打进了座舱里面,当江文翰驾驶着“游隼”冲出云层后不久,那架轰炸机也拖着浓烟冲出了云层,朝着海面上栽去。
  其他几个超级王牌也随后取得了战果,可是这种高难度的攻击对于大部分的飞行员来说仍然太过于冒险了。比如,江文翰的僚机就没有跟随他一起冲入云层,而是一直在云层外徘徊。另外,还有至少20多架战斗机不敢轻易进入云层,就算是冲进去了,也很快就冲了出来,并且难以取得战果。英国空军的战术起到了效果。从战斗开始,到八点半,也就是在英国轰炸机群逼近了第六特混舰队的时候,只有不到10架“蚊”式轰炸机被击落,其中江文翰击落了两架,另外七架由七个战果超过了20个的超级王牌分别获得,只有一架是被一名普通的王牌飞行员击落的。
  打到这个时候,江文翰也快要发疯了,以往在太平洋战场上是很少出现这一情况的。虽然此时另外一个中队的战斗机已经赶了过来,可仍然很难将云层里面的英国轰炸机全部拦截下来。怎么办?可以说,当人开始疯狂的时候,什么办法都能够想得到。江文翰想到的办法就非常的疯狂,在英国轰炸机群距离第六特混舰队不到10海里的时候,江文翰率领两个中队的战斗机全部到了云层上方,然后同时开始俯冲,并且在进入云层之后就不断的开火射击,这简直就成了空中扫射!可是结果根本就不理想,这一轮集体攻击只打掉了一架“蚊”式轰炸机,而且是由一名超级王牌在精确瞄准之后击落了。另外,还有两架“游隼”在进入云层之后因为航线重叠而相撞,两名飞行员都受了重伤!
  英国机群仍然在继续前进,江文翰已经急得焦头烂额了,特殊的战场环境让他们这些防空战斗机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一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不过就18架而已,而江文翰集中了两个中队的“游隼”,结果才击落了11架,如果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话,这两个中队的“游隼”早就干掉数十架敌机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舰队里的高射炮响了起来,江文翰也接到了命令,让他们尽快撤离舰队高射炮火力杀伤空域,可是舰队的高射炮不是朝着江文翰他们拦截的这批英国轰炸机开火,而是对准了另外一个方向!
第七十一节
蚊集式攻击
  在江文翰等人拼命般的想将英国轰炸机拦截下来,战果却差强人意的时候,“合肥”号上的谷甄云也是心急如焚。眼看着敌机一步步的逼近,可防空战斗机却无法发挥作用,更让他感到担心的是,战舰上的那些雷达对敌机的探测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大口径高射炮很难在一个理想的距离上拦截敌机!
  在江文翰发现了英国轰炸机群的时候,那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距离第六特混舰队不过20余海里,距离执行雷达警戒任务的驱逐舰不到15海里。按理说,在这个距离上,驱逐舰上的雷达能够探测到任何一种飞机,可结果,这艘驱逐舰上的雷达只探测到了江文翰指挥的那批“游隼”,却没有能够发现英国的轰炸机!
  这也正是英国飞行员敢于在近2000米的高度上逼近第六特混舰队的主要原因。在以往与德国的战斗中,“蚊”式轰炸机的飞行员就已经发现,他们的轰炸机很难被德国的雷达探测到。而德国空军使用的雷达与唐帝国海军使用的雷达有很多相似之处,毕竟两国在研制雷达时的合作很深入。就算唐帝国海军使用的雷达更先进,可仍然难以在远距离上发现这种全木制结构的轰炸机。另外,当时海面上空的天气算是比较恶劣的,这也影响到了雷达的探测距离。从战后唐帝国利用一批缴获的“蚊”式轰炸机做的测试来看,在理想条件下,当时唐帝国海军驱逐舰上装备的雷达能够发现20海里外的单架“蚊”式轰炸机,能够发现30海里外的“蚊”式轰炸机群。可在恶劣情况下,这个发现距离肯定要减半,甚至减少一大半!而当时承担舰队主力防空任务的巡洋舰上装备的雷达对“蚊”式轰炸机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远多少。
  问题就在这里,战舰用于搜索空中目标的雷达的探测距离肯定要比用来引导高射炮射击的炮瞄雷达的探测距离远得多。当时,帝国海军的120毫米大口径高射炮最大对空作战距离可以达到8海里,可在恶劣条件下,引导120毫米高射炮作战的炮瞄雷达对“蚊”式轰炸机的探测距离不会超过5海里。也就是说,舰队的高射炮火力杀伤范围减少了3海里多,也就少了3海里的拦截距离,少了很多拦截的机会。
  第二次全球战争是一场系统对抗的战争,交战双方比拼的是整部战争机器的作战效能,很少出现因为某一种,或者是某几种先进武器而影响到战争的情况。比如,在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就在航空兵的质量方面拥有优势,可是日本海军却在航空战术思想方面严重落后,结果空有那么多先进的作战飞机,最终仍然败在了帝国海军的手里。而在美国参战的时候,美国海军拥有比唐帝国海军更先进,更强大的航母与战列舰,可结果仍然因为其系统作战能力不如唐帝国海军,最终被击败了。也正是如此,唐帝国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与中期,很少追求片面的技术优势。直到“游隼”,“猎鹰”问世之前,唐帝国海军的战术战机的性能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湖”级航母也只是与美国的“埃塞克斯”级持平,“新省会”级在改进之前,其好几项性能还不如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呢。唐帝国海军重视的是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以及先进的战术思想。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能够在战场上击败两个强大的对手。
  可“蚊”式轰炸机却几乎成为了一种左右了战役胜利的武器。如果按照基本设计来说,“蚊”式轰炸机算不上是一种先进轰炸机,这是英国人在缺乏铝材的情况下,因为战争的需要而搞出来的一种廉价的轰炸机。可结果,“蚊”式轰炸机在战场上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从23年开始,德国人就首先尝到了这种轰炸机的厉害,更准确的说,是“蚊”式轰炸机给德国人制造的麻烦。现在,帝国海军也总算是尝到了“蚊”式轰炸机的苦头了。至少对谷甄云来说,眼前的这些情况是他所没有想到的。按照以往在太平洋上的作战经验,第六特混舰队获得了两个中队的“游隼”的掩护,这足以抵挡住上百架轰炸机的攻击了,可是眼前,连不到20架的敌机都没有能够成功的拦截下来,那还怎么保护第六特混舰队的安全呢?
  谷甄云并不是在抱怨江文翰等人作战不力。在与常荐新合作的时候,他就经常听常荐新提到第二特混舰队的航空兵,他也知道江文翰这批飞行员的能力。此时,谷甄云也没有时间抱怨别人,因为就在江文翰他们奋力拦截首先到达的那批英国轰炸机的时候,位于舰队东北方向上的那艘驱逐舰发现了第二批靠近的英国轰炸机。
  这批轰炸机是从扑茨茅斯附近的机场上起飞的,一共有三个“蚊”式轰炸机中队,另外还有两个“野马”战斗机中队护航。驱逐舰上的雷达探测到的不是轰炸机,而是在轰炸机群后方飞行的战斗机,此时“野马”机群距离舰队大概35海里,而前面的“蚊”式机群距离舰队不到15海里!
  江文翰他们收到撤退命令的时候,舰队里的高射炮已经怒吼了起来。位于舰队最后面的巡洋舰上的雷达探测到了12海里外逼近的轰炸机群,可是炮瞄雷达却无法引导高射炮开火,因此只能够用探测雷达为高射炮提供大概的炮击参数,大口径高射炮也就不可能将炮弹准确的射向敌机了。
  战斗打得相当的猛烈,四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上一共有160门12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平均每门高射炮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24发炮弹,也就是说,一分钟之内,这些高射炮可以打出3840发炮弹。就算实际射速不可能达到这么快,同时也不可能所有的高射炮都参加防空作战,那么在一分钟之内,第六特混舰队的所有战舰也能够发射上千发120毫米口径的VT弹。
  另外,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上还配备了数量不少的80毫米中等口径的高射炮。这些高射炮的射程也能够达到5海里,使用的也是VT弹。可以说,第六特混舰队的高射炮火力密度并不是个问题,可以轻易的对付任何一个方向上杀来的敌军轰炸机,可问题是,这些高射炮都必须要有足够精确的引导才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出威力来。这就是当时舰队里存在的问题。
  直到八点二十八分,也就是在第二批英国轰炸机群逼近到距离舰队大概只有5海里的时候,巡洋舰上的炮瞄雷达才捕捉到了目标,这才能够为高射炮提供比较精确的炮击参数。可到这个时候,就算英国轰炸机在攻击之前需要机动抢位,首先到达有利的方向,然后再进入攻击航线,这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此时留给舰队的防空拦截时间将不会超过5分钟。而第六特混舰队要在五分钟之内对付三个中队,一共54架“蚊”式轰炸机,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英国飞行员留给第六特混舰队的拦截时间非常仓促。这些轰炸机都是在5海里之外分散,然后进入了攻击航线的。也就是说,轰炸机根本就不需要在高射炮致命的杀伤范围之内调整航向,更不需要抢占位置,浪费时间。三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以中队为单位,迅速的逼近了舰队核心处的四艘战列舰。
  糟糕的天气情况到这个时候就不再对英国人有利,而是对第六特混舰队有利了。在进入了五海里范围之内后,不但炮瞄雷达可以引导高射炮作战,而且炮手也能够看到敌机的身影了。距离再靠近的话,那些40毫米与20毫米高射炮将对英国轰炸机构成更大的威胁。对英国轰炸机而言,因为云层高度太低,轰炸机很难进行俯冲投弹,只能够进行小角度的下滑投弹,或者是快速水平投弹,这必然会降低投弹的命中率,同时增加轰炸机在攻击时的危险性。
  八点三十二分,首先进入的那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集中攻击了位于战列舰编队最后面的“松江”号。十八架轰炸机在进入轰炸航道之前被击落了5架,另外13架轰炸机有6架携带着鱼雷,7架挂着炸弹。因为在“松江”号前面还有两艘巡洋舰,下降到低空飞行的那6架“蚊”式轰炸机在突破巡洋舰的拦截时又被击落了4架,最后2架也没有能够避开“松江”号上密集的小口径高射炮弹雨,在投下鱼雷之前全部被干掉了。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于那7架携带着炸弹的轰炸机。这批轰炸机在飞过巡洋舰上空的时候,只被巡洋舰左舷方向上的高射炮击落了2架,其他5架全部成功突防,其中只有1架被“松江”号上的大口径高射炮直接命中,另外4架都投下了炸弹。
  此时“松江”号正在以全速航行,在了望员发现敌机投下了炸弹之后,战舰迅速左转向以规避炸弹。可敌轰炸机投弹高度不到700米,炸弹是以抛物线的弹道落下来的,4枚炸弹只需要大概12秒钟的时间就将落下,而在12秒的时间内,“松江”号最多航行三分之二个舰长的距离,转向15度,战舰大概还有四分之一的面积是留在了炸弹的覆盖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只要英国轰炸机飞行员的投弹水平足够,那么这4枚炸弹中就肯定有一枚能够命中“松江”号。当然,这只是纯理论方面的概率计算结果,而实际战斗中的情况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英国轰炸机飞行员的投弹能力远超过了平均水平,“松江”号剧烈的规避也只勉强避开了两枚炸弹,最终仍然有两枚炸弹命中了战列舰的尾部。其中一枚炸弹砸在了战舰丙炮塔后面的露天甲板上。这里并不是重点防护区域,其水平装甲的厚度不超过80毫米,1000磅航空穿甲弹直接穿透了装甲,在战舰的4号轮机舱前面的第二个舱室里爆炸,最终导致4号轮机舱无法正常工作,使战舰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动力。第二枚炸弹落在了丙炮塔上面,而炮塔的顶部装甲厚度超过了250毫米,而且这枚炸弹不是垂直落下的,其撞击战舰的速度并不快,因此没有能够穿透炮塔的顶装甲,在被装甲弹开之后在炮塔上方爆炸,其巨大的冲击波震坏了丙炮塔的旋转机构,而这一损伤只能在有重型起重机的大型港口只能才能够进行维修!
  谷甄云是在“合肥”号上看到“松江”号遭到打击的。很快,“松江”号的舰长就汇报了损失情况,战舰只能够保持26节的最大速度,没有沉没的危险,可再也无法跟上舰队的航行速度了。谷甄云不得不命令两艘巡洋舰与三艘驱逐舰去掩护“松江”号,并且转向朝西南方向直接离开海峡,撤出交战海域。
  战斗仍然在激烈的进行之中,而且谷甄云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到旗舰这边。在“松江”号受到攻击之后不久,另外一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集中攻击了“合肥”号后面的“福州”号战列舰。万幸的是,当时“福州”号与“合肥”号的距离很近,两艘战列舰可以相互支持,而且为这两艘战列舰护航的巡洋舰也可以相互掩护。这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损失相当惨重,在最后三分钟里,就有12架被击落,最终只有2架投下了炸弹,“福州”号避开了两枚炸弹,毫发无损。
  也就在“合肥”号,以及为“合肥”号护航的巡洋舰集中力量对付攻击“福州”号的轰炸机的时候,最后一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绕到了“合肥”号的左舷方向上,趁着“合肥”号编队没有注意这边的机会发动了攻击。更要命的是,最先到达的那个“蚊”式中队突破了战斗机拦截的7架轰炸机也在此时从右舷方向上逼近了“合肥”号。大概是英国飞行员知道这艘战舰是舰队旗舰,所以集中力量对其发动了攻击!
第七十二节
拼死抵抗
  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由中型轰炸机成功轰炸舰队的战例并不多。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不管是唐帝国,还是日本,或者是美国,都很少成功的应用中型轰炸机执行轰炸舰队这类高难度战术性任务。特别是到了战争中后期,也就是在日本战败了之后,随着唐帝国与美国海军大量的新式舰载战术轰炸机服役,其航程,载弹量都性能都不比以往的中型轰炸机差之后,中型轰炸机就逐步退出了太平洋战场。到26年的时候,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已经全部使用战术轰炸机,美国海军航空兵,以及隶属于陆战队的航空兵也基本上淘汰了B-25这类中型轰炸机,全部该用了战术轰炸机。
  只有这一次,即英国皇家空军出动“蚊”式轰炸机群攻击第六特混舰队是一次由中型轰炸机对付舰队的经典战术。实际上,“蚊”式轰炸机经常执行战术轰炸任务,其巨大的航程与载弹量,飞快的速度,不错的敏捷性,让这种中型轰炸机完全可以执行战术轰炸任务。早在唐帝国海军进入大西洋之前,英国皇家空军就一直在用“蚊”式轰炸机对付德国的装甲部队,其打坦克的能力并不比很多战术轰炸机,比如在东欧战场上闻名遐迩的俄国的强击机差多少。正是如此,“蚊”式轰炸机的对还打击能力并不差,甚至比当时绝大部分国家使用的战术轰炸机还要好。
  谈仁皓是在八点半左右收到第六特混舰队发来的紧急报告,并且得知第六特混舰队遭到了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打击。从这时候开始,谈仁皓的神经就紧张了起来。很明显,常荐新的运气一直不错,而且其对战局的判断能力远在谷甄云之上。如果常荐新没有提前转向,朝着西北面的雷雨区前进的话,那么英国皇家空军找到的就不是第六特混舰队,而是第三特混舰队。更让谈仁皓有点不解的是,第六特混舰队为什么会出现在第三特混舰队之前的航线上?很明显,谷甄云已经提前下达了转向的命令,可是,第六特混舰队的新航向肯定有问题,不然,第六特混舰队也不会主动往枪口上送!可不管怎么说,现在第六特混舰队已经遭到了攻击,而且“成功”的吸引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注意力,暂时,第三特混舰队不会受到威胁,至少常荐新还没有发回遭到攻击的电报。在谈仁皓看来,第六特混舰队此时遭到打击,绝大部分原因是谷甄云的错误判断与错误决策,可反过来想,如果没有第六特混舰队去吸引住英国皇家空军的注意力的话,那么第三特混舰队迟早都有可能被找到,从而遭到攻击!
  此时,前方的战斗已经打得相当的激烈了。在“松江”号受到攻击的时候,“福州”号避开了英国轰炸机的打击,可随之舰队旗舰“合肥”号就遭到了英国轰炸机的夹击。
  在“合肥”号遭到攻击的时候,江文翰率领的战斗机群正好就在“合肥”号附近的空中盘旋。这些战斗机飞行员正在为无法有效拦截敌人的轰炸机而感到恼火呢。结果,当英国轰炸机钻出云层,准备投弹的时候,战斗机飞行员终于抓住了机会。那些英国轰炸机飞行员的技术再好,也不可能一直躲在云层里面,更不可能在云层里投下炸弹,命中海面上的战舰,因此,轰炸机要攻击战舰,就必须钻出云层,就必然要暴露在战斗机的炮口之下。江文翰没有丝毫迟疑,在发现这一点之后,他立即就下令各战斗机小队分头拦截敌机,利用敌机离开云层,准备投弹的时间发动攻击。
  这几乎是亡命的攻击,英国轰炸机在离开云层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战舰高射炮的杀伤范围之内,而此时江文翰他们再冲入战圈,就很容易被战舰上的高射炮击中。虽然“游隼”与“蚊”式轰炸机的外形差别很大,但是在激烈的战斗中,高射炮手是不可能辨认出上千米,甚至数海里外的战机的。
  也正是江文翰等几十名战斗机飞行员不要命的拦截,减轻了“合肥”号的压力。当时,英国的轰炸机群是从左右两个方向上同时进入的,从战舰右舷方向上进入的那七架轰炸机中,有五架在一分钟之内就被战斗机击落,另外两架也被附近一艘重巡洋舰上的高射炮击落。因为当时江文翰他们在战舰的右舷方向上,因此很难及时的拦截那批从战舰左舷方向上进入的轰炸机,等到第一批战斗机赶过去的时候,这批轰炸机已经分头进入了投弹航道,正在准备投下炸弹。在最后关头,首先赶到的四架“游隼”干掉了两架“蚊”式轰炸机,可也有两架“游隼”被“合肥”号上的高射炮给命中。在生死攸关的防空作战中,“合肥”号左舷上的高射炮全部超常发挥,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就连续击落了至少11架战机,除了那两架倒霉的“游隼”之外,还干掉了9架“蚊”式轰炸机。结果,只有7架“蚊”式轰炸机成功的突破了战舰的防空拦截,投下了炸弹与鱼雷。这7架“蚊”式轰炸机刚撤出战斗就遭到了紧接着赶到的大批战斗机的拦截,其中5架还来不及爬升钻入云层就被战斗机给干掉了。同时,海面上,“合肥”号也在为生存做最后的努力了。
  三条航空鱼雷以超过50节的速度逼近了战列舰。相对而言,鱼雷对战列舰的威胁更大,毕竟战列舰的水下装甲带很难抵挡住鱼雷的直接攻击。“合肥”号的舰长就首先规避了鱼雷攻击,战舰以最快的角速度向左转向,争取将舰首对准鱼雷来袭的方向,减少战舰的被弹面积。这一努力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三条航空鱼雷跑完1000米的距离时,“合肥”号已经转向近60度,战舰的被弹面积减少了一半,结果,三条鱼雷全都从战舰前方穿过,没有能够命中战舰。
  在战列舰规避鱼雷攻击的同时,四枚航空穿甲弹也已经当头落下。因为战舰在竭力规避鱼雷,所以就难以同时“照顾”到头顶上的炸弹。为了避开炸弹,战舰上的高射炮还在朝着那些落下的炸弹开火呢,可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用高射炮击中炸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战舰全速左转,第一枚炸弹落在了战舰右舷外200多米的海面上,没有对战舰构成什么威胁。第二枚炸弹也落在了右舷外,距离要稍微近一点,距离战舰大概只有100米左右。第三枚炸弹落在了战舰左舷外的海面上,仍然没有能够直接命中,只是距离只有大概50米,炸弹在海面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连司令舰桥里的官兵都能够感觉到。第四枚炸弹没有“错过”目标,直接砸中了战列舰甲炮塔前方的甲板。爆炸时的巨大威力震坏了司令舰桥上的所有玻璃,里面的官兵几乎全部受伤。万幸的是,并没有人阵亡,谷甄云也只是被几块玻璃划伤,流了点血,另外还有轻微的脑震荡。
  这枚1000磅航空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合肥”号的水平装甲,这主要就是“合肥”号的水平装甲得到了强化。第三批“新省会”级战列舰建造的时间比较晚,而在此之前,因为战列舰主要执行炮战任务,且炮战的交火距离都比较近,所以战舰的主要中弹部位在侧面,战列舰上的侧舷主装甲也是最为坚固的。可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数次战斗正式,战列舰受到的主要威胁已经不再是敌人的巨型穿甲弹,而是敌人轰炸机投下的航空炸弹。另外,战列舰之间的炮战距离也不会很近。在这两种情况下,战列舰上最容易受到打击的就是水平部位了,不管是航空炸弹,还是从远处打来的炮弹,几乎都是垂直落下的,因此加强水平装甲的厚度势在必行。在第三批“新省会”级战列舰开工建造的时候,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就根据这一实战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求加强战列舰的水平装甲。可当时“新省会”级在进行了第一次改进之后,其排水量已经严重超标,除非使用功率密度更大的锅炉,不然再增加装甲厚度,就只能够使战舰的速度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程度,可当时并没有更好的锅炉。无奈之下,第三批“新省会”级战列舰上减少了部分次要部位装甲的厚度,同时将水平装甲的厚度增加到了180-210毫米,主炮炮塔的顶部装甲增加到了230毫米,这比以前的厚度足足提高了五成!这样也控制住了战舰的排水量,最终没有使战舰的速度降低。
  战列舰炮塔附近的水平装甲肯定是最厚的,因为下面就是主炮弹药舱,而主炮弹药舱绝对是战舰上最关键的部位。这枚1000磅的航空穿甲弹最多也就只能击穿120毫米厚的装甲,根本就无法击穿210毫米厚的装甲,结果只是在战舰表面上爆炸,并没有威胁到战舰内部的安全。
  被命中一弹之后,“合肥”号丝毫没有减速,而是继续以31节的速度逃逸。这枚炸弹对“合肥”号的打击并不算严重,只有甲炮塔的液压旋转机构出了点小问题,而谷甄云等受伤的指挥人员也在简单爆炸之后回到了指挥岗位上,第六特混舰队也没有因此而失去统一的指挥。
  可就在“合肥”号遭到攻击的时候,第三批“蚊”式轰炸机群到达了舰队上空。这批机群有足足五个中队,90架的“蚊”式轰炸机,另外为其护航的还有三个中队的“喷火”式战斗机。江文翰等防空战斗机发现了逼近的英国机群之后,立即就转移了目标,放弃了已经投下了炸弹,正在逃跑的敌机,转而去对付新到达的敌轰炸机。可这次的拦截并不成功,护航的“喷火”式战斗机飞在了轰炸机群的前面,当江文翰他们赶过去的时候,就首先与三个中队的“喷火”式战斗机遭遇。
  这也是唐帝国海军在大规模海战中第一次遇到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在此之前,帝国海军航空兵只在地中海战场,以及非洲这边偶尔遭遇过皇家空军的“喷火”,或者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海火”式战斗机。从以往的交战结果来看,不管是“喷火”,还是“海火”,其初期型号的性能与“金鹰”相差并不大,比“游隼”就差远了。这次的情况也不例外,刚一交上手,江文翰他们就发现,英国战斗机的敏捷性并不差,可速度却要比“游隼”慢得多。因此,江文翰他们根本就没有理会那些前来“拦截”他们的护航战斗机,而是利用速度优势迅速的摆脱了敌机的纠缠,直接去对付后面的轰炸机!
  “合肥”号上,谷甄云也是惊魂未定,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谷甄云还很少遇到过英国轰炸机群这么亡命的攻击。虽然那枚砸在了舰首水平装甲板上的炸弹没有能够给“合肥”号造成太大的损伤,舰队司令部也没有官兵阵亡,但是司令舰桥,以及上面航海舰桥里的每个人都受了伤。在炸弹爆炸时震飞的玻璃碎片划破了谷甄云的左侧面狭,医官很快就给他包扎好了。当谷甄云从新回到了指挥岗位上的时候,“福州”号正遭到英国轰炸机的第二次攻击。因为之前“合肥”号左转规避轰炸,此时两艘战舰的距离已经拉开,相对位置也发生了变化。“福州”号并不是在“合肥”号的后面,而是在“合肥”号的右后方,距离第三批到达的英国轰炸机群最近,因此,也就最先遭到了打击!
  大概英国飞行员将“福州”号当作了舰队旗舰,结果,这次攻击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英国轰炸机都冲着“福州”号而来,而在此之前,“福州”号幸运的避开了攻击,可是这次的运气会有那么好吗?
第七十三节
在劫难逃
  “福州”号在这次战斗中的运气一直不错,在之前的炮战中,其命中率在舰队中仅次于“南京”号,而且打出了好几次漂亮的齐射,特别是在对付“厌战”号的时候,“福州”号打出的三发穿甲弹解决掉了“厌战”号的两座主炮炮塔,以及一半的动力系统,为最终击沉“厌战”号立下了重大功劳。在遭到英国轰炸机袭击的时候,“福州”号在第一回合的对抗中也表现得非常好,三艘遭到攻击的战列舰中,就只有“福州”号逃过了第一轮打击。可问题是,这种好运气不可能一直伴随在“福州”号左右,也就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虽然江文翰指挥的战斗机群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并没有能够让“福州”号化险为夷。在拦截英国轰炸机群的时候,十几架“游隼”被护航的“喷火”给击落。同样,也正因为江文翰这批飞行员的勇猛拦截,第一批接近的10多架“蚊”式轰炸机几乎全被战斗机给击落,这为舰队赢得了几分钟宝贵的战斗准备时间。
  在这几分钟里,“福州”号的舰长已经意识到了危险,同时,邻近“福州”号的“南京”号战列舰也加速追了上来,拉近了与“福州”号的距离,只是因为开始“合肥”号受到了攻击,所以没有能够及时减速靠近“福州”号。在第二批英国轰炸机到达,并且突破了江文翰他们的拦截的时候,“福州”号战列舰编队已经与“南京”号战列舰编队靠在了一起,两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组成了新的防空战斗队列。
  与航母特混舰队的编制相似,战列舰特混舰队里也有战斗群这一基本编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战列舰特混舰队并不以战斗群为单位作战,特别是在进行炮战的时候,都是按照战舰的类别进行编组的。可是,在防御作战,特别是防空作战中,战斗群的编制就相当有用了。按照帝国海军的标准编制,一支战列舰战斗群除了拥有一艘战列舰之外,还搭配有两艘巡洋舰,以及三到四艘驱逐舰。而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的时候,就主要由巡洋舰与战列舰搭配,驱逐舰则散在外围,执行外围拦截任务。因此,当英国轰炸机到达了第六特混舰队的时候,四支战列舰战斗群早就已经完成了编队,每艘战列舰附近都有两艘重巡洋舰护航。比起航母而言,战列舰本身就是最优秀的防空战舰,其防空火力绝对是帝国海军各战舰中最强大的!
  18架“蚊”式轰炸机趁着江文翰他们去拦截前一个中队的时候,在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突破了战斗机的拦截线,只有2架在突防的时候被击落,其他16架全都进入了舰队内层防空网。这些轰炸机并没有在投弹之前减速,反而在加速。通过之前的战斗,英国飞行员也发现,如果他们要想减速投弹,以提高命中率的话,那么就很容易被战舰上的高射炮击中,甚至给了防空战斗机拦截他们的机会。英国飞行员更直接的体会到了唐帝国飞行员不要命作战的巨大压力。因此,在突击“福州”号的时候,英国飞行员已经顾不上投弹的命中率了,他们只是想成功的投下炸弹,就算命中率降低了一些,只要能够投下足够多的炸弹与鱼雷,那么还是能够击中那艘战舰!
  高速突防的敌轰炸机给海面上的战舰造成了巨大的麻烦,高射炮的命中率也降低了不少。防空作战从5海里的距离打到距离最外围的巡洋舰大概2海里的距离,也就是中小口径高射炮的打击范围之内,只有5架“蚊”式轰炸机被大口径高射炮击落。可最重要的是,120毫米与80毫米口径的VT弹迫使敌机群不得不分散飞行,无法保持密集编队,因此英国轰炸机就很难协同一致的发动攻击。这也正是VT弹在防空作战中的最大用处,分散进入的轰炸机更容易对付,其投下的炸弹也就更难命中战舰。
  八点四十六分,第二批攻击“福州”号的英国轰炸机投下了炸弹。4架“蚊”式轰炸机从两个方向上进入,首先投下的是航空穿甲弹。这4架轰炸机在投弹之后全部被战列舰上的高射炮打出的炮弹命中。海面上,“福州”号正在做疯狂的机动规避动作,最先落下的两枚炸弹掉在了战舰后面的海面上,紧接着落下的两枚炸弹掉在了战舰右舷外的海面上。“福州”号成功的避开了这次攻击,这不能算是运气,主要是舰长的规避命令非常准确,而且战舰的高射炮迫使英国轰炸机分散攻击,降低了命中率。
  可就是那两枚落在战舰右舷外海面上爆炸的炸弹带来了新的威胁。这两枚炸弹都在海面下爆炸,产生了高大的水柱。水柱挡住了战舰右舷中部两处高射炮群的射界,而此时,正有四架挂着航空鱼雷的“蚊”式轰炸机正在从战舰的右舷方向上逼近!水柱落下需要十几秒钟的时间,而这十几秒钟足以让那四架轰炸机投下鱼雷了。结果,当高射炮手再次看到右舷方向上的目标时,那四架轰炸机已经投下了鱼雷,并且转向脱离了战斗,无一损伤。也同样因为炸弹在海面下爆炸,结果战舰上的了望员没有能够及时的判断出在海面下高速逼近的四条航空鱼雷!
  八点四十八分,战舰上响起了鱼雷攻击警报声,了望员在最后关头发现了逼近战舰的鱼雷,可是已经太晚了。鱼雷将在十秒钟之后命中战舰,而在这一时间之内,“福州”号根本就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效的规避动作,暂且不说战列舰的转向角速度,以及最大航行速度能够让其在十秒钟之内转向多少度,以及跑出多远的距离。当时,战列舰舰长在做出转向命令之后,舵舱与轮机舱都至少需要5秒钟的时间做出反应,随后还需要好几秒钟的时间来转舵,或者是提高,降低主机的输出功率。也就是说,在被鱼雷命中之前,“福州”号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
  第一条鱼雷从战舰的尾部擦过,这也是四条鱼雷中唯一一条没有命中的。
  第二条鱼雷命中了距离舰尾大概四分之一舰长处。这里正好是战舰轮机舱后面的传动轴舱,即战舰最右侧的推进器舱。“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推进器是不需要有人操作的,而且该舱室的空间非常大,这部分削弱了鱼雷的破坏威力,同时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正是这条鱼雷,最终使“福州”号的四号推进器彻底失灵,战舰只能用三具螺旋桨继续航行了。
  第三条鱼雷命中了距离舰尾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与第二条鱼雷的命中点间隔大概25米左右。这里正好是战舰的四号轮机舱,而且是战舰水下装甲带最厚的地方之一。除此之前,在轮机舱的外侧还有一道专门的防鱼雷隔离舱。平时,这道隔离舱里装的是重油,而当时“福州”号上的燃料已经用掉了一半,因此隔离舱里大部分都是用来起到压载作用的海水。这也正好起到了防鱼雷的效果,战雷头炸穿了战舰的主装甲,可大部分的爆炸能量都在防鱼雷隔离舱里被吸收掉了,最终只在轮机舱的侧壁上开了一道大口,导致海水迅速涌入,四号蒸汽轮机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作。因为后面的四好推进器已经失灵,所以舰长迅速命令关掉了四号蒸汽轮机,让锅炉兵全去参加了损管抢修,迅速的堵上了漏洞,没有让更多的海水涌入四号轮机舱,从而控制了战舰的横倾角度。
  第四条鱼雷的命中点在距离舰首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正好在司令塔的下面,也就是乙炮塔的弹药舱的后面。该处的水下装甲也是战舰上最厚的地方,而装甲后面也有一道防鱼雷隔离舱,接着就是战舰上的2号电机舱。该电机舱主要为战舰上的雷达,电台等电子设备供电。鱼雷炸穿了主装甲,同时在电机舱的舱壁上震开了一条长大概一米,宽大概10公分的裂口,海水在五分钟之内就淹没了电机舱,里面的官兵都及时的逃了出来,同时关上了水密门,没有让海水涌入相邻的舱室。这个损失并不大,“新省会”级上一共有两个主电力舱,以及一个备用电力舱,只要确保有一个主电力舱以及备用电力舱的发电机还在继续工作,那么就能够为战舰提供足够的电力。因此,在损失了一个主电力舱之后,“福州”号上的损管抢修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
  遭到鱼雷攻击后,“福州”号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动力,速度猛然从31节跌到了26节。而且,为了控制战舰的航向,不得不降低一号螺旋桨的转动速度,同时将战舰的右舵设定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最终,“福州”号只能够以22节的速度航行,其向左侧转向的角速度也降低了一大半,灵活性大受影响。
  灾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第三个“蚊”式轰炸机中队也顺利的突破了战斗机的拦截,在八点五十三分左右就逼近了“福州”号战列舰。此时,“福州”号的速度已经降低到了大概24节,舰长正在设法控制住战舰的航向,因此其速度还在降低。也正因为如此,后面的“南京”号在这几分钟内追了上来,两艘战列舰的距离从大概5海里缩短到了只有3海里,“南京”号已经可以用大口径高射炮为“福州”号提供掩护了。另外,负责掩护“南京”号的两艘巡洋舰也都能够为“福州”号提供帮助。
  八点五十四分,在提速不果,还必须得继续降低速度的情况下,“福州”号的舰长下令释放了烟幕,接着为其护航的两艘巡洋舰也开始释放烟幕,希望能够用烟幕遮挡住战列舰,从而避开敌机的轰炸。可当时海上的风力达到了4级,“福州”号的速度也有20多节,刚释放出来的烟雾很快就被吹散了,根本就没有起到多少掩护作用。更要命的是,正是“福州”号开始释放烟幕,结果让英国轰炸机的飞行员判断这艘战舰快要不行了,更是不肯轻易放过,结果还把第四个“蚊”式轰炸机中队给引了过来。
  第三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的攻击没有得逞,在靠近“福州”号的时候,遭到了两艘战列舰,四艘重巡洋舰上猛烈的高射炮火的全力打击,至少有12架轰炸机在投弹之前就被高射炮弹击中,另外还有4架没有能够成功进入投弹航道就投下了炸弹,然后夺路而逃。最终,只有2架轰炸机在“福州”号上空投下了炸弹,可也因为投弹的距离太远,两枚炸弹都偏离了目标,落在了距离“福州”号数百米远的海面上。
  第四个中队的“蚊”式轰炸机几乎是同时进入的。当时六艘战舰上的高射炮全都在对付前面那批轰炸机,而这18架轰炸机全是超低空进入,仿佛携带的全是鱼雷,而不是炸弹一样,没有引起战舰上高射炮手的注意,直到带头的六架轰炸机距离“福州”号不到1海里的时候才被发现,可此时高射炮手要转移目标,时间已经不够了。
  这6架轰炸机一直逼近到距离“福州”号不到500米的时候才投下了炸弹,然后几乎是帖着战列舰的桅杆飞过。这个距离已经在鱼雷的最短投雷距离之内,而6架轰炸机投下的不是鱼雷,而是炸弹。6枚1000磅炸弹首先落到了海面上,然后就像打水漂一般的弹了起来,在海面上反弹了三次之后,其中3枚炸弹命中了“福州”号右舷水线以上部位。这就是“跳弹攻击”,在太平洋战场上,交战双方的中型轰炸机都采用过类似的方式攻击战舰,而这次轮到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来用这种办法对付“福州”号战列舰了。
  三枚炸弹几乎是同时命中“福州”号的,战列舰立即被笼罩在了硝烟之中。这时候,医官刚给谷甄云包扎好伤口,当他朝“福州”号看去的时候,心里也凉了一般,这艘战舰还能够坚持住吗?
第七十四节
老天爷帮忙
  第六特混舰队发出的电报不但被第一特混舰队收到了,也被在其西北方向大概四十多海里外的第三特混舰队收到了。当时,常荐新也感到很奇怪,按理说,如果谷甄云要前来与他会合的话,就不应该出现在那一海域。相反,如果谷甄云不打算与第三特混舰队会合,仍然按照之前的方式撤出海峡,也不应该出现在那一海域。为什么第六特混舰队出现在了最危险的地方?常荐新没有时间去多考虑,因为此时第三特混舰队也在危险海域,仍然没有脱离英国轰炸机的打击范围,只要有一架英国轰炸机在去攻击第六特混舰队的时候迷路的话,就很有可能撞上第三特混舰队,而第三特混舰队更靠近英国本土,靠近扑茨茅斯港,那时候,第三特混舰队就将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在这个时候,常荐新考虑到的是怎么逃出去,怎么让第三特混舰队安全离开英吉利海峡!
  常荐新在战场上的运气一直不错,比他的老搭档雷少卿好得多,可常荐新并不是那种依靠运气来获得胜利的将领,更不是依靠运气逃脱敌人打击的指挥官。比起谷甄云在指挥第六特混舰队时的部署,常荐新在指挥第三特混舰队撤退时的部署就更加的到位,也更加的有效。也正是这些部署,最终让第三特混舰队化险为夷,成功的逃出了英吉利海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